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客家酒拳歌

e三明   阅读

 ■ 李国梁

 

永安客家人勤俭安分、纯朴谦和,十分好客。有朋来时,往往鸡黍家酿相待,逢年过节,婚寿喜庆都少不了设宴斟酌,酒美情浓免不了猜拳行令。清道光版《永安县续志》卷之九“风俗”:“至于宴会,向来所用之物价最廉,今则山珍海味错,其价数倍。”“平时小酌,闹酒猜拳”。

把盏行令猜拳,是饮酒助兴的一种游戏,是饮食文化的一个内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久远。猜拳又叫“豁拳”(永安人用方言“划算”的“划”字之音,称作“划拳”)。“拇战”一词见《汉学师承记·朱笥河》:“拇战分曹,杂以谐笑。”可见是一种取乐的形式。但是酒令与拳歌大不一样,行令高雅且难度大,行令者要有一定的学养,一般推一人为令官,听令轮流做诗,或猜谜,或应对。而猜拳简单的多,古往今来在民间无处不畅行。行酒令举止较文雅,而猜拳情到欢时呼似歌,谓之酒拳歌。后来,人们口语习惯把酒拳歌统称为“行酒令”。

 

酒拳歌词

永安酒拳歌的词句,一般都是四个字,俗称“四句”。由于永安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词句有个别处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没有太大差别。猜拳出手前,双方要齐声喊“齐来”以示准备同时出拳,紧接着才呼数猜和。一至十通用的词句是这样的:

一定高升 二榜进士

三元及第 四逢四喜

五子登科  六连大顺

七子贤途 八仙过海

九年快发 十全其美

这套拳歌所用的都是吉利词,而且多与仕途福禄有关,大体意思是:

一定高升 也称“一鼎高升”。是说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殿试分一、二、三甲榜,又称“三鼎甲”。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状元称鼎元。唐制,举人赴京应试都要投状,试后名居首者为状元。又因其在殿试中获一甲第一名,故又称殿元,始于元代顺帝时。中了一鼎即入仕途,自然一定会高升。

二榜进士 进士意为贡举的人才。科举制度中,一甲第二名称为榜眼。宋时一甲第二名、第三名均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的双眼;后专指第二名,称第三名为探花。唐朝时进士在杏园举行探花宴,以少年俊秀二、三人为探花使,亦称探花郎,游名园,折名花。南宋以后专指一甲第三名。明清时期均以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列榜有甲乙次第,故称“两榜进士”。此外,可喊“双生贵子”。

三元及第 科举考试,明清两代有童试,不分年龄大小均称童生,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三年两次,经县、府、院三阶段:乡试(省城)、会试(京城)、殿试(金銮殿)。乡试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中者为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如能获这三元的头衔,称为“连中三元”。及第,是科举考中之称,殿试一甲一、二、三名赐进士及第,其余称进士或进士出身,不称及第。

四逢四喜 “四喜”,旧传有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人生能逢此四美事,真是:“四喜”。

五子登科 又称“五子经魁”。启蒙书《三字经》里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之句,说的是五代时期,燕山人窦禹钧教子有方,他的五个儿子都登科,古代考中进士叫做登科。经魁,明代科举有以五经取士,每经各取一名为首,名为经魁,亦称前五名为五经魁。

六连大顺 是六六大顺之意,旧指六种伦理的规范关系。《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而六字的大写为陆(音lù),与禄字音相谐,故此句可呼“禄位高升”。

七子贤途 指同时齐名的才子,贤途即贤路,指进用有才德的人的途径。永安过去有“七贤祠”祀宋名儒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陈瓘、邓肃、陈渊。

八仙过海 相传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八个仙人,过海时各有一套法术,民间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又有呼“八仙庆寿”。

九年快发 另称“快发财源”“九九长寿”。九表示多,谐音为久,这都是财运长临,发家致富,寿登百岁的祝词。

十全其美 谓完满无缺,俱臻其美。另称“齐拳齐手”“全家福禄”“全逢全喜”。这是祝愿事事如意,家庭和美,丰衣足食的吉祥词。

 

