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恩 庭
在客家历史的长河中,宁化及其石壁扮演了传奇的角色。由于她的地域优势,各个时期接纳了大量的中原南迁汉人,共同生活,有机磨合,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在宁化及其石壁居住过的姓氏有210种以上,他们传承中原文化遗风,尊祖敬宗,慎终追远,使这里成为客家祖地,客家摇篮,客家人早期聚散中心,本文重点通过反映宁化客家祠堂的缩影,来印证宁化客家祠堂文化的总貌。
祠堂,大体有两种称谓,一谓家庙,一谓宗祠(家祠)。家庙和宗祠有所区分,说出皇帝的姓方可称家庙,但民间似乎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同一姓的祠堂,有称家庙、宗祠、家祠者。
祠堂,是象征祖先“神灵”聚居之地,是族人祭祀祖先之所,也是进行宗法教育的场所,中国人在祖宗的问题上,历来非常严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肖之子”时,往往是最严厉的指责。
祠堂,是人们出于对祖先崇拜进行祭祖的地方,在先秦时就有祭祀场所。到西汉,民间祠堂有所发展。魏晋以后,民间祠堂发展相对缓慢,在宋代民间家族建立自己的祠堂至明清时得到巨大发展,这与中国宗族制度在明清趋于成熟,程朱理学的兴起有关系。在宗族社会里,祠堂成为宗族最具有凝聚力的象征,被视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它关乎家族之命运。
祠堂,主要以安放祖先神灵,祭祀祖先为主要目的,但其功能却远远超出奉祖祭祖一事,它供祭祀、宗族议事、聚会、执行宗法族规、娱乐、宴会等方面之用,同时又不足是宗族的活动场所,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表述,诸如掛堂号、楹联、牌匾、修纂族谱、制定祖训家规等等,凝聚着宗族的历史、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的宗族思想。当今,将传统的祠堂变成道德课堂,溶入了许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笔者于2012年3月的不完全统计,宁化县现有居住的姓氏达215个、36万多人口,其中:有65个姓,建有235座祠堂,有55个姓,建有香火堂(总家厅)55座,有95个姓,分居宁化各地,从建祠时间看,中国祠堂起于夏,到西汉,在民间则有所发展,到了明清,则出现大发展的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宁化现有祠堂235座,其始建时间是:唐至五代2座,宋代11座、元代9座、明代48座、清代157座、民国以后8座。有资料显示:最早的是翠江镇小溪村的巫罗俊公祠建于唐麟德元年(664年)。其次是翠江镇小溪村罗氏家庙(罗令纪)建于唐同光三年(924年)。
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宁化客家人素有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各姓都非常重视郡号和堂号的传承与弘扬,教育后代不能忘记,宁化祠堂的堂号十分多样,主要表达慎经追远,敬祖穆宗。每个祠堂都有楹联,祠堂的大小不一,但几乎每根柱子都有联对,这些楹联饱含每一个祠堂宗族的探本溯源,追怀祖德,敦睦族谊,激励后昆,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的各个方面。楹联形体短小,上下对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一种偶句式的文体。楹联界一直认为后蜀主孟昶 的“新年纳余庆,嘉节贺长春”为第一副楹联。而祠堂楹联是宗族文化的产物,亦是中华民族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的结晶,可谓是一个宗族的徽型族谱,是一姓一族的简史。笔者几年来收集整理成《宁化客家祠堂楹联》小册子,共77个姓氏,195座祠堂,1179对楹联。这些楹联撷英归类,追根溯源,不忘故土,是宁化客家祠堂楹联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宁化祠堂中,这种楹联颇为常见。
楹联表现出宁化客家人具有极为浓厚的崇祖观念。这固然与祠堂本身是祭祀祖先的场所这一因素有关,而除此之外,还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客观境遇之所需两个重要因素。
劝诫训勉,激励后昆。宁化客家祠堂楹联还有一些是从劝诫训勉后人的角度出发的,告诫子孙应珍惜家族声望,奋发进取,切莫辱没列祖列宗。这类堂联的内容包括以下两类:
一是概叙家族往昔艰辛的创业历程和家风名声以激励后昆。
