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仙马文化与信俗

e三明   2020-08-02 11:08:23  市委信息科    阅读

■  李国梁

 

仙马就是马氏真仙,永安民间崇祀最普遍,最重要的本土女性神祇。民间的仙马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繁衍海内外,信众芸芸,延绵千年。

马氏真仙,俗名马五娘,永安上坪铜盘人。永安百姓尊称为“仙嬷”,另有马氏仙姑、马仙、五显娘娘等称号。千年来,其民间故事愈传愈神奇美丽,信俗文化广系民情。笔者应永安市道教协会邀请于2016年10月开始采集资料,主编《仙马庙》一书(待梓)。对仙马文化现象和庙祀情况略作探研。认知了乡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意识到没有民间传说,传统节日、风土习俗和文明生活就缺少“精彩”了。本文从文史资料研究角度,对仙马文化作一简述。

据明朝万历二十二年(甲午年,公元1594年),永安县知县苏民望主持纂修的《永安县志》在“仙释”一章中记载:“马氏,名五娘。二十七都铜盘人。父马大相,母罗氏。广道(无此年号,应为广顺,即公元951年)元年正月十五生,容貌丰美。及笄归婚,是夜,身中毒病,夫家弃还其父。父请僧徒送河边,将沉之。忽云雾飙起,有神附语之,降童引上百丈岩头,得仙果食之。二妹及嫂杜氏来看,五娘以果分与之食,俱得飞升。云是九天玄女度之。今铜盘殿,其祖居地也。及百丈岩、上坪、云峰洞,三处皆有显迹。乡人以木刻像祀之,随所祷祝皆应。唯云峰洞木像一出,即大风随起,彼二处皆不然也。”又有记载“云峰洞,二十四都。上坪马仙行宫,高与云齐,县之龙山。”(图为铜盘马头山小景,远处为古庙遗址)

image.png

立庙敬神

在仙马文化中,民间故事和庙祀活动是主要内容,因贴近生活,适应人们心理环境,慰藉精神需求,所以,信众广泛,庙宇遍立,信仰习俗传承不息。

显灵宫是马氏仙姑发祥地的祖庙,坐落在铜盘马厝坪,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一条俊秀的山脉起伏延绵,形若卧马,当地人俗称马头山。

image.png

传说,马五娘的父母山居于此,勤俭度日,有了积蓄,就想盖新房。请来地理先生堪舆,选中马形山之马腹鞍蹬处。这里远岑环抱,翠筠婆娑,山前田畴金穗漾波,小溪弯转,鱼虾畅游。地理先生赞曰:“千里来龙溪弯环,日耀星辉地吉祥。”地理先生说是天马伏枥,志在凌云,“不出状元出真仙,世世荣显代代传。”马大相听了大喜,择吉日动工盖屋。乔迁之后,事事顺意,家产日增。马翁遂聘师课子,指望后辈中状元,光宗耀祖。但是,马家的梦没有实现,铜盘倒是诞生了马氏姑嫂三位女神。

这马形山马头朝来水方向,马尾于去水方,当地人称之“进山马”。乡老说,“进山马”只能得道成仙,若是“出山马”则能驰骋天下,得志夺功名。

笔者从文史资料研究的角度上钩沉,在铜盘村未能探访到唐朝以来世居于此的马家后人,未能考证到马氏家族兴衰的史料。永安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或许世居铜盘的马姓后人又移居他乡,或许这马姓与马形山马字有关。

如今,显灵宫左前方高速公路桥梁跨水绕山,通向远方,与庙宇相谐,构成新景观。铜盘村已“换了人间”地灵人杰,“行行出状元”了。

百丈岩是马五娘的升仙处,有祖殿,位于燕北街道的百丈岩龙峰洞。据清道光版《永安县志》载:“百丈岩,栟榈桃源洞后,一派巉岩,径曲天然,引人入胜……岩顶中开一洞,前竖高阁,旧为马氏姑嫂姐妹升仙处,后人即此祀之,灵迹显著。”

