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 耀 松
在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宁化石壁客家公祠的众多客家名人塑像中,三明市域内土生土长的清流人氏明吏部尚书裴应章便是其中之一。
裴应章的始祖居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派出河东中眷。据明万历编修、清乾隆重修的《清流裴氏族谱》记载,“相传宋元间有自河东宦闾者家于三山(福州),则闽有裴姓,盖中眷之流也。元季(至正十六年<1356年>)有三郎者自三山避乱入清,家于九龙,则清始有裴姓,盖三山之流者也。”入清先祖三郎“务稼穑、敦孝悌而已”,也即从事农耕为业。①务农的三郎在清流繁衍生息,秉承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庭和睦、教育后代、勤学苦读等优良传统。历经八代,裴应章以明隆庆戊辰科进士入仕,由行人司行人、吏科、兵科给事中、太仆、太常寺少卿、寺卿、提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左侍郎(署理尚书印务),万历二十八年后任南京工部尚书、吏部尚书。
从政四十余年的裴应章,清道光编纂的《清流县志》“官宦”条目记载其传略,“初为大行人,尝两奉使,当隆见奏时,进退雍容有度,神宗目瞩焉。”他两次奉旨出使辽国考察,写下“防辽表”面奏神宗,受到刮目相看。出任太仆寺少卿负责管理马政,敢于抵制太监大珰保欲私调马匹三千,连首辅张居正也拟放行,告到神宗处决断,不予调用。当奉旨考核一批久未升迁的官员时,作为吏部左侍郎的裴应章经过甄别,对贪脏枉法者一律黜之,仅拟“两人调”。传略还概括裴应章“官至八座,家无余财,病革惟戒诸子明经修行,无负清白吏子孙。”“其焚券恤贫,周人之急,养寡姐、寡嫂,捐荫以予弟之子,豁乡邑浮粮,不以累旁邑。”②为后世所称赞。
清流置县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此前属宁化麻仓里。“唐贞观三年,黄连巫罗俊者,年少负勇,寇不敢犯,自诣行在,状言土旷齿敏,可授田定税。因授巫一职,令归剪荒自效,乃改黄连为镇。”“未有汀州,先有宁化,故云古宁。”唐天宝元年,更黄连镇为宁化,县治乃旧镇。”③中原南迁汉人入宁化,与当地土著居民长期融合,孕育和形成客家民系。其中对儒家思想的传授与传承,为地方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明嘉靖年间,清流县城便设立供少年就读的社学四所,散布于乡间的私塾众多,程朱理学为主的儒文化在穷乡僻壤得以传播。与之一脉相承的石壁客家对儒文化的传承一样,主要内涵为“对儒家核心思想的秉承”,“对儒家孝悌忠恕观念的传承”,“对儒家礼法的承传”。也与石壁客家对儒文化的践行一样,以“重孝轻权”“重义轻利”“重教轻工”“重信誉轻小人”一样。④裴应章在年少时接受的家庭教育、名师传授,无不渗透着祖训、家规的薰陶。
良好的家风,犹如一个家族的一面旗帜,它能引导这个家族赢得社会的赞誉,提高社会地位,推动自身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家风,对每个家族和社会的关系非常重要,家族依靠这样的家风在社会上树立起正面形象。
裴应章的父亲镒,年少饱读诗书,却因“天花”造成“缺一目”形象受损,弃科举转而经商。他认为“去经商、供庭闱、甘脆奉”,也即经商、养家、孝顺父母,也是一种选择。在吴越、岭南从事土特产生意,后转而做商贸往来的中介(牙行),广交当地英贤,温文尔雅,“人不知其为商也”,“公虽业于商,不屑于锥刀为利,人有贫而负公者,公不复问。”宁化一吴姓向裴公借贷数百金,长期无法归还,便对人说,人家确有难处,于是“券留奚益,取焚之不复问。”培养次子应章不遗余力,稍长,便“任受书则为购名籍”,9岁时,单独将其送往离城百里外温蛟上阳山,“数百金于馆,縠脩脯无所爱,旦暮课督甚力”,在博学多才的赖仁敷门下,七易寒暑,直到16岁时才离开学馆,赴汀州考取秀才。裴应章于隆庆二年福建乡试中举人,次年会试中进士,入仕后,其父告诫说:“父居署,清署也,宜自爱,毋污之为使命羞。”当受命赴郧阳治乱时,勉励儿子“事不避难,臣之职也。勉策功勋,毋以我为念。”得胜回朝后,其父受到恩封,认为儿子为皇上立功,也就是为父立功,勉励儿子“诚得而所报尔父者,报王父庶副吾望。”自古忠孝难两全,早在裴应章任太仆寺少卿时,得知母卧病不起,即速告假请归。谁知回家后,母亲却催促他尽快北行,无须牵挂。父亲还对儿子说,父母都得到皇上的恩封,十分满足了,报答皇上的恩泽就应尽心尽职,也算是对父母尽孝。“尔父尚善飨饭,勿以为虑”。乡人称赞道:“司徒(应章)先耐劳烈,公(裴镒)所教忠也。恩褒推荣再世公所教孝也。”在尊师重教方面,裴应章也作出表率。省亲归来,专程去温蛟看望赖仁敷老师,得知先生作古,特地上坟,奉上《邑禀膳赖公云山老先生传赞》。⑤
古代为人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裴应章的母亲刘氏妹娘,性温和行俭者,蔬食布衣从无娇贵态。孩子年少时,送去学馆就读,所需学费和食宿开支,因其父在外经商,有时难以接济,便将自己的首饰拿去典当。对孩子要求严格,从不姑息,一旦有懈怠,便严厉地说:“尔父辛勤数千里外,若辈奈何不努力?”刘氏对儿子的教育,还表现在入仕以后,当出任行人司行人时,她既高兴又告诫说:“吾闻京官至难得,行人官秩又难得,汝当清守之!”故而裴应章恪守母亲至诚的家训,每次遣值办事,所到之处,“人莫敢干以私”,有次应章奉命去宁海王府时,母亲因在京居住多时,正好陪伴返乡同路到南归的齐河。宁海王欲调高贵的官车送其母返乡,还赠送不少银钱和贵重的衣物。刘氏婉言拒绝,说:“儿奉遣行事,分(份)也,例不敢受馈遗!奈何以妇人女子私受王赐乎?”事后,海宁王感叹道:“贤哉,母有是子宜也!”“廉洁之操,持家课事,以至今日,不为少渝!”⑥可见,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可终生受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古为今用,努力践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意家风”的建设势在必行。
