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顺发
我曾花多年耙梳史料编写永安抗战文化纪实,其思路以三句话概括——传统村落文化与抗战活动相融合,以小见大看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点面结合展现特定时期人物故事——命名为《笠剑吉山》。尽管我在引言中有简要说明,很多友人仍然不解“笠剑”的含义。笔者认为,“笠剑学风”虽然是离我们渐走渐远的特定时代的教育思想(郑贞文称“教育措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风雨无阻、成功成仁的笠剑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与时俱进的今天,除了文史价值之外,依然值得追忆和思考,以资借鉴和弘扬。所以,在新冠肺炎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撰写本文再做比较详尽的回顾解释。
关于“笠剑学风”
抗战军兴,福建省位居海防前线,需要积极应对日本自海上入侵,陈仪领导的省政府对训练民众参加抗战工作予以相当的重视。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教育厅长郑贞文在陈仪支持下,进行教育改革。1935年实行国民军事训练:高中增加军事训练,初中增加童子军训练,学校实施军事管理。教师、学生不但是训练的对象,而且成为训练广大民众的骨干。1937年举行中等教师暑期集训,全省中等以上学校教员都集中到福州东湖,实施军事训练,加强备战。1937年12月,省府发起大规模的民众训练,先期召集全省高中、高职、师范等校二年级以上学生二千多人,进行三个星期的严格训练,至次年1月结训,将派往各县担任为时四个月的民众训练干部,大力宣传团结抗战思想,普及基本知识,训练杀敌本领。
行前,省主席陈仪特别赠送每个肩负使命的学员短剑一把,剑柄上刻有“捍卫邦家”四字。教育厅赠送每人竹笠一顶。1月24日,在福州东湖广场举行授剑仪式。学生们背挂竹笠,腰佩铁剑,精神饱满,意气昂扬。在对全体学生讲话时,郑贞文以树立“笠剑学风”相勉励,其意以笠为质朴、勤劳的象征,剑为庄严、公正、忠勇的象征,并作《签剑学风》以送。
有资料记载陈仪和郑贞文都做了简短的动员,内容如下:
陈仪说:同学们,大家将要到穷乡僻壤去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要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意志,去做唤醒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的工作。你们重任在肩,使命神圣而伟大!
郑贞文说:大家此次到各县去做唤醒民众的工作,还要组织他们进行训练,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希望大家发扬笠剑学风。笠,就是要学农民戴着斗笠劳动生产;剑,就是要学战士拿武器杀敌立功。因为抗战是全面的和长期的,我们一面要生产,另一面要杀敌。
《笠剑学风》共两段,结合“笠”和“剑”将思想用意进行阐释,两段结尾“准备向炮烟弹雨,锄强权,伸正义,发扬武力,为国争光”和“准备当欧风美雨,崇道德,研学术,发展文化,为国争光”,分别明确“发扬武力”和“发扬文化”两大任务。不久,由年轻音乐家蔡继琨谱曲,广为传唱。歌词如下:
出东湖,意气激昂。
我肩上挂着笠,
怕什么狂风暴雨,炙背骄阳;
我腰间佩着剑,
怕什么鸷鹰毒虺,张口贪狼。
一齐到乡村去,
倡质朴生活,
守勤劳习惯,
养端庄品性,
表公正态度,
奋忠勇气概,
唤起民众效命疆场。
角帽怎比得竹笠坚,
倭刀怎比得铁剑刚,
准备向炮烟弹雨,
锄强权,伸正义,
发扬武力,为国争光。
返校门,意志坚强。
我把笠悬着壁,
恍过去山川阅历,镂上筼筜;
我把剑贮着匣,
恍过去星霜淬砺,铦并干将。
大家归学舍来,
戒奢侈风习,
除懒惰性癖,
革浪漫行动,
矫私伪思想,
变怯弱气质,
勖我同学励志胶庠。
受教要比那竹心虚,
养气要似那剑锋藏,
准备当欧风美雨,
崇道德,研学术,
发展文化,为国争光。
当年的背景,郑贞文在《在福建教育厅任职的回忆》中写道:
省府计划自一九三八年起,在全省各地分期设立战时民众学校一万所。八月,于沙县设战时民众教育处,以军管区训练处处长杨华兼任处长,教育厅第三科科长唐守谦、省民众教育处处长王衍康任副处长。将全省高中、师范学校二、三年级及简易师范三、四年级学生停学一年,对其施以组织训练,再派充专设的战时民众学校(后改称战时国民学校)教师。曾在高中、师范学校受过集中训练的学生,则于军训期满,分派参加民教工作。
参加民教工作的学生,到一九三九年学年开始时回各校继续肄业。一九四○年,本省实施“新县制”,将战时民众学校分别改为中心学校国民学校,各县的初等教育自此归于统一。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就可以把握“笠剑学风”包含怎样的现实意义。后来,迁到永安大湖的福建师范学校校长王秀南,在践行笠剑学风中总结出了更具体的内涵,称为“三杆主义”,即笔杆、枪杆和锄头杆,就是学生要能拿起笔杆学习和进行抗战宣传,必要时又能拿起枪杆去杀敌立功,还能抡起锄头杆来参加生产劳动,自给自足。这个观点被普遍认同并接受。这样,就从“风雨无阻”(笠的寓意)、“成功成仁”(剑的寓意)的民教活动,转向日常的教学活动,如今理解起来也更加清晰明白。我以为,这是古代知行结合、躬行践履教育思想的新版本。
郑贞文两次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第一次是1932年,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主政福建,欲兴教育,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推荐一个福建本地人担任,郑贞文受荐就任。当时他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理化部长,出版书籍50余种,中华学艺社负责人,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中国委员,教育部专任编审,国立编译馆自然科学部部长,在学术界建树丰硕。此前,他于1911年福建光复时任教育科长,1912年任福建都督府教育部特派南洋华侨教育视学官,1921年受陈嘉庚委托筹建厦门大学并任教务长,曾代表福建四次参加全国性教育会议,在教育界享有名望。1933年10月,十九路军在福州起义反蒋,郑贞文于12月辞职去上海,任职仅一年。第二次是1934年初,陈仪主政福建,他和郑贞文曾同在日本留学,素有交往,约郑贞文回闽任教育厅长。“笠剑学风”就是他这一次任教育厅长四年之后提出来的。1943年10月,郑贞文突然接到被免职的通知,交接完毕,于12月卸职(新任徐箴1944年初才到任)。这一次前后10年,为福建教育立下汗马功劳。此后,他因身体状况不佳,仍住在下吉山调养,至1945年9月回福州。
笠剑轩
笠剑轩,在何处?主人导我穿云树。云深树密山复高,径转幽扃始微露。此来恍疑入天台,回首人寰皆尘雾。主人心远地更偏,林泉丘壑妙自然。时有樵苏答吟啸,或与图史相周旋。苍苍古木上蔽日,或疑宋植将千年。此轩虽小却非促,书生两椽心亦足。犹怜天下穷士寒,胸中更有万间屋。琳琅满室纷然陈,一笑无非竹与木。乃知天生无叶材,主人妙手工栽培。竹头木屑皆可用,惟劳匠心施斧裁……
这是当年福建省党部官员李雄作的《笠剑轩歌》的开头部分,让它领我们去了解笠剑轩。
笠剑轩是一所别致的小木屋,它的主人是郑贞文。
1938年夏,教育厅随省政府内迁永安,在下吉山的刘氏宗祠崇仁堂办公,房屋局促。农闲季节,郑贞文请工匠在崇仁堂西边的古樟下修建一座别致的房子,两植,右厅左室,室为前后两间,向客厅开侧门,门楣上题名“余烬双盌斋”。它的别致在于,外墙全用碗口粗的松木拼成,并且长短横竖巧妙组合,内墙以竹篾编成,松竹气节,简朴雅致,别出心裁,而且,里面的桌椅橱柜,全是竹器。永安是笋竹之乡,毛竹多,竹匠好。建筑面积甚小,如办公室仅置一张办公桌和两把竹椅,却简洁雅致。更巧妙的是,一枝大樟树的树干从右后方斜伸过来,覆盖屋顶,天造地设一般,既可遮阴,又能防空。客厅正门上方横一匾,匾上钉上褐色杉树皮,中间“笠剑轩”三字镂空,涂上蓝色的泥灰,其间掺入碎玻璃,闪闪发光。就地取材,又别出心裁,这就是郑贞文的得意之作,教育厅厅长办公处。门口悬挂郑贞文亲笔撰写的对联:
只此两椽不改书生本色,
安得广厦尽教寒士欢颜。
郑贞文对松柏和翠竹情有独钟,从轩名可见他矢志推行笠剑精神和笠剑学风。
郑贞文好友汪涵川曾作《笠剑轩记》,文辞简约流美,主要描述方位形胜,读之可知当年大略:
一二八之役,心南郑公沪寓被火,仅余祖传二盌。洎为福建教育厅长,乃以烬余双盌名其斋。七七之役,闽学生往训练民众,公以笠剑学风勉之。洎迁永安吉山办公,乃以笠剑名其轩。吾尝出厅遐眺,见夫吉山之地,山势从西层递而下,向东开展,傍东复渐高,南北则峰峦起伏如波纹,溪流隐于南山之下,全局拱卫有情,然惟立笠剑轩前广场四望才有此境,易一地移一向则气象迥异,岂非山川秀气之所聚欤?轩位丛林中,上下前后限于树,不及二丈,方当门,两木大合抱,枝皆向阳舒展,绿幕油然。西面稍开散,修饰之可成小坪。所见者,黛色炊烟,白云明月;所闻者,天籁溪声,秋虫春鸟。轩右厅左室,室仍以烬余双盌齐名之。公退食阅书报于此,聚僚友于此,家人乘凉于此,稚子读书于此,静养暇豫之情,出展踔厉之力。羊叔子岘山览胜,曾湘乡水师临书,皆此意也。同人多为歌诗落之,予亦从而为之。记时民国廿七年九月也。
文中提到“余烬双盌”,郑贞文取为斋名,也有一番来历。1932年1月28日,日寇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反抗,爆发了淞沪抗战。当时日军炮火猛烈。郑贞文任职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以及他的住处,都被炮火焚毁。郑贞文曾有祖传明代成化官窑的古盌一副,因住处全毁而波及。主人于废墟中找寻,幸得仅存完好的两只古盌,只是,因被大火焚烧过,盌上原画的彩轴都现突起,竟成五彩斑斓的图案。郑贞文视为珍宝,特制作木盒存贮,题名为“烬余双盌”,并将自己的书房名为“烬余双盌斋”,蕴涵着深重的国难家仇。
“家人乘凉于此,稚子读书于此”让我们感到局促中的袅袅温情。“稚子”应该是他的小儿子郑玄,出生于1930年10月,当时8岁。就是这个郑玄(后改名郑炫)和他的儿子郑星,2017年整理出版了《郑贞文诗文选集》,为我写作此文提供许多珍贵史实。郑贞文育子女4人,前三个的名字也值得一说,分别是郑真、郑善、郑美。
大樟树一人多高的树干上挂着一口钟,那是报警器,敌人飞机来轰炸时,它就发挥作用了。崇仁堂的后山挖了一个一百多米长的防空洞,“U”字形,两头出口。这一带居民多,学生也多,有永安初中(1941年设高中部后改为永安中学),还有实验小学。
陈仪在1938年8月31日写给女儿陈文瑛的家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现在每天4点半钟起床,晚上10——11点就寝(办公钟点改为上午5时半至8时半,下午3时至8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作息时间呢?原来是为了避开敌机轰炸,又不耽误日常工作。夏天还好,冬天就很艰辛了。陈仪住在春谷山房,距离笠剑轩约摸两里地,在后山的那一侧。
也不都是艰苦,工作和交友圈子里诗人骚客不少,他们也搞诗会雅聚,把盏唱和。当年永安成立南社闽集,是柳亚子等南社的余脉,郑贞文自然是成员之一。请看郑贞文作于1940年的这首七律《水口舟中对月》:
乱离谁复主骚坛,
小聚能留不尽欢。
对月有怀同在客,
入山自笑尚为官。
静看枫叶知霜信,
坐听松风话岁寒。
作健明年期共醉,
蓬莱阁畔一盘桓。
诗末注云::蓬莱阁在福州于山戚公祠内平远台侧。诗前有序,曰:今岁中秋前夕,约韵珊、兰荪、仲立、干侯、仲良、如香、古序、毅斋、玉友、长青诸君在笠剑轩赏月,各承惠诗,公忙未和。十ー月十三晚,由榕赴延,夜泊水口,望月有怀,赋此志谢。这年中秋前夕,郑贞文约了一群诗友来笠剑轩赏月吟诗,他们先喝酒,酒酣之际,游览后山,至十松亭赏月。他自己因为公务繁忙,没能及时作和诗,一个多月后,从福州乘船回来,正好天上有月,想起诗债,做了这首诗。郑贞文约请的诗友排在第二位的兰荪那晚缺席,因为他生病初愈,过了一段时间,还特地到笠剑轩及后山游览,并且看了诗友们作品,到了第二年,郑贞文还向他索要诗歌,兰荪只好补做,题为《吉山集会补作呈心南厅长》,并附上不短的序文,陈说这段经过。在此,兰荪的诗且略去,只看他诗前的序,就可以得到印证。
去年九月十五,恰值仲秋,心南厅长约前一晚吉山集会。予病新愈,不获预,越十月八日,诣笠剑轩聆教,公出集会篇叶,琳琅满目,集燕江名士诸杰构乃有此钜观也。承嘱补作,且邀览笠剑轩,胜概历揽亭,并款导登高至十松亭憩焉,盘恒久之。公命指一松为之名,迄不果。今忽一年矣,昨把晤茅坪后,复催补作,潦草塞责,知不免贻笑方家矣。
经过几年的完善,笠剑轩的周边成为文化活动的场所。省教育厅所在地下吉山,成为教育示范区,继省立永安初中之后,创办了实验小学分校,创建了儿童游艺园,民众教育馆和壮丁夜校也办起来了。
