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人不论贫富子女不论智愚第一要读书。读书则能知事理。(永安上坪乡铜盘村《林氏族谱》)
【译文】
家人不管贫富,子女不管聪明还是愚笨,读书都是第一位的。读书才能知道事情的道理。
2.教养人才,国家所首重,故诗书之泽,宜世世相继,所以教养子弟,务宜隆师重道,督课惟勤。(永安市小陶镇上坂村《江夏黄氏族谱》)
【译文】
教育培养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所以诗书的恩泽,会世代相传,因此,教育培养子弟,务必尊敬师长,重视教育,监督课业要勤快。
3.诗书当读。(明溪城关晏坊《晏氏家训》)
【译文】
应该读诗书。
4.教子孙 雕琢方可成佳器,严教始能成才。教子须如窦十郎,育才要有马援工,同心同德奖掖后学。(清流《马氏千七郎公宗祠家训》)
【译文】
教育子孙 要知道雕琢才可以成大器,严格教育才能培养出人才。教育孩子要像窦十郎那样,培育人才要有马援的功夫,同心同德奖励莘莘学子。
5.隆学校以端士习,训子弟以革为非。(清流《显公家训》)
【译文】
发展教育来端正士人习气,教导子弟不做坏事。
6.设学校,明礼义,朝廷已有成规。推之以及闾巷,事可相效。此古者所以家有墪也。家之子弟,忠信可学者,所在多有,介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志不肃,学何由成,故延师课读,培养人才,族中各宜留心。(清流《江氏族规》)
【译文】
设立学校,教授礼义,朝廷已有规章制度。推广到民间,这事可以效仿。这就是古代有家塾的原因。家中的子弟,忠诚信实的有很多,父亲、兄长教育子弟如果不身先垂范,子弟的志向就不会严肃,学习怎么能有成就。所以聘请老师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族中人都应留心。
7.儒风之宜振也。迈俗超群,恢先启后,舍读书而外,别无他技。吾宗为子弟者,固宜发奋砥励。为父兄者,更须体恤优养。夫何代无贤?若能鼓舞熏陶,学成自可立名,即或宿志不酬,亦可为师为友。吾族勿以成败论英雄可也。(宁化《郑氏家规》)
【译文】
儒学的风气要兴起。要使子弟出类拔萃,继承祖先的遗志,启迪后辈进步,除读书外没有更好的方法。我们家族的子弟们要发奋努力,做父亲兄长的更应当在教育上用心扶持。哪一代没有贤能的人,如果能够鼓励,使其受到良好的熏陶,学习好了自然可以立身成名,即使没有中举进仕,也可以做他人的良师益友。我们族里不要以考试中举与否来评判优劣。
8.见师长尊称唤,师之教记心间。(建宁《江氏家训》)
【译文】
看到老师要尊敬地打招呼,老师的教诲要时刻记在心里。
9.尊师重道,切实学习,能知能行。(建宁《黄氏家训》)
【译文】
尊师重教,脚踏实地的学习,才能有所知,才能更好的为人处事。
10.敦师谊
惟师教授,体分尊崇。礼取博喻,易重发蒙。游扬立雪,情谊何隆。问难请业,就养服动。心丧三祀,君文攸同。(将乐《汤氏族谱》)
【译文】
要使师生的感情敦厚
老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人,是值得尊敬和崇拜的。《礼记》认为教师能对各种知识广泛而深入地理解,《周易》注重教师可以启发蒙昧的功用。(做学生的)宣扬老师名声,恭敬诚心地向老师请教,这种师生之谊是多么盛大啊。向老师提出疑问,请教学业,要恭恭敬敬如侍奉父母一样伺候老师。倘若老师去世,做弟子的心中要为恩师守孝三年,(如果这样,那么)仁人君子,饱学之士都会来和你结交。
11.发展落后,全关教育,百年树人,十年树木。(沙县《罗氏家训》)
【译文】
发展落后,与教育有关,百年树人,十年树木。
12.与师友往来,必以诚相见,必以谨相事。(沙县《乐氏家训》)
【译文】
跟老师来往,一定要以诚相待,一定要严谨行事。
13.教子孙:
传曰:“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倘父兄之教不先,而致子弟玩游巧侫,玷辱门户,可不惧哉。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此教之方也。(尤溪汤川乡《虎丘五叶山兜黄氏世谱·祖训十条》)
【译文】
教育子孙:
