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在长征路上

e三明   2020-08-02 11:20:37  市委信息科    阅读

■  宁江 炳

 

红四团政委杨成武的回忆录《忆长征》,耿飙回忆录中也都写得很详细,两者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团通讯主任潘师年(潘峰红军时期的名字)。

image.png

红四团在长征途中作为军团的先锋团,立下赫赫战功。潘峰当时是红四团的通讯主任,在长征途中,通讯主任的职责,就是率领通讯分队除了负责徙步通讯和电话通讯外,还负责找向导,为大部队行军作战调查绘s制线路图等。潘峰和通讯分队是红四团的先锋部队,是红四团的眼睛,为红四团屡建奇功。

潘峰同志原名潘固椿,又名潘师孟,潘师年。是建宁县里心镇宁源村人,1914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初六)出生于宁源村潘客坊,幼时上过几月私塾。1931年1月在家乡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3月,转为中共党员。历任战士、通讯员、通讯排长、侦察参谋、连长、通讯主任、侦察科长、营长、副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代师长、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正军职离休。

潘峰将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突破湘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攻占天险腊子口等涉及红军前途命运的重大行动中,始终当前锋打头阵,屡建战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湖南湘西剿匪中,亦作出了巨大贡献。

 

智取道县

 

红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参谋长李英华、团通讯处主任潘峰。

红四团一直是军团的前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想方设法扫除前进的障碍。红四团突破敌人的第三道防线后,接到上级的敌情通报:敌军企图在配合中央军薛岳部将红军阻截于天堂圩、道县之前。

11月间,红一方面军进入湖南境内,必须经过道县。道县是红军前进道路上的咽喉之地。为使红军大部队顺利通过道县,必须迅速派出一支部队迅速占领道县城。上级将这重要任务给了红四团。团首长进行了紧急动员,并决定由团通讯处主任潘峰带侦察排和一个步兵连在前面开辟道路。

急行军约50里,潘峰带领的先头部队遇到一群从道县来的老乡。经了解,得知道县守敌虽然只有中央军一个连和民团百把个,但进县城却并非易事,要过潇水河,敌城墙又高又厚,还有水壕。为防止攻城,守敌把浮桥给拆了,只留下一条木船供来往摆渡,而这船又紧紧地掌握在民团手里。

了解情况后,潘峰一直在思索——强攻肯定行不通,只能想办法智取。潘峰根据团首长传授的计谋,很快在脑子里形成了一套作战方案。潘峰带领先头部队像一离弦的箭,向道县疾驰而去。与敌人比时间,赛毅力。一昼夜急行军160里路。11月22日傍晚,潘峰一行赶到道县城郊。他们换上国民党军队的着装,大摇大摆地向潇水河边走去。道县的守敌以为红军还在一二百里之外,根本没有想到红军来得这么快。因此,当潘峰部到达向潇水河边时,守敌以为是支援他们的中央军到了。

“你们是哪部分的?”

“我们是中央军X师的先头部队。”潘峰暗示一个湖南藉的战士打官腔作答。

“你们与‘共匪’搭上火了没有?”守敌带着考察的口气问。

“屁话,‘共匪’隔我们还远着呢。”

潘峰怕呆久了影响行动,便以军官的身份喊道:“别啰嗦了,赶快把船撑过来,要是误了军情,小心你们的脑袋。”

经过几番喊话,几个团丁骂骂咧咧地开了城门,走下台阶来到河边,将那木船撑了过来。船不算小,红军侦察排30多人一船就过去了。到了河西岸,除留下几个战士将船撑过去继续接部队过来外,其余的人都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慢慢向城门口走去。守门团丁见他们傲气十足,生怕得罪了这些“中央军”,一个个点头哈腰,满脸赔笑。第二船战士上岸后,潘峰立即发出动手暗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城门口和城墙上的团丁全部缴械投降。当守敌弄清站在眼前的是神兵天降的红军时,便一个个跪地求饶。