儿童游艺园也称儿童公园,建在笠剑轩前面的开阔地、实验小学边上,每天开放,人人都可以参加活动。园内有踩飞轮4个,小木马、三轮自行车和各种动物形象的摇船、滑梯,还有翘翘板、秋千、爬杆。文艺室内设乒乓球、棋类、幻灯、积木、沙盘……别说儿童,生活在乡间的成年人,园内的许多东西都是见所未见的。到乡下来躲避空袭的儿童,都粘在园里。所以,园内非常热闹。游艺园给许多儿童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民众教育馆设在莲花池旁,馆长陈长源,辟有图书室、阅览室和棋牌室,每天开放,供人学习和娱乐,并附设青壮年夜校,组织年轻人学习,教识字,也教抗战歌曲。
教育厅的防空洞,成为示范点,隐藏在树阴下,洞宽2.5米,高4米,3面原木支架,全长300米,上面还开了3个天窗,用来采光和保证空气流通,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
笠剑轩后山,也有建设。劈除杂草,留下树木,砌一条随势赋形的石阶,弯弯曲曲,别有情调。石阶旁边造一伞亭子,题曰“半山亭”。亭四角,亭柱特意包裹杉树皮,古朴大方。亭侧立一块一人多高石碑,上面是郑贞文厅长题写的碑文,略述省会迁治永安,教育厅设于吉山,政府倡导推行笠剑学风,举办民校,号召全民抗战到底。
沿着石阶上山,尽处建有一栋木楼,教育厅第三科在此办公。教育厅共设三个科,第三科主管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楼外有花圃,另有一座小亭,披盖茅草,建成蘑菇顶,郑贞文题为“十松亭”,因为此亭四周有10棵合抱粗的青松。倘得明月挂枝头之夜,翠绿掩映之下,仿佛紫气氤氲,携友听松于此,有几分仙风道骨气息。
得省会内迁之利,村民们见识和接触到许多新鲜的东西,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得到很好的教育机会,向文化和文明迈进一大步。
就是在这笠剑轩里,郑贞文把福建教育办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功绩留给青史。据郑贞文的《往事拾零》记载,笠剑轩里他的办公桌上还有一件很特别的“饰物”:
永安是个较小的山城,由于政府、学校等迁来,人口骤然增加,住宿,办公用房很挤。1943年11月4日,日寇轰炸机群突袭永安,进行狂轰滥炸,丢下的炸弹多为“烧夷弹”,炸开后随即引起大火,而山城房屋均为木质房,立刻大火蔓延,全城一片火海。血肉、残肢横飞,伤亡惨重。我于炸后前往灾区察看,在废墟中拾得一枚日军炸弹片,长约一尺半,宽约五、六寸,呈不规则长方形,周边非常锋利,我将该弹片带回,请人在其上刻字,记述轰炸时间、造成人民死伤及其他损失情况,配以木质底座,使能直立,将其置于自己办公桌上,成为“桌饰”,以提醒见者勿忘日寇暴行,勿忘国耻,坚定抗战之决心。
看到这里,我们很自然就会将它跟前面的“烬余双盌斋”联系起来,两个细节,指向同一个主题。
笠剑留痕多
先叙《笠剑留痕》,这是郑贞文的一部诗集,是精神的产品转化成物质的书的形式留存下来的“痕”。
余少习举业,长治科学,日惟孳孳于自然现象之研究与宇宙真理之探讨。归国后从事教育文化事业二十余载,亦以治科学之时为多,偶作韵语存者至仅。前岁赴渝参加全国教育会议,历时两月,行万余里。山川荡胸,朋侪把臂,兴之所至,咏以自娱。在闽视学各县,又有上饶之行,亦得纪行诗若干首。同好索阅移录为劳,因检旧作、短歌十余首,统付剞劂,而以师友题赠诗文附焉。夫武穆之词、放翁之诗、文山之歌以及吾闽郑所南、谢皋羽诸作,善叙丧乱,词多感慨,尤富民族之思。余读其文想其人,惜有志而未逮也。若夫抒情纪事,去陈旧之思,屏浮华之词,绝歼靡之音,矫虚夸之气,所心写矣。余素好游,国内几历二十省,又东走三岛,北出山海关过三韩,南暨荷印海峡殖民地,西穷缅甸仰光。山川文物过眼辄忘,如有纪行之作,则暇时展卷如续旧游,其快慰何如耶?他日海宇澄清更广吾游,所过名山大川,以诗为纪,益裒吾集。名笠剑留痕者,笠剑学风余所倡,今所居轩名也。
三十年十月心南序于吉山笠剑轩
此为《笠剑留痕》自序,落款标明作于1941年10月吉山笠剑轩。这部诗集分《西南旅吟》、《观风吟草》、《歌十七首》三个部分。