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楹联:
客家先民南迁徙外五洲播衍靠艰苦创业精神;
石壁祖地英才辈出彪炳史册继炎黄最优基因。
石壁下祠张氏家庙楹联:
緬祖当年避乱南隅血祭苍天浩叹北望清河源源水;
感生今世安居西闽汗沃黄土长欢东眺翠江滚滚潮。
曹坊坪上巫氏宗祠楹联:
承先贤尊上祖肯构祖堂创大业;
继后裔启人文齐心壮志报宗声。
二是谆谆告诫后裔以儒家伦理思想待人接物,立身行事。
曹坊上曹曹氏家庙楹联;
悌友孝亲本是胄裔事业;
光宗耀祖乃于胤嗣功绩。
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楹联;
爱国爱乡恭敬桑梓通四海;
重礼重教力行孝悌播五洲。
济村古背黄氏祖祠楹联:
怀旧德廉贞忠孝光史册;
仰先贤礼乐诗书焕家声。
宗族文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因而忠孝仁义也就成为宗族伦理思想的核心,并且成为宗族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族众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这从以上宁化客家祠堂楹联得到了充分映证。也恰是这种映证为“石壁客家祖地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论据。这类楹联的作用与家训宗规颇为一致,是对子孙行为规范的训导,寄托着先人的殷殷厚望。
除了楹联,宁化客家祠堂内悬掛匾额,又是一大特色,几乎每个祠堂都有悬掛匾额,多的50多块,一般的20-30块,少的也有10余块,其内容大体是宣扬祖德,祝贺寿星,几代同堂,文才武略,渊源流迁,歌功颂德等。
编纂族谱,传递族史。案头资料显示,宁化县有233个祠堂编纂族谱,其首修时间是:宋代11座祠堂;元代9座祠堂,明代38座祠堂,清代163座祠堂,民国12座祠堂,有的修谱1次,有的修谱多达17次,济村乡罗家村罗家嶂罗融朱公祠,从宋绍圣二年(1095年)至1989年,895年中共修族谱17次。石壁下祠张茂甫公祠,从明洪武初年首修族谱,迄今600多年,修族谱15次,平均40年一次,它是宁化各姓中修谱密度较高的一族,从清道光五年至民国二十六年的112年间修谱5次,平均22.5年一次,其中十三修至十四修只隔6年(据称火灾后重建祠堂后要修谱)。十四修至十五修,也只隔20年。还有石壁镇江头村张氏家庙,方田村张氏宗祠,曹坊镇坪上村张氏宗祠,济村乡长坊村张氏宗祠,安远镇东桥村李氏宗祠等都修了14次。这说明宁化各姓祠堂积极编纂族谱的表现。
宁化利用木活字印刷客家族谱,又是一个祠堂文化的亮点。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纂编网络族谱,适应时代潮流,当下宁化不少祠堂认为,互联网族谱(又称:网谱)集文、图、声、色于一体,具有资料完整、上谱及时,查谱便捷,携带方便,修改自由等诸多优点。还具备有查(阅)、娱(乐)、聊(天)多种功能。
以祠堂为核心的辈份排列,谓:“联字必联派,方知亲疏,而序昭穆”,实际各祠堂通过修谱把辈份排列下来,不仅是“知亲疏,序昭穆”,而有其丰富的文化意蕴。
祠堂祖训,传承发展。我们通常说的祖训包括了族规、族训、家规、家训。族规、族训,通常是在修谱时制订的,每届续修谱时,都会作些修改或完善。它是一个宗族的长老们和各层次的代表集体研究、通过、或开全族大会通过。家规、家训,一般都是家族的贤者、老者,有权威的家族长辈制订。宁化祖训的文化精神,传承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其基本内容是:敬祖睦宗、爱国守法,崇儒重教,崇尚仁义,惩恶扬善。其核心价值是正面的。它在弘道养正,团结族人,规范族人(家人)的行为,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秩序上起了积极作用。宁化客家人,祖祖辈辈,承前启后,很好地传承和践行祖训,创造了许多历史印迹。
祖训,几乎每个宗族都有,它明文记载在族谱,家乘之中。其内容包含方方面面。在此略举几则,具体可看《宁化祖训参考资料》:
淮土大王王氏族规:
禁抗粮以免追呼,禁忤逆以重孝悌,禁奸淫以正伦常,禁盗窃以安善良,禁优伶以敦品行,禁差役以征民蠹,禁吞灭以存祀产,禁赌博以务正业,禁侵占以保坟墓,禁欺骗以扶良弱。
安远郑坊郑氏家规:
国课宜早输,敦睦之宜尚,儒风之宜讲、学田之宜役、师礼之宜隆,勤俭之宜务,祀田所以供祭祀之费丰薄多寡弗论。
宁化城关邹氏族规:
崇祀庙、严世派、慎继嗣、锄非种、黜乱伦、戒混争、惩匪类、儆僣越、肃礼仪、珍族谱。
湖村官坊周氏家规:
时祭祀,事父母,友兄弟,恭续圣谕,肃闺门,戒溺女,睦宗族,尊年高, 哀有丧,锄强恶,恤孤弱,重耕作,勤学习,供赋役,戒赌博,慎埋葬,禁冲衙役,禁入匪类。
宁化城关伊氏族训:
敦教弟,睦宗党,隆学校,褒贞节,剪奸淫,除贼盗,惩赌博,戒荡游,严侵葬,究私卖。
安远杜家杜氏家训:
