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顺发
1942年11月10日晚,卢前狼狈抵达永安南门的中南旅运社,从第二天开始以音专校长为主的永安生活,最后3月16日晚住永安,次日早晨离开,学生成群结队到永安第一桥送行,共126天。期间1943年1月24日清晨从永安出发,率领寒假旅行演奏团出征福州、南平,至2月17日傍晚返回,计25天; 又2月24日晨往连城吊唁陈肇英母亲,26日晚返回,计3天,掐指算来,江南才子卢前在永安生活不足100天,实际为98天,却为我们留下许多诗文和值得说道的逸事,还有笔记体著作《上吉山典乐记》,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卢前1905年3月生于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原名正绅,字冀野,毕业于东南大学国文系。他父亲早逝,作为长子,为承担上老下小的生活,曾在上海、济南、南京多所大学兼职。
卢前自画像曲云:“看眉毛细细眼星星,不多隆的鼻准二寸来长。疏疏须髯衬托出庞儿胖,紧接着那不大而圆嘴一张。” 谢冰心《记卢冀野先生》一文中写道:“一个胖胖的圆圆的脸孔,浓黑的眉毛,嘴上有短短的胡须,穿着一身黑色的棉布中山装,手里拿着一根黑色的手杖,看起来活像一个大老板。”
有朋友说他像宋真宗,他觉得是宋真宗像自己,并泼墨云:“供你在庙堂,放我居草莽,我两人各有千金享,且让我鼓吹中兴自标榜。”他在上吉山期间曾于校内立中兴鼓吹亭,创作散曲集《中兴鼓吹》,他到音专之后,校内编辑出版《中兴鼓吹》歌曲丛刊,极力倡导民族诗风,宣扬民族精神。
1951年4月,卢前去世。卢前一生致力于戏曲史研究、诗词曲创作,成为曲学大家,著述丰富。中华书局出版过《冀野文钞》,分为《曲学四种》《文史论稿》《笔记杂钞》《诗词曲选》四辑,收集了卢前各方面的代表作。在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中,在当时的文坛和学术界,特别是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文化圈,卢前是一个极为活跃的人物,被誉为“江南才子”。
对于卢前在永安的文化生活,笔者试图依序择要整理,以方便于有志于研究者参阅。
一、初到吉山
11月11日早晨到吉山校部,与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和军乐队队长谈事。下午2时,音专全体师生在上吉山本校举行欢迎大会。卢前在大会上做简短发言,主要是:
“在古代礼乐并重,以礼节乐,以乐成礼,我们要在规规矩矩中活活泼泼的,在活活泼泼中也要规规矩矩。五线谱的五根线就是规矩,豆芽字就要在规矩中求活泼。这是第一点。艺术要表现人生,还要提高人生,除了研究艺术还要做人,不会做人也不懂艺术,有艺术修养的人都是会做人的人。这是第二点。”
当晚,学校开了一个演奏会,卢前注意到尼哥罗夫教授的《永安之夜》曲调优美,风格独特,为后面补写歌词做了铺垫。师生久慕卢前,惊闻途中遇匪,竟有潸然泪下者。今到校,自然欢欣鼓舞,演奏会毕,仍有许多学生围在身边,卢前创作了到吉山的第一首诗:
示永安国立音专诸生
游鱼知听瓠巴瑟,
乐正才回天地心。
愿与诸生勤象德,
考亭遗教慎追寻。
卢前来后,蔡继琨离任后的代理校长郑永祥(宝吾)到连城县当县长,卢前赠诗一首:
送郑宝吾之连城县长任
往赠白华诗,凯切论时政。
服官原非难,所难在县令。
有为有不为,一身百事并。巧妇无米炊,虽健亦不胜。
况政出多门,叩我如叩罄。世徙或取媚,弃趋尚捷径。
彼以丁癸呼,此以马牛应。滔滔者天下,孰能导之正。
果能一县治,可以操国论。龚黄犹人耳,遂为吏中圣。
既语彝陵李,复勉连城郑。吾党宜有为,天下舆论定。
这首诗,说县令难当,也说县令重要,还提到官场陋习,更勉励新官积极作为。
16日,他决定从学生中了解学校的状况和他们的需求,“我打算从今天起,每天认识三五个同学,他的名字和面貌,学的专业,并进一步了解他的性格和家乡状况。”第一次谈话的是陈柏德、沈伯雯、周行3位同学。对于校长来说,有几个能做到像他这样?
