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三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e三明   2020-08-02 11:13:32  市委信息科    阅读

■   刘  晓  迎

 

截至2020年5月,全市共有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遗址353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重要机构旧址160多处;革命领袖旧居和将帅指挥机关47处。如何保护好红色文化遗产,弘扬红色文化,并利用好红色珍贵资源,达到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衷,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

 

一、基本情况

三明地处福建闽西和闽西北,新中国建立前,分属龙岩、南平等地,同属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从事红色政权局部执政的重要实践地,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明地区人民为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三明,是一代伟人从事革命实践的地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清流、归化(明溪)、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大田等地,曾留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足迹,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的8位和共和国180多位开国元勋也曾在此战斗生活。毛泽东《如梦令·元旦》里描写的“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就是当时的写照。

三明,是一个与共和国一同历经风雨的地方,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三明就有 5.8 万多人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其中参加红军 3 万多人,游击队员 1.44 万余人,赤卫队员 1.36 万余人。作为红军长征重要的出发地之一,在参加长征的8.6万主力红军中,有福建2.1万人,三明1.1万人,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7000人,福建2000人,三明只剩76人,大部分则成为了无名英雄,在红军长征史和中国人民革命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三明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豪迈壮丽的革命篇章,铸就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使这块红土地蕴含着丰富珍贵的政治营养和不可或缺的红色基因。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革命旧址,共计246处332个点,其中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旧址188处274个点,占全市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超三分之一,国有单位可移动革命文物2046件/套。

在革命旧址保护级别方面,截至2018年,全市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其中 26处95个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上看,第一批公布的红色文化遗址名录,共计60处91个点,分为3个等级,其中一级5处11个点、二级21处35个点、三级34处45个点。

在编制保护规划方面,我市起步较晚,编制了《三明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规划》,是我省继龙岩之后的第二个全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规划,与龙岩形成原中央苏区一盘棋格局。2018年8月,国家文物局对该《规划》组织了评审,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认可,2019年3月,我市12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国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此外个别县(市)还编制了区域专项规划,如宁化县编制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保护整体规划、大田县编制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概念性规划、永安市制定福建永安抗战旧址群建设保护方案等。

在革命旧址保护展示方面,一是制定修缮方案,2018年5月开始,组织各县(市、区)编制县级以上(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方案,全市共投入932万元,完成了121个县保以上革命旧址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二是实施修缮工程。近年来,三明先后投入1亿多元完成了一批革命旧址抢救性修缮项目。其中,建宁县完成水尾革命旧址群红军医院等革命旧址修缮工程;宁化县完成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修缮工程中沿街26栋传统民居的修缮和街面修复,和陈塘红军医院旧址中行政部的修缮工程;清流县完成县红军标语遗址景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林畲红军史迹——工人夜校旧址整体修缮工程和烈士墓场地铺装工程;将乐县完成红军堡(墈厚土堡)等4处革命旧址修缮工程;尤溪县完成闽赣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四师师部旧址等革命旧址修缮项目;大田县完成抗战时期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群部分旧址点抢救性修缮;明溪县完成滴水岩红军战地医院旧址、御帘东方军司令部旧址等近10处革命旧址修缮项目。

在做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各地(县、市、区)拓宽工作思路,创新红色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推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取得一定成效。如泰宁县实施红军街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永安立足抗战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打造闽台党际、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前沿平台,建设省特色文化文物示范村镇;宁化县把文物保护和革命旧址保护纳入全县城乡建设规划中,遵循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打造“一地一院一旧居一线路”的宁化苏区红色品牌;泰宁县引入红军街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游客旅游体验,做强红色旅游市场。

此外,不断拓宽项目渠道积极争取资金、争取中央和省上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截至今年3月,向福建省文物局报送省级革命旧址保护项目数达41个,申请补助资金8586.52万元。

 

二、保护状况

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三明市对革命旧址的保护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全市革命史类博物馆、纪念馆 3个(其中1 个正在建设中);现已开辟 8 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0 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和 8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初步形成了红色旅游发展的基本框架,2016 年12 月 19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宣部、财政部、旅游局、教育部、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文化部、民航局、文物局、铁路总公司、文献研究室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通知》,三明市宁化县红军医院旧址、中央红军长征凤凰山出发地旧址、北山革命纪念园,泰宁县红军街,建宁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旧址,清流县红军标语遗址,明溪县红军战地医院遗址,永安市抗战遗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但是,红色文化遗产(包括革命旧址)的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投入不足、保护手段单一、保护后劲不继等,仍然离上级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并制约着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其表现状况如下:

