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升宝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魂和重要的精神力量,底蕴深厚,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重大贡献。清流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是毛泽东、朱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留遗许多珍贵的红色文物,是红色文化历史的真实见证。
在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清流人民不仅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刀团匪进行顽强斗争,还积极组织苏区人民开展大生产,制订一幅幅蓝图,促进革命生产的共同发展。1930年1月,毛泽东在宁清归行军途中豪情满怀地赋就《如梦令·元旦》光辉词篇,深深感悟“路隘林深”之地发展农林生产之十分必要。清流人民遵循毛泽东绘就的蓝图一一付诸实践。
清流地处深山腹地,古木参天,绿荫匝地,林业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由于历史条件有限,交通不便,大量林木被当作薪柴或自行腐烂,深山熊吟虎啸,恶兽横行,常有恶虎伤人,被视之为畏途。红军进入清流后,对此丰富的森林资源极为重视,中央苏区荒地遍布,且茂密的森林与闽粤赣区,绵亘织成一体。鉴于此,中央作出重要决策,实行普遍的植树运动。1932年3月16日,由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签发,形成《人民委员会——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以下简称“决议案”)。是年3月16日由中华苏维埃第十次常委会通过,在苏区组织实施。这份决议案文档,1975年在清流县发现,是全国仅见的一份极为珍贵的红色文物。
植树运动的开展
1、《决议案》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创关于植树造林的法规。明确阐明植树造林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实为保障田地生产,不受水旱灾祸之摧残,防止水旱灾害之发生,且可解决日常备用燃料之困难,增加果物生产,直接利于民生,是惠及民生之福祉,具有划时代意义。
2、冲破国民党对苏区经济的封锁。苏区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是革命斗争胜利的保障,而国民党及反动团匪不仅对中央苏区不断进行袭击和骚扰,还对苏区进行经济封锁,竭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府,摧残苏区人民。其时正值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第三次的“围剿”和苏维埃共和国刚成立之际,中央苏区即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尤其注重农业生产发展,组织大批干部到农村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苏区干部实行星期六参加劳动生产制度,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专设林业工作机构——山林委员会,面对植树造林中发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制订《山林保护条例》在苏区颁布实施,使之有法可依,走向了法治森林的第一步,为林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植树造林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美德,也是推动林业生产发展的有效举措,历代封建政府都曾推行植树造林政令,却成效甚微。惟各地乡村留遗的砍伐林木禁碑以及风水林,至今仍郁郁葱葱是历史的见证,意义非凡。早在1930年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案中的《土地问题决议案》第21条明确规定:“所有荒山,须一律培种竹、木,禁止砍伐。”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推动下,中央苏区创建之初生态问题即受到了应有的重视。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强调。“森林的培养……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突出林业的重要位置,凸显林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植树造林运动的发展。1934年5月28日第一期《红色中华》关于“春耕运动总结夏耕的任务》称:“就是多山的福建,也种了二十一万三千八百多头,并且还种了木梓种一千六百九十九斤。”据清流县林业局考证资料称:清流县境内现仍保存有上世纪三十年代种植的木梓200多亩。由于苏区人民开展植树造林,宁化、清流形成种植油茶习惯,油茶产业迅速发展。如今,清流县有油茶总面积11.96万亩,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的40.4%,年产茶籽6609吨,种植基地面积及茶油产量居全省第二,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
4、《决议案》推行的植树造林运动70余年来在清流苏区继承、发展和弘扬。清流山绿水秀,有内陆鼓浪屿之美誉。200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到三明调研时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要求山区发展要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清流人民牢记总书记教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经过全县人民长期的不懈努力,当今全县林地保有面积31.81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012.9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4%。
《决议案》划时代的意义
一、这份《决议案》是中国林业史上第一份关于植树运动、保护生态、发展林业的重要文献,是目前国内所发现的唯一一件同类“红色文档”,价值极为珍贵。对植树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其落脚点不仅在苏区开展植树运动,而且实行普遍的植树运动,“既有利于土地的建设,又可增加群众之利益”,为中国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当时苏区植树运动无疑是锦上添花,适得其时。当时的苏区林木繁茂,处处是绿水青山,即使是如此的山区,却还有大片空山荒地,若不加以利用,长期荒芜是极大的浪费。《决议案》的推行,实在是高明之举,不仅为当时,也为中国一代代党政领导者所宣传和弘扬。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高度对生态文明提出了独特的新见解、新论断,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决议案》作出更为深刻翔实的阐述。
二、《决议案》是中华苏维埃政府恢复生产,发展林业经济的历史见证。1933年8月中央苏区南部17县经济工作会议后,各地苏维埃政府掀起创办地方工业热潮,以《决议案》为动力从政治高度宣传发动,阐明植树运动的重大意义和提出的具体要求,至1942年,永安等10个县共造林7281亩,计98.23万株。促使大片空山荒山种上了树木,充分展示苏区人民对《决议案》的拥护,并以实际行动作践行《决议案》的带头人,使《决议案》掀起的群众运动在苏区热烈展开,这在当今仍有极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也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主张。
三、《决议案》以竞赛形式推动植树运动的开展。中华苏维埃政府开展植树运动的政令发布后,各苏区政府热烈响应,把植树运动的重大意义,提升到政治、政权的高度来认知和解读,促使运动规模的形成和参与人数之众多,在世界林业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植树不仅保障农田生产,不受水旱灾害之摧残,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惟有以广植树木是最有效的措施,以防止水旱灾害之发生,且能更好地解决百姓日常所需燃料之困难,且可增加群众经济利益,为群众所接受与欢迎。这在当今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予以秉承和弘扬,仍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以确保祖国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本文作者系清流县志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