一会儿,先头部队100多人全部过了潇河,就立即向道县县城发起进攻,城内守敌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来得这么神速。当时,守敌一点防范也没有,有的团丁还在街上东游西荡,有的在酒馆里猜拳行令,当红军先头部队叫他们举手投降时,他们还嘻皮笑脸说:“国军兄弟,莫开玩笑。”一个战士自豪地回答道:“谁和你们开玩笑,我们就是红军!”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巷战,潘峰的先头部队全部占领道县县城。舟桥排的指战员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架起浮桥,为大部队迅速通过道县创造了条件。潘峰估计敌增援部队很快就要来了,立即带领部队在距县城三四里的几个山头设下埋伏,以阻敌援军。是时,夜幕降临,潘峰先头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交火,敌人一时攻不上来,又不知我军有多少部队据守,打了一个多小时,敌人龟缩在那里不敢贸然行动了。便时不时打几个冷枪,为自己壮胆。潘峰的任务就是掩护大部队顺利通过,所以也不主动出击,只是以逸待劳,严密封锁敌通往县城的道路。

第二天拂晓,师部传来消息,中央纵队已胜利通过道县城,其余部队正在相继通过。上级命令红四团撤出阵地,继续担任前卫,日夜兼程突破湘桂线,去占领界首,拦阻广西军阀夏威的一个军……

 

血战湘江

  

1934年10月29日,红四团昼夜兼程沿湘江奔进,拂晓时分赶到觉山布置起凹形防御阵地。打退湘军刘建绪所部一整天的飞机、大炮、羊群式集团进攻后,双方形成对峙。然而,30日的战斗更加激烈。红军工事被炸得支离破碎,团部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指挥所,只能在弹坑间跳跃移动。随着友邻部队阵地失陷,红四团三面受敌。敌人直接从侧翼公路正面展开宽大突击。团指挥所已成为前沿,耿飚亲操马刀率团部人员与敌格杀。万分危急之中,杨成武和潘峰率通信排前来增援,杀入敌阵。一颗流弹击中杨成武的右膝盖,敌兵疯狂喊叫:“那是个红军指挥官受伤了,捉活的。”在退到红四团战斗分界线的红五团五连与红四团二营火力支援下,在政委身边的潘峰方能从枪林弹雨中救出杨成武。红四团且战且退,交替掩护向后收拢。这时,全团伤亡已达三分之一。撤至珠兰浦、白沙一线构筑起第二道阻击阵地。红四团抵挡住十多倍敌人的正面攻击,伤亡已过半。潘峰看着团长耿飚每天都要同疟疾的斗争中指挥作战,非常感动和着急。直至掩护行动迟缓的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红四团才边打边撤过了湘江。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必须夺下泸定桥!”时间剩下不断一天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开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耿团长急令潘峰带领侦察排在前头侦察敌情,并探明部队前进路线,做好夺取泸定桥的准备工作!

红四团随潘峰的侦察排侦察好的路线前进,一路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匪,到晚上7时,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行。红四团冒着黑艰难地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

红四团发起总攻。潘峰看到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沉着地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向对岸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泸定桥之战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美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

 

娄山关上立奇功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后,红四团刚进遵义城正准备休整,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军团长聂荣臻来到红四团团下达命令:为了确保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遵义会议顺利召开,红四团必须乘胜追击北逃之敌,必须迅速夺取娄山关。耿团长和杨政委侦察娄山关地形后,立即召开连以上干部会,会上,耿团长对潘峰说:“为确保娄山关战斗胜利,必须既从正面进攻,又从侧面抄袭才行。侧面抄袭最理想的办法是,潘师年同志,你带领通讯排从险要的娄山关上找到一条小路,迂回到敌方侧面突袭,并利用公路旁的那根电话线,和驻在遵义的师部保持联系。”

潘峰的通讯队走在前面,急行军来到娄山关南面的板桥镇,经过约一个小时的战斗,歼敌一个排,其余的敌人不战自溃。冬天的寒夜来得早,又有山雾。前卫部队在板桥镇休息,潘峰和通讯员却忙着侦察敌情和找向导,绘制作战线路图。潘峰找到一位叫周俊华的老猎人,周俊华向潘峰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娄山关东边有一条羊场小道可直通桐梓城。潘峰得到这个信息后心里暗暗高兴,心想,如果从这条小道绕到敌后去偷袭,部队不是可以取胜吗?潘峰立即将这一信息报告给团首长。第二天一早,潘峰又带着通讯队陪同团首长作实地侦察。娄山关在遵义市北部50公里处,是黔南的第一高山,重崖叠嶂,峭壁危立。这里北接巴蜀,南扼黔桂,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山脉最高处雄踞着两座山,像两把剑一样刺向天穹。这两座山的凹处形成一隘口,就是娄山关,山下那条公路婉延而上正好经过那关口,可通往桐梓城。敌在娄山关设有重重关卡,从正面公路进攻桐梓城,部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怎么办?