《左传》说:“应当用正道去教导孩子,不能使他走上邪路。”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做长辈的不能及早教育子弟,致使子弟游手好闲、奸诈机巧,使家族蒙羞,(这样的事情)难道不值得可怕吗?孝顺、悌敬、尽忠、守信、礼节、义气、廉洁、羞耻这八种道德是教育子弟的正道啊。
14.教子孙
子孙为承先启后之人,所系匪轻。《易》云:“蒙以养正。”又云:“君子以果行育德。”不外谨始慎微之意也。盖天地间惟中人最多,不正之于蒙,则德日秽矣。凡为祖若父者,必也令其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且于士农工商中各专一业,以为终身之计,切不可纵其嬉游,以失天性之真也,得矣。(尤溪《儒林张氏宗谱·家规八则》)
【译文】
子孙作为家族中承前启后的人,与家族干系重大。《周易》说:“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周易》又说:“君子用果断的行动来培养自己的仁德。”这些话不外乎告诉我们(任何事)从开始、从细节上就要慎重。因为世上平常人最多,开蒙时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那么道德会日渐地丑恶。凡是为人祖,为人父的人,一定会教育子孙讲孝悌,明白谨慎和诚信,友爱众人、亲近仁德,如果有精力就学习文化知识,并且从士农工商四行中选择自己专门从事的职业,用它来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千万不能任由子孙嬉笑玩闹,因此而失去先天的本真,如此就完美了。
15.敬师长,重读书。(尤溪西城镇凤元村《东村洋余氏君灿公房谱·家训十二条》)
【译文】
尊敬师长,重视读书。
16.隆师道:师道为教化之本,隆师重道,正以崇其教也。若不尊崇,不惟教化不行,且有亵渎之嫌,何得漫言传道?(尤溪溪尾乡《虎丘黄氏五叶鹏程宗谱》)
【译文】
(应该)推崇尊师重道的美德:尊师重道是实行政教风化的根本,倡导尊师重道,正是用(尊师重道)来推崇教化。如果不去尊师重道,不仅政教风化不能推行,而且会有冒犯师道的嫌疑,(不去尊师重道)怎么能大谈请老师传授道理呢?
17.事师长,贵乎礼也。(尤溪《文公家训》)
【译文】
侍奉师长,最可贵的是遵守礼节。
18.师尊当敬
人非生而能慧,学则可以医愚。学能明理,明理以致用。非学无以广才,非思无以研精。学必尊师,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吾子孙,虚怀若谷,尊师重道,学必有成。(尤溪梅仙镇《下保林氏二(禄)房族谱》)
【译文】
人不是刚生下来就十分聪明,学习可以使自己脱离愚昧。学习能够明白事理,明白事理可以运用在实践中。不学习就无法充实自己的才能,不思考就无法使自己学问高深。学习必须要尊敬老师,古人说:“很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为我的老师。”古人又说:“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作为我门中的子孙,应该心虚如深谷,尊重师长,重视教育,(如此)学业必定会有成果。
19.重教养
天下无不慈之父母,但庭训不立,则溺爱不明者有之。故父母之于子女,必幼而教以孝悌,稍长而授以学业,其顽劣者,亦必严以教训,勿姑息造就以养非。为父母者尤须以身作则,务使其子女自幼即有行为矩范。
人家子女,多于儿童时任其所为,日渐月渍,乃逾规矩,此养而不教之过;及其长大,爱心渊疏,见其小过,又以为大怒,怒责拳大,此枉憎之过,二者皆父母教养子女之过。教育必自孩童时始,若幼即骄惯,语言不逊,举动不端,而以其幼小无知不加纠正,习久成自然,日后虽欲变其习不可得矣。为父母者,当深体此意。
子女资质敏捷,固然可喜,然应防其天才外溢,流于非途。宜早加训诲,以学礼范其行,以读书励其志,长大之后,习与性成,行为自不逾矩。
子女童稚之年,父母、师长之教训,宁严勿宽。然严勿失于励,宽勿失于纵,方为恰当。稍严以收其心,俾其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肆为非礼。
子女敬老之道,古有明训。凡年长二十者,以待父辈之礼事之,年长十者,以待兄辈之礼事之。凡遇尊长,坐必起、言必逊、貌必恭、行必让,侍坐必居偏,应对必用称呼,方得后辈体统。凡为尊长者亦不得以辈尊而轻视卑幼,遇后辈有才德出众者,亦当以贤者之礼相待。