彰显客家内涵

永安客家民系源远流长,多元文化底蕴丰厚。据考古学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永安生活,春秋战国时期,古闽越人在这里居住,唐朝以后,中原一带汉人陆续南迁,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安家繁衍,形成客家民系。中原文化、闽中文化与客家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世代相延至今。在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方面,永安与毗连的清流、连城、明溪三个客家县大同小异,饮食文化尤具客家特征。

古时,客家民众受儒家理学的教育、熏陶和影响,忠孝信悌,崇文尚武。认为齐家报国,光宗耀祖的途径是读书,学优而应考入仕。尤其是贫寒人家子弟,这也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龙门”。因而这种以先贤为楷模,勤读书,求功名,报家邦的思想,表现在日常生活及至酒拳歌中。酒拳歌中“七子贤途”就是礼赞儒家先哲的。

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将乐人。北宋皇祐二年(1053年)生于南剑州将乐县北之龟山,卒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享年83岁。宋元丰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曾同游酢,学于程颐,“程门立雪”典出于此。他是著名理学家,理学南传第一人,被后人誉为“闽学鼻祖”。他还是才华卓著的道学诗人,现存诗240多首。

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沙县城关洞天岩人。先祖原居江西南昌,旧属豫章郡,故称豫章先生。南宋学者,从学程颐、杨时。他是“闽学四贤”之一(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朱熹曾从游其门。

李侗(1093-1163年),字愿中,世号延平先生,两宋之际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出身官宦世家,14岁师从罗从彦,成为程门三传弟子(杨时-罗从彦-李侗)。从学多年后,退居山田,谢绝世故,教授乡里,终身不仕。他是朱熹的老师,他的“理一分殊”说,对朱熹很有影响。著有《李延平先生文集》《延平答词》等。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晦庵,别号紫阳,江西婺源人。生于福建尤溪,侨居建阳。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集理学之大成,对儒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他的博览和精密的分析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

陈瓘(1057-1122年),号了翁,沙县人。宋元丰二年进士。后为太学博士,宋徽宗即位,擢为左司谏。因直谏遭蔡京嫉恨、打击,被贬谪。有《了斋集》等多部菱。永安贡川陈氏大宗祠有他与侄儿陈渊的神位。

邓肃(1091-1132年),字志宏,号栟榈,沙县人。宋高宗年间擢为左正言,后为保李纲罢相事,被贬回故里。绍兴二年(1132年)邓肃携母避乱于福唐(福清),五月初九病逝,年仅42岁。有《栟榈文集》25卷。

陈渊(1067-1145年),字知默,陈瓘的侄儿。18岁获乡试第一,28岁投书师从杨时,深得器重,成为他的女婿。后被举荐擢升。南宋绍兴八年赐进士出身,官至右正言。著有《默堂文集》30卷。

从上述的酒拳歌词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崇拜斯文的心理。这些拳歌所用的词,古朴文雅,句式整齐,有儒雅风韵。永安酒拳歌与许多客家县的酒拳歌内容大致相同。宁化石壁一带除个别句外,基本一样。将乐县酒拳歌是:一定高升、二家欢喜、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七星拱照、八仙聚会、九九登高、十全十美。还有一种三字句:一心敬、二相好、三桃园、四逢春、五经魁、六和连、七姊俏、八福寿、九快来、满堂红。

客家人“温良躬俭让”的斯文风度在猜拳中展示,做东猜拳者会先给贵宾或长者敬酒一杯,然后一一猜拳敬酒。猜拳时以“五福寿”或“五就五”起拳。

 

乡土情结

永安人对客居地的家园有深厚的感情,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能拨动心弦。过去,永安还有一套晓白畅达的地名酒拳歌,词句是这样:

