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 树 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在三明市召开了“全国开发农村电影市场经验交流会”,福建省开发农村电影市场工作会也同时在三明召开。是时,我任市文化局局长,现就全国会议作一回顾。
这次会议是由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召开的。这是中映公司在改革大潮中在三明召开的一次全国大型的开发农村电影市场经验交流会。这样的会议在三明文化史上属首次。会议于1987年2月1日至8日在三明市区召开。参加会议人员有国家劳动人事部、农牧渔业部、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各大新闻单位、各省、市、自治区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各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同志以及我省各地市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人等近500人,其中会议代表近400人。中共三明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究。为了支持会议开好,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还向沙县、三元、梅列区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印发了明政办[87]110号《关于做好“全国开发农村电影市场经济交流会”准备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从三明文明城市高度要求出发,积极做好迎接会议召开的各方面准备工作,确保会议顺利召开。
这次会议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会议主题是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开发农村电视市场,实现“三个过渡”,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三个过渡是:实现由集体包场到售票放映、由室外站着看到室内坐着看、由看小电影(8.75毫米)到看大电影(16和35毫米大机放映)。”这是农村农民看电影的一次革命。三明市在实现“三个过渡方面”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有成绩、有经验,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所以这次会议着重推广三明市及其他一些地方的经验,实际这是一次现场经验交流会。
广播电影电视部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副部长陈昊苏(陈毅元帅之子)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全国电影系统在党的十三大之后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我们文化战线,包括电影战线的同志应了解自己的工作与整个党的事业,与整个国家、民族振兴都有重要关系,我们应通过宣传十三大精神,激发我们这条战线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热情。他还指出,电影是一种精神产品,同时也是一种商品,要扩大与繁荣农村电影市场,希望电影系统同志们为振兴中国电影放映事业作出贡献。他说:我们的会议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三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城市,他们重视电影普及工作,也反映了他们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我希望我们的会议从他们的工作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使我们电影发行战线和他们一样在今后取得巨大的进步。陈昊苏副部长还接受了《三明日报》记者黄奕谦的采访,黄奕谦写了《陈昊苏谈精神产品的商品色彩》一文发在《三明日报》上。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胡健也在会上讲了话。他介绍了我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情况后,就开发农村电影市场,解决好八亿农民看电影问题讲了意见。他说,我们要通过实行“三个过渡”,逐步形成以集镇电影院为骨干,以固定售票点为网点的农村放映网结构,逐步形成以售票方式为主的经营方式,使农村放映单位经济效益增长,电影收入大幅度上升,并且超过城市,实现电影经济良性循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做到绝大多数农民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农村电影院的设施条件接近城市水平,城市观众看到的电影品种、节目,农村也能看到,缩小城乡电影消费的差别。这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一项中心任务。
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邹惟之讲了话。中共三明市委书记周厚稳也在会上讲了话。他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介绍了三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特别介绍了农村电影改革情况。