士农工商,皆为正业。随子性质所能,兴趣所近,各事一业。宜专宜勤,毕生以之。成事兴家,皆由于此。
子女幼小学语时,父母即教以对人称呼之礼;能学时,则教以起居之礼,幼儿习之,既长则规矩自谙。
子女幼年不可避宾客,年少见识未广,正当于周旋晋接间学习。
训蒙之要,重在语言举止。自幼不逾规矩,则长大自合于礼法。
子女事父母尊长,则其言必即应,所教之事必速行,不得怠慢自任己意。
坐势要正,上身要直,齐足敛手,勿倾倚倾偃,勿交胫摇足,勿踞坐斜靠桌椅。与人同坐位,尤不能摇摆手足,妨碍同坐之人。
站立要垂手正身,不可背向而立。若立近墙壁,不能倚靠。
行走姿势要正常。若非急要事,应步伐整齐前进,上身勿摇摆,举步宜常视足下,过门不得踏门栏,以防跌倒。勿跳跃而行。路遇尊长或熟人必致敬意。
子女童年处尊长或宾客前,如遇尊长呼唤,应即起应,有问随事对答,发言清朗,语勿太高。长者有问,词毕而答,勿从中插话,喧笑戏谑。
凡饭食须从客举箸,勿乱扒乱拨,咀嚼物勿有声;适腹而止,勿贪多过饱。碗箸安放要整齐安稳。
凡视听要耳目专一,如看书一意在书,勿旁视或旁听他事;听父母、师长训诫,亦须领受,勿杂听他言,注意他事。
按时寝息,平心静气,勿言语,勿乱想。心安神定,自易入眠。
同学之间,当互相亲爱如兄弟手足。学胜于己者,品行端方者,要虚心向其学习,勿结伴嬉游争闹,荒废学业而沾染恶习。
教子女学礼,以明大义为要。临凶礼,不可有嬉笑之容;临吉礼,不可有惨戚之色。衣服不求新而求整洁,仪容要端正而戒轻浮。举动要从容而勿失态。
人生在世,非教育不能成器,非读书明理不能成就大业。教育以培养其立身致用之本;读书以其达为人处世之用。二者缺一不可。
古人惜寸阴、分阴,时不可失。少年立志学习,当惜阴趋时,为一生事业成功之基础,熟记此语,终身受益。(尤溪县汤川乡《金洋林氏族谱》,中仙乡《西河郡林氏峙峰族谱》)
【译文】
天下没有不仁慈的父母,如果(一味仁慈)而不树立家教,孩子就会因父母溺爱而不明事理。所以父母培养子女,一定要在孩子幼年时教育他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等到年纪稍大就传授他知识,比较顽皮恶劣的孩子,也一定要严格地教训他,不要任意纵容他,使他滋生非分的想法和行为。做父母的尤其要注重以身作则,务必使自己子女的行为从小就规规矩矩。
旁人家的子女在幼小时,做父母的时常任由他们为所欲为,日积月累之后,就会有超越规矩的行为,这是只知道生养子女却不懂得教育他们(而导致)的过错。等到子女长大,(父母)疼爱子女的心思更加淡薄,他们又会因为看到子女有小过错而勃然大怒,就会打骂子女,这是(父母犯了)冤枉、嫌弃子女的过错。这两种都是父母教育子女中(容易产生)的错误。教育子女一定要从子女幼小时开始,如果幼小时就娇生惯养,在孩子有言语不恭敬、举止不端正的时候,却因为子女幼小无知而不教他改正,这种陋习时间长了就成立理所当然的行为,以后即使想让他改正这种错误也没有办法了。做父母的,必须要深刻地体会这个道理。
(自己)子女的天资聪明,的确值得高兴,但是应该防备子女因太过聪明,而误入歧途。应该及早地(对子女)施加教育,通过学习礼仪来规范他的行为,读书识字来锻炼他的意志,等到(子女)长大成人后,习惯和性情已经养成,他们自然不会有超越规矩的行为。
子女在童年时期,父母师长对他们的教训宁可严厉也不能宽容。然而(追求)严厉不能过度凶恶,(追求)宽容不能太过放纵,才是恰当的教训。父母教育应该稍微严厉一点使子女的心思不放纵,使他们的一举一动,因为知道畏忌父母的教训,从而不会肆意胡为、违背礼法。
为人子女要敬事长者的道理,古代就有明确的规定。对待所有比自己年长二十(余)岁的人,都应该用对待父辈的礼节敬事他们,对待所有比自己年长十(余)岁的人,都应该用对待兄长的理解对待他们。凡是碰到长者的时候,如果(自己)坐着,要站起来施礼,谈吐要谦逊,面目要恭敬,行事要礼让,服侍他们入座,自己要坐一边,和长者对答一定要尊称,这样才能体现作为后辈的规矩。凡是做长者的人也不能因为自己是长辈而轻视晚辈,碰到才能和道德出众的晚辈,也应该用礼待贤人的礼节来对待他们。
读书、务农、做工,行商,都是正当职业。(应该)根据子女的性格、素质、能力,还有个人兴趣,让他们(选择)从事一种职业。(子女从业)应该专心、勤劳,用一生去努力。成就事业,兴旺家族,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子女刚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教给他们称呼别人的礼节;有了学习的能力时,就应该教育他们日常起居的礼节。(子女)从小开始学习,等到长大就自然而然地明白规矩礼节了。
