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 耀 松
古代县治所在地多筑有城墙,乡镇却极少见。永安市贡川镇古堡城墙,是三明市、也是福建省乡镇唯一保存450余年的历史文化遗产,2001年与“会清桥”一并列入福建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万历编修的《永安县志》“安贡堡记”记载,“嘉靖三十九年,广贼入寇,烧劫俘戮,备极惨毒。流贼风燃,民汹汹无宁日,抚按行示村落筑堡自卫。”建成后安贡堡“长六百二十丈,高二丈四尺。”也即长度为2056米,高7.92米。城砖一色为青砖,每块重达十余公斤,不少印有“贡堡”、“贡川”和捐资人或工匠姓名字样。城墙基础和城门多采用红砂岩条石垒砌,现今自西从延爽门沿胡贡溪,经会清桥与沙溪交会,再向北傍依沙溪而去。
近年来,贡川镇探索出一条文物保护性开发新路子,以创建历史文化名镇为契机,聘请福州大学人居环境研究所的教授,参与贡川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时至今日,古城墙已修缮1300米;会清桥加固保护工程竣工,李宝焌故居、进士巷等列入规划修缮项目。
2019年3月8日,《福建日报》生态周刊“旅游”版刊文介绍《贡川:生态传承,重视古镇风采》。为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延续古镇的历史文脉,经过3次大修、8次小修,投入资金1500万元。由于初具规模,环境改善,开始显现融合传承古堡活力和人文贡川的魅力。2019年6月7日,永安市文明办、贡川镇联合举办的“端午龙舟文化艺术活动”,包括龙舟表演、客家民俗展示、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省级“非遗”项目贡席编织体验等,吸引数千民众和外来的游客观光游览。据永安市博物馆统计,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贡川镇开展重现古镇风采活动,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也是对多年来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检验,起着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的作用。
沿着胡贡溪延爽门、小水门,经会清桥,抵沙溪畔临津门、攀龙门、城墙的城垛,石灰浆勾缝的新痕历历在目,那是现今修缮留下的印记;城墙内侧拆除了搭盖的竹棚瓜架,经平整植上了花草树木,环境得到改善。历史的遗存不失为怀古的景点,游览已修复的地段,笔者想起闽籍已故著名散文家郭风先生。1987年6月3日,时任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省政协委员的郭风先生一行到贡川参观。永安市文协部分作者陪同,郭风先生在后来发表的《贡川镇》散文记叙,抗战时期经水路从永安乘船到南平曾与贡川邂逅,在船上观望的第一印象:“一座古老的城墙,作弧形雄踞于岸上。背后层峦和树林……景象深远而庄严。” 那是先生在霞岭就读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因校址搬迁南平,途中见到贡川古镇的外观。45年后,“我得以身临境,沿溪岸建筑的,乃明代城堡。城垛、城墙的保存比较完整,但石砖缝隙间丛生的芦苇和小树增加一种苍老的古意。先生还特别提到“铺着宽阔的石板,两边铺着鹅卵石”的进士巷,并对此发出慨叹:“人们有时好古,大多是出于对祖先的建树、芳绩和智慧的尊崇!”凡到永安的文化名人,考察贡川镇的历史文化是他们的首选。2011年10月,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家协会联袂组织作家采风团“走进永安”开展采访活动。2012年2月,由海峡出版集团海峡书局出版的《燕城飞歌、绿海流韵》,著名作家、福建省文联原副主席许怀中的散文《永安文化景观》,盛赞贡川古镇,“是燕城历史文化的一座博物馆,也是人文和自然景观荟萃之地。”福建省委原副书记、省政协原副主席、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少川(已故),在《感受魅力山城》散文中深情地记叙,“我兴致勃勃地徜徉在会清桥畔,这里可览建于明代的古城墙,有与古城墙衔接的旧廊桥,阅古幽思擷取收获;这里环境清新静谥,‘也与烦嚣隔,登临翠色中’(宋·陈瓘诗),陶冶性情精神爽朗。”
如今贡堡城墙重现活力,得益于近年来重点修复,整治修缮,防护加固,修旧如旧,这是贡川镇坚持修缮古城墙的原则;发动村民提供线索收集失散的城砖,积少成多,这是走群众路线的创举。
贡川古堡以朴实、庄重的身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历史又鲜活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启示:修复古堡、旅游开发。把修缮古城墙的共同心愿,提升为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家家户户行动起来,落实到收集失散城砖的行动中去。延爽、集凤、攀龙、观成等村,自动员之日起,许多村民自觉从我做起,将垒砌于牛棚、鸡、狗、兔窝等的城砖,甚至还有搭盖存放工具的土坯房地基用的城砖一应挖掘清理,自行搬运到修缮指定地点集中。随后又继续扩大到菜园、水沟、山路、台阶等处,凡发现有城砖的踪迹,留心寻找,拾遗捡漏,为修复城墙添砖出力。贡川古城堡砖属于历史文化遗物,“秦砖汉瓦”的遗存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具有多方面的历史和考证价值。同样,贡川古堡城砖,保存至今仍然质地优良,在工艺制造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可供借鉴。从这一角度而言,村民将失散的城砖收归修缮之举,值得称道。古代贡川古堡落成后,“乡人德之,立祠尸祝”,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由于贡堡建成兴利除害,方便民众,乡人感念立祠祭祀,并对府县行文筑堡、“士民捐资营筑”、规划和具体实施者、后勤保障者的“殚竭心力”、实行“奖勤黜惰”等予以充分肯定。
多年来,贡川镇从机关到企业的职工也把修复古城墙当成份内事。除深入农家动员摸底外,不少老年人还提供线索,寻找失散城砖的去向。《永安报》曾作过报道,半个多世纪前,修建鹰厦铁路益口站库房,动用过贡川城砖。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随即经过实地调查认定,与铁路部门协调,加上库房已临近报废,最终顺利移交,归还用于古城墙的修复。
贡川镇文化中心朱德忠主任,在贡川工作27年,亲历亲闻一桩桩为修复古城墙,上下齐心协力做出的艰苦努力和感人的事例。益口站旧库房拆卸的城砖达8000余块,由于没有公路直通贡川,需靠水路用船只运载。从库房到沙溪有段路程,只能靠人力挑运城砖到岸边,参与的群众不计较得失,全凭肩挑,装船后直抵临津码头(当时贡川电站还未开建)。在兴建贡川镇幼儿园时,刚施工挖土发现城砖堆积,由于平时保护城砖宣传到位,施工人员当即停工并上报有关部门,千余块城砖终于“完璧归赵”。虽然挖掘清理花费一些时日,无论施工单位还是贡川镇,都认为很值得。保住这一不可再生的遗物,既为修复城墙尽一份责任,也是对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担当。贡川镇近年来在保护好古建筑,保存好古镇的文脉,坚持不懈、艰苦努力,在已修复好古城墙三分二的基础上,以创建历史文化古镇为契机,依据规划编制继续再接再厉,为守护古堡城墙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部分资料由贡川镇文化中心主任朱德忠提供)
(本文作者系永安市客家联谊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