各地供奉马氏仙姑庙宇,各有殿名宫号。有在正殿上主祀五显娘娘,也有在主祀神祇,如真武大帝旁边同供养。

燕西虎形山公园内的龟峰洞,建有“三仙殿”“三宝殿”“鑫儒堂”“三清殿”等殿堂,主祀马仙,是一座释、道、儒三教菩萨同敬,有一定规模的庙宇。

燕东长坑垅的飞云殿,正中神龛上,九天玄女居中,马氏真仙、林氏(贤娘)真仙各两尊分列左右,是为主祀。正殿旁左右两边有配殿,安奉张天师、观音、韦驮、伽蓝等神像。

燕南洛溪村的“五仙殿”,建于明嘉靖年间,已有500多年历史,奉祀马氏姑嫂三仙和吉祥金童玉女共五尊,故名“五仙”。

曹远上墩村飞龙华洞“西峰寺”建于明景泰三年,与永安置县同年,已有500多年历史。大殿正中神龛横列11尊神像,6尊马仙神像居中,形神姿态各异,独具特色。(图为曹远西峰寺)

 image.png

 至于与其他神祇同敬于一堂,则更为普遍。曹远霞鹤村的“真武亭”、鸬鹚村的“龙兴殿”、洪田马洪村的“龙龟祖殿”等,由此可见,马氏真仙在永安城乡民间信仰习俗上,具有重要地位。

庙宇建设因地制宜,但大多数建在山中,草木葱郁,清凉幽静之处,给人以如临仙境的感觉。大湖岭干村狮峰洞仙马庙,创建于公元1516年,古庙绿林环抱,山风习习,境幽气爽。

曹远凉干的“仙马寺”建在半堂山上,仄径蜿蜒,古木蔽日,登临望远,曹溪两岸村落和丰海方向的山峦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相当一部分是在古庙的旧址上重建的,遗留有文物,青松村的大帝宫内有一口重约百斤的铁钟,铸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推测建宫时间应早于铸钟年代。

image.png 

永安旧俗有“衙前庙后”不宜正对建民房的说法,需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所以,仙马庙宇多为依山而立,前方开阔,但现在并不讲究这方面。燕南桂口村的复兴庙,除了正前方外,都与农舍新楼相邻“试比高”。因村建需要,一条水泥车道横贯庙前,坦然地为朝拜者提供便利,仍是一块“风水宝地”。

 

庙会活动

各地仙马庙宇每年都举办祭典,最隆重的庙会活动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七月十九期间,主要内容:

取火迎神。取火也称接火,是指分灵于祖庭的各庙宇,年度内接续香火,使本庙菩萨更“神灵”。农历正月十五是马五娘的生日,七月十九是成道日。正月初五之前,大多数庙宇的菩萨都在“家”接受信士的拜年祈福。之后,至元宵节或七月初一至十九都可以择日到铜盘或百丈岩取火。而百丈岩的马仙每年正月初六到初九应邀和上坪大进“祖兴殿”的林氏(贤娘)真仙到城南(今南郊南塔新村)唐王庙作客,铜盘仙马庙宇的神像则在村内外巡游。(图为桂口复兴庙清乾隆四十一年石香炉)

image.png

 去取火的前夕,护神人员须沐浴素食,翌日将本庙主要几尊神像分乘于轿内,抬着香炉;现在公路直通祖殿,改用敞蓬小货车。车队彩旗招展,道士乐队随行,法号(锡角)嘹亮,锣鼓声、鞭炮声交响,取火队伍浩浩荡荡。如果回程经江边等路段徐行向临街商店致意,店铺则放鞭炮迎送,接福气。有的庙宇只捧香炉去取火,仪仗队仍然风光。(图为霞鹤村真武亭)