一溪 即益溪,明清时代属二十七都,今属大湖镇管辖。

双岩 指曹岩、罗岩;曹岩,古属二十七都,今属曹远镇;罗岩,古属二十九都,今属燕西街道。也另指百丈岩、饭甑岩。

三十落岭 旧县治城墙南门外,今燕江南路“同心向上”以南路段。

四贤祠 古时在文庙明伦堂右边;安砂、吉山、邢庄也建有此祠,奉祀杨龟山、罗豫章、李延平、朱紫阳四位理学先贤。

五港 古属二十九都,地址在洪田镇热西,为一自然村。

六接桥 即厥叶(乞丐)桥,昔时,城北通往龟山庙的小石桥,两墩三孔,铺六块长石板。原龟山小岛,东边小溪与大溪分流,旧县志称:“燕水溪,县北。水尾二水分流,中隔一岗,有似燕尾,因名燕溪。”今因建龟山公园,小溪已填。

七仙殿 百丈岩、上坪铜盘等地均建有此殿,奉祀马氏五娘、林贤娘、九天玄女、马仙姑嫂等仙女。

八斗山 即今天斗山,海拔1568.7米,坐落于上坪乡共裕村。旧县志云:“山高峻,顶凹下,广可五里,状如斗。”现已划入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内。

九龙 古属二十四都,今上坪乡九龙村。

十口 即桂口,古属二十八都,今属燕南街道管辖。

安砂镇毗连清流县、明溪县,客家民系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自然景致与人文风貌十分优美。过去,当地群众把《安砂双十景》编成晓畅酒令来传扬。“十景”是:

一条溪 即是“闽水之险则九龙十八滩最焉”的九龙溪。

二望斋 即理学堂“两望书院”,今无存。

三官堂 即三关庙,原在溪边,已无迹。

四贤祠 祀杨、罗、李、朱宋代四位闽学大儒。原在钱廪山腰,巳圮。

五龙车 在龙下溪边,原有五架双船十臼水轮车碓,已毁,

六龙下 六龙滩下的山村,现已移民,村为安砂电厂水库所淹。

七贤祠 所祀先哲与永安同。原位于土楼,早废。

八宝洞 指辖内的金狗洞、狮子洞、古佛洞、仙姐洞、后岩洞、白蛇洞、云峰洞、八怪洞等八处溶幽塑奇的岩洞。

九龙庙 过去船工祈龙王佑安的庙宇,原址在安砂电厂大坝下,现已成河床。

十字街 过去安砂繁华的市井街道。

安砂另“十景”酒令为:一个寨:建于清朝,避兵匪的钱廪山寨。二座塔:仰山塔、步云塔。三管泉:积水岩泉、马尿寨泉、牛鼻泉。四马道:指大坪、热水、茶子林、走马行马道。五角亭:黄竹洋等处庙会、休憩亭子。六神庙:安砂村寨六处供奉仙道菩萨的庙宇。七坊墩:指聚贤、双龙、宗德、大坪、聚福等村落人口集中地。八宝洋:安砂十里平阔良田,盛产谷、豆、粟、油菜、花生、乌桕、红菜头、竹木等“宝物”。九十万:指九个万贯大财主。十堂官:指历史上十位官宦。

抗日战争爆发,福建省会内迁永安,大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商家涌入山城,人口骤增,文化经济迅速发展,呈现繁荣景象。戏院、酒家也兴盛起来,福州菜、闽南菜、闽西客家菜等香飘市井,各领风骚,与其地方文化交融,色彩浓郁。

此时,永安还流行戏名酒拳歌,也是“四句”:“单刀赴会,二进皇宫,三顾茅庐,四郎探母,五台会兄,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仙过海,九伐中原,全奏十本。”

罗坊乡的螃蟹酒拳有客家人的爽朗个性。罗坊旧称梦溪、梦里,位于永安、清流、连城三县接壤处,是纯客家乡。罗坊乡1959年5月由清流县划入永安县,其传统酒拳歌较平民化,讲当地方言,很有风趣,很有地方特色:

 

螃蟹酒拳歌

(流行梦溪一带)

一个螃蟹八只脚,

二个钳子这么大个。

全福寿,一定高;

该谁喝,哥俩好;

该谁喝,三星照;

该谁喝,四季财;

该谁喝,五登科;

该谁喝,六大顺;

