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基头 红色要塞

e三明   2020-08-02 11:17:05  市委信息科    阅读

■   刘  光  军

 

清流县龙津镇基头村位于清流县西北部,扼清宁古道要冲,自古为兵家要地。土地革命时期,在清流县城几度失守的情况下,基头的敌我争夺频繁。红色武装几次挫败国民党军意图破关夺隘攻取宁化的军事企图,保证了中央苏区“乌克兰”的安全。堪称“红色要塞”。

2019年9月下旬,为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在村一级的深入开展,龙津镇党委在基头村开展动员活动时,根据部分党员、村民提供的线索,在村庄周围的短阴岭、赤岭、竹坑、圆窠等处,发现形制不一,形状各异的堡垒、战壕、掩体等战地工事。经村内百岁老人和其他“五老”人员、红军烈属后代确认,此次发现的战地遗迹确属土地革命时期历次战斗所遗留,据相关人员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述遗迹内还发现有木顶掩体、弹壳甚至尸骨遗骸。龙津镇党委高度重视,随即将情况报告县委宣传部、县委史志室、县文旅局等部门。经反复实地勘察和查阅史料,认为:这些遗迹是清流土地革命时期一处要塞遗址,是清流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重大牺牲,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见证,十分珍贵。(图为形制不一,形状各异的堡垒、战壕、掩体等战地工事)

image.png

清流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原中央苏区21县之一,是中央苏区核心区,红旗不倒的根据地,红军长征始发地和伟大领袖实践地。在原中央苏区版图上,清流是东南前哨,是拱卫中央苏区东方安全的堡垒。在长达5年的残酷斗争过程中,清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主力红军的强力支持下,始终坚持红旗不倒,始终战斗在斗争的最前沿。1932年下半年至1933年上半年,清流县城一度失守,国民党兵锋直指20公里外的有“苏区乌克兰”之称的宁化县城。位于清流、宁化交界处、扼控清宁古道的基头村就成为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要塞,红军和地方武装分别在1932年10月、1933年6月两次向盘踞在基头村的敌人发起进攻,挫败了敌人妄图以基头为跳板,进攻苏区核心的阴谋。1934年11月29日,在主力红军长征一个多月后,敌52师集结重兵,攻陷基头,12月1日,宁化县城失守。基头保卫战,是清流保卫战的组成部分,堪称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一战。随着宁化县城的沦陷,土地革命时期的最后一块红色区域丧失,拉开了3年艰苦游击战的序幕。如今,85年过去,历史风烟散尽,探究一个普通的村落,缘何能成为拱卫中央苏区核心区的红色要塞?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的当下,这个问题所发酵出的历史内涵,对重新认知基头乃至清流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披荆斩棘筑要塞

