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张革

e三明   2020-08-02 11:00:44  市委信息科    阅读

■   李廉德

 

2019年9月29日上午,永安市燕南街道五四居委会郑主任,在市有关部门代表陪同下,登门看望95岁高龄的张革先生,送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祝贺他获此荣誉。

张革原名张志梅,1925年出生于连城县塘前乡一个纸商家庭。童年在家乡读私塾,少年在连城读小学,17岁在省立长汀中学初中毕业,20岁在省立永安中学高中毕业,后考进上海国立同济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在学校参加南下随军服务团,进军福建。1949年冬,在福州奉命带领第七分区工作队到当时尚待解放的大田游击区做政工。1950年初,配合解放军参与解放永安。先后在永安、龙岩专署、永安县西洋铁厂、永安县建筑社、永安县建筑公司、永安县建设局、永安市水泥厂和市经委等单位工作。1985年,按行政16级正处待遇办理离休。

image.png

 

张革在校读书期间,学习一贯勤奋,成绩名列班级前茅。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烽火岁月中成长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欺凌,激励他坚定的“读书救国”爱国热情。1945年高三年段,抗日战争到了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福州、南平已被日寇侵占,他和很多同学一道,坚决响应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决心“宁战死在沙场也不愿做亡国奴”,投笔从戎,参军抗日(后因突患重病未能按时入伍,休学一年在家治病)。这年秋,日寇投降。翌年初,回永中高三复学,同年夏高中毕业,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

当时,同济是上海闻名的进步大学。在校期间,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他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合唱团、墙报社、文艺演出,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大游行等各项进步活动。他是进步学生组织“自由风”社团的组织、领导人,被选为法学院学生会福利股股长,成为该校进步力量的积极分子。在国民党政权腐败无能的现实教育和校内进步思想的熏陶下,他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才能领导全国人民走向国强民富的康庄大道。

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张 革响应毛主席“打到南方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不顾学习专业将半途而废,决心放弃国立大学公费生的待遇,放弃上海大城市生活、工作的前景,誓言“要在革命的红旗上流上几滴自己的鲜血”,再一次投笔从戎,参加革命,义无反顾地随军南下。到达福州后,先分配在福建省团委工作,随后调到福建第七分区(即等待解放的永安地区)工作队担任副队长,带队深入大田县闽浙赣游击区做政工。1950年初,配合解放军参与解放永安城和永安地区,为永安地区的和平解放做了大量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1995年,中共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辑《永安解放》一书,由市委书记李轩源撰《序》,市委党史研究室写《综述》,共收入43篇文章,其中有左丰美(永安地委副书记)和林志群(永安专员公署专员)的回忆文章。左丰美在《永安的解放及旧政权的接管》中说:“到永安地区去的人员是我派人到学校里去找的,有一二十人……男的记得有邓家焕、张革等。我当时负责组织工作,这些人都是我派去的。他们的具体工作则由林志群统一安排,因为林曾在永安一带打过游击,对地方较熟悉。”林志群在《永安地区的历史简况与解放永安的回忆》中说:“大田9月5日解放后,接着我派去由张革任组长的七分区工作组。工作组又分别派员到永安、明溪和清流等县开展策反和发动群众等工作。”张革有《到大田游击区去》和《解放永安城的回忆》两篇文章。这两篇回忆文章详细记述他根据左丰美和林志群的安排和指示,到大田游击区建团和参加解放永安的经历。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综述》中写道:“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先派遣七分区工作队(也称白区工作队)到永安地区做策反工作,工作队的目标是和平解放永安。在福州负责组建永安地区干部班子的左丰美和林志群等同志,早在七八月份就从福州大专院校学生中(籍贯在永安地区)挑选10人组成七分队工作队。11月初,七分队工作队到达大田,与均溪游击大队会合,均溪游击大队政工室全体人员连同警卫班十来人也并入七分队工作队,由原政工室主任蒋文一担任队长,张革任副队长。”“邓家焕将情报送给在大田的七分区工作队副队长张革,张革向省委汇报。上级指示:要作两手准备,即继续争取和平解放永安,同时准备武力解放永安。”“七分区工作队张革等人向八十七师领导详细汇报盘踞在永安的敌情后,师部决定以少量精干兵力奔袭永安城。”“1月27日,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八十七师侦察连和二六一团一营的一部共300余人,在师侦察科长卓风鸣的率领下,在张革带领的七分区工作队和部分警卫班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从大田出发,当天行军100多里到桃源宿营。28日凌晨又从桃源出发,上午10时到达永安西洋。”“23时左右,各路战斗相继结束,解放军控制全城。通知三路负责人集中到县政府办公厅汇报,桂口电厂开机送电,不多时,全城灯火明亮。”“从此,永安人民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从上述记述中,可以看出张革在永安解放过程中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永安地区解放,永安专署成立,张 革分配做司法、民政工作,历经司法改革、肃反审干、下放农村等知识分子改造运动。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他屡次遭受不公正待遇。但不管处境如何,他都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完成交待的任务。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期间,他调西洋铁厂负责生产和基建。他边干边学,自己设计(并经领导审核批准)部分厂房、带热风炉成套炼铁高炉、跨度16米的会堂等项目并组织施工,成为该厂的骨干之一。