正在团首长举旗不定时,通讯队的一位战士跑来报告,说刚架好的电话线,就发生了一件怪事,我们还没有摇电话,就听见电话里面有急促的喊声:“你们不准后撤,军部已派出一个师前来增援,千万要注意警戒东边的小道……”潘峰拿起接听器:“你们听到了没有,红军大部队已到山下了,我们守不住了,你们快来救我们吧……”潘峰放下电话说:“这不怪,是你们的电话线正巧搭上了敌军的电话线。从敌人的对话中,证实了周俊华提供的信息准确,而且还了解到敌军的军力配备等情报。”

团首长经过战情分析,一致决定,要利用娄山关东边的羊肠小道,迂回敌后,前后夹击,争取一招制敌。

1935年1月9日,由猎人周俊华引路,红四团军通讯主任潘峰协助参谋长李华英率领通讯队和工兵连顺利实现了对敌人的侧面进攻,接着,正面部队攻上了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

 

智夺腊子口

    

1935年9月17日,到达敌人吹嘘“有翅难飞”的天险腊子口。当时,军团长给红四团的任务仍是担任前卫。潘峰作为团部的通讯主任走在前面,他负责敌情侦察和情报传送的职责。他举目观察地势:腊子口崇山峻岭,两边绝壁陡峭,腊子河水流湍急,有一小桥横在溪中,这是唯一的通道。敌人在桥头筑有几个雕堡,并有重兵把守。于是,潘峰要侦察排就地隐蔽休息,自己回到前卫连同一营长说,想把刚才抓到的两个俘虏加以利用,以诈取腊子口。并要一营长采取一切措施支援他们。

于是,潘峰和侦察排扮成敌人被打散的队伍,来到离小木桥几十来远的地方,遇到敌人开枪,俘虏朝敌人喊话:“不要打枪了,我们是前面打散回来找自己部队的。”

敌人半信半疑。俘虏又说:“我们受了伤,又爬了几座山,现在才到的。”

经过几番口舌,敌人还是不信,黄团长说:“腊子口天险,是我军北上抗日必经之路,一定要攻下来。”政委杨成武说,“根据俘虏提供的情况,腊子口有一个多营的兵力,敌主力在后面三岔路口又有重兵设防。这里悬崖绝壁,地势险要,大部队展不开,我们要动员大家献计献策,一定要拿下腊子口。”

受到团首长的鼓舞,战士们群情激昂,表示一定要夺取腊子口。团首长经过缜密观察,发现敌人的石雕堡后山的险要地方没有设防,如果迂回到敌人的后山,居高临下向敌雕堡进攻……团长便命令潘峰带领侦察排在前面开路,准备在黄昏开始行动。团长带一营随后,政委带二营从正面攻击,决定在拂晓前,前后夹击,向敌人发起总攻。

潘峰和一连长毛振华来到渡河口展开侦察,观察进攻路线。团长黄开湘、政委带来一个外号“云贵川”的苗族战士说:“这个小鬼很有爬绝壁悬崖的本领,让他在前面先上,带上绳子,你们抓住绳子往上爬。”

潘峰和侦察排的战士骑着骡子过河。因为时间紧,战士们砍倒两棵大树倒向对岸,成了两支独木桥,几百人就过河了。“云贵川”像猴子一样灵活沉着地往上爬,给侦察排开路。几经攀爬悬崖峭壁,终于艰难地到了山顶,汗水透湿了衣服,在刺骨的寒风中,像进了冰窖一样。但战士一心要全力配合正面部队夺取腊子口。

潘峰放了一红一绿信号弹。黄团长带领部队赶到了,马上召集会议,对着地图下令:“潘师年和毛振华带领一个连插入敌人后山,配合正面部队消灭腊子口敌人,我带两个连和侦察排沿山脉而下,插到敌人侧背的三岔路口,消灭敌人团部,以掩护你们右侧行动。”潘峰建议说:“石壁后山地形复杂狭窄,两个排进到雕堡后面,向敌人扔手榴弹,消灭雕堡内的敌人,另一个排插到三岔路口和腊子口之间,截断敌人的退路和阻止三岔路口来的援兵。我带一个排担任阻击任务,毛连长带两个排消灭敌人的雕堡。”黄团长表示同意,又说:“正面部队要同潘师年随时取得联系,互相配合。”

