■ 李 国 梁
1931年9月1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挑起事端,突然进攻我国沈阳,继而侵占东北三省。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奋起御敌,拉开了抗战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华儿女奋身抗日,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炮火前进。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有一位满腔热血,激扬文字,为抗日救亡而历经艰险的爱国者,他就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黄曾樾博士。
2008年5月10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仓山校区振万楼召开“黄曾樾教授诞辰110周年研讨会”,永安市副市长范明、永安市教育局局长林加升、原永安市政协副主席冯瑞庭以及裴耀松、李廉德、李国梁等同志应邀出席。会上,师大、福州市政协、民盟等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以及黄曾樾教授的学生,高度评价黄曾樾博士不仅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育才重教、师表情操高尚的学者,更称赞他在抗战艰难岁月中,廉洁奉公、忧国忧民,以诗文为战斗武器的爱国情志,赞誉他为“永安骄子”。
漫漫求学路
拳拳爱国心
黄曾樾(1898-1966年),字荫亭,号慈竹居主人,永安虾蛤人。祖父黄汝铭,字景高,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贡生。初授闽县县学训导兼凤池书院监院,后调龙溪、长乐、福清等县任县学教谕等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授校官。有四子:长子梓庠、次子闽庠、三子榕庠、四子漳庠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黄汝铭时任长乐县学教谕,次子闽庠携妻刘如月(永安下吉山人)随侍。黄曾樾生于其祖父长乐县县学任所的家中。
1900年,黄曾樾两岁时,伯父梓庠(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拔贡)谢世,无子嗣,祖父汝铭以曾樾承嗣梓庠。不久,母亲携曾樾回永安虾蛤。1903年,黄曾樾五岁,入私塾,受业于清末拔贡、诗人聂诗维先生至八岁。二十年后,黄曾樾在《归里杂诗·虾蛤乡》诗中描述了这段日子的童真童趣:“童年嬉戏爱江乡,拾栗捞虾各擅场。见我剩怜村媪在,抚头频唤好儿郎。”1907年,黄曾樾九岁时,入父亲闽庠创办的去毒社小学读书。去毒社宣传禁烟、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这一年,中国同盟会在广东、广西等地发动武装起义,反对清朝残酷的封建统治。黄曾樾在校三年,接受孙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的救国思想及三民主义教育。从此,爱国主义思想就在他幼小的心田上萌芽成长。