17日下午4时,卢前召开校务会议,在教务方面主要提议建筑琴室,秘书要做的事是修正组织大纲、学则。他对负责后勤的闝镐曾说:“目前最应该注意的是膳食,我曾在学生膳堂吃一餐饭,我认为营养不足,我主张别的方面省一些钱,膳食非改善不可。学生都面有菜色了。我在重庆老是担心下一代国民的健康,目前快教学生自动组织膳食委员会吧。请你从旁辅导他们。”十几天后,学生膳食委员会成立。
在午饭时办公室同人都有早退的习惯,原因是赶回家吃饭。卢前发觉了这现象以后,于18日上午宣布,从第二天起早上提早办公15分钟,中午早15分钟下班。重要的几位教职员看学生吃过饭,再回家吃饭,先从校长做起。
据学生反映,伙食的确已有进步,可以吃得饱;只是红米还是难以下咽。要求再改善。卢前拿前方的士兵在战壕中进餐的情形告诉他们,说:“这红的不是米,是血!是前方士兵的血,后方同胞的血!我们坐而享受,还能再不满意吗?”当场在食堂口占两首诗:
其一
诸生戏呼铁锈饭,
一餐红米六两半。
不念老农畎亩间,
念我战士流血汗。
其二
碗中粒粒敢兴嗟,
吾徒所餐亦已奢。
战士沙场难一饱,
安得黄豆与南瓜。
罗列以上诸项,想表明的是卢前到校没几天,就做成好几件事。这是他的风格。不久,他还亲自写校牌,为了纪念与上海音专名义上的合并,将大礼堂命名为“友梅堂”,用来纪念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先生。文人过处,一路芬芳。
二、回顾金鸡山遇匪
他到永安之前,在连城金鸡岭遇匪绑票,行李尽失,包括随身带的手稿,包括从重庆带来的尚未启用的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的校印。12日,晚间,在文庙公宴席上见到省府秘书长张开琏,商量呈报教育部,将校印挂失,并呈报遇匪经过。几天以后,于右任老先生得知后特意发来电报调侃:
“梁山弟兄路边接风,校长解囊相赠,虽受些儿惊扰,自是散套好题材也。驰以慰弟,且发一粲。”
卢前在《上吉山典乐记》中说:“二十五(11月25日)这一天很高兴,在城里购得一部明刊《还魂记》。”也在这一天,在校内处理了外教尼氏招妓的事。也在这一天,有朋自南平来,他在练存轩叫了一桌70元的便餐待客,大约席间又说起金鸡山惊魂事,又可能同时蒙难的另两人刚于日前脱离虎口,百感之中,当天在回忆中写下《金鸡岭遇险记》。
金鸡山遇险记
前既受部聘出长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值第三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大会集陪都,与会五日,始成行,以十月二十七日飞航桂林。居未久,偕浙闽监察使高曙青先生乘湘粤通车抵韶关。会有南平曲江直达汽车,取道赣县、瑞金入闽。十ー月八日宿长汀,曙青先生倦且止。前计程明日得达永安,自幸其行旅之迅便,心窃喜焉。
闽西多山,九日饭朋口,南进,岭益峻,林莽丛密,意去会城咫尺,宜无所戒惧。路数折,出金鸡岭,忽见持枪者三四十人,阻车前,而岭上有二车在,十數客屏息途侧,始知有变。车中人次第出,举手任搜索,车上箱箧悉委诸地,枪声斧声一时作。一匪面前斥曰绑,乃受缚,被缚者凡六人,中一女子。骗入山,行不循径,一匪手枪指前,曰:“此陈吾。”前故识陈吾者,其人黧而腴,诚肖前,然前有髯,陈无之,以语匪,不答,但挥令前进,五里,十里,越岭路绝,女子者牽一客衣哭,匪心动,而释之,并解前缚。前匍伏榛棘间,褫衣脱履,攀援以登,创足,涔涔血出,愤而官曰:“死耳,请毙我!”一匪枪举,众复庇之。两匪出挟前行,至不能举步。匪曰:“此诚吾辈累。”日且暮,前私计,得悬自坠死亦快,独恨事功未竟,无以酬平生之志,卒不果。又十余里,前据坐地上,曰:“我之来,为教育,囊中文物可为证,世间宁有学校出赀校长者!汝等意果何属?愿告我。”匪有谙国语者,以语一戴军帽佩短刀者,曰:“君校长耶?今日之事,岂吾辈所欲为?劫君者,官也,君去连城理之。”语竟,授布履一双,一手杖,币百元一纸。曰:“鹵莽,乞谅之,此去循石径可通公路也。”前乃掉首疾行下山,背闻一匪笑曰:“有髯,吾固知其非耳。”同难者三人含泪呼曰:“行矣,无忘我辈。”当此之时,前始觉其遇之可悲,顾昏暗不辨方向,坂危蹬滑,行且仆,起复驰,久始望见灯火点点村落间。
