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偓与三明诗歌

e三明   阅读

 ■ 林日上

 

《福建省志·人物志(上)》曰:朱全忠弑唐昭宗,召韩偓回京复职,但韩偓怯于朱全忠嗜杀成性,而于唐哀帝天祐三年丙寅(906年)二月携眷南逃至江西抚州。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招贤纳士,派人到抚州迎请韩偓入闽。是年秋,六十五岁的韩偓自赣入闽,住福州朋友黄滔御史家,拟在王审知旗下为官。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后,王审知向后梁献表纳贡。韩偓不屑于此,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趁王审知不备,从福州挈妻儿及兄韩仪之子等亲族,雇舟沿闽江逆流而上,于是年初秋抵沙县,居城西天王院。宋代李纲《梁溪集》卷十一《读韩偓诗并记有感》云:“韩偓,唐昭宗时为翰林学士承旨,颇与国论,为崔胤、朱全忠所不容,谪濮州司马。其后复官,不敢入朝,挈其族依闽中王审知。尝道沙阳,寓居天王院者岁余,与老僧蕴明相善,以诗赠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正月十二日,韩偓欲离闽回江西抚州,到邵武,为王审知急脚挽留,正月十三日从邵武回沙县,但拒受王审知任命。后梁开平四年(910年),韩偓循当年“开闽三王”往泉州路,自沙县,经尤溪、大田、德化,到桃林场(永春)小住后,抵泉州,受到泉州剌使王审邽父子热情款待。不久,韩偓到南安作漫游,钟情此地,便在南安丰州杏田村葵山(又名黄旗山)报恩寺旁建房舍,时称“韩寓”,自号“玉山樵人”,终老于斯,居闽前后达17年。

一、唐末完人,一代诗宗

韩偓(840—923年),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西安)人。据《新唐书·韩偓传》言,韩偓身处晚唐政治权力中心,宅心仁厚,老臣持国,淡于名利,举荐人才,不居功自傲,多次辞让宰相之职。在对待李茂贞、朱全忠等乱臣贼子,却不顾个人安危,一心维护唐王朝利益,因此为朱全忠所不容,险遭杀戮,贬为濮州司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由是《四库全书》馆臣饱含深情地称韩偓为“内预秘谋,外争国是,屡触逆臣之锋,死生患难,百折不渝,晚节亦管宁之流亚,实为唐末完人”。

韩偓10岁能诗,曾即席赋诗送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为“雏凤清于老凤声”。王学泰《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曰:韩氏处于易代之际,故《韩内翰别传》集中多感事伤时之作,举凡昭宗在位数十年间军国大事,唐覆灭后社会混乱,以及诗人感慨悲愤、报国之志,都在诗中有所反映。韩偓长于七律,善于将万感苍茫意境,融入清丽词章,悲而能婉,柔而带刚,风骨嶙峋,为后人景仰。韩偓的《香奁集》虽多为艳情、爱情和女子身边锁事之作,亦有表现男女变态心理和一些士大夫醉生梦死生活需求之低级趣味作品,但总体而言,仍能反映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感情健康,与南朝把女子作玩物的宫体诗大相径庭,因此流传甚广。

 

荔枝三首

丙寅年秋,到福州,自此后并福州。

 

其  一

遐方不许贡珍奇,

密诏唯教进荔枝。

汉武碧桃争比得,

枉令方朔号偷儿。

 

其 二

封开玉笼鸡冠湿,

叶衬金盘鹤顶鲜。

想得佳人微启齿,

翠钗先取一双悬。

 

其 三

巧裁霞片裹神浆,

崖蜜天然有异香。

应是仙人金掌露,

结成冰入蒨罗囊。

 

韩偓生长于古都长安,对南方荔枝自是新奇与喜爱。他在《荔枝三首》诗中,以诗人特有视角,以为福州荔枝胜于汉武“碧桃”,是“片霞裹神浆”、“仙人金掌露”和美人“翠钗悬”,形神兼备,趣味横生,从中描绘和透露出诗人对福州荔枝的独特感受与深爱之情。

 

 

感事三十四韵

(丁卯己后)

 