1911年(辛亥)考入海军部福州海军学校(前身为马尾船政学堂)制造班甲班学习法文,该学校为军事生活管理,须攻读八年四个月,即100个月。这一年十月十日,中国国民党领导武昌起义,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4月19日,孙中山先生到马尾视察福州船政局,极大鼓舞了黄曾樾的爱国主义热情。1918年初夏,甲班中有爱国心的学生,掀起一场针对学校当局的反腐败罢课斗争,黄曾樾是参加罢课斗争的积极分子。学生们从马尾乘船到福州,并急电海军部,要求惩办腐败分子。海军部派军学司司长曾宗巩来校改组,斗争虽取得胜利,但校方事后却开除了为首罢课的欧阳推同学,学生们极为不满,以离校表示抗议,甲班同学也有一半学生决定不攻读下去。黄曾樾修业已八年,但不足100个月,未取得毕业证书,就毅然离校谋职,到福建省立第三中学和南平县第四中学任国文教师。这是学生时代的黄曾樾爱国热忱的显示。后来,他回忆这段生活时说:“八年的军事学校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懂得了做人,使我看清了封建主义专制的腐败,接受了民主共和的进步思想,树立了强兵富国的爱国思想。因此,作为一个青年,如何立志成才,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拯救中华民族,是我最大愿望。”②
奋身奔国难
驱寇发豪吟
1920年,黄曾樾22岁,在福州与经商的陈荫园之女畹华结婚。入冬,永安县政府决定以政府津贴和亲友资助的方式,选送黄曾樾、雷化文、冯作舟三人赴法国留学。黄曾樾遂告别新婚妻子,远离乡土负笈求学。1922年,黄曾樾由郎西大学数理系转入里昂工业专科学校,攻读土木工程专业。1924年获工程师学位。
1925年8月,黄曾樾在里昂大学文学系毕业,获“最荣誉”博士学位。他用法文撰写的毕业论文《老子、孔子、墨子哲学的对照研究》由里昂大学刊发,作为国际间各国大学的交换丛书之一。这是早期向欧洲推介中国古代哲人思想,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专著,意义深远。1925年5月25日,法兰西研究院通讯院士埃德蒙·戈布罗为此写了长篇序言,序言的最后一段写道:“尽管我们远隔万里,尽管我们沟通思想有着巨大的语言障碍,您将继续您的努力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喜爱中国。”里昂市长赫里欧约见黄曾樾,欲留他在法国学习、工作。黄曾樾博士胸怀学成报效祖国之心,志向不移,当即婉言谢绝,毅然决定回国。
黄曾樾22岁(1920年)赴法国求学至27岁学成回国,这段时间里,国家政局不稳,外敌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社会不安定,处于非常时期。1921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夫人陈畹华在福州病逝。1924年7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年父亲闽庠在永安逝世;这一切使他怆怀慨叹。自清廷积弱,外夷欺凌以来,国家多难,民生困顿,世乱灾重,人心惶恐。他在《不寐》诗中写道,“老母何方可避兵,乡愁入枕梦难成。民穷贼胆谁能恤,世变天心独不惊。怎忍思量他日事,最难将息此时情。心潮一共波涛涌,亘古号啕吼不平!”《对月》诗中写道:“自许头颅堪报国,谁知忧患已摧肝。”③
1925年10月,黄曾樾博士返回魂牵梦绕的祖国,即归故乡永安。1926年,应聘在京汉铁路任工程师,不久因裁员离职,后应聘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法国文学。业余受国民政府海军第二舰队司令甘联璈邀请为家庭教师,由此认识甘的女儿甘贤,同年8月5日与甘贤在北平结婚。丁卯(1927年)孟冬初弦,在福州由董仲纯(清末举人)介谒“同光体”诗派领袖陈衍(石遗)于文儒坊三官堂匹园,呈诗文为贽,拜其为师。而后,石遗师评黄曾樾18首诗时,赞赏有加,最后说:“志士苦心,有怀抱矣。”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我国东北,举国同仇敌忾,发出抗战的吼声。这一年,他写了《南游杂诗》七绝20首,记述了随国民党中央委员丁超五经广东赴新加坡、马尼拉等地宣慰华侨的历程。