徐徐渐近,亦自忘其力之已竭。抵村,渴甚,寒风吹单衫,战颤不已。村人纷聚问讯,饮以水。问自来处,则曰黄胜地,更五里上公路。一少年愿导前行,引至李屋坑,投一范姓家,时夜已深矣。既晓,步三十里抵姑田,附车达永安。问同车者,中央警官学校李教育长土珍、第十三补训处严处长不严、福建政干团王教育长原一,皆尽丧所有。步行入城,共庆前之生还,又未尝不以曙翁之免为幸。
学校员生以九日迓前从吉山来,得耗大惊,至有陨涕者。郑代校长永祥暨诸友好奔走营救,不意前近永而遭此厄,亦不意前脱险如是其速也。其后十三日,同难三人者出,谓匪知为前,因散其文稿,亦颇自愧悔云。鸣呼,广博易良者,乐教也;移风易俗者,主乐教者之事也。匪犹人耳,天下无不可感化之人,亦无不可感化之匪。天下不一金鸡岭,欲尽化险为夷,非复兴乐教弗为功。今而后知所勉已。
民国三十ー年十月二十五日,卢前吉山记。
兵荒马乱,豺狼当道,秀才遇到兵,就是这样的情形。这篇文字,前叙受任及行程,后谈艺教的广博易良,于惊心动魄之中增加了文章的宽度和厚度,这是学者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卢前是被误抓的,匪徒认错人了,他们要抓的是福建省党部主任陈肇英,卢前长相与其相似,故有此劫。从文中看,匪徒并非穷凶极恶,一妇女哭,即松绑;放卢前时,不仅道歉、指路,还给鞋,给手杖,给钱,后来还愧悔。这场劫难,在卢前心中,回想起来,不仅有惊无险,好像还可以津津乐道。何以见得?有诗为证:
其一
晓发长汀间道驰,
餐风饮露我无辞。
如何白日金鸡岭,
豪客相逢也要诗。
其二
弥天兵火闲来往,
薄命斯文值几钱?
生死关头黄胜地,
居然跣足近姑田。
其三
狭路相逢镇不惊,
能咏李涉亦生平。
当时虎贲移冠带,
今日儿童熟姓名。
记入荆榛犹袒履,
消泯恩怨足豪情。
隔年花满山中树,
慰我萧疏眼渐明。
最后这首,题名为《自连城还永安三过金鸡岭作》,时间当是1943年2月26日,吊唁陈肇英母亲之后返回永安,是他第三次过金鸡岭。
三、闽师游览
12月9日下午,应永安师范王秀南校长邀请,徒步到大湖,途经坑边水尾村,留诗一首;10日上午游皆山、石洞寒泉,并题写了“石洞寒泉”,今天可见镌刻于石上。10时为师生做《如何读书》的演讲。下午,登湖山亭、黄狮山、弥陀岩。“回到秀南处,永师的教员许文钦先生、翁春雪先生来谈。为酬谢诸好友,不免写了几首诗。”可见此行作诗多首,流传比较广的只二首,据诗友曾齐禄查证,《水尾》描述的是坑边的水尾,路边原有茶亭,设义茶,方便行人,经年累世。那是城区到大湖的必经之处。
水尾
下渡西头水尾乡,
秋林鸦背出村庄。
分明残日衔山处,
却似栖霞落道旁。
枫叶艳于年少事,
芦花染到鬓边霜。
行来都是南都客,
试向茶亭话海桑。
石洞寒泉
洞口寒泉杂管弦,
旧时书屋渺荒烟。
大湖早是秋收了,
但养肥鱼水满田。
四、《永安秋夜》
教钢琴的王政声日常兼任3个外教的翻译,和他们一起住在后山上的一座小别墅里,交往自然很多。12月12日,王政声将尼哥罗夫的《永安之夜》小提琴曲改成合奏曲,请卢前指教并请求补撰词句。这个曲子在开学不久的师生同乐会上演奏,很受欢迎。原来有一段词,是师训班卢禹昌创作的。卢前到音专当晚,欢迎会上也演奏过,当时他就表示十分欣赏。这是西方人创作的富有东方情调的作品,很值得加工完善。卢前对歌词做了修改,又补写了后面部分,题目也改为《永安秋夜》。
燕溪水,缓缓流,
永安城外十分秋。
月如钩,
勾起心头多少愁?