1963年铁厂下马,他调县建筑社当领导。他一上任,一方面大刀阔斧整顿财经纪律,打击贪污犯罪;一方面扎扎实实抓基础建设,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很快抓出成果。两三年间,该社从几十人发展至200多人。“文革”中,他又一次受到打击,下放工地、农场劳动。他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而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初心始终不改。几年间,他和农场职工一道,抓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扩建职工生活设施,发展畜牧业,建好水轮泵动力站,发电照明,解决粮食、饲料、木材加工等困难。晚上,还要给来场学习劳动的十多名职工子弟上文化课、为他们批改作业。他既是大家监督劳动的“走资派”,又是农场的实际负责人和青年工人的老师。

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张革及时得到平反,组织上派他到红江水泥厂(后改为永安市水泥厂)任厂长。他趁改革开放春风,雷厉风行狠抓生产线上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经过连续3期技改,该厂由原年产万吨水泥,增至年产20万吨。短短几年,把一个十分简陋、半手工劳动的小厂,改造成了自动化流水线的中型水泥生产企业。全厂面貌焕然一新,不但扭亏为盈,而且上交利润逐年增加,产品供不应求。成为永安市现代化骨干企业之一。

张革一贯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他对工作从严要求,但对职工福利却十分关注,在水泥厂先后兴建4幢100多套带有厨房卫生间的职工宿舍,解决职工住宿问题,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而他自己却始终住在路边一间小平房里,数年如一日,把厂里分给他的新住房让给青年工人结婚使用。他平时和工人一同在食堂排队、共桌吃饭,有说有笑,不搞特殊。

1982年,他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注2),实现多年愿望。转正后,兼任厂党支部副书记。1984年,他被评为三明市劳动模范。1985年,荣获三明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组织照顾他身体,调市经委做调研文字工作,这年秋,他办理离休。

离休后,张革奉献余热,发挥所学法律专业特长,先后受聘三明大学、永安党校、永安老年大学等学校教授《法学概论》课程,并在永安律师事务所从事特邀律师等工作,为实现法治社会、法律公正而倾心尽力。

1995年,张革年逾古稀,辞去所有社会工作,陪老伴到外地治病。他关注社会救助和贫困子女受教育问题,积极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倾力捐资助困。他把自己名下的一栋离休养老楼房与子女商议后出卖,将全部所得连同多年子女给予的积蓄共100多万元捐献教育,扶贫助困,先后捐给永安一中20万元,清流一中50万元,连城张氏联谊会10万元,为塘前乡教育促进会捐资10万元。他还为家乡发展基础教育慷慨解囊,如为塘前中学买20台电脑建立电脑室,资助塘前幼儿园兴建新校舍,以及建桥、铺路、救灾、修谱等公益事业,一次再次捐献资助。他为家乡第二次编修张氏族谱,不顾93岁高龄,连续十多天,废宿忘食,审稿、编辑、作序、付印,精装600多本,赠送全族每户宗亲。他每次捐助不论多少,从不自己署名,多数以去世夫人黄 河(原名黄千秀)的名义建立的《千秀助学基金》捐出,以帮助贫困女生上学为主,实现老伴生前希望能帮助家境困难的女孩接受教育的遗愿。在家乡的捐助都以家族名义。

张革平素待人很重感情。1998年,永安一中建校60周年校庆,他积极联系邀约海内外抗战期间永安中学的老同学50多人(包括厦大校长田绍武等),回校参加庆祝,由他出资组织接待。他怀念“文革”时在建筑社农场和他一起劳动的小青年,邀请他们聚会。这批三四十年前的小青年、小姑娘大都已退休,有的当了老板,有的是技术老工人,女的都成了老奶奶了,大家相聚格外高兴。他每年都有一两次到福州与老战友、老同学聚会,也常邀请外地一起南下的亲密老战友来永安家中团聚,或一同到上坪木屋区小聚几天,战友情谊,其乐融融。

他对红江水泥厂职工关怀备至。2014年老年节,他把全厂老职工110多人,由他个人出资邀请到霞鹤村旅游景点游览观光,欢聚一堂,举办宴席,共庆老年节。他自己临时身体不适,住院挂瓶,无法亲自参加,委托该厂原党支部书记郑庆森代他主持招待,替他祝贺大家老年节快乐安康。

2019年张老95岁,身体尚健,听力、视力都好。子女们都很孝敬。往年子女们每年会陪同他到国内外旅游观光。现在年纪大了,孩子们经常带着孙辈回来看望团聚。他在居家颐养天年的同时,每天仍通过电视、电脑上网、手机微信和外界保持联系,关心国家大事。他的思想始终跟新时代同行,与新知识相伴。他看到祖国、永安、家乡70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倍感欣慰。他殷切盼望后辈青年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已应有贡献。     

(采访张革同事郑庆森、尤长泉,提供素材,表示感谢)

 

(本文作者系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退休教师)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