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并非如烟——知青生活散记

e三明   阅读

■ 黄茂萱


夜深沉,寒意侵。灯下漫笔,那遥远的思绪突兀涌上心头,如烟似雾在眼前晃晃荡荡,把我带入五十年前那段难忘的生活。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红色标语、红色歌声、红色彩车包围着我们,送我们到乡下,开始广阔天地的插队生活。

 

筑坝引水

我们插队的地方叫石结墩,为岩前星桥大队第十生产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队,一个工分值只有七分钱,一个正劳力十工分拼死拼活的干也只有七毛钱,而且还不能兑现,生活用钱紧巴巴的,真是让人揪心。生产队的口粮不高,青黄不接时还要向大队申请回销粮,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不高,有情绪,劳动时慢慢腾腾地磨着洋工。石结墩的环境大都是小矮山,没有什么值钱的树木可伐,水田一半为洋面山、一半为山垄田。甩掉“穷根”是社员的心病,更是当时生产队领路人的心病。

1970年生产队连续召开了几次队委会,在煤油灯下,大家统一思想,一致认为:(1)没有副业可创收;(2)唯有提高洋面田的亩产量,既能增加收入又能解决口粮问题;(3)洋面田产量低的关键是供水不足,所以造成产量不理想;(4)决定在洋面田不远边上的小溪上建一个小型拦水坝引水,彻底解决洋面田用水问题。

兴建拦水坝有好多好的事情要做:资金、图纸、材料、照明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最终决定分工处理。一部分人跑大队请求帮助解决图纸资金;一部分人处理砂石水泥照明。时间安排在冬天枯水期挑灯夜战,务必在年末冬令时结束小队之水利工程。

我分配的任务是负责购买柴油,让发电机动起来,让冬天寒夜有照明。没有柴油就没有照明,拦水建坝无法进行。所以柴油有无成为重中之重。购买柴油一要购到足量;二要按时送到指定地点,买柴油还须:(1)要有批条;(2)要排队;(3)要运输。我和一位中年社员一起负责,先找相关单位批条,购油的地点离市区较远,就早早地坐车到指定地点排队。为了节省资金,找来几个大点的塑料箱装油,手提肩挑赶市郊的公交车,把柴油送到生产队指定的地方,往返折腾多趟,终于备足所需的动力油。

夜幕沉沉,寒气袭人,枯水时节来临。田边、小路隐隐约约看到一层层薄薄的冰霜,小溪岸边灯火通明、机声隆隆,拦水筑坝战役开始打响,打钎、抽水、垒石、倒水泥、安抽水机,上拦水板,前前后后,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拦水工程告捷。溪水汨汨地流入洋面田,粮食亩产有很大的提高,生产队的口粮问题逐步获得解决。

 

科学育秧

插队期间,乡间盛行“薄膜育秧”称之为科学种田。“薄膜育秧”的操作流程一般为:

选种:选择产量高,适于本地环境的优良品种。

基肥:培育秧苗前,要下足所需的肥料。即化肥与农家肥搭配。

盖膜:种子撒入基肥里,要保持一定温度。

透气:如温度过高,要适时揭膜通气,以保障空气与温度的适当。

浇水:定时足量浇水,让秧苗保持一定的水分。

切块:为了便于搬运、插秧,将培育的秧苗切块。

春耕生产时节,大队召开“抓革命、促生产”的誓师大会,先抓几个五类分子挂牌上台批斗,尔后推广“科学育秧”,不久又组织各生产队到公社有关大队参观学习“薄膜育秧”先进经验,回来后进行推广。我当时是知青,有一定知识,较开放,不保守,让我负责秧苗的管理工作。那是我为了育苗,时时刻刻关注着苗儿的生长情况:

苗黄了,是怎么回事?缺水?缺肥?

苗不壮,施肥不当?或缺某种元素肥料?

苗有斑点,病变?虫变?等等

几番周折、几番用心,终于使秧苗茁壮成长,在洋面田、山垄田里大放异彩。

科学种田,“薄膜育秧”这是正确的方向,采取一刀切的推广做法有待推敲。

江水滔滔,岁月如逝。青春已老,往事已矣!峥嵘岁月,并非如烟……

 

(本文作者系插队三明岩前公社知青、三明四中退休教师)

 

(勘误表:《三明文史》第十三辑“民国元年沙县‘壬子年事件’”文章中的时间应为1912年,而不是19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