诗中感慨:“槟林椰树翠摩空,拂面凉回万木风。信是星洲图画好,华侨血幻杜鹃红。”“岭表正迎和议使,辽东已驻虎狼军。”他在《松花江晓望》诗中写道:“不辞睡眼尚惺忪,贪对松江绝对容。曙色破暝才一缕,岚光浮翠已千重。覆堤绿荫波争碧,绕郭黄云日射秾。信美河山归两戒,只愁天外有狼烽。”诗中的两戒,界限、分界之意。“戒”通“届”,唐朝一行(古代科学家)提出的我国地理特征。北戒,相当于青海到辽宁一线;南戒,相当于四川、河南至福建一线。全诗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心系国运,忧患时局,诗句含意尤深。
黄曾樾将抗日情志付于行动。黄河先生在《父亲的抗日活动》文中回忆道:“我们南京的家,有一阵子忽然成为书库了,在我们的客厅里堆放了许多印好的小册子,过一阵子又运走了。书的进进出出都是大人的事,我们小孩子也不多管,但是还是引起孩子们的好奇。”他叙述说,从包装纸破裂处散落出来的书,捡起来看,“原来是通俗的宣传小册子,还配有图画。我完全看得懂,都是宣传抗日的。印象最深的是叫《胡阿毛》。”讲的是上海一位汽车司机,被抓去运军火,开到黄浦江边忽然掉转车头,往江中冲去,连军火和押运的日本兵一起葬身江中,自己也壮烈牺牲的故事。“这位抗日英雄就是胡阿毛。我也被他深深感动。父亲这样默默地宣传抗日也许有他的道理。”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投入抗日战争中,时任行政院交通部秘书的黄曾樾在迁都入川时,长途跋涉,经长沙到重庆,一路上耳闻目睹了日寇的凶残,满怀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悲愤,写下许多抗日诗篇。他在诗中写道:“颠沛蛮荒遑自惜,坐看人海怒翻澜。”(《湘黔道中杂咏》)“形骸坐阅兴亡老,忧患终疑造化私。空剩胜天坚意在,双江如泪对疮痍。”(《双江》)。他在《闻南京藏书尽失》诗中写道:“有好皆为累,耽书结习深。琳琅三万轴,灰烬一生心。世事终鱼烂,神州岂陆沉。楚弓人得意,勿使付炱蟫。”“鱼烂”,是指鱼的腐烂从内脏开始,比喻内乱可使国亡;陆沉,比喻国土沦丧;楚弓,典出《说苑·至公》,是说自己的东西失去,而取得者不是外人。炱,烟凝成的黑灰;蟫,也叫蠧鱼,啃书籍、衣服的小虫。作者一生喜收藏,酷爱古籍书画,尽能力搜书求画。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撤离南京前,他把收藏的书籍装箱,寄存于美国驻华使馆内。太平洋战争中,美驻华使馆撤离南京,所寄存的书籍散失殆尽。这首诗除了表达内心的伤痛外,希望所失之物能落在自己人手中,妥为保存下去就行了。在诗中他更多的想到国家命运。“神州岂陆沉”正是诗人坚信正义必胜的爱国情怀的写照。
黄炎先生在《父亲的藏书情怀》一文中写道:“1947年父亲重返南京工作,工作之余仍习惯到书市逛逛,不意竟见到失去多年的《韩昌黎集》”。“……以四万金购回此部,真如劫后遇故知也。”这是黄曾樾重获此书的题记,表露他酷爱祖国传统文化,珍惜古国文明史的情怀。
抗战组诗《北宁道上》,则是他抒发爱国情怀的最强音,北就是北平,宁就是南京。诗中怒斥日寇的凶残:“峥嵘钺目虎狼军,行旅谁教与兽群”;抨击当局无能:“一带津渝存告朔,收回失地漫云云”;表达痛惜国土,忧患时局的心情:“纵教海水都成泪,难写塘沽过客哀”。他在《岁暮感怀呈家大人并养清弟》诗中抒发忧国的心情:“念我国与家,飘摇风雪里。”“人老嗟何辜,慑此豺虎威。豺虎本豺虎,不杀罪谁归。愿求射雕术,射彼黄金畿。”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黄曾樾到重庆后,被调后方勤务部编辑处任少将副处长,编辑《抗日兵站史》。1941年8月任滇缅路监理委员会秘书,参加管理抗战后方运输工作,足迹印在西南边陲。他在《至贵阳宿二桥》诗中写道:“时危空剩胆轮囷”“忧深始信终难解”,忧国之心拳拳可鉴。在《桂黔道中》绝句(8首)中写道:“国敝但馀民况悴,山枯唯见石狰狞”“流离未倦平生意,时上峰头望建康”。建康,古都南京的旧称。在重庆工作前后五年时间,与章士钊、李石曾、童第周、张大千、马子谷、徐悲鸿等学者、名士过往甚密,相互励志,徐悲鸿还画马相赠共勉抗战。