其中《西南旅吟》有序,略记行程,整整一百首,几乎清一色七绝,只有《舟中步立报社长成参政舍我韵》和诗,是五律,最后一首《归吉山笠剑轩》,行程圆满而志,用的是七律。郑贞文专业是化学,才华横溢,他的才华跟他的勤奋是密不可分的。这一次出差,历海陆空共一万两千九百余里,费时64天,其中开会9天,在路上55天,得诗一百首,最多时一天6首。山河破碎,兵荒马乱,车马倥偬,能有这样公事之余的收获,必须要有计划,肯用心,能坚持。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这么练就的。
第二部分《观风吟草》,收录1938年5月至1941年10月诗作,是福建省内游历观感,共75首,多数为七绝,常见七律,也有几首排律,偶见五律,收于《闽海四邑收复有感》,这是大事件,郑贞文用64句的篇幅来抒写沦陷的苦难和收复的欢欣。
第三部分《歌十七首》,选录17首歌词,前面引用的《笠剑学风》位列第二首,第一首诗《福建青年》,后面有《保卫福建》《收复金厦》《胜利年》等,似以时间顺序,后面几首是校歌,最著名的当是《厦门大学校歌》。单看题目就知道,这些歌都与笠剑学风相关联。郑贞文创作的歌词远不止于此,比如《保卫中华》《福建少年》《救护》等不在其中。记得当年福建农学院在永安创办,他写的校歌也没有收入,现补录于此:
农为邦本,训自前贤,
中华立国五千年,
授民时,尽地利,
深耕易耨古相沿。
功宏耕战,政以为先,
吾闽屹立东海缘,
果蔬遍野,米黍连阡。
勋哉我同学,科学宜精研,
拓经界,均地权,报国效殖边,
农工并进,服膺拳拳。
世俗观念认为,谈到诗,大多归为个人的志趣,似乎不属于工作范畴;说到歌,普遍觉得是大众文化。好像其中有公私之分,往往把写诗当做“不务正业”。其实,这是狭隘的看法,诗歌本是同脉同源。那个年代,许多名人是多面手,创办于上吉山的音乐专科学校,校歌是省主席陈仪写的,前面提到的永安初中,校歌是首任校长林天兰写的,卢前来接任音专校长时,学校已升为国立,卢校长亲笔挥毫题写“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牌,挂在大门口。卢前发现学校缺少教材,着手自己编写《乐章选》。许多人士,身上都不止一把刷子,令人遥遥钦佩。
《闽教十年》是比较纯粹的笠剑思想留下的“痕”。
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教育发展,他主持编辑了《闽教十年》,于1943年8月出版,他写的总序落款是“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八月郑贞文序于永安吉山笠剑轩”, 在郑贞文任职之前,教职员中常有欠薪现象,各学校多有门户之见,派系纷杂,教学水平不高。他任职后,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并拟定了发展福建教育事业的计划,主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保护教师权益,设法保证薪酬,规定每月按时发薪,使教职员工能安心工作。
2.对教师实行聘任制,规定各类学校教师任职资格和条件,由各地选聘,报教育厅核准后,发送聘书。创立专科视导制度,加强对各地教育教学的指导和管理。
3.开办教师补习班和培训班,以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师范教育,创办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合格师资。推广普通话,规定教师不得用本地方言授课。组织特种教育流动施教团,深入偏远山区。
4.组织创办和制作数学、自然、师范劳作教具,既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又补充战时物资被封锁教具的短板。
5.举办高中会考,提高高中学生水平,以增加高中毕业生考入全国第一流大专院校的比例。
6.创办福建科学馆,馆内备有仪器、设备,派专人进行指导。一方面供中学生做科学实验;另一方面供部分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这在促进教学、科研工作和培养人才以及招揽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7.设置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使家境贫困的优秀学生能得到去省外著名大学深造的机会。郑贞文在《在福建教育厅任职的回忆》中提到:“自1933年至1942年,共派学生107名,在学成绩大多名列前茅。所惜当时教费困难,培成不多。”1940年,又设“福建省省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清寒优秀闽籍肄业学生奖学金”,名额100。1942年再设“国立厦门大学基本学科奖学金”,名额25。
