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初心不改 —— 李云生先生的文史研究

e三明   2020-08-02 10:56:29  市委信息科    阅读

■   黄明生

 

李云生先生原系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无论是在工作岗位还是退休后,一路走来,始终倾心于文史研究,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先后撰写各类研究文章50多篇,正式出版《杨时故事》《闽西北历史三杰》《珩城纵横》《古邑新乡》《客家女神惠利夫人传奇》等著作,百万余字的文史文字和学术论文,无不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image.png

 

在校读书时,李云生常听老师介绍全国各地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历史名人,就想自己的家乡——明溪县也该有历史名人吧?

参加工作后,有一次他在读《民国县志》时发现记载一位“陈启韬”的名人,年轻时飘落到暹罗(今泰国),后官至丞相,面对寥寥无几的文字记载,带着疑问也带着兴趣开始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经过不遗余力的埋头苦干,首次撰写出人文历史研究文章《明溪陈启韬出任暹罗丞相记》。无巧不成书,1983年4月,明溪县政协成立了《明溪文史资料》编辑室,刚刚结稿的文章正好赶在《明溪文史资料》第一辑刊出,还获得优秀作品奖。

此后,他更加满腔热情地潜心研究明溪文史,且一发而不可收拾,相继写出了《胡文虎先生与道南中心小学》《明溪新学的创办与发展》《为电影配音明溪方言》等多篇文章,在此过程中,感觉有诸多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和奇闻轶事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甚至觉得似乎还有很多大事件和名人未能真正进入自己的视线。

直到2000年退休后,李云生把目光和精力放在了客家文化、农民起义文化、闽学文化、红色文化、景观文化、侨乡文化、姓氏文化、信俗文化、饮食文化等亟待深度发掘和广泛弘扬的问题上。他生于斯长于斯,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许多事,觉得有一种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感,有必要把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文历史更多地挖掘出来、传播出去,以教育和激励世人。

 

在多年的文史研究中,读者和亲友对他常带着疑惑不解的口吻:“你去哪里找来那么多的历史资料?又哪来那么充沛的精力从事写作?”面对这些,思路清晰的他答道:“要想精准客观地反映历史,史实不能虚构,事件不能作假,作为一个从事文史研究的知识分子来说,既然处在这个时代,只能砥砺前行!”是呀,观念的变化才是根本性的,而在对文史只许还原,或只许用特写放大的情况下,许多场合他都充满自信,尤其是研讨会上他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引人入胜。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总结出独特的文史研究思路:一是找线索,重事实。通过县志找线索,但要审视,不照搬。历史事实可以从各地图书馆保存的正史中获得;可以从谱牒中获得,因为谱牒是正史的重要补充,许多重要的历史事实以至研究结论来自谱牒,谱牒的序、世系、传记、吊宗等章节往往有查证需要的内容,大量的族谱和家谱,从中可获取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此外,通过召开调查会或拜访知情人,亦可弥补不足与化解存疑。如,“陈友定每战必胜,他的智谋和武功从何而来?”他曾带着这个问题在瀚仙镇大焦村“圣者殿”的调查会上得到了想要的答案;“罗联棠为出任鳌峰书院掌教与福州众才子一同赴考,他能独占鳌头的关键是什么?”他曾拜访了罗联棠六世孙的耄耋老人罗建章,获得了可信度较高的答案。二是多收集,常积累。多年来他阅览了许许多多的人文历史书,积累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并且坚持做好笔记,即将报刊或宣传品上反映明溪今昔的内容抄正或剪贴在专用的本子上,还编上目录和号码,以便查阅。三是走出去,拓眼界。在担任省杨时文化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和省李氏委员会副理事长期间,他不失时机地参加过在福州、武夷山、邵武、建阳、南平、晋江、三明等地举办的文史研讨会,听取专家发言,带回许多研究资料,拓宽了眼界。

 

在长期的文史研究过程中,他始终坚持“求真”“求实”两大原则,并有独到的见解:一是观点要正确。历史人物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看主流,看大节,功是功,过是过。如,领导明溪和平解放的烈士彭生香,一些作者在“三明英烈谱”栏目发表“团结战斗,迎接明溪和平解放”的文章,只是把彭生香几笔带过,写成明溪各界人士“自发”行动起来,迎接明溪和平解放。为了纠错和还原历史事实,李云生花大量时间精力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把其所涉及到的“关键”和“要害”找出来,揭示其真相,撰写了《领导明溪和平解放的彭生香》发表在《三明党史》2017年第5、6期上,彰显其历史意义。二是挖掘要到位。如,杨时反对变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赖水金烈士于1931年率领穷哥们勇斗地主豪强叶大增,他的胆量和勇气从哪里来?徐霞客赞扬滴水岩为“武夷三绝”,其中滴水岩“绝”在哪里?文史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关键之处挖掘出来,作出可信的回答,文章才有可信度。三是防止孤立地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了写好陈友定和陈启韬,他购买并精读了《国初群雄事略》《暹罗史》《泰国史》等书籍;为了写好客家女神,将自己融入到《闽越文化》和《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里……因为背景很重要,无风不起浪,有因才有果。四是全力写真写实。关键的内容不能虚晃一枪,要真实反映历史事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历史事件和人物描写的细节中,把见到的精彩内容及时记下来,然后为我所用。如,陈启韬在海上遇台风飘至暹罗国,必须写到大船,这时就要找介绍郑和下西洋所乘大船的书籍,从此入手,写起来就真实稳妥了。

 

伏久者,飞必高。李云生以“兴趣+责任”作为持之以恒的动力,在长期不断的积淀中,对明溪县人文历史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所作所为为人称道,包含以下7个难能可贵的“首次”:一是提出以“明溪八杰”来命名明溪8位具有代表性的杰出历史名人。他们的群像矗立在河滨公园之后,不但引起轰动,产生名人效应,还引发了历史名人研究热。二是将民间传言整理出“明溪八怪”,其内容涵盖明溪许多历史事件,成为了解明溪的一扇不可多得的窗口。三是提议以“儒园理苑”命名龙湖村,得到广泛认可,从而扩大了龙湖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提出“惠利夫人信俗是客家女神信俗”的论断,完善和丰富了闽西客家文化系列,填补了明溪县作为纯客家县的客家文化精华的空缺。五是对杨时文化研究的意义作出论断,产生较大影响:“推崇杨时成为归化建县以来思想文化界的重要内容,它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历朝历代之中,虽然有紧有松,有起有伏,但没有中断,没有转移,没有舍弃。事实说明了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杨时的思想、行为、品格、精神已被充分肯定,它不但成为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教导需要,而且成了现代完善人生、报效社会的一种无形力量。”六是撰写和出版一系列的明溪历史名人传记和人文历史研究书,成为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资料,得到充分肯定,并被明溪各界收藏。七是开创和策划了杨时文化和闽学文化展厅,成为展示明溪理学文化的重要平台和人文荟萃之地。

 综上所述,30多年来,李云生先生在文史研究和创作中走出了一条非同寻常的人文历史探究之路,文章神采飞扬、史料丰富多彩、史实令人信服,其中包括文史随笔、文史典故、事件回忆、事件推介、名人故事、名人传记、人物传奇、客家述评、风物介绍、物产和食品解说、习俗杂记、姓氏研究等。

 

(本文作者系明溪县税务局副主任科员,明溪县文学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