潮生又潮落,
下渡照孤舟。
吹南管,
长夜何漫漫,
有人正倚栏。
明月好,好月供谁看?
一笑回头问吉山,
山中流水几时还?
萧萧落叶袖生寒。
山不语,
水向东流去。
写出愁人句,
今宵没个安排处。
七十几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永安秋夜》作为精典歌曲在大型演唱会上传播,很多人就是因为听了这首歌才了解卢前的名字。卢前,字冀野。事有巧合,永安一个名字卢骥的后生,热爱音乐,学业有成,把《永安秋夜》带到厦门鼓浪屿音乐会,带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倾倒了无数听众。久眠地下或者天堂的卢前、尼哥罗夫还有音乐师训班的卢禹昌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应该感到无比欣慰吧!江南才子们,“你永远不会知道花开之后谁闻到了香气并为之沉迷。”
五、故友酬唱
卢前12月27日早起,作了一首五言古诗,共二十二韵赠玖莹。他的《丁乙间四记》第二记是《关洛劳军记》,关洛劳军,朱玖莹是同行者。他在诗前小序中说:“民国29年春代表参政会视察北战场各区,道出南阳,始识玖莹名,不意握手燕江,相聚旦暮,爰赋诗赠之。”
前年岁庚辰,持节宛洛路。故人赵芝亭,过我语絮絮。
盛称别杳斋,导民多部暑。收枪自编兵,子弟乐就蓦。
村落鸡犬闻,碉堡各成戍。保家不顾身,倭儿见者惧。
从此阻唐河,未敢越一步。安危反掌间,南阳得巩固。
别叟诚异人,奋起亦有故。朱侯专区政,竖信能托付。
士为知己用,豁然见侯度。穷壤勤求瘼,下马书露布。
惜侯不我留,恨侯难再遇。言己指观门,日尽甘棠树。
贤哉此循良,高风空想慕。灯下长太息,据以入章疏。
龚黄乃并世,思之启寐寤。叟墓木拱矣,与侯始相晤。
天南上吉山,讲舍邻流寓。何图孔北海,知备若交素。
山中半日闲,商量到诗句。为歌柴桑篇,聊发渊明趣。
朱玖莹时任永安建设厅长,他的资历不浅,曾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秘书,蒋介石武昌行营秘书兼第一科科长。去年,朱玖莹受刘建绪之托,和程星龄先行到吉山与陈仪接洽,为工作方便,住在宝应寺边上,自题住所,名其为“考槃”,去北陵风景区的小路就在他的门前。在这里遥遥可以看见音专校舍。朱玖莹在这里有家室,卢前是只身一人,便常来考槃茶饭。两个月后,卢前将往重庆,朱玖莹饯行赠诗,卢前和诗云:
次韵酬玖莹
抗尘南北空皮骨,
鬓发苍苍各宛然。
元白比邻要永契,
龚黄一辈论犹贤。
路人旧日碑传口,
溪水新居咏满笺。
上吉风光中有我,
秋山云树碧于烟。
六、练存轩和《练存轩铭》
闻说卢前将任校长,师生好不兴奋。学校将前校长蔡继琨住的小别墅整理停当,供新校长起居使用。卢前只身一人,显得宽绰,就把校长办公室也安排在那里,并且取义东汉蔡邕《琴歌》主旨,题住所兼校长室名为“练存轩”。与校训“刻苦耐劳,团结合作,奋发前进”相映衬,共砥砺。新学期开始时,卢前将练存轩腾一半给上海音专来的章彦、程静子夫妇居住。一可见练存轩不小,二可见卢前爱才惜才之心。他们俩和黄飞立三位途经永安要去重庆,卢前获知消息,以热情和诚恳把他们留下来了。
