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康标
如果不以狭隘的民族主义眼光看待历史,则忠于汉族朝廷与忠于少数民族朝廷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忠臣。
本文的主人公谢英辅,是福建明溪县元代的历史名人,他进士出身,官至枢密副使、福建行省左丞,文韬武略,刚正不阿,最后以身殉国。然而,对这位集直臣、能臣、忠臣、孤臣于一身的历史人物,了解的人并不多。
谢英辅(1312—1368年),一名瑛辅,号古溪,元皇庆元年生于今明溪县夏坊乡李沂村沂州自然村。彼时明溪未置县,沂州一带属泰宁县,后划入宁化县下觉里。明成化六年(1470年)明溪置县(称归化县,至1933年改称明溪县),下觉里划给归化县。《明溪县志》《泰宁县志》均记载谢英辅生平,但都比较简略。
谢英辅是东晋大政治家谢安的后裔,其先祖谢饶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从将乐大源迁居今明溪沂州,谢英辅这代是沂州谢氏第七代。其高祖谢文昌曾从朱熹学,获州试第一。其父谢兴,一生以诗书自娱,仗义疏财,生五子一女,五子为英辅、坚辅、贤辅、德辅、赐荣,一女为南娘。小弟谢赐荣也英雄了得,为明初大将,官至镇国上将军兼枢密院事。亲兄弟分别事元、明两个敌对政权,没有孰是孰非,都是英雄好汉。
谢英辅从小就立下大志,人生须有一番作为。他性格“沉静寡言笑”,酷爱读书,除儒家经典外,对天文、地理、音律、历法等各领域的书籍都有研究,博闻强记,融会贯通。尤其喜欢研读兵书,曾与伙伴开玩笑说:“使我异日得志,守封疆,当自号‘小谢老子’!”弟弟谢赐荣精通兵法,也是谢英辅教出来的,“(谢赐荣)从伯兄习兵法,遂精通韬略。”谢英辅少年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为文章桀骜古雅,直追汉以上人。”
元统二年(1333年),22岁的青年才俊谢英辅荣登进士。须知,元朝中进士比此前的宋朝和此后的明清两朝难得多,特别是像谢英辅这样原南宋统治区域的“南人”,中进士更是难上加难。元朝建立后,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国人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南人地位最低,同时取消科举制度,要职几乎被蒙古人、色目人的上层垄断。直到皇庆二年(1313年),在众多汉臣的强烈呼吁下,开明的元仁宗才下诏从次年起开科取士。可是在科举中,汉人、南人与蒙古人、色目人的不平等地位没有改变。汉人、南人考三场,内容更难;蒙古人、色目人只考两场,内容简单得多。发榜也分两榜,汉人、南人中举人、进士称左榜,蒙古人、色目人称右榜。有元一代,全国左右两榜进士仅1139名。因此,谢英辅这位“南人”年纪轻轻就中进士,殊非易事。谢英辅应科举治的是《诗经》,“春拈鸠杖拨花头,数杯玄酒;夜爇兰膏探月窟,一卷葩经”,从这副他写的楹联可证。
谢英辅先在朝廷御史台任职,作为谏官,“极言国家利弊、时政阙失,当事惮之。”他心忧天下,刚直不阿,对国家大政的得失特别是诸多弊政,知无不言,而且意见尖锐,自然触犯到权贵的既得利益,而受到当权者的忌恨和排挤。与他同年中进士、比他大10岁的好友余阙见状,以他知兵法为由,将他推荐到兵部,改变他的不利处境。余阙(1303—1358年),安徽庐州(今合肥市)人,官至江淮行省左丞,谥“忠宣”,著有《青阳集》,与包拯、周玺并称“庐阳三贤”。余阙与谢英辅志同道合,人生经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后在抗击红巾军中兵败自尽,为元室忠臣。
在兵部,谢英辅勤勉履职,不断展现出文韬武略,职务也不断升迁,累官至枢密副使。尽管身居高位,但谢英辅不改刚直秉性,不阿达官显贵,终于“遭谗谮,弃官家居”。可惜,谢英辅何年任何职、何年“弃官家居”,史志和《沂州谢氏家谱》均无详细记载。不过,从《沂州谢氏家谱》收录的一道皇帝给谢英辅的诰命的落款时间可知,他最迟在至正六年(1346年)九月已担任枢密副使,那年他才34岁。
正义得不到伸张,才能得不到施展,朝廷二品大员回到穷乡僻壤沦为平头百姓,“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而且又值国家多事之秋,各地红巾军起义风起云涌。这个时期的谢英辅,焦急、苦闷乃至愤懑可想而知。
历史还是给了谢英辅第二次建功立业的机会。元代枭雄陈友定(一名有定)出生于今明溪县瀚仙镇大焦村,距谢英辅家不到百里。陈友定从明溪驿起家,发迹迅速,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他凭才干和军功,从十二年前的驿卒迅速升到福建行省左丞,虽然两年后才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但此时他已实际掌控了全省军政大权,架空了平章政事燕只不花。