1931年7月6日,清流县城解放成立了临时苏维埃政权——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随后,清流县临时苏维埃政府成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清流苏区纳入中央苏区版图。1932年6月,清流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在城关成立了城北区苏维埃政府,供坊、基头等村相继成立乡苏维埃政权。据百岁老人雷其寿回忆:基头村的第一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为伍富发,乡政府设在基头村村民伍朝明祖屋内。当时畲乡基头村约130户、500余人,其中雷姓畲族村民占比约一半。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汉人头顶三座大山,而畲人头上压着四座大山,畲族人民具有更强烈改变命运的迫切性和更高涨的革命意愿。在党的领导下,基头人冲破白色恐怖的笼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运动,分田分地、参军支前,贫农团、儿童团等群团组织蓬勃发展,以红军女干部肖二嫂为代表的苏区工作团成员,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坚持不懈地开展根据地扩展、红色武装建设工作,使基头成为苏区工作团的基地和后方,为清流苏区的发展巩固作出重要贡献。国民党反动派势力不甘心失败,反动武装如大刀会、童子军等一刻都没有放弃对基头这一战略要地的争夺。随着斗争形势的潮涨潮落,基头革命群众处境越发严峻,但干部群众坚持革命信念,在白色恐怖持续的日子里,基头人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革命斗争,或“白皮红心”与敌人虚与委蛇,或转入地下,默默坚守,始终保持红旗不倒,参军支前未曾间断。3年期间,乡苏维埃主席先后换了4任,分别为:伍富发、远哥、伍佛根以及罗星高。他们前赴后继,从不气馁,以多种形式领导的革命斗争运动。1933年上半年,由于清流县城失守,作为通往中央苏区核心区的枢纽通道,基头村成为阻挡敌人向苏区腹地进攻的桥头堡。由此,基头的红色政权成为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大刀会”“童子军”等地方反动武装,在敌正规军的支持下,多次进占、袭扰大基头村,谋害、暗杀了许多革命人士及其家眷,残酷对待革命群众,被后人广为传颂的肖二嫂舍身救战友的故事就发生这个黑暗时期,具体地点在基头的寮前坑。“疾风识劲草,板荡知忠臣。”敌人的嚣张气焰更激起了畲乡人民的斗志,他们擦干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从血泊中爬起,又重新投入战斗。在斗争最残酷的1933年春天,基头村12名青年和儿童团骨干,在村苏维埃政府秘密组织下,相约来到宁化的湖村,一起加入了红军队伍,投入了杀敌报仇的反围剿战斗。1934年11月,为响应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号召,全村男女老幼投入了修建战地堡垒的战前准备工作,伐树、拆门板、开路、挖壕,短期内修建了短阴岭、赤岭、竹坑、圆窠等完备的防御性军事工事,决心同红军一起,与反动派战斗到底。在3年多的残酷斗争中,畲乡基头遭受重大损失,据清流县烈士名录记载:土地革命时期,基头村被评为烈士的有雷昌年、陈春寿、廖罗生(曾用名廖罗养)、陈光明、伍长功、伍红发、伍朝明(伍凤飞、伍康佑待考证)。随红军北上在湘江战役中牺牲基头村籍的烈士有伍文盛、伍世福、廖友诚、廖克什、邹福生、廖水生,两者相加达15名之多,占清流烈士总数的1/15。综上,畲乡基头之所以成为敌人攻之不破的红色要塞,与基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意志坚定,浴血奋战的重大牺牲分不开,与当地党组织和地方苏维埃政府长期苦心经营,不懈努力的红色氛围分不开。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历史的发展进程,民心的“要塞”胜过任何钢铁壁垒。正如毛泽东主席在1934沙洲坝举行的全国工农兵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指出的那样:“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千万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二、“红色少年”忆要塞

1933年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年部部长胡耀邦受命到宁化、清流等地视察少共和儿童团工作。当时的清流城关一带敌情复杂,大刀会等反动武装活动频繁,清流境内仅剩下里田、城北区等红色区域,基头村是为数不多的红色乡苏维埃政权之一。村中现健在的百岁畲族“五老”老人雷其寿,就是当年大基头村的儿童团团长,雷其寿老人生于1920年农历10月,按照畲族习俗,今年农历10月,家里后人将在雷氏宗祠为其办百岁宴,以示庆贺。老人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虽语言表达有些许断续,但对当年革命时期所经历事情能完整表述。与老人交谈时,提起上世纪30年代那段日子,老人总是情绪激动,许久不言,而后,掩面抚胸,连声叹息:“苦啊、苦啊。”之后,老人才开始慢慢地讲述那段历史。他说:那个年代,基头村各种势力混杂,土豪劣绅同“大刀会”“民团”勾结在一起,压榨着村里的百姓,“人头税”,“田亩税”等多如牛毛,溃兵土匪成群结伙,到处抢劫掠杀,百姓苦不堪言。红军工作组来到基头村之后,宣传革命思想,鼓励广大群众起来革命,苦难深重的畲乡人由此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成立苏维埃政权,参加贫农团,加入农会,参军支前,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古老的畲乡第一次照耀在红旗的光辉下。大约在民国22年,红军和工作团暂时离开后,革命进入低潮,反动势力相继对基头进行“清剿”“清乡”,只要被他们看到的外乡人都会被抓起来,若无人保释或未能说明来由皆会被杀于村口,以儆效尤,只要知悉村里有人与红军和共产党走在一起,都会被抓起来严刑拷打,若确有联系,亦会被杀于村口。一时黑云压城,灾祸横行,基头的革命活动一度转入地下。当年7月,当东方军再次解放了清流县城,基头迎来革命的全盛期,杀戮和死亡没有浇灭畲乡的革命之火,在革命高潮来临之际,基头人又掀起新的革命热潮。雷其寿老人还讲述了基头乡苏维埃政府第一届主席伍富发与苏区工作队的故事、第二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远哥(宁化人,姓名不详)与自家父辈的关系缘由以及他们皆因叛徒出卖,被杀于村口的事实。雷其寿就是伍富发任命的儿童团团长,也是基头乡与城北乡苏维埃政府的小小联络员。他曾与红军女干部肖二嫂一起在村里宣传开会,见证了肖二嫂被反动派包围后舍身救战友的过程,亲眼目睹了基头乡苏维埃政府被“民团”与“大刀会”等反动势力攻打的画面,在此次战斗中,他和母亲舍命救下了当时的乡苏干部伍朝明同志(伍朝明同志后任宁化县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烈士)。