这次会议突出推介了三明市开发农村电影市场,逐步实现“三个过渡”的情况和经验。根据推介和报道的材料,我市农民披星戴月,站在晒谷坪上看小电影的历史已基本结束。现在我市90%以上的农民可以舒服地坐在乡村影院里看电影了。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领导把抓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改善农民看电影条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经过几年努力,全市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基本上实现了“三个过渡”,即从室外站着看电影过渡到室内坐着看电影;从看小电影过渡到看大电影;从集体包场看电影过渡到个人买票看电影。
在建设农村电影院中,我市坚持以乡村集资为主,市、县积极扶持,量力而行,逐步完善。自这次会议前夕,全市农村室内放映场所已达980个,是1981年42个的23倍,全市按农村人口平均每1759人有一个电影院,6个人有一个座位,而且每个农村室内放映场所都实现了“三有”,即有符合放映条件的厅院;有座椅;有固定宣传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电影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原来8.75毫米电影已觉得看不过瘾了。我市电影发行放映部门因势利导,积极而有步骤的淘汰8.75毫米电影,发展16毫米和35毫米电影,并从设备和技术上支持帮助乡村放映队。近几年来,市电影公司先后举办了17期16毫米和35毫米电影放映员培训班,有1150多人受训。现在,全市农村35毫米电影院已从1981年的8个增加到43个;16毫米电影院放映队从1981年的34个,发展到227个。目前,除照顾偏远山村农民看电影,每个县仍保留一两个8.75毫米小电影放映队外,其余的都换成了大电影。
乡村电影院的发展和16.35毫米电影院的普及,为农民由集体包场看电影向个人买票看电影过渡创造了条件。现在,除占全市农村放映单位67%的乡镇影院全部实行售票制外,流动放映单位也已有33%实行了售票制。
“三个过渡”,改善了农民看电影的条件,顺应了形势发展,扩大了农村电影市场,增加了电影放映收入,全市看电影人数逐年增加,1986年平均每人看电影41场。电影放映收入7年来持续增加,从1981年的255万元增加到1986年的365万元,其中农村发行放映收入从1981年的61.8万元,增加到1986年的143.8万元,增加1.32倍。
大会组织代表们参观了三明市区部分影院、俱乐部;乡、镇、村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较好地解决农民由露天转向室内看电影的乡、村;沙县的高砂、曹元(沙县琅口乡)、洋坊、琅口及市郊的洋溪、荆东、莘口、沙溪阳等9所乡、镇、村的公办、集体办、个体办电影院,高、中、低3个档次都有。代表们看后、听后反应热烈,说三明从实际出发、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解决了新形势下农民看到、看好电影问题。云南代表李忠民说:“这条路子对头,”许多代表表示这样的经营方式对头,实践经验可学,正如西藏代表安锦寿看了荆东村的两家电影场后说:“像这样的室内售票点,我们西藏也能搞。”山西省代表龚书身说,看来农村电影市场开发的好不好,人为因素极其重要,就看你有没有改革的观念,有没有开拓精神。参观后,我们都受到震动,得到启发,看到希望。山西代表李镛德说:主要的收获之一是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找到了两个方面的差距,一是过去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大变化,认识不清、不深,因而工作方法、经营方式没有能够及时适应新的形势;二是对中央四部委文件了解不深,片面的抓住集资包场来贯彻落实,其实,四部委文件在解决农村放映收费难问题上,也提出了放映的方式,但我们却没有引起重视。广州市代表说: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在农村。对我国基本国情过去了解不够,其实在大城市农村人口也不少,广州700万人,就有400万在郊区农村,但多年来,我们在解决他们看电影的问题上,花的力气并不多、不大,忽视了这个潜力很大的市场,忽视了郊区农民对电影的需求。江西代表孙冠仪说:我省毗邻福建,条件相差不多,工作上有差距,不如福建好,主要原因还在于认识方面,跟不上形势发展。参加了这次会,我们找到了一把打开农村电影工作新局面的金钥匙。对照一下,思想上震动很大。安徽代表陈德胜说:前些年,安徽在发展农村影院方面排前列,1984年时就有1400多座,但是近两年,垮掉三四百座,巩固工作没做好,主要是满足于已有成绩,前进方向不明、办法措施跟不上,这次从福建、广西等省区的经验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大家普遍的感受,就是看了这些经验后震动非常大。许多代表说道,广西、福建的经济条件,在全国是偏低的,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这些经验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方法,启发了思想,也给我们了鼓舞和信心。河北代表杨步庭说:我是带着寻求摆脱河北农村困境的方法来参加会议的,这次开窍了,我们河北省许多场所都比南方好,电影的希望在农村。许多代表说,感谢三明提供了这么多参观点,提供了这么多经验,使我们解放了思想,工作上有了榜样。
这次全国开发农村电影市场经验交流会,在三明市召开,推广了三明的经验。这在三明文化史上属首次。通过会议,不仅将推动全国农村电影市场的开发,解决好八亿农民看电影的问题,同时对三明的文化建设,电影工作的改革,促进农村电影市场的完善繁荣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意义重大。
(本文作者系原三明市文化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