归里兴公益
维艰课众多
1938年4月18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批准福建省政府所在地由福州内迁永安。5月11日,日军进犯厦门,激战两天后,厦门沦陷,福州遭日机轰炸,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机关陆续迁入永安。6月7日,日机首次空袭永安。1941年4月22日至9月3日福州第一次沦陷,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华民族抗战形势严峻。黄曾樾常年在外艰辛履职,为国家存亡忧虑,加上性情耿介正直,从政艰困,才志难抒发;即产生回乡为老百姓做公益实事,共度艰苦岁月之情,决意离开后方重庆,赴危回闽工作。1942年经挚友章士钊先生帮助,由他写信荐才给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这一年6月黄曾樾回到福建省战时省会、故乡永安,时年44岁。次年5月,福建省政府任命黄曾樾为驿运管理处副处长,统筹全省粮、盐等运输事宜。
在永安任职期间,黄曾樾倡议成立永安县地方公益事业促进会,设立“黄太夫人”奖学金,奖励成绩优良的贫困学生,筹办恭敬小学、创办永安县立中学,并亲任校长。同时招集贫困农户的学龄子女到家中,由夫人甘贤教书、习字。黄骝先生在《教书育人的父亲》一文中回忆道:“在破旧的祖屋大厅里摆起了许多样式的桌椅,甚至还有小凳子和长条凳,那都是父亲从各家各户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父亲为永安乡里的孩子们免费办义学,而且由我母亲为孩子们授课。我也知道,早早地搬一把椅子,准备听妈妈讲课。”此外,他还建议永安县商会设立门诊部。他关注民众疾苦,为公益事殚思竭虑,操尽了心。当时,永安硝烟弥漫,日寇飞机频频入侵轰炸,市井灰烬,漫野血腥。他在《抗战归里杂诗》21首七绝中写下:“人民城郭两全非”“不话寒暄话劫灰”“燕子江头呜咽水,应添热泪作回澜”“为霖为雨慰苍生”……控诉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抒发爱乡土恤民瘼的抗战救亡情怀。
1944年10月3日,福州第二次沦陷于日寇。12月,黄曾樾被任命为福州市政筹备处处长兼林森县(原闽侯县)县长。当时福州处于沦陷状态,他临危受命,离开战时省会永安赴林森县府所在地小箬乡。他携几位同事顶霜风,冒夜雨,取道穆源(今溪源)山路,脚踩泥泞,探路草野,共克时艰,“统率市警负担江右地区守备和策动敌后工作的任务。”④他在《甲申嘉平雨夜同凌生则酋子光至穆源》二首绝句中吟道:“擿埴索涂寒雨夜,淤泥没踝穆源村。鸣琴卧理吾何敢,后踬前颠叩社门。”“行行漫问到还无,险阻长途要共扶。凄厉霜风休砭骨,遗黎卅万待来苏。”“遗黎”是指当时福州的人口约30万。这两首诗不仅是艰难履职的实录,更是拯救沦陷区30万同胞,忠贞报国的抒怀。
1945年5月18日,福州光复。闽海重光,黄曾樾随军队进入市区,发布安民告示。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8日,福州市各界人士举行抗日殉国烈士追悼会,他亲自撰写会场挽联:“为乡邦死难,与民族争光,裹革群钦当日烈;看俎豆荐馨,听骁歌奏凯,洗兵尚慰在天灵。”1946年元旦,福州市政府正式成立,黄曾樾出任福州光复后第一任市长。他殷勤政事,负重纾困,他说:“光复以后,复员工作经纬万端,如整理财政,清查户口……兴办各级学校及社教机关;整理人民团体,筹设各级民意机关。”⑤他特别关注教育事业,拨款修复被日寇破坏的校舍,发放教职员工薪水,使福州2所公立中学,38所公立小学和20多所私立小学在短期内开学复课。