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可爱的人!——访抗美援朝老战士张桢

e三明   阅读

■  卢素平    文/图

 

 

10月23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这天清晨,94岁老兵张桢收到一枚“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接过纪念章那一刻,老人欢喜得像个孩子,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他小心翼翼地把纪念章捧在手心,如获至宝。

张桢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中的一员,作家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当时本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我视死如归,雄赳赳气昂昂地入朝作战……”凝视着纪念章,老人打开了记忆闸门。

image.png

入朝参战去!

“战火纷飞,烧红了,中朝边界。”这是张桢词作《满江红》里的首句,也是他当年跟随部队跨入朝鲜时,亲眼所见的激烈战况。

1951年2月,25岁的张桢奔赴朝鲜战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火箭炮(喀秋莎)第21师208团司令部任作战训练参谋,那年他25岁。

image.png

硝烟滚滚,枪林弹雨中,他与战友多次深入阵地前沿、敌后搜集情报。张桢说,有一回,他在阵地前沿观察敌情时,突然炮弹从身边呼啸而过,弹片将他挽在手上的雨衣刮破了一大块,好惊险!

“我不害怕,更不会退缩!”革命的种子早在张桢心底萌芽。1933年,由于战事需要,原设于江西瑞金的红军第四医院,随军进驻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选址张氏祖宅“惠日堂”,这里便是张桢的故乡。那一年,他才8岁,就常帮着刷标语的红军提水桶,递刷子。红军见张桢乖巧懂事,热心地教他识标语,给他讲革命故事。

1949年6月,张桢参加中共宁化城工部领导的“迎接解放军和平解放宁化”活动。1949年10月,宁化和平解放,张桢参军入伍,考取中南军政大学南昌分校,被分配在第四大队22中队学习班。毕业后,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43师428团见习作战参谋,随军辗转赣南、粤北等地剿匪。 

因抗美援朝需要,1950年9月,张桢被选中前往沈阳高级炮校学习,由苏联专家授课,讲诉兵器、技术和战术知识。结业后,他先被调去炮兵第208司令部训练部队,而后随军入朝作战。

“当时交战双方武器装备对比极为悬殊,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志愿军基本靠步兵、坦克兵和我们这些炮兵作战。”张桢亮眼闪亮,说道,“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然而,有战争就有牺牲,这是张桢心底不敢轻易触碰的角落。“几十年来,我常常想念牺牲的战友,有的印象还很深,有的已经淡忘……”谈及此事,老人喜悦的目光突然暗淡下来,语气充满了悲伤。

 

攻下马踏里

攻下马踏里东南山,把美军赶到“三八线”以南!

马踏里东南山位于朝鲜临津江北岸,由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固守,易守难攻。1953年7月8日至27日,为配合板门店谈判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中东线的反击作战,志愿军先后在此发起三次攻击战。

 image.png 

“这场仗打了很久,山头都被削低了,到处是弹坑。”张桢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马踏里第三次攻击战。    

这场攻击战原定于15日17时30分打响,当天突如其来一场暴雨,迫使战事延后。大雨中,志愿军防御工事多处被山洪冲毁,第四连炮车工事内存放的炮弹来不及转移,全都埋在了泥石里。

张桢迅速向上级报告,请求派工兵排前来挖弹药。16日7时30分,工兵来了。张桢赤脚光膀,冒雨与工兵一起挖炮弹,并转移至安全地带擦拭干净。雨后,情况有变,战斗准备扩大,战事再延后。

弹片、火花、烟幕、沙尘,昼如黑夜……24日,战斗终于打响。野榴炮对敌进行了两分钟火力急袭后,火箭炮开始射击!敌攻我守,敌守我攻,25日清晨,两个阵地基本被我军控制。美军一次次负隅顽抗,企图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反扑,最终宣告失败。  

27日,阵地一片沉寂。当天,中美双方在朝鲜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马踏里战斗大获全胜,前推阵地一平方公里!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中,张桢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7月12日晚,他与指挥连摩托通讯班长王昌,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连夜急行80公里,赶往盘龙山阵地传达作战任务;

7月14日17时,在敌军封锁地段,张桢不畏炮火猛烈攻击,带领第三炮车向泰亭洞前行,最终顺利挺进第四连阵地;

image.png

马踏里最后一役,指挥员王万发负伤下了火线,张桢和战友张广文接下指挥任务,多次协助队伍打退敌人,圆满完成作战任务。

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突出,张桢荣立三等功2次。

战后的朝鲜,目及之处废墟一片。张桢跟随部队暂留,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4年5月,他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军功章一枚和“人民功臣”称号。也在这年,他被部队提升为营职作战主任。

第二年5月,张桢离开了朝鲜,返回祖国。

image.png

无悔从军路

1955年6月,他转业返回家乡,被分配在宁化县教育部门工作。

“饱尝桑海千般味,风雨阴晴雾雪霜。”张桢在回忆录《竹夫吟草》扉页《自题》中这样描述回乡后一段坎坷的遭遇。

张桢的妻子张道明回忆,丈夫每当身处困境时,就常常轻轻地摩挲一件泛黄的军大衣,目光坚毅。“这件军大衣陪我走过了朝鲜战争,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收藏。”秋阳下,张桢自豪地展开军大衣。

是的,在朝鲜战斗生活的那4年多时光,早已深深地镌刻在张桢心底。“道拉基道拉基道拉基……”旋律悠扬的朝鲜民歌《道拉基》,张桢的4个子女在年幼时,常听父亲不经意间哼起。

在长子张天裕的印象中,父亲不仅会唱朝鲜民歌,能说简单的朝鲜语,还有一只从朝鲜带回家乡的口琴。“那是朝鲜人民送给父亲的临别礼物,后因工作辗转多地,在途中丢失。”张天裕说。

image.png

1979年,张桢赴宁化四中任教,兼任四中工会主席。

1987年退休后,张桢积极撰写革命回忆录,著有《竹夫吟草》《人生续》等专集,诗文入选《百年经典诗词集》等专刊。他致力于客家文化的交流与研究,著有《宁化客家民俗》等书。

“高炮制空护我身,敌机轰炸步前行。”“隆隆达达震山海,只有一心杀敌人。”“敌骸车骨满山岗,战士出坑架屋忙。”……翻阅张桢所作诗词,炮火纷飞、硝烟四起的战争场面,仿佛历历在目。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忘记当年牺牲的先烈们,祖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看到动情处,张桢情不自禁起身,挺直胸膛向荧屏里的老战友们行了个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