陈友定自己是一介武夫,文化程度低,但很有气魄,善于用人,多招四方文士,如闽县人郑定、庐州人王瀚,都留在幕府。谢英辅是进士,曾为朝中大臣,晓畅军事,素驰声誉,自然成为陈友定物色的理想人选。于是,至正二十四年,陈友定请时年52岁的谢英辅出山,上奏朝廷恢复其原职枢密副使,留在福建辅佐自己。从此,谢英辅施展韬略,为陈友定治理福建和抵御陈友谅、朱元璋大军精心谋划,多有奇谋,屡建奇功。
谢英辅帮陈友定谋划的大事有两件,都干得十分漂亮。
一件是谋划从海上运送物资到元大都。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陈友定虽然占有福建和广东潮州,但不是割据政权。他忠于朝廷,不愿做叛将。当时,京城大都粮食等物资紧缺,但浙江被方国珍占领,江西被陈友谅割据,福建通往京城的陆路被切断,粮食等物资无法运到京城贡给朝廷,陈友定十分犯难。还是谢英辅有办法,他说,陆路不通可以走海路,用船从海上运物资到山东登州、莱州上岸,再车运到大都。陈友定豁然开朗,十分钦佩谢英辅的智慧。由于多种原因,尽管运到大都的物资只剩下三四成,但每年从福建运来的数十万石大米和大批物资,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元顺帝大感欣慰,对陈友定评价更高,更加倚重。
另一件是谋划了“锦江大捷”。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二月,陈友定发兵进攻朱元璋控制的浙江处州(今丽水),朱元璋派元降将、参军胡琛(一作胡深)前往救援,胡琛击败陈友定军,追击至浦城。四月,攻克松溪,俘陈友定守将张子玉。五月,朱元璋命指挥朱亮祖由江西铅山、行省左丞王溥由江西黎川的杉关率军入闽,会同胡琛,三路并进攻打福建。六月,朱亮祖攻克崇安(今武夷山市),进而与胡琛合兵进攻建宁(今建瓯市)。大军入境,情况危急。于是,谢英辅与陈友定一起赴建宁,为陈友定排兵布阵:大将阮德柔领兵四万屯锦江(即锦溪,在今南平市建阳区东部),摆在胡琛的阵后断其归路;陈友定率牙将赖政等二千余人,与胡琛正面作战。在朱亮祖严令下,胡琛领兵攻打建宁城,刚突破二道障栅时,遭到陈友定和阮德柔前后夹攻。战至黄昏,胡琛艰难杀出重围,又遭伏兵截杀,马失前蹄,被俘后被杀。锦江战役,击败了朱元璋三万兵马,保住了福建。“锦江之捷,有定表英辅功居多,授行省左丞。”(《民国·明溪县志》)。
然而,随着各地反元势力的发展特别是朱元璋势力的迅速壮大,元朝大势已去,陈友定也独木难支。朱元璋在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军阀势力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一方面出兵二十五万北伐蒙元,一方面命胡廷瑞(胡廷美)、何文辉、戴德孺率军由江西取福建。朱元璋军队一路破杉关,克光泽、邵武、建阳。十一月,方国珍降,朱元璋得其战船万艘,于是,命汤和、廖永忠、吴祯率水师从海上攻福州,同时,命李文忠率军三万从北面攻浦城。面对三路大军来攻,陈友定留谢英辅、赖政、孙通、邓益等留守福州,自率精锐固守延平。十二月,汤和大军攻打福州,陈友定部将或死或降或败走,福州陷落,谢英辅、赖政从西门逃出,投奔延平的陈友定。
转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大明王朝。明将胡廷瑞、汤和、李文忠三军水陆并进猛攻延平,加上陈友定因疑心重杀了部将萧院判导致许多士兵逃跑,孤城难守,陈友定与谢英辅等部属诀别,说:“吾自死耳,公等善为计。”谢英辅厉声说:“我元朝进士,为国重臣,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尚何计哉!”陈友定凝视着谢英辅,赞道:“此真进士也!”言毕,服毒欲自尽,却被响雷震醒,械送南京,不降,自愿受酷刑惨死。谢英辅穿上朝服,面向元顺帝所在的北方跪拜了两次,遗憾地说:“臣力竭矣,但一死以报吾主耳。”遂于官舍自缢身亡,时年56岁,与其好友余阙自尽时同岁。其妻廖氏胜娘亦同时殉节。
谢英辅自尽后,家人收其夫妻遗体,归葬于今明溪县夏坊乡沂州的芹菜洋相公窠,后改葬神上。更令人遗憾的是,谢英辅是高官,却没有子嗣;他文才出众,但除了前述一副对联,未发现有其他诗文流传下来。他一心装着国事,唯独没有考虑自己和家事。
谢英辅与刘基是同榜进士,刘基也做过元朝的官员,他后来投奔朱元璋,成为明朝著名的开国功臣,而谢英辅却为元朝尽忠死节。常言道“忠臣不事二主”,又道“良臣择主而事”,也许都是对的。
重气节、轻生死的人,连敌人也敬佩。谢英辅与明太祖朱元璋敌对,但明万历间编的《归化县志·人物志》,已将谢英辅编入“忠烈”篇。清雍正二年(1724年),归化县公举谢英辅为“忠烈”代表人物,称他“扶纲常为柱石,大节凌霄;本忠孝为文章,浑身是骨”,雍正五年,奉旨制谢英辅木主,入忠义祠崇祀。如今,明溪县将谢英辅雕像树立于县城公园中,供人们景仰。(图为明溪县夏坊乡沂州忠义祠内景)
(本文作者系明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