学校准备元旦在城内中山堂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演奏会,大家建议命名为“冀野乐章演奏会”,显然兼有讨好的意思。卢前心中颇为得意,让用心筹备彩排。到了年底,29日最后一次排练结束,31日晚还安排预演,从晚6时到9时。卢前以为最成功的是尼哥罗夫的《蒋委员长进行曲》和刘天浪的《接新年》。尼氏乘兴约二十几个师生来练存轩贺岁,卢前很兴奋,随即作了两首五古,题为《岁暮示诸生》:
其一
夏虫不语冰,凡马不知骥,何谓大丈夫?要能辨义利:
所见唯齐耳,管仲诚小器;大道天下公,进退岂私意;
行艰勇何畏,志立决不易。六年参国政,前也居其位:
既知无不言,言已庶无愧。庄言告诸生,言出原非戏。
其二
惭为诸生师,诸生当知我:我唯直道行,与世意常左;
三年万里路,蹈汤复赴火。苟有利于国,何惜两足跛。
问我何所长? 知耻平生颇。行藏用舍间,无欲则刚果。
此怀长落落,此心赤裸裸。不敢效世徒,无可无不可。
他从自己说起,希望学生们能积极有为,正直做人。师生走后,夜已深,卢前还很兴奋,在午夜的灯下写出《练存轩铭》。
练存轩铭
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在永安县境南上吉山,傍北陵殿而枕燕溪,风景壮丽。入门,为讲堂五楹。堂后有坡,迤逦东行,拾级五十三级梯,林木深茂,苍翠迎人,其上精舍,则校长宅,卢前实居之。日聚友生宅中,谈乐艺。日月云霞,变幻不常,据几眺远窗以外,无非山者,而琴音盈耳,昕夕无间;万里浮流,不知此身何托。虽然,前岂甘遁隐,坐忘世邪?因诵蔡中郎琴歌中语,名其轩曰“练存”。复为铭曰:“练余心,浸太清,涤秽浊,存正灵,琴之德,是为名。夙而兴,宵以听,歌则永,铭必鸣,诚所至,扬其声。前铭之,告诸生。”
文中介绍学校,描述练存轩,文采斐然,为后人提供了校长室的方位形势,主旨是奋发有为才能生存发展,与当年推行的笠剑学风相吻合。
七、饮酒思乡
文人墨客多好酒,又善愁,吉山有好村酒吉山红,卢前免不了常常把盏,刚到没几天,就写下了《永安抒怀》《吉山酒》《山居》《吉山杂兴》等诗作。
永安书怀
燕溪水自流,泛波万种。北陵殿自幽,锁南天一段秋。古山有客才三宿,残月无光照九州。酒添筹,棋未收,传舍还如不系舟。
吉山酒
平生屡止酒,酒每近吾家。
今日吉山客,三年住白沙。
频行犹在劝,不饮莫兴嗟。
灯下封家信,看看字未斜。
山居
看山不语意常馀,
只办长吟遣索居。
句法每能追北宋,
屐痕时复数南徐。
有田蜀客空归计,
出水鲋鱼上市初。
百种情怀无处放,
永安城外一愁余。
吉山杂兴
吉山今我有,缩手不成吟。
路绝飞鸿断,云棲卓笔深。
相传多胜迹,未肯往追寻。
朝夕云烟里,峰峦总在心。
这些诗句中,喝酒、写信、发呆,多有愁情,随处流露出想家思归的情绪。卢前时年37岁,已经有7个儿女,老母亲和妻子儿女又不住在一块,他能不想念吗?特别是下面这一首:
眼儿媚调·吉山月夜
一盘明月艳中天,愁积夜如年。吉山千树遮难住,清影弄窗前。
也知今夕嘉陵上,也正照无眠。及时餐饭,别来衣絮,都到愁边。
寒假本可以回家团圆的,他选择了和学生一道参加旅行演奏团,用音乐的形式宣传抗战。1月24日作的《别永安》,不见分毫愁绪,犹有唐朝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诗意:
别永安
又逐残年襥被征,平明回望永安城。
燕溪远与沙溪接,流入闽江水独清。
舍小家,为国家,卢前千里迢迢来永安上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元旦演奏会上有10个作品是他创作的,其中《八一三感怀》悲凉慷慨,壮怀激烈。
