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银饰业之乡—— 清流长校

e三明   阅读

 ■ 李升宝

 

隋唐之际,清流长校境域就升腾起缕缕烟火,散居着张、余、萧、石各自聚居的村落。由于战乱、灾荒,长校始祖李伍郎从陇西一路辗转,历经艰难跋涉,栖居宁化会同里下坪盘固山,于宋元祐三年(1088年)先在李家轿择一处暂居,并饲养一只母鸡。母鸡常从住处越过一条小溪到林竹丰茂处当今称之为竹篱岗处觅食。未几,却领着一群喀喀欢叫的雏鸡回家,喜从天降。夫妻顿感这是一处风水宝地,不由喜出望外,决意迁至这块狭仄盆地,与各姓人氏亲密相处,和睦融洽,共同创建新的家园。尔后,由于诸多说不清的原因,各姓人氏陆续迁往外地。惟伍郎恋着这片碧水青山,安然在此肇基立业,且命其名为“长校”,缘于先祖来自长安,那条莹碧的小溪称之为校溪,故名。

宋初,长校属长汀县。元符元年(1098年)清流置县,将其划归清流县属,历经元、明、清均属汀州府。土地革命时期又辖属汀东县。红军长征后,复归清流县。历代长校均为乡里政府所在地,辟有墟市。1992年全村七修族谱统计,连同外迁广东、江西等30余处总丁口7598人,另有570名出嫁女未列入。长校本村3000余人,耕地2890亩,人均不足一亩,且产量低,亩产不足200斤;山林2.46万亩。由于土地贫瘠,人口众多,人们生活难以维计,四处谋生,以度艰辛岁月。

面对土地与人口矛盾的艰难困境,先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四处闯荡。有些汉子沿着先辈们曾经奔波的足迹,落脚苏州。苏州的土地、商场,工艺五花八门,令他们眼花缭乱。绵延的古巷传来不绝的叮咚铁锤声,好奇地凑近前看,不知敲打啥物,再转身移动脚步,往柜台前看,却是一桩桩银白物件,小巧玲珑煞是精美,这些物件可做何用呢?汉子不知底细,只觉着好看好玩。而古街长巷有鳞次栉比的工艺店,那玩艺卖给谁呢?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钱花。谁爱这些稀罕物,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汉子困惑之至,想来想去不得其解。那叮当锤声却挑撩着他的心,很想去作尝试。试着走进一间临街的工艺店向正在敲打的老板和颜悦色试探着问:这工艺好玩,我当你学徒好吗?那人抬起头一瞥,汉子长得标致,身体壮硕,似是有力气感,店里生意好,正缺人,求之不得,却逗着趣:你抡得起这把铁锤吗?他接过老板手里的铁锤在手里虎虎生风地飞舞,显了那番身手,果然如愿以偿。他想,学上这门手艺回到长校该是有用武之地,不至于挨饿受冻。转眼已是三年,不仅将工艺学到手,成为出类拔萃的学徒,而且老板女儿看上了汉子。于是,汉子功成完满领着妻和整套打银工具翻山涉水,还雇了一名挑夫,用那双铁脚丈量着寸寸土地,随后在长校开设第一间打银店,用叮咚的锤声敲响沉寂的山村,用别具特色的银饰品点缀美化山村儿女的生活,雕塑山村一派美丽的蓝天。

经过几年打磨,打银成为长校时兴行业,为确保打银工艺振兴乡村,长校银饰艺人曾立誓:打银工艺只传本族,不传外人,传男不传女,亲生女儿也不予传授。最鼎盛的明清时期,全村有近半人家操持打银工艺,打银艺人足迹遍布广东梅县、潮州、汕头;江西南昌、瑞金、赣州;本省福州、龙岩、长汀、永安、顺昌等地。民国间,闽西、赣南一带几乎每个城镇都开设长校打银店,仅宁化淮土上村就有10家。长校专营打银业者占总户数10%,在异地以打银谋生的长校艺人也有一大帮。大部分银艺人融入当地生活,不愿回乡,以他乡当故乡,成了外乡人,只有极少数叶落归根,回归故土。