同时筹集国民教育基金,亲自到学校演讲,鼓励学生:“今日读书,明日为社会服务。”黄曾樾清廉主政,榕城从劫后废墟中迅速站起来,赢得广大市民尤其是教育界的拥护爱戴。他在《一年来从事市政的感想》中阐明观点:“我个人的政治信念是民主第一,而民主制度下的官吏,……他不惜千回百折,他不怕纾徐延缓。我相信,只凭这一点民主信念,就可能争取事业的胜利。”他又说:“复次,民主政治是建在人民高度的教育水准基础上的。这里所谓的教育水准的提高,并不是指一、二人或一部分人的高深学术,而是指全民教育程度的综合。所以,国民教育的普及是民主政治的前提。”但是,黄曾樾“民主政治就是争取全民了解、拥护的手段”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遭到国民党腐败势力的攻击、阻挠和污蔑。仅就职一年,他就愤然辞去市长职务。然而,他的政声在榕城民众中广泛传扬,口碑载道。说他是“清廉市长”“书生市长”,是“从永安山城出来的穷学生”……黄曾樾离职时,福州各中小学校纷纷题赠心语,从收集到的38篇中,有题词、诗(绝句、律诗、古风)、联语、赠言等。35所学校2000多人献上一曲发自内心的赞诗。福州台江区联立第四国民小学教职工赞誉是:“教育救星”;仓山区联立第五国民学校写道:“三山沾教泽,两袖剩清风”;鼓楼区联立第三国民学校林传书等写出了大家题别的衷情:“送公者将有万人空巷,相与扶老携幼;远至离亭千里外,依依不舍,岂唯学子之莘莘。”
刚毅维国格
寸草报春晖
黄曾樾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庭训,受家学渊源自强进取思想的影响。在负笈求知的湖海路上,尝到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滋味,思潮砥柱,胸中绽开爱国主义浪花。早在法国留学时,就有爱国行为让人传扬至今:那是一个星期日,黄曾樾与一起赴法国的同学雷化文在里昂街头散步,忽然看到警察拦住两个中国女留学生,用法语骂道:“你们这不如狗的中国人!为什么随地吐痰?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那两个女留学生被骂得懵头懵脑。黄曾樾见了十分气愤,来到警察面前,用法语厉声说道:“你随便骂人是不文明的行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岂容你这样侮辱中国公民。你这是野蛮国家的做法,是不法行为。在你们自称为民主自由的法国,决不能允许你侮辱他人,你应当向她们道歉认错!”警察态度傲慢,黄曾樾就到警察局去申告讲理,直到警察向二位女学生赔礼道歉为止。
1933年万国邮政会议在埃及开罗召开,黄曾樾奉命赴会。在会前,他以中国政府官员和博士身份,赴埃及作全面考察。他在《埃及钩沉》书中写道:“世界文明之古,无逾尼罗河与黄河流域,而受异族侵凌之酷,亦莫或先焉。……夫埃及幅员,不若东三省之广也。埃及人民,不及辽、吉、黑之半也;埃及先哲,不望我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一也。而其志义之士,尺土不阶,数年之间,能驱除强暴而光复故物也,畴谓我物力之丰,人民之众,沐化之深且久,倍蓰十百于彼也,而忧困顿者。……乾象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夫亦曰,为政在人而已,吾何忧何惧。”其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跃然纸上,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令人振奋。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伪监察院院长梁鸿志叫人写信给黄曾樾,要他离开重庆到南京,许以交通部部长之职。