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村特殊方言

e三明   阅读

 ■ 宁江炳

 

古语云:“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这句话用来说方言也是准确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除普通话全国使用外,名地都有自己的语言区。比如我们福建就有:闽南语、福州语、莆田话、客家话……三明属客家地区,各县的地方话又有很大差异。建宁与江西南丰、广昌、黎川相邻,又与客家祖地宁化相邻,因此建宁话是赣化了的客家话。建宁方言使用范围主要为建宁境内,县内乡间与城关话又各有差异,闽江源均口人就很难听懂建宁北乡溪源话。去一个地方,听不懂方言,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话。

关于建宁方言,1994年版《建宁县志》第三十编《方言》载:“在建宁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是城关话,全县各地的人都能听懂。乡间话和城里话也多是大同小异。只在均口、伊家和客坊的一些同宁化相邻的自然村(半寮、洋坑、龙头、隘上、中畲、水尾等)的口音和宁化客家的方言相近,和城关话有较大区别。”闽江源之龙头村与宁化县安远镇永跃村相距不过二里路,是建宁县的南大门。且龙头村民多与安远周边村通婚,这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语言特点等与安远镇基本相同。安远话语音柔中带媚,听起来很魅人,建宁话语音比较硬直,听起来柔中带刚。宁化话一般带有阳平或上声,建宁话多是阴平或去声。龙头毕竟是建宁县建置村,所以龙头话带有宁化客家腔,又有建宁母语调,两者相融,形成龙头村独特的方言特点,听之具有无穷韵味!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现代的小孩子从小就教普通话,很少用方言交谈,一些方言词语几乎快要消失了,这是可叹可喜还是可惜可悲的事呢?

下面是笔者收集的部分龙头方言词,并与普通话作对照。

 

普通话

建宁话

普通话

建宁话

称谓词

祖父

爹爹(zha)

祖母

嫲嫲(ma)

外祖父

嗣公

外祖母

嗣婆

父亲

爷(自称:爷   ya 老 )

母亲

娘老

父母

爷(ya)娘

大伯

阿(哈)伯

母舅

舅舅(kou)

妻妗

妗妗(keng)

 

普通话

建宁话

普通话

建宁话

姐姐

姊姊(di)

姐夫

姊(di)昌

儿媳

新妇

姑丈

姑昌

岳父

丈人公

岳母

丈人婆

女婿

郎婿

妇女

妇娘

公公

阿爹(音“哈查”)

婆婆

阿(音“哈”)女

少女

女姑

小孩子

毛伢子

我们

俺代(音)

你们

你代

他们

哥代(音)

干儿子

契子

辈分

派行

小叔子

细叔

妹妹

老妹

扒手

绺子手

残疾

破相

抬棺者

天子

时间词

太阳

热头

白天

日行

天亮

天光

早晨

朝行

上午

昼行

中午

昼里

下午

下昼

傍晚

夜边

整天

整工里

晚上

夜候

今天

今朝

明天

明朝

大后天

外后日

一个半月

介半月

除夕

年三十

正月

朝月

一辈子

一世

下辈子

下世

元宵

上年

中秋节

八月节

房屋器具等

大厅

厅(heng)下

厨房

灶下

煮菜

拗菜

饭桶

饭甑

厕所、上厕所

东司、走东司

稀饭

粥(读 gang)

自行车

脚踏车

谷仓

禾仓

台阶

岭架

绳子

箩索

筷子

箸只

汤匙

调羹

斗笠

笠麻

公鸡

骚鸡

雄猪

猪龙

母鸡

鸡妈

学校

学堂

玉米

包黍

哪里

还侬

这里

个落

屁股

屎窟

热水

滚水

南瓜

番瓜

馒头

馍馍

水缸

汪缸

稻穗

禾穗(音“石”)

卧室

歇间

角落

个落

动  词

下雪

落雪

化雪

烊雪

 


 

普通话

建宁话

普通话

建宁话

下雨

落雨

种田

作田

插秧

栽禾

割稻子

割禾

穿衣服

着衣裳

偷情

扒灰

涎水

口澜

出嫁

行嫁

成亲

合房

怀孕

有好事

讲话

哇事

乱讲话

打嘛哇

洗脸

洗面

洗澡

洗汤

丢人

跌鼓

乱来

赌乌焦

得意

高哉

完善

齐整

吃饭

食饭

喝酒

食酒

办酒席

做酒

抽烟

食烟

口渴

嘴燥

砍柴

斫柴

吵架

杠口

高兴

快活

读书

学书

学校

学堂下

去睡

去歇

职业称谓后面带“介”,而把 “匠”字省去,如:

篾匠

做篾介

货郎

卖小货的

阉鸡匠

阉鸡介

铸犁匠

铸犁介

打铁匠

打铁介

泥水匠

做泥水介

庄稼人

作田介

裁缝

做衣服介

厨师

做厨倌介

测字

算命的

龙头村俗语

夜里想到千条路,早起还是做豆腐。

名声丢了无处寻,铜钱丢了赚得回。

秤砣小小压千斤。

一天省一口,十天有一斗。

男人嘴大吃天下,女人嘴尖咬断线。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烟。

钻子难有两头尖,十个指头有长短。

杠(音)口无好言,打架无好拳。

宁拆十座庙,莫拆一对婚。

家要和,怕才婆。

有福不会享,无福拍巴掌。

妇言童语,百无禁忌。

床下有双稻草鞋,日愁米来夜愁柴。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愁。

演戏的癫子,看戏的傻子。

儿见娘出格,晓得哇(说)不得。

懒人有懒福,石上栽禾会结谷。

打铁没样,边打边像。

肥水不流外人田,肥田十亩不如开一店。

食不穷穿不穷,不会划算就受穷。

龙头龙头,事事走在前头。

人食良心,树食根。

 

(本文作者供职于福建省建宁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