image.png 

西洋下螺村的圣灵宫主祀总管民主尊王并惠应祖师、观音、肖公等菩萨,葛州法宁宫主祀赵大元帅(财神赵公明)也都接取仙马的香火,以添一份女神的灵气。

取火回来后,适时安排迎神活动,先在村内巡游,再出行邻村,时间约1至3天。农户门前摆放小供桌,燃香放鞭炮迎接,气氛热闹喜庆。

法事布福。请道士设坛做清醮,即祝圣祈年,消灾安居,纳福乐业、为众生保平安的法事。道士们(三、五位)摇铎击钹敲木鱼,诵经念咒。挥舞锡角,一招一式,皆有法义。

信士们在道士指点下,在供桌香案前行叩拜礼,随道士巡行庙园。最后一天最为隆重,请腰鼓队、放火铳焰火、演社戏、信众欢聚庆贺,翌日开斋设宴,招待宾朋、村民,少则十几桌,多达百桌。(图为曹远凉干仙马寺)

 image.png

 青水畲族乡寨兜水尾永宁桥左侧的砥东亭,始建于元代,供奉马氏三仙,每年农历七月初一,举行民俗庙会活动,祭典融合民间文艺展演,汉剧、大腔戏、傀儡戏,尽显客家宗教遗风和畲乡民俗风韵。

在庙会中,有的庙会还有“过金桥”的项目。用木椅数张拼连数米长后,“南无”(音摩,道士)摇铃唱经咒,引小孩走于“桥”上。过去后道士在儿童背衣盖一个符印,唱“走金桥盖个印,保平安保长命”,保佑健康成长。然后分发炒豆、爆米花、糖果、花生之类的零食。

曹远埔头村的瑶音寺马氏真仙殿,曾在农历七月十九庙会中设“金桥”,即用木梯横架于凳子上,约长4米,围上黄布。让儿童行走,传统民俗活动色彩浓厚。(图为曹远埔头瑶音寺仙殿)

image.png

 抽签许愿。抽签发愿是信仰者的心理需求。各仙马殿堂内都备有签筒,内装数十支长形竹片,上面标有号码,这就是“签”(仟)。抽到签后,按号码领取签文纸条,了解内容。签文基本上以七言绝句或五言绝句(诗)为正文,后面另有“解曰”之类的释文,俗称签诗。

百丈岩仙马庙有“马氏真仙”和“财神”两门签。“马仙”签64支,“财神”签48支。签诗多用典故,如《俞伯牙鼓琴》《吕太后斩韩信》《赵子龙抱阿斗》等。如果抽签求助,日后有如意之处,需捐钱物谢恩,谓之“还愿”。自古以来,这种宗教活动盛行不衰,“签诗文化”在迎合世俗安慰精神方面有一定的“功能”。

乡村庙会除了法事仪规所用供品外,有打糍粑,做米粿的习俗,最后一天开荤会饮以庆祝圆满成功。

马氏真仙是宋朝以来南方重要神祇之一。有研究人士认为“福建三大女神”是莆田的妈祖林默娘、古田的临水夫人陈靖姑和永安的仙嬷马五娘。

古往今来,马氏仙姑的益群博爱精神和圣洁仁慈的形象,颇得老百姓心仪,备受崇仰顶礼膜拜,信生芸芸,庙宇遍立。加上美丽的传说更增添了神奇感,更具魅力,信仰文化得以延绵,庙祀分灵四方。据《敕封大罗宫主马杜纪氏三位真仙经品》所载,马仙香火分播三十六大洞、七十二小洞,共108炉。

改革开放后,民间信仰文化日益繁荣,“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的宗教活动健康文明地开展。永安市仙马文化联谊会承前缘广结善谊,仙马香火播至龙岩、三明、尤溪、大田、华安、长泰、漳州等地,由侨胞传至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圣火仍在传递,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做善事。

 

(本文作者系永安市燕江诗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