1、革命旧址保护状况令人堪忧。新中国成立后,在自然、人为等因素作用下,许多有重大价值的革命文物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革命旧址为古宗祠建筑,文革期间很多古宗祠类的革命旧址遭到破坏。如在本规划调研和当地地方党史的研究材料中,作为原中央苏区县梅列区中央苏区时期的革命旧址现已无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加强革命旧址的保护已是迫在眉捷了。近十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迅猛发展,在缺少及时地对革命旧址历史价值的认定和釆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的情形下,各类拆旧建新又使很多革命旧址遭到较严重破坏。随着农村人口外出务工,长期闲置无人居住,这也加快了建筑的残损。从旧址的产权归属来看,集体产权的保护比个人产权保护的要好;从文物保护级别来看,国保的保护现状,优于省保、县保的保护现状。总体来说,革命旧址保护程度参差不齐。因此,闽西苏区的革命旧址保护还面临异常严峻的形势。

2、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力度不够。三明市红色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拥有旧址、旧居、战斗遗址等革命旧址 400多处,但革命旧址大多地处偏僻的农村山区,点多面广,尽管各级党委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革命旧址的保护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状况,财力有限,维修资金的不足与文物数量多的矛盾一直制约着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造成许多革命旧址没有得到及时维修,破损严重。由于量大、点多、面广,从管理、研究与保护措施及专业人才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这需要革命旧址所在地方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加强革命旧址资源整合的力度;统一规划,使革命旧址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这就需要国家、地方及社会形成合力,以加大财力和人力的投入,改善三明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所面临的现状。

总之,保护意识薄弱(保护宣传教育不到位、不细致、不深入)、传承手段单一(参观讲解、影视书籍)、保护与传承后劲不足(没有系统性的规划,各自为战,没有将红色文化进行全盘考虑和活用,缺乏专业性人才队伍,很多红色文化遗产无人保护、无人看管、无人传承,也不知道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现状,甚至濒临消失)。

 

三、有效保护

领导重视、规划先行、投入保障、措施到位,是有效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遗产的途径。其中,革命旧址规划先行是重中之重。

2019年3月,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国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这是建国来我市对革命旧址保护的第一个规划。

其编制说明中,规划了时间的上下限,即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旧址与闽西中央苏区革命旧址重叠交叉,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文物后来基本上都是闽西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文物,规划时间确定为1927-1937年。规划内容方面,包括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具有革命属性的故居、旧址、会址、旧址、桥梁等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各类遗址、遗存。在规划中提出了利用方面问题,即主要突出利用现有场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如利用国家和省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对各博物馆、纪念馆提升陈展;增加一些专题陈列和局部复原陈列;对大量没有条件做陈展的旧址旧居,可适当利用为当地公共文化、教育、医疗等公益性服务场所。规划还提出了资金需求问题和安防消防防雷问题等,是较全面的一个规划。

规划分为八章,第一章总则,对规划背景、性质、依据、范围和期限进行了充分说明和具体限定。第二章的概况重点在于价值评估,如革命旧址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评估,及革命旧址保护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主要是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从第四章开始,涉及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展示利用过程、示范带动工程等具体操作规定及要求。第七章则规划了实施步骤与经费预算,及第八章的实施保障。上述的内容以国保为重点、省保、县保为主线,做到点线结合,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将革命史迹串联起来,革命故事宣讲起来,历史文物陈列起来,红色旅游打造起来,文物事业发展起来,使三明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革命旧址成为不可移动的红色史书,让红色传承永放光芒!

 

四、传承利用

革命遗址,现称革命旧址,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留下的珍贵遗址。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这些革命遗址有的也称旧址、旧居、故居、史迹、遗存、胜迹等。它们包括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等,也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内容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等纪念设施,以及能够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重要历史活动、进程、思想、文化的各种遗迹等。

这些革命遗址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遗存。

革命遗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真实见证。革命遗址是立体化的党史、革命史,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驱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的浓缩载体,是具体、鲜活、形象、生动、最具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材,是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乃至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因此,规划了内容,便是组织实施了,近年开展了以下工作:

1、三明市原闽西中央苏区革命旧址分布情况

经过实地调研和地方党史部门认真遴选,三明市所辖县(市、区)共有原闽西中央苏区时期革命旧址 157 个点列入本规划。具体分布如下:

建宁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2个点、建宁县文物保护单位15个点,合计17个点; 三元区:三元区文物保护单位6个点,合计6个点; 永安市: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6个点、永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16 个点,合计22个点; 沙县:沙县文物保护单位 2 个点,合计2个点; 清流县: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4个点、清流县文物保护单位2个点,合计6个点;将乐县: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8个点、将乐县文物保护单位17个点,合计25个点; 泰宁县: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 个点、泰宁县文物保护单位6个点,合计7个点;宁化县: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2个点、宁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20个点,合计32个点;大田县: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5个点、大田县文物保护单位9个点,合计14个点;明溪县:明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12 个点,合计12个点;尤溪县: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个点、尤溪县文物保护单位12个点,合计14个点。