紫殿承恩岁,金銮入直年。人归三岛路,日过八花砖。

鸳鹭皆回席,皋夔亦慕膻。庆霄舒羽翼,尘世有神仙。

虽遇河清圣,惭非岳降贤。皇慈容散拙,公议逼陶甄。

江总参文会,陈暄侍狎筵。腐儒亲帝座,太史认星躔。

侧弁聆神算,濡毫俟密宣。宫司持玉研,书省擘香笺。

唯理心无党,怜才膝屡前。焦劳皆实录,宵旰岂虚传。

始议新尧历,将期整舜弦。去梯言必尽,仄席意弥坚。

上相思惩恶,中人讵省愆。鹿穷唯牴触,兔急且联猭。

本是谋赊死,因之致劫迁。氛霾言下合,日月暗中悬。

恭显诚甘罪,韦平亦恃权。畏闻巢幕险,宁寤积薪然。

谅直寻钳口,奸纤益比肩。晋谗终不解,鲁瘠竟难痊。

只拟诛黄皓,何曾识霸先。嗾獒翻丑正,养虎欲求全。

万乘烟尘里,千官剑戟边。斗魁当北坼,地轴向西偏。

袁董非徒尔,师昭岂偶然?中原成劫火,东海遂桑田。

溅血惭嵇绍,迟行笑褚渊。四夷同效顺,一命敢虚捐。

山岳还青耸,穹苍旧碧鲜。独夫长啜泣,多士已忘筌。

郁郁空狂叫,微微几病癫。丹梯倚寥廓,终去问青天。

 

唐哀帝天祐四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丁卯(907年)正月十八日,韩偓与南来右常侍李洵等朝士,参加福州开元寺金铜佛像落成佛会。时偓闻再除其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事,以及是年四月王审知等节度使,称臣于后梁,感而赋此,并实录前事以纪之。此诗题下有“丁卯己后”自注,胡震亨《唐音统签·戊签·韩偓集》题下小注亦云“丁卯作。是年唐亡,所云‘东海遂桑田’也。”

 

无  题

小槛移灯灺,空房锁隙尘。额波风尽日,帘影月侵晨。

香辣更衣后,钗梁拢鬓新。吉音闻诡计,醉语近天真。

妆好方长叹,欢余却浅颦。绣屏金作屋,丝幰玉为轮。

致意通绵竹,精诚托锦鳞。歌凝眉际恨,酒发脸边春。

溪纻殊倾越,楼箫岂羡秦!柳虚禳沴气,梅实引芳津。

乐府降清唱,宫厨减食珍。防闲襟并敛,忍妒泪休匀。

宿饮愁萦梦,春寒瘦著人。手持双豆蔻,的的为东邻。

碧瓦偏光日,红帘不受尘。柳昏连绿野,花烂烁清晨。

书密偷看数,情通破体新。明言终未实,暗祝始应真。

枉道嫌偷药,推诚鄙效颦。合成云五色,宜作日中轮。

照兽金涂爪,钗鱼玉镂鳞。渺瀰三岛浪,平远一楼春。

堕髻还名寿,修蛾本姓秦。棹寻闻犬洞,槎入饮牛津。

麟脯随重酿,霜华间八珍。锦囊霞彩烂,罗袜砑光匀。

羞涩佯牵伴,娇饶欲泥人。偷儿难捉搦,慎莫共比邻。

紫蜡融花蒂,红绵拭镜尘。梦狂翻惜夜,妆懒厌凌晨。

茜袖啼痕数,香笺墨色新。

 

韩偓在《无题并序》中说:“余辛酉年戏作《无题》十四韵……丙寅年九月,在福建寓止,有前东都度支院苏暐端公,挈余沦落诗稿见授,中得《无题》一首。因追味旧作,缺忘甚多,唯第二、第四首髣髴可记,其第三首才得数句而已。今亦依次编之,以俟他时偶获全本……”