孝父母,守国法,重师传,友兄弟,别夫妇,教子孙,睦宗族,和乡邻,端品行,立家规,务耕读,严防闲。
石壁官坑吴氏族训:
孝尊父母,友爱兄弟,和睦族众,勤修职业、樽节费用、蠲除忿怨、敦崇礼让、恢扩蒸尝、顺立继嗣、扶持孤寡。
济村古背黄氏族规:
敬父母、友兄弟、尊齿德、崇庙祀、族(助)善良、表贞节、恤孤弱、惩淫盗、斥胥役、慎继嗣、尚有功。
石壁官坑刘氏族规:
国课早输、敦宗睦族、输房值事、省视坟墓、积貯祀产、定时文、分别嫌、顺立继嗣、作养人才、樽节费用。
宁化石壁张氏族规:
子道宜尽、悌道宜教、宗族宜睦、廉耻宜励、讼端宜息、宜习正业、谱牒宜珍、宗盟宜笃、社会宜审、宜锄族蠹、宜禁女淫、宜禁匪类、宜敬窝贼、宜慎婚姻。
从上例族规、家训的内容看,大至相仿,归纳起来,核心的文化精神主要是敬祖睦宗、爱国守法、崇儒重教、崇尚仁义、惩恶扬善几个方面,当然也有婚姻、子嗣等一些内容,但不是核心内容,有的带有封建礼教意识。总之,它是垂范族人道德行为的规章,它在族中、家中起到伦理道德的教育和约束;起到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甚至某些国家法律法规所起不到的作用;同时起到维护宗法制的作用。
当下宁化不少祠堂,利用族训、家规建设良好家风。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而旨在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文明家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奋发有为,做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好的家风家教,能感染人、激励人、教育人。民风正,国之兴;家风正,家之和。只有全社会人人都崇尚文明,守国法,守家规,社会文明进步,中国梦才能实现。结合当前实际,有的订立家规传后人;有的传承客家优秀家风;有的举办家风家训道德论坛等。
建立祠产,确保祠堂正常运转。宁化自宋代便有族产的产生,有的宗族把族田分为蒸尝田、军产田(军田)、学租田(学田)、蒸尝田,又称祭产、祀产、尝产,主要用于祭祀、扫墓之用。
宁化各姓客家祠堂,利用春秋清明节为祖墓扫墓祭祖列入常态,这又是祠堂文化一大亮点。众多的客家祖坟古墓,记录着几千、几万、几十万乃至百万客家裔孙的哀思。这是永远摧不残、割不断的血脉渊源,更体现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宁化客家人很重视丧葬古礼。按“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和需要,坟墓在家族中居重要地位。人们举行祭祖仪式,以寄托对祖先的哀思。客家古墓,一般保存较好,这同客家民系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密切相关。宁化各姓祠堂春秋清明节举行祭祀活动又是一个重要亮点,按习俗都要如期举办,祭祖(祀)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
宁化各个祠堂,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弘扬祖先宗功,打造名人效应。
传统祠堂文化,是以儒家纲常论理为核心的文化,虽然承载着不少宗族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美德,但也有许多落后的、封建的、迷信的,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佐的东西。20世纪90年代以后,宁化县大力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将传统的祠堂变成社区道德的“大课堂”,革旧立新,用先进文化排除传统的封建迷信,立社会主义文明新风。
1995年,宁化石壁客家公祠建竣之后,通过客家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图书、楹联以及各种文化活动,成为凝聚世界客家人的圣地,团结世界客家人的纽带,弘扬客家文化的中心,爱国主义的阵地,古老宗祠的楷模。
古老宗祠普遍在传统的祭祀活动之外,溶入了许多先进文化。祠堂内张贴政府的一些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宣传,族中的好人好事等,其中重大的历史性的变革是女人上族谱,上寿匾,上门女婿也上寿匾,打破了数千年的传统束缚。淮土淮阳刘氏家庙一位80岁刘母(本人非刘氏)上寿匾,一位70岁姓曹的上门女婿(保留原姓)上寿匾。打破陈规,开辟了时代新风。
宁化各姓祠堂,在保护好,传承好,管理好,发展好的同时,珍惜文物,留住乡愁。
(本文作者系宁化县客家联谊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