天已亮了,晨雾仍笼罩着山野。各部队根据各自的任务展开行动。潘峰带一排从右侧下山,这山是千米高山,杂木从生,没有路,有时还要跳几米高的崖、坑,战士们摔倒了又爬起来,行动很缓慢。这时,正面部队发起了总攻,毛连长带的两个排插到了敌堡后面,手榴弹爆炸声不断传来。此时,潘峰他们离目标还有几百米,后面的部队又不断跟上来。必须尽快阻截敌人,潘峰率部加速向前冲去。 

潘峰刚跳下最后一个几米高的坎时,几十个敌军向他跑来,潘峰一面开枪射击,一面喝令他们放下武器投降。敌人向潘峰开枪了,一枪打在潘峰的小腿上,潘峰不由自主倒在草丛里,这是潘峰第三次负伤……刹那间,一排战士向敌军投去了手榴弹,担任正面进攻的二营也跟上来了,一瞬间,把这些残兵给消灭了。

这时,政委杨成武来到二营,他看到潘峰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满腿血污,关切地问:“怎么啦,受伤了?”

“打在腿上,不重,就是爬不起来。”

政委杨成武叫来医生和担架,又叮嘱潘峰说:“腊子口打下来了,我们还要追逃敌,你好好养伤。”

这时,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也来到这里,聂政委和蔼地对潘峰说:“主力部队正在通过腊子口,你们攻下腊子口,功不可没啊。你要好好养伤,千万不能掉队!”潘峰听了聂政委的话,不禁流出了热泪。

此后,潘峰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湘西剿匪和新中国建设。解放战争时,潘峰任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二师参谋长,1948年5月18日,直接参与指挥解放隆化之战,其指挥“董存瑞舍身炸雕堡”一役写入小学课本,据《潘峰回忆录》载:“按照师部作战计划,此刻九十六团和九十四团应该在隆化中学会师,岂知九十六团被阻于桥头堡之处。那时,潘峰在指挥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便对六连长下令,要他立即抓紧组织第三次爆破。六连六班班长董存瑞当即请求率队再次爆破桥头暗堡,潘峰同意。董存瑞稍作安排,潘峰在现场指挥,他手一挥,火力组的机枪便一齐向桥头堡开火,以掩护董存瑞出征……董存瑞以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诚,毅然决然用自己的身体作支架,左手高擎炸药包,将炸药包顶在暗堡底中心,右手点起导火线,将脸向着解放军冲锋的方向高喊:“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进……”潘峰忽见桥下,闪出一道耀眼的红光,接着传来山崩地裂的声响。这一幕被潘峰看在眼里,董存瑞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屹立在他心里,也屹立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1981年5月,潘峰携家人回到阔别50年的家乡——建宁。又在县领导陪同下回到故乡——宁源村潘家坊。在潘家坊的几天,潘峰祭扫了父母的陵墓,重走了当年的红军第一次入宁源村经过的南树隘、松子隘,参访了当年红军工作队溪头坑队部址,参观了小学(当年游击队队址),拜访了当年一同参加红军的潘厨倌(烈士)的家属和几位当年的伙伴。离开宁源村时,不少人家以莲子、香菇等土特产相送,潘峰一律拒收,说家乡人民还很贫穷,我不能收他们的礼品,任何时候都不能收。并一再叮嘱县领导要做好三件事:修好路、建好小学、通电,总之,要造福人民,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可见潘峰是很有远见的。离别故乡前的晚上,又一再叮嘱唯一的侄子,要安心当农村老师,多为农村教育作贡献,不要有改行当干部的非分之想,其侄子当了一辈子的乡村老师。

潘峰老红军此后不再回乡,但老红军一直心系故乡。2006年10月24日,潘峰同志因病逝世,享年93岁,妻子李枫同志于2016年2月8日逝世,享年同为93岁。

2017年4月5日上午,老红军、原湖南省军区常德军分区司令员潘峰及其妻子李枫同志的骨灰,在亲属们的护送下,回到了阔别70多年的故乡,并安葬在建宁县青云岭上的革命烈士陵园,魂归故里,当天,建宁县有关负责人及其亲属近百人参加了安葬仪式,并向潘峰及其妻子李枫陵墓敬献了鲜花。

image.png

 

(本文作者供职于建宁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