韩偓居榕诗作风格,大抵如是。

二、蛰居沙县,以诗证史

韩偓于戊辰年冬寓居沙县天王院,至己巳岁末,正好岁余。期间生活情况,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之法,或可略寻其迹。韩偓《手简第二帖》云:“偓今日衰迫情地,旦夕难胜。况又孤侄已下,兼与小男等四处分散。中夜往往惊叫,便达晓号咽。衰迈之年,不自堪忍。”《韩偓年谱》开平三年谱,考此文曰:“偓年老移居异地,实际只有去年戊辰离福州移居沙县,及本年己巳离沙县移居闽南、尤溪、桃林、南安两次。而本年偓六十八岁,与自述‘衰迈之年’更相符合。”韩偓晚年漂泊他乡、客居异地,亲人“四处分散”,生活甚是孤寂,好在与天王院老僧蕴明(永明禅师)相善,胸中各有“醴泉”,常相探讨“三毒论”“二宗禅”佛道奥理,并以诗赠之。

 

永明禅师房

景色方妍媚,寻真出近郊。

宝香炉上爇,金磬佛前敲。

蔓草棱山径,晴云拂树梢。

支公禅寂处,时有鹤来巢。

 

寄禅师

他心明与此心同,

妙用忘言理暗通。

气运阴阳成世界,

水浮天地寄虚空。

劫灰聚散铢锱黑,

日御奔驰茧栗红。

万物尽遭风鼓动,

唯应禅室静无风。

 

访明公大德

寸发如霜袒右肩,

倚肩筇竹貌怡然。

悬灯深屋夜分坐,

移榻向阳斋后眠。

刮膜且扬三毒论,

摄心徐指二宗禅。

清凉药分能知味,

各自胸中有醴泉。

韩偓所寄居的沙县天王院,也叫天王寺,在沙县城西福会巷后,始建于唐中和四年,现已不存,但遗址可寻。诗中这位明公大德、永明禅师,应是天王院的住持蕴明。诗从外貌、神态、习惯、深谈等层面,勾勒出明公大德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其崇敬之情。在沙县这座偏僻小城,困顿寂寥客居中的韩偓,能遇上这样一位高僧大德收留,并一同说禅论道,总算是给晚年的韩偓带来了些许慰藉与安宁。

标明韩偓在三明沙县、尤溪两地创作的诗作有:

余寓汀州沙县病中闻前郑左丞璘随外镇举荐赴洛兼云继有急征旋见脂辖因作七言四韵戏以赠之或冀其感悟也

莫恨当年入用迟,

通材何处不逢知。

桑田变后新舟楫,

华表归来旧路岐。

公干寂寥甘坐废,

子牟欢抃促行期。

移都已改侯王第,

惆怅沙堤别筑基。

此诗题下有“己巳年”小注,知其时诗人乃在沙县。郑左丞璘,唐郑州荥阳人,字华圣。昭宗大顺中,以考功员外郎充史馆修撰,乾宁中任翰林学士,累官至尚书左丞。唐末世乱,南入闽中依泉州刺史王审邽。郑璘此行乃赴朱梁朝为官,故韩偓以诗劝之。吴汝纶《吴评韩翰林集》曰:“是时唐亡已三年矣,故诗欲感悟之。是年梁迁都洛。”《韩偓简谱》以为此诗“责郑即以明志”。

己巳年正月十二日自沙县抵邵武军将谋抚信之行

才一夕为闽相急脚相召却请赴沙县郊外泊船偶成一首

访戴船回郊外泊,

故乡何处望天涯。

半明半暗山村日,

自落自开江庙花。

数醆绿醅桑落酒,

一瓯香沫火前茶。

(缺二句)

韩偓栖身闽中身家不稳,而故乡又远在天涯,生活不定,过着“半明半暗”山村的日子,聊以喝酒饮茶排遣寂寥。《韩偓简谱》云:“玩此诗,致尧颇有离闽之意”。

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

  何处遇蔷薇,殊乡冷节时。

  雨声笼锦帐,风势偃罗帏。

  通体全无力,酡颜不自持。

  绿疏微露刺,红密欲藏枝。

  惬意凭阑久,贪吟放醆迟。

  旁人应见讶,自醉自题诗。

寒食日无聊,只好“自醉自题诗”。时代不幸诗家幸,这时的韩偓诗作,早已摆脱了“香奁体”,多是忧国伤时、追忆亡国之作,此诗无疑也隐藏着诗人的处境、意绪与心痛。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水自潺湲日自斜,