留法的同学张道藩也在拉拢他,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了。后来,黄曾樾的挚友、福建师院黄寿祺教授在《慈竹居主人去岁赠端砚,今夜始用以试墨,感而有作,即以为谢》(1960年3月24日)二首七言绝句中写道:“绝爱诗人黄荫亭,数竿潇洒植门庭。任他秾李妖桃艳,坐对琅玕眼独青。”“片石端溪岁几经,故人贻我旧仪型。桥亭卜砚今何在?欲继叠山一泐铭。”作者在第一首下方注:“荫亭尝峻却其姨夫梁鸿志之逆招,筑慈竹居以明志,故结句云然。”赞扬黄曾樾拒绝逆行,不与汉奸为伍的气节。第二首用典,以端砚联想到“桥亭卜砚”。叠山是谢枋得(1226-1289年)的号,与文天祥同科进士。德祐年初,领兵抗元,兵败流亡福建建阳山中,卖卜于建阳桥亭。宋亡,有人劝其事元,严词拒绝。行省逼之北行,至大都,恸哭不止,绝食而死。历史上人们将谢枋得(叠山)与文天祥并称“文谢”,表达对爱国英雄的敬意。黄寿祺这二首诗不是一般的写景抒情诗篇,是一首高度赞扬黄曾樾爱国行为的浩歌。
河山残缺,难民流离。每当听到《松花江上》《长城谣》的歌声,黄曾樾十分悲伤,潸然泪下。他用抵制日货,不用日本物品的行动,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一天,有人送给黄曾樾女儿黄梅一件日本花洋布的衣裳,很好看,黄梅见了特别喜欢。黄曾樾知道这是日本货后坚决不让女儿穿。
1946年8月,黄曾樾调任福建省政府顾问,次年离闽赴宁,教育部部长朱家骅以旧属之谊聘黄曾樾为教育部主任督学、参事;后代理“青年失学就业辅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抗战胜利后的恢复阶段,有一批美军物资要在南京发放,美国战后救济总署来到教育部,要把一些食品和用具送给小学和幼稚园,但美方提出在赠送仪式上,让儿童在接受赠品时做出感恩姿态,由他们照相和拍成影片拿去放映宣传。黄曾樾知其用意不善,有损国格,有伤民族尊严,即与美方交涉,断然拒绝接受美国的这项“救济”,维护中国的形象不受损害。
1949年春,解放战争的形势因“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军心民心更加振奋,而南京国民党政府却仓皇迁往广州。此时黄曾樾由南京回到福州,任教育部驻榕办事处主任。6月,朱家骅到福州,此时,朱已是行政院副院长,他劝黄曾樾:“跟教育部一起迁台吧。”被黄曾樾谢绝后,又叫他到厦门大学接任校长一职,同样也被婉言推辞掉。7月,教育部新任部长杭立武接连给黄曾樾发来三封电报,“敦请君速由厦门渡海来台,尚有要职待任”,不久,杭又亲笔来信催促,以台北市市长和教育部次长为诱饵。然而,黄曾樾置之不理,他对好友钱履周说:“国民党腐败至极,已丧失民心,再跟他们跑,毫无前途。”并下决心留在福州,迎接解放军。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1950年10月,黄曾樾成为福建师范学院教授,教投影几何,他精通法、英两国语言,加上国学功底深厚,1951年调到中文系,并担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他敬业尽责,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1955年9月1日,他在《自传》中说:“对反动政权,已知憎恨;对新生力量,已知崇拜。……今后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提高政治觉悟,争取成为一个合格的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民教师。”1958年大跃进时期,知识分子须到人民公社参加生产劳动。黄曾樾和大家一起到生产队稻田参加收割劳动,心情十分舒畅,脱口吟出:“高秋天气抹微云,如此丰年古未闻。莫笑黄牛骑当马,抢收南亩共诸君。”同事、好友黄寿祺、陈祥耀也情不自禁地步韵庚和,表达对新生活热爱之情。