念奴娇·八一三感怀
那年今日,问将军,眼底跳梁何物。血肉长城东海上,是我铜墙铁壁。寸土黄金,头颅宁惜,战地飘红雪。大场埋骨,可怜年少英杰。
遥想毅魄归来,无名墓道,茂草芃芃发。不见瓯完身早死,不见倭奴摧灭。三峡淹留,两京未发,白了元戎发。也应含恨,吴淞江外残月。
内容表现的是1937年8月13日打响的淞沪会战,那是中日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国军共投入精锐部队80万,死伤30万;敌方投入20万部队,死伤4万。我们永安人熟知的卢兴邦部队,参加了这场惨烈的会战,名留青史。
新年伊始,卢前听闻国家与英美缔结新约,欣然作《清平乐》,其序言曰:“三十二年一月在永安,闻我与英美缔平等新约,收拾百年世局安得而不喜也?灯下写付诸生歌之。”
清平乐
普天同乐,平等成新约。血战六年吾不弱,桎楷一时除却。
并望共赴疆场,从今盟友相将。试望大平洋上,青天白日旗扬。
八、笠剑诗
假期组织巡回演奏队是音专的传统,意义主要有二:一是走出校门,积极进行音乐实践,锻炼学生的能力;二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而深入地进行抗战宣传。前任蔡继琨校长还把学生带到东南亚演出,宣传抗战。卢前寒假带学生到福州、南平演出,期间有《闽侯杂诗》,每日都有诗作,游福州鼓山写了5首,因为与永安无关,此不存录。
新学期开学,经过多方努力,有黄飞立、章彦、程静子、萧而化、顾西林、顾宗鹏等著名教授前来加盟,又一批音乐名家到校,令人振奋。教育厅郑贞文厅长请卢前作笠剑学风主题诗,他挥笔写了两首五古交付,以“孔墨归殊途”来解释当时特殊时期的教育思想。
笠剑诗
其一
声乐匪所学,典教廖使前。万里出闽峤,脱难走姑田。
君时赴行在,道路左交肩。此邻失王翰,山中思郑虔。
束发成茂才,毛诗补旧笺。家学苦未足,致知格丹铅。
直欲穷造化,海东载归船。管觚属君手,发蒙斯乃专。
仕宦等匏系,浮沉忽十年。何以昌闽学?请歌笠剑篇。
其二
无产有恒心,惟士卓然见。海内重许行,一笠亦云善。
习稼匪求田,芒斋守古研。珠玉褐中怀,多能始鄙贱。
或谓闽士驯,其俗偷以渐。君欲振起之,曰有刘琨剑。
豪侠与儒林,意将合一传。入手既耰鉏,润身复书卷。
孔墨归殊途,持此宏大愿。更以十年期,笠剑士当践。
卢沟桥事变以后,学校教育被赋予新的内容——保家卫国。当时,陈仪和郑贞文意见一致,推行战时教育,广为宣传。福建师范校长王秀南,在践行笠剑学风中总结出了更具体的内涵,称“三杆主义”,即笔杆、枪杆和锄头杆,就是学生要能拿起笔杆学习和进行抗战宣传,必要时又能拿起枪杆去杀敌立功,还能抡起锄头杆来参加生产劳动,自给自足。
九、练存轩杂作
练存轩是卢前住所兼校长室,过新年后,上海音专来的章彦夫妇也被优待住在这里。练存轩杂作肯定非一时之作,内容也比较杂,有感念身世、思念亲人、表现师生生活诸方面。从中既可以看出江南才子出口成章、下笔成诗的才华,也可以看出他的行踪及其当年的自然风景、社会风貌,当然,还可以看出他的交往志趣和人生理想。
状身边情景和感念身世的如:
练存轩独坐,且倾大红袍。
四壁琴音绝,松风起叶涛。
吉山落我手,一笑吉山灵。
吟多不称意,山色徒为青。
缓缓燕溪水,峨峨退可坊。
路旁有榕树,迎送替垂杨。
前年巡河朔,去年下牂牁。