据老人回忆,基头乡儿童团成立后,在红军工作队驻扎期间,武装干部会对儿童团开展训练,每日要出操,教他们如何查路条,如何站岗放哨,如何辨别好、坏人等技能。闲时教会了他们许多革命歌曲,在被问到最熟悉的歌曲是否还记得时,老人随口便唱出“每天早早起,做到日落西,中国人民很辛苦,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翻身做主人……”老人还讲道:大约是民国23年左右,老历十月的季节了,一队队的红军队伍从村头走过,翻过村北的埔安岭,经清宁古道去了宁化。后来,县里干部和游击队下来,动员家家户户上山修工事。正是农闲时节,全村人都拿着锄头、扁挑上了山。砍树的砍树,挖土的挖土,忙了一个多月,将工事修好。后来打了一仗,战斗很激烈,村子四周全部都是枪炮声,午时游击队边打边撤,战斗结束了。这一仗死了很多人,直到多年以后,他在上山砍柴时还见到过尸骨遗骸,捡到过子弹弹壳。

基头村现在世的“五老”人员除有百岁老人雷其寿外,还有一位90高龄的伍林春老人,两位老人共同的回忆,相互印证了这段尘封的历史。“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硝烟散尽,故人犹在,遗迹尚存,在提示着我们:历史不可忘却!

三、浴血奋战卫要塞

根据清流党史资料记载,在土地革命时期的1932年-1934年间,发生在基头的有明确记录的战斗就有3场。从敌我双方进攻和防守的态势可以看出基头要塞的重要性。凡敌人势力强盛时,必觊觎基头,以图打开宁化之匙,进而进占中央苏区核心区。当基头失守,或遭敌进攻时,我军必然予以攻取或固守,以保证要塞安全。如1932年10月6-7日,清流县城一度失守,基头亦被刀团匪和童子军占领。刚成立不久的福建省军区独立第七师,于6日收复基头,一举击溃敌军,活捉童子军数名。7日拂晓,乘胜进攻清流县城,击毙大批团匪,缴获大量枪支,占领清流城。1933年春,清流县城再度失守,是年3月,叶剑英、龚楚、伍修权等率东南作战军一万余人,出宁化,以暖水、基头为基地,向盘踞在清流县城的敌整编五十二师卢兴荣部发起进攻,经过一天的激战,红军突破敌人的两道封锁线并摧毁大量工事,予敌以重大杀伤,后于黄昏时撤出战斗,再经基头、暖水撤往苏区腹地。此次清流攻坚战,虽未达战斗目的,但极大地震慑了敌人。1933年6月27日,红军部队和地方红色武装进攻盘踞基头的敌整编五十二师一部,毙死毙伤敌人多名。1934年11月29日,清流县城失陷3天后,中共闽赣省军区游击队400余人,为阻止敌整编五十二师一五六旅的进攻,保卫中央苏区的最后一座县城宁化,保卫闽赣省委、省苏政府机关,在基头与敌人展开血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斗失利,敌军于12月1日进占宁化县城,红色苏区全域沦陷。此战,堪称第五次反“围剿”最后一战。

四、不忘初心颂要塞

畲乡基头,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清流的一个普通村落,同苏区其他地方一样,是我们党初心塑造和初心出发的地方。时至今日,我们透过那清晰展现的当年遗址,依然能感受党的初心的温度和能量。党的初心就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最大的利益,而广大人民群众也有自己的初心,他们的初心就是跟着共产党走就有好日子过。两种初心汇在一起,所形成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能冲垮前进路上的所有障碍。无论革命战争年代或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新时代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苏区精神始终在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嘱托,时刻铭记“要饮水思源,不忘老区、苏区人民。”的叮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历史性任务。作为红色要塞的畲乡基头,更要用自己的行动将红色畲乡的底蕴继续发扬,让畲乡更红。

山上的要塞是有形的,而精神的要塞是无形的。

 

(本文作者系清流县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