该谁喝,七个巧;

该谁喝,八大仙;

该谁喝,久久长;

该谁喝,全来到。

起句是套语,双方在喊第二句时用手指划钳子状。每猜中一次,赢者说:“该谁喝”,输者说:“该我喝”接着说:“喝完这杯再来过”。继续再猜,很爽快。这套拳歌的起句“一个螃蟹八只脚”与永安城区流传的《螃蟹歌》中的词句一样。猜拳时,声调抑扬顿挫,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像唱歌一样,十分动听。

 

拳法酒规

永安人在酒桌上同样融汇了中原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气息,划拳劝酒是不分尊卑贫富亲疏的,遵循中原文化与客家文化相融的古俗,平等公道。《红楼梦》第四十回:“〔鸳鸯〕吃了一钟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但是,昔时永安女人是不行令划拳,猜拳是男人的游戏。一般席上酒过三巡,就相邀猜拳,初次交谊者,可试猜一次,叫着“看一拳”,或谦虚地说“让一拳”。拳歌前有套语,俗称“戴帽”,永安拳歌套语没有福州人‘让手’以及将乐等地先拱手互道“承让”那样客气,而是爽快地喊“齐来”或“齐”。猜拳前双方各自先将酒斟满杯,取筷子三根放在碗上,就可以在“齐”声中,“抢三码”了,猜拳先赢者取回一根筷子放在自己的杯边,说:“头一枝”,后面称“第二枝”,第三枝叫“尾囝”。有时可能反复地“抢”,甚至可转败为胜;还有“抢一抢二不抢三”“抢三不抢九”的拳法。除此,也可以猜一拳喝一杯。这叫做“劈柴”。猜拳双方自行认可输赢,无须裁判,旁观者只静听,输者饮酒一杯或按约定杯数及深浅,请人代酒或寄酒需经对方同意。寄酒就是暂寄,待一回合后再一起喝。猜拳主要是饮酒助兴,竞技拳艺,只罚饮,不赌钱,有时可以赌办跑腿之类的事,基本上算是自由文明的举止。

输赢判定以双方同时出拳的指数的和,谁猜中就算赢。还有一种叫“包五”,就是一方始终固定猜五,出拳喊“齐”后可报数也可以不报,对方不得用五。

姿势可坐可立,或一坐一立,甚至在路上边走边猜。手势可平出,也可一张一弛,一高一低,一正一偏。掌势则宜一正一背,随情尽兴变化运用。

猜拳的通用指法是这样:一,大拇指;二,拇指、食指;三,拇指、食指、中指;四,除食指外余指皆出;五,手指全出;零,五指聚齐,微握状,口喊“元宝”或“握(抓)住”。出拳的指势不能翘,应朝下一些,以示尊重对方和自谦。

席上猜拳可以双方相邀,也可以轮流向在座的人猜拳,这叫“打通关”。总之,形式可即兴变化进行。

昔时《增广贤文》上说:“酒逢知己千杯少,遇饮酒时须饮酒”。赴宴举杯交谊是机缘,是舒心的事,要注意不能酗酒伤身误事。《延平府志》载:“了翁有斗余酒量,每饮不过五爵。虽会亲戚,间有欢适,大白满引,恐以长饮废事。”了翁即陈瓘。清初朱伯庐《朱子家训》就劝戒:“莫饮过量酒。”永安客家人自古重视修身齐家睦族的道德教育,把宗风祖训写进族谱,教诲子孙。《朱氏族谱》中,就告诫“戏玩有节,饮酒不乱”。《巫氏族谱》立规“赌博重究,酗酒必惩”。与连城、漳平县相邻的小陶一带流传有《酒是伤人之物》的歌谣,例举酗酒的二十八种弊端和危害,劝戒酗酒。除此之外,也要注意拳歌音调不要过于高亢,以免影响四邻作息。

永安客家酒拳歌有悠久的历史,诗意浓浓,是地方的人文史,是酒文化的一部分。踵事增华,让其古韵文明地流传下去。

 

(本文作者系永安市燕江诗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