打银是打制金银饰品。金银首饰既是妆饰品,也是财富珍藏品,备受人们青睐。打银艺人需要精湛技艺,也需具备工艺美术基础,才能打制各类饰品栩栩如生的形象,还需掌握金银性能识别真伪和含量,以及提纯等技能,只有掌握这些要领才能开店授徒,“炉中取宝”,反之则是“炉中取灰”白费金银。

长校打银工艺誉满四方,其艺人无论到何地都能落地生根,安身立命,尤其打制的八仙图、庆子、鞭子镯、竹节镯、金链、银链等是最具特色的饰品。银庆子造型俨如一把美丽的锁扣,是小孩戴在颈脖的吉祥物。清末,李紫微打制的银饰品不泥古、不守旧,其精制的八仙过海、观音坐莲等饰品,恍似神仙下凡,飘飘欲仙;而花鸟虫鱼更是百态千姿,异彩纷呈,为闽粤赣一带声名卓著“红炉献瑞,黑炭生辉”的名银艺人,其打制的金银饰品不仅行销闽西北,还远销东南亚,深获赞誉。由于他技艺精湛,有些人为儿女打制嫁妆,特地用轿舆上门敬请,以示对他技艺的赞赏。

长校打银工艺何以世代簪缨相继秉承弘扬,与当地民俗风情息息相关,如女子“于归”娘家必须有金银饰品作嫁妆,如金钗、银簪、金耳环、银戒指、手镯、银链等,不下十余种。男孩过周,外婆要为外孙打制狮头帽、银颈圈、庆子、车肩等银饰品。即使家境贫寒,甚而举债也要为女儿、外孙增添风彩,以留作永远的纪念品。

为拓宽银饰市场,瞄准外地市场行情,打银艺人还将打制好的银饰品背着银箱到邻近的宁化、长汀等县乡村贩卖,或以旧银饰品再付给一定工资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换,如李德风18岁从邵武学艺回乡开设银店,数十年如一日,以双脚丈量着这块土地,直至生命结束,离开这世界。

打银需有必备的炉膛、风箱、炉钳、锤子、光砧、钢砧、模具等。此外还需硫酸、白帆、硼砂、白硝等原料。打银精湛技艺需掌握“火克金、金生水”的原理,将银装入泥锅予以置500—1000℃高温将其溶解成液体,旋而倒进安置好的模型,凝结成银块供其使用。打银需付出浑身力气,千锤百炼,直至成形,再将漂粉浸泡,之后将其反复刷洗,直至呈粉白,增加纯美亮度,银器还可上淬彩,使之绚丽夺目,美艳绝伦,也可用黄金煮泡,进行人工镀金,更显贵重高雅。最难的功夫是焊接,用一种特制的灯盏盛满茶油,用一根精细焊管,倚凭火力吹焊,将饰品连接处焊成天衣无缝。焊接需鼓足力气,一气呵成,使一些银艺师傅付出太多力气而未老先衰,甚而身染痼疾,早离人世。再是将制好的银饰品洗涤,尤是冬天,双手整日浸泡在冰冷的水里,双手冻得通红、皲裂,是一般人所无法忍受。

“文革”期间,银饰业受到严重冲击,被视之为封建迷信品予以破除。打银艺人被视为牛鬼蛇神,财产被没收,工具被砸毁,银饰品无人问津,银饰市场冷落衰败。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青山碧水,打银工艺枯木逢春,重新崛起。随着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的日渐兴旺,打破了旧日的壁垒,女人也加入银饰业行列,且与外地艺人相互交流切磋,同时外地银饰产品也进入长校市场,为银饰业生色增辉。

 

(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清流县志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