黄曾樾是孝子,每次回家晨起先要向母亲请安,日常生活也恭敬地奉侍。为了让母亲在祖地永安吉山颐养天年,他在妹夫刘知新的资助下,在刘氏祖屋大夫第后面翠竹飒飒处修筑了“慈竹居”,自号“慈竹居主人”。他在《慈竹居》诗中写道:“江湖无处纵穷鳞,倦翮焚林孰与亲。差喜刘郎风义在,结邻同荫北堂春。”然而,他不仅仅情牵故土亲人,而是以国为家,殷期炎黄儿女在祖国大家庭里团圆和美,共享一统金瓯之乐。1984年4月18日香港《文汇报》发表黄曾樾的学生袁蓉芳女士《留在人间的思念》一文。她说,1964年冬,一位友人函告我,黄曾樾教授除了继续在大学任教外,还应中共福建省委的邀请,给领导干部补习中国古典文学,省委送钱给他,拒不接受,后来改送马列著作,他引以为荣。袁蓉芳听了极为佩慰,便去信称颂,黄曾樾在回信中写道:“我十分感激共产党的恩情,理应多做一些工作。我在新中国诞生后培养的子女个个成材……只有一件事形诸梦寐,就是台湾和大陆尚未统一,阔别大陆的亲朋故旧和海儿,不知何时能与家人团聚?”黄曾樾与夫人甘贤育有四男一女:黄海、黄河、黄梅、黄炎、黄骝。海儿即长子黄海,1927年6月生于上海,解放前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到台湾,再赴美国留学,现退休在台湾,“三余”喜爱国学,有《诗经研探》等著作。
扫荡奸邪得雪冤⑥
黄曾樾教授于1957年1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任福州市政协一至四届委员。著述颇丰,已知有《老子、孔子、墨子哲学的对照研究》《陈石遗先生谈艺录》《埃及钩沉》《慈竹居诗集》《慈竹居诗抄》《永思堂诗文外集》《李商隐诗补注》《顾亭林诗集补注》《左海珠尘》《永贤和尚广录探微》《张之洞广雅堂诗注》《慈竹居丛谈》《读尺木堂集》《傅里叶传》《最后一课的商榷》等等,此外,还集全《罗纹山先生全集》、辑印清·高澍然《抑快轩文集》等。上述书籍(稿)大多在“文革”抄家“革命行动”中散失;但愿楚弓楚得,珍惜爱国学者的心血,勿使付蠧鱼。
黄曾樾教授在“文革”中被冲击,于1966年10月11日被迫害蒙冤屈死。2009年3月18日《厦门晚报》第16版发表庄南燕先生《黄曾樾之死》一文,庄先生的太太是黄曾樾之死的目击者。文中写道:“我太太其时不过是15岁”“……西营口菜市场,原来那里有一片池塘,池塘上一大排简易搭盖的农家茅坑。”“学生们把老先生尽可能开心地痛打了,然后学生们再把遍体鳞伤的老先生抛入这一汪臭水池,可怜那老先生全然没了绅士风度,挣扎着游近岸边,学生们嬉闹着用长竹竿一次又一次地把他老先生捅回臭水中,老先生在学生们的英勇战斗和胜利欢呼声中像一条死鱼一样在臭水中浮沉,最后如“革命群众”所愿,他死了,享年68岁。”40多年来,人们对黄曾樾“不幸”去世的种种说法的疑问,此文给了答案。
1979年1月21日,福建师范大学在校园举行黄曾樾教授平反昭雪追悼大会,推倒一切污蔑之词,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可喜的是黄曾樾的爱国思想及其学术成就为后人所敬重和研修。福建师大文学院08级研究生徐超颖女士在《青年文学家》(2009)第24期,师范《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研究文章,解读黄曾樾,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作出努力。黄曾樾教授在天之灵有知,应含笑而眠。
(本文经黄炎先生审阅)
注:
①萨本珪《黄曾樾(荫亭)先生年表》
②《黄曾樾教授诞辰110周年研讨会资料汇编》
③黄曾樾《慈竹居诗集》(待梓)
④⑤黄曾樾《一年来从事市政的感想》(原件用钢笔竖行书写,末注明日期,应写于1945年11-12月间)
⑥甘贤《悼诗》诗句。
(作者系永安市燕江诗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