8.实施健康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加强体育(曾在永安黄山岭创办体育师范专科学校,聘请著名武术专家万籁声担任校长,时间不长)、音乐、护士等专科学校和农学、医学等院校的师资力量,以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
9.增设新校,原先本省只有二十余所简陋的县立初中,到1942年增加到52所。陈仪的继任者刘建绪1941年秋到永安,他在《十年来福建之政治》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学的数量在这期间也由三千校增加到五千校”,可见发展的速度。
通过以上措施以及不懈努力,福建教育面貌大有改观,教学质量日益提高,逐渐与京、津、沪等地区同跻身于全国先进行列,这显然和郑贞文所做的基础工作是分不开的。
永安中学的“水碓精神”,上吉山音专的彻夜琴声(因钢琴少,晚上也排琴课,通宵达旦),音专继任校长卢前,被誉为“江南才子”,为校长室兼住所取名“练存轩”,组织创作编印《中兴鼓吹》曲, 都是笠剑精神的具体表现。卢前应郑贞文之约创作的两首《笠剑诗》,也应该算是“笠剑学风”的留痕:
其一
声乐匪所学,典教廖使前。
万里出闽峤,脱难走姑田。
君时赴行在,道路左交肩。
此邻失王翰,山中思郑虔。
束发成茂才,毛诗补旧笺。
家学苦未足,致知格丹铅。
直欲穷造化,海东载归船。
管觚属君手,发蒙斯乃专。
仕宦等匏系,浮沉忽十年。
何以昌闽学?请歌笠剑篇。
其二
无产有恒心,惟士卓然见。海内重许行,一笠亦云善。
习稼匪求田,芒斋守古研。珠玉褐中怀,多能始鄙贱。
或谓闽士驯,其俗偷以渐。君欲振起之,曰有刘琨剑。
豪侠与儒林,意将合一传。入手既耰鉏,润身复书卷。
孔墨归殊途,持此宏大愿。更以十年期,笠剑士当践。
受笠剑学风思想影响的学校和师生谁知有多少?它们和他们留下的“痕”,或许藏在心中,潜移默化了,或许化为行动,早已开花结果,并到处传播。当年大中小学都重视社会实践,尤其音专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受欢迎,学校寒暑假都组织学生开展深入后方和深入前线的旅行演奏活动,既锻炼学生专业及各方面综合能力,又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益,广收赞誉,影响深远。当年师生中许多英才,后来散布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和东南亚诸国。身为教师,我创作《笠剑吉山》,首先是仰慕郑贞文先生,深深地接受笠剑思想,欲进而传播弘扬之。我在该书扉页上的那句话,当是我对笠剑精神的理解:谨以此书纪念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和抗日战争中坚持正义、不畏艰险、勤奋工作、积极作为的人们,并向他们致以由衷的敬意!
本文主人公是郑贞文,他是我心目中文理兼通、躬行践履的杰出学者。最后,以《永安抗战文化史料》对他的简介作结:
郑贞文(1891-1969),字幼坡,号心南,福建长乐人。化学家、编译家、教育家,为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和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在统一化学名词方面做了莫基性工作。1932年底,回乡任福建省教育厅长,前后10年多,致力于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使当时福建省教育落后的面貌有所改观。建国后,任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和对台广播组编审,1969年病逝。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永安六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