2、主要任务。以全面保护、规划先行、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期实施为原则,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维修的紧急程度和展示利用条件三大因素,确定本规划主要任务。

(1)本体维修。 根据闽西中央苏区革命旧址的保存现状和维修的紧急程度,按照轻缓急,将保护工程分为:抢救维修工程、重点修缮、现状维修、日常养护。具体如下:

规划阶段(2017 年):启动本规划编制工作。在完成评审工作后,根据评审意见制定项目计划。

启动维修实施阶段(2018 年):完成 17 个点,建筑面积:18138.2 平方米的抢救维修工程,与维修工程同步保护环境改善、相关可移动文物征集与保存环境改善、陈列展示、消防安全等工作。

规划实施阶段(2019—2020年)完成重点维修工程74个点、现状维修工程 54个点,总建筑面积:   129424.837平方米,及与上述工程同步的安全消防避雷、陈列展示和周边环境治理等工程。

规划扫尾(2021 年)完成日常养护12个点,维修总面积:11268.55 平方米,与该工程同步的安全消防避雷、陈列展示提升、优化周边环境等。

(2)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将相对条件成熟的旧址作为三明市的保护利用示范点予以推广。

(3)加大三明市苏区革命史的研究,进一步丰富革命旧址展示陈列内涵,大力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当地人民政府应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做好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利用与老区人民的生活改善紧密结合起来。

如建宁红一军领导机关旧址群为例,开展好以下保护维修工作前,要挖掘好历史资料:

1932年10月16日,朱德、周恩来率领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广昌发起建宁、黎川、泰宁战役。18 日攻克建宁县城后,红一军团在建黎泰战役中攻克建宁城后,红一军团司令部进驻下新屋,周恩来率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中革军委进驻在建宁县城荷花宾馆,从事长达一年多的革命实践活动,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建黎泰战役、金溪资溪战役、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和东方军入闽作战的重大战果,打通了中央苏区与赣东北苏区的联系,恢复和开辟了闽赣边界建黎泰地区、江西信江抚河地区和福建闽中地区大片新苏区,打通了中央苏区与闽赣苏区及赣东北苏区的联系,建立了中央苏区闽赣省,并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创造了红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法,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1933 年 11 月,周恩来在建宁主持召开方面军政治工作会议,并与参加会议的部分领导人合影留念。同年 12 月,参加在建宁县城召开的闽赣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12 月底,因在建宁的红一方面军总部并入在瑞金的中革军委机关,周恩来离开建宁前往瑞金工作。此外,红军在当地还留下多处旧址,如红十二军暨新独立七师驻地旧址(甯家大院);中共彭湃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陈氏宗祠);红 12 军 34 师师部驻地旧址(黄氏宗祠);泰宁大田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上塅太和堂杨氏大院)等。建宁红一军领导机关旧址群见证了朱德、周恩来等领导红军与闽赣边区人民创建闽赣苏区和建黎泰战役、金资战役、第四次反“围剿”、东方军入闽作战、第五次反“围剿”的历程和这段峥嵘岁月。建宁红一军领导机关旧址群于 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色资源

一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革命遗址的保护传承,需要建立健全专门机构和相关部门(宣传、党史、文旅、文物、教育、财政等)协作运行,并吸收历史、考古、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专门指导小组或专家评委库,科学指导革命遗址的管理、指导、评审和保护利用。

二是要根据已有的规划专门出台权威文件,强化管理手段、落实管理措施,保障管理资金,用尽量短的时间对革命遗址集中的地方进行维修和保护。

三是对一时难以修复的遗址则要建立石碑或竖立标志。在原址先立碑,同时立碑介绍,红色故事便可以得到有效传播。

四是积极引导并合理开发利用革命旧址,打造精品红色旅游。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要把保护修缮革命旧址工作与发展“红色旅游”结合起来,整合红色资源,畅通红色旅游线路,如重走“北上抗日先遣队”专题旅游线路、铜铁岭战役红色战场遗址等,将整合后的红色旅游项目推向市场,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市场共拓、发展共赢的良好态势。

五是大力推进革命遗址价值传播工作。要以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为重点,加大对红色文化、革命遗址的宣传力度,并突出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可以不定期举办全市导游、景区讲解员培训班,创作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拍摄《风展红旗如画》系列宣传片等,通过微信、微博、微电影、网红、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三明红色旅游的好形象、好声音、好故事。

此外,要不断探索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本路径: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保护与传承的氛围;二是继续摸清底数,打牢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三是大力推动红旅融合,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四是创作影视书刊作品,深化红色文化内涵;五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明确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责任。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