裴应章早在年轻时便有志于编修《清流裴氏族谱》,因“吾族固有谱,长房藏之,以嘉靖巳亥火,谱之亡也,余五十年。”他还是生员时便对裴氏的祖训,族规多有深究,入仕以后,忙于政务,无遐顾及,万历辛卯(1591年)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吏赴郧阳治乱归来,在回乡省亲期间,多有余暇,便召集诸昆弟子姓,令各述其后生各派援笔记之,“以木本水源支分派别,敦伦辨、序人道、纪纲,故首之”,依次以世系亢宗旺族,天宠籍荣,以世恩承恩、世德观德,世庙、世茔、世田为终。3年后,谱编修功成,在为父守孝期间,他又召集昆弟子姓相告:“是谱也,可以观庆善之遗焉,可以备仁孝之道焉。”并在为族谱写的序言中谆谆教诲子孙:“阅世系则思亲,阅世恩则思尊,阅世德则思贤,入庙思敬,过墓思哀,绎思思飨,仁孝之道备矣。”⑦
正如裴氏族训(祖训)所言:“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与其他姓氏的祖训、家规、家戒一样,内容大体相同,表述各不一样,其精神内涵均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裴氏的家规,“早完国课,敬修家政,抚恤孤寡,训饬子弟,劝释词讼,敦尚农桑,端正品谊,敬听训言,革薄从厚,去奢从俭,毋专已利。”又如家戒,“戒游荡,戒赌博,戒争论,戒攘窃,戒触法,戒酗酒。”都与裴应章对诸昆弟子姓的要求,“思亲”“思尊”“思贤”“思哀”“思飨”相一致。⑧明代清流裴氏族人,在良好的家风影响下,裴应章三代以内(9世至11世)科举有成,进士1人,举人3人,岁贡8人。入仕为官的,有县令3人,礼部尚书通事1人,府儒学教授2人,县训导2人,南京都督府把总1人,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1人,詹事府经历1人,户部员外郎1人,县典史1人,兵部职方司主事升任监察御史(崇祯年间)1人。
“家训、家规等,为正史和国家大法所不记载,却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关于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规范族众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整齐家风,乃至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具有劝诫和约束力的重要的家族文献。”⑨明万历编修,清乾隆重修的《清流裴氏族谱》,未涉及隋唐以后裴氏的鼎盛、人才辈出等种种奇观。仅以入清三郎为始祖,600余年间,人口发展受限。明代吏部尚书裴应章的出现,印证了“务稼穑”的农家之后,奋发有为,弘扬客家精神,励志出人才的真谛。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09年),裴应章退休回乡3年后病逝,享寿73岁。天子辍朝一日,追赠太子少保,遣官营葬谕祭。“特命行人司行人李讳万化亲临择地,于汀属凡水环山秀者,无论旧坟新穴听其开造。”⑩最后选定宁化县安乐里。
裴氏源自山西,几经迁徙,扎根福建山区,繁衍生息,谋求发展。在客家祖训、家规的哺育下,裴应章践行家族风范,三代家声远播,没有辜负闻喜县裴柏村裴氏宗祠的楹联:从古衍椒蕃三十六传光前裕后,历今绵葛庇东西中眷异派同源。世胄重河东千万年支分派别,系碑隆庙左百余代子继孙承。
作为主持编修《清流裴氏族谱》的裴应章,以敬宗睦族,维系家族的发展,不遗余力,将焚于火的旧谱得以续修,功不可没。谱牒是同宗共祖有血缘关系的族人,记载本宗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典籍。它对于学术研究,诸如祖训、家规等,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下,在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海内外华人的寻根认同,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明万历编修的《清流裴氏族谱》,仅是众多同宗族谱的一例,经清乾隆重修,保存至今,其中记载任职、褒奖、封赠的诏书二十一份,仅为孤本,更实属难得。家乘谱牒叙述的辉煌,以清节名宦闻名于世,注重事实,寓论于史。祖训家风,承前启后,殷殷于情,溢于言表。对于当今家族文化的研究,弘扬客家精神,仍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①⑤⑥⑦⑩明万历编修,清乾隆重修《清流裴氏族谱》木刻影印版,引自序文、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宗庙等。
②清道光《清流县志》,第288-28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③民国《清流县志》,第24页,福建地图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④廖开顺、刘善群、蔡登秋等著《石壁客家论述》第241-244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⑧⑨李学勤主编《中华姓氏谱·裴》第206-212页,第213页,现代出版社,华艺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本文作者系永安市客家联谊会执行会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