子女在幼小的时候不要躲着不见客人,年少时见识还很浅薄,正应该从应酬交际中增长见识。
教育幼童的要点是把重心放在对言行举止的教育上。(子女)从小时候就遵守规矩,那么长大后自然会合乎礼法。
做子女的侍奉父母长辈,那么(父母长辈)问话时必须立马回应,(父母长辈)安排的事情要立马去做,不能够推脱怠慢,按照自己的想法肆意胡为。
坐姿要端正,上身要保持直立,脚要并齐,手要放好,不要倾斜歪倒,不能翘腿摇脚,不能蹲坐,不能斜靠座椅。和别人一起坐,更不能摆手摆脚,妨碍和自己一起坐的人。
站立时要双手下垂,身子正直,不能够用背对着别人。如果站的地方贴近墙壁,不能够去倚靠墙壁。
行走的姿势应该正常平缓。如果不是特别着急的事情,应该步伐整齐地行走,上身不能左右摇摆,走路要时常看脚下,通过门时不能够踩门槛,以防止踩空跌倒。不能够跳跃前行。路上遇到长者和熟人要向他们表示尊敬。
子女在长辈和客人面前时,如果遇上长者呼唤自己,应该立马起身回应,(长者)如果提问,应该根据问题去回答,回答应该清楚响亮,语调不能过高。长者要提问时,要等说完问题再回答,不能在长者提问时插话,不能大声喧嚷、开玩笑。
凡是吃饭进餐,(子女)应该在客人先使用后才能拿起筷子进食,不能在饭菜里胡乱翻拨,咀嚼食物时不能发出声音;吃饭要适可而止,不能贪吃吃得太饱。放置碗筷要整齐安稳。
凡是观看、聆听要专心致志,比如看书时要把心思放在书本上,不要看其他的或听其他无关的东西;在聆听父母师长教诲时,也必须耐心接受,不要乱听其他话语,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
按时休息,要使自己心境、气息平稳,(睡觉时)不能说话,不要胡思乱想。心思平静下来,自然就容易睡着。
同学之间相处,应该像手足兄弟一样互亲互爱。比自己学习好的人,品德操行端正的人,要虚心向他们学习,不要结伴游戏打闹,使自己学业荒废,使自己沾染不良习惯。
教育子女学习礼仪,要以(使他们)明白礼仪要旨为重点。到了丧礼上,不能够嬉笑的表情;到了祭祀典礼上,不能够有悲惨哀伤的表情。穿衣不追求崭新而要追求整洁,仪表容貌要端庄而不能轻浮。一举一动要从容而不能失态。
人生存在世上,必须要通过教育才能成才,必须要通过读书、彰明道理才能成就大事。教育可以培养人立身处世的根本(道理);读书可以满足人为人处事的功能。这两者缺一不可。
古人珍惜每一刻时间,时间不能白白流失。年少时发奋读书,应该珍惜时间抓紧时机,这才是人一生事业能够成功的基础,牢牢地记住这句话,终生有用。
20.勤习遵师,文明礼仪。(大田魁城《连氏家训》)
【译文】
勤奋学习,谨遵老师的教诲,讲文明礼仪。
21.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大田玉田《范氏家训·百字铭》)
【译文】
要多读圣贤所著书籍,尊敬师长要像对待自己的双亲那样对待老师。
22.师道为教化之源,隆师重道,正以崇其教也,尊之崇之。(大田吴山《刘氏家训》)
【译文】
老师是教育的根本,尊师重教,目的是为了推崇学习之风,我们应该尊崇他。
23.土肥生官咱,家穷出敖人。(大田谢洋乡《林氏家训》)
【译文】
土壤肥沃生芦苇,家里贫穷(通过读书)可以出有本事的人。
24.修学校兮课桑田,务使士敦而农愿,崇道德焉表节义,庶令俗美而风淳。(宁化《罗氏家训》)
【译文】
行有余力则修学校和关心农田水利,一定要使一方读书人忠厚老百姓恭谨;推崇有道德的人,旌表有气节的人,使一方风俗淳朴和美好。
25.用财啬则费,不可不知也,至于延师尤宜隆重。(大田梅岭《田氏家训》)
【译文】
用财吝啬则拂逆人心,不可不知道,至于聘请老师尤其应该采取隆重仪式。
26.欲子弟作第一等人,不可不求第一名师,切宜慎重。(大田梅岭《田氏家训》)
【译文】
想让子孙后代成为优秀之才,必定得求学于优秀的老师,务必慎重。
27.子孙读书必令其求名师。(大田梅岭《田氏家训》)
【译文】
子孙后代读书,一定让他拜名师求学。
28.尊师重道,谦恭礼让,忠孝并举,励志自强。(大田魁城《连氏家训》)
【译文】
尊重老师重视教育,为人谦让恭敬,忠孝并举,励精图治,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