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

不见人烟空见花。

中华民国卢兴邦修、洪清芳纂《尤溪县志》载有韩偓《尤溪道中》诗:“水自潺湲日自斜,昼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这两个版本当中诗题、内容均有出入。龙溪定是尤溪之误,“尽”无与“昼”无,从当时实际情况和诗中整体内容看,应是“尽”无准确。韩偓从沙县到泉州所走之路,乃当年张公延鲁为首的泉州乡绅耆老,迎请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去泉之路。韩偓诗中写的是自己白天沿途路过的乡村景况,倘若是“昼”,句下当有“夜”与之相对,这是古诗词创作内在诗思有机统一的基本要求,作为大诗人、一代诗宗韩偓,是不可能在一首短短七绝诗中,就犯此诗脉杂乱低级错误。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诗人看到泉州军所过之处,村落空荡、一片荒废景象,而心系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三、诗开先河,影响深远

《福建省志·文化艺术志》云:“福建的古体诗创作活动,始见于晋,生发于唐,繁荣于宋,发展于明清。”“韩偓于天祐三年(906年)避乱入闽。其中写于福建的诗约有百首。”陈致文《我为什么初到泉州就去寻访韩偓墓》一文介绍:1933年10月“遁居南闽”的弘一法师,路过泉州西门外时,发现道旁矗立着“唐学士韩偓墓道”碑,下车瞻谒,但未找到墓地所在而伏碑痛哭,并在碑旁留影,以感佩一代诗宗、名臣韩偓“孤忠奇节,抗忤权奸”之举。

福建有幸与晚唐大诗人、一代诗宗韩偓结下不解之缘,韩偓客居三明岁余,并留下诗篇,这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疑极大地提升了福建和三明的文化底蕴、历史厚重感。从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看,三明境内发现的第一首诗乃是韩偓所作。因此,三明诗歌发展史当从韩偓写起,这在实证与学理上都是既有据,又可通的。一是实证有力。韩偓在三明所留下的诗作,如《余寓汀州沙县病中闻前郑左丞璘随外镇举荐赴洛兼云继有急征旋见脂辖因作七言四韵戏以赠之或冀其感悟也》《己巳年正月十二日自沙县抵邵武军将谋抚信之行才一夕为闽相急脚相召却请赴沙县郊外泊船偶成一首》《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等,有时间、有地点,事件明确,且诗题下有小注,证据确凿,不容置疑。二是诗咏对象明确。尤其是《永明禅师房》《访明公大德》《寄禅师》等,所写对象都较确定,乃是韩偓客居沙县时,对他一家生活给予大力帮助的寺庙住持蕴明,对此诗人自然感激,多次以诗赠之。从中也说明,韩偓之所以能在沙县一年客居中,生活相对稳定,就是得到了天王院的资助与安顿。三明的山水人物,不但保障了韩偓一家客居沙县时衣食无忧,而且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与灵感。三是作品质量上乘。韩偓在三明所留下的诗作,不仅有一定数量,而且这些作品都是经过作者认真构思与创作的,非应景即兴之作,或存史记事,或表达诗人感激之情,皆质量上乘,值得今人学习与借鉴。

韩偓卒于923年,其坟墓为王审知令傅实按唐三品官制督建。傅实时任节度招讨使,权泉州刺史,他敬仰韩偓才华与气节,自择风水地于大诗人墓东南,期望百年后与之相伴。

 

参考篇目

 

1、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人物志(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福建省志·文化艺术志》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3、卢兴邦修、洪清芳纂  《尤溪县志》  尤溪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  1985年版

4、吴在庆《诗解“唐末完人”韩偓在闽迷踪》  《福建日报》  2017年9月18日

5、王学泰编著《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7月版

6、张盛钏《韩偓客居沙县天王院》  2020年4月20日腾讯网

7、陈致文《我为什么初到泉州就去寻访韩偓墓》  2018年8月14日网络发帖

 

 

(本文作者系省、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三明市文旅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