今年东海月,照我吉山阿。
少年似春花,烂缦出墙东。
壮岁如秋叶,无霜色不红。
七岁夜遇盗,张帷呼我起。
从容抱筺眠,颇使父心喜。
十岁能文章,所望成大器。
驰驱二十年,一掬孤儿泪。
思念故土亲人的如:
枕上六年事,荧荧灯底醒。
峡云挂心眼,梦不到江宁。
灯前无一事,忽忆小儿女。
两女在沙头,大儿坝上住。
北碚有山妻,渝州留老母。
念我锁双眉,思儿杯在手。
表现师生生活的能抓住特点刻画描摹,尤其可读。学校初创时,蔡继琨到上海聘来4位欧洲教授,他们是保加利亚的尼哥罗夫,教小提琴,另3个来自德国,曼者克(也译为曼哲克),教大提琴,克拉克是曼者克妻子,教钢琴,马古士,教作曲和指挥。4位欧洲籍教授的水平都很高。马古士于此前的8月份离开吉山,所以,卢前当校长时只有3个西方教授。
西来三教授,隔屋听吟哦。
淡眉曼者克,隆鼻尼哥罗。
能歌赵芳杏,能琴吴逸亭,
吉山此两绝,誉满永安城。
杨生工伴奏,郑生善指挥。
三年出江海,一日载名归。
山深咽流泉,夜深啼杜鹃。
今古两歌者,袁青蔡丽娟。
赵芳杏、吴逸亭、蔡丽娟、杨碧海、郑沧瀛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各有所长,卢前以诗记之,简短数语,为人立传,至今流传。
大学者陈寅恪提出“以诗证史”的观点,笔者在整理《笠剑吉山》时,常常以诗为佐证。以上9个部分所引卢前诗文,也正因为它们是当年历史的见证和描述,才有整理和研究它们的价值。
告别永安
卢前在永安的时间虽短,对吉山是怀有深情的,他于1943年3月17日早晨离开永安往重庆请示迁校事宜,在路上还“爰就车厢,书寄草草”写了一封信,向音专师生汇报行程,表达了“此心固无时不绕吉山间”,并告知曲江街上有不少乐器出售,“可托运输公司设法为校购置”。这封信是20日在衡阳车站寄出的。
卢前《上吉山典乐记》的结尾部分名为《别矣永安》,现抄录如下,作为本文的结尾。
别矣永安
十二日,宝吾自连城来,赠连史纸一束。又索我在永所作诗,印为《吉山集》。第二天,研究院汪德耀院长用院制的照片,为学校风景摄了不少片子。午时,闻欧阳竟无大师的噩耗,我悲痛得不得了,枕上拟挽联一副。十四日,为学生写了几十件条幅。下午。入城在文庙,开江苏旅闽同乡会。予任主席。六时赶回吉山,因静子开独唱会。晚,与教务主任、训育主任、秘书、总务主任商量分别负责的办法。十五日,福建省行政会议,郑揆一先生放车来邀我出席,混了半天。下午,加开一次正式的校务会议。各部合起来为我备了一本详尽的音专概况,备呈教部。晚上,召集学生进行晚会,叮嘱学生安心学习,勿生枝节,在我离校期内,特别守法。八时返练存轩,仲英夫妇正为我理行李。这时我才觉着有点离别的情绪。十六日早,玖莹送来路菜,并作赠序一篇。听说顾西林先生有些不适,学生中池志立有病,我分别去看过,知道并不严重,我非常放心。又英文教授吴玉德先生受闽教厅之聘,准备赴龙岩中学校长之任,我倚装写赠一诗。当晚在城中王原一,王敦兹诸兄为我饯别。简斋,仲英都赶进城来,住中南旅运社。十七日,上了南曲联运车,走到第一桥,看见学生结队来送我,我的眼眶也有些温润了。“别矣,永安!”何时我再重来呢?我到了衡阳曾写了一封信寄到学校。
文化的力量穿越时空,令人敬畏。积极作为的文化人卢前,在不算长的100天里,做成了许多留在青史上的事情。
(本文作者系永安六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