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培泼
十多年前,我陪同人民邮电报社的记者杜鹏程主任,到建宁采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的历史故事,对建宁是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发祥地,是中国无线电通信事业初心与梦想开始的地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十多年过去了,在采访中,对于历史深处蕴含的记忆,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激励着我,和我们所有中国移动通信人,在代表着国际前沿的5G通信时代,继续秉承“人民邮电为人民”的红色通信初心,共同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同时,也把自己在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文,共同纪念那些为无线电通信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先烈和革命功臣。
无线电通信起源于“半部电台”。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一举歼灭国民党军第18师,缴获一部15瓦无线电台。这部电台的收报机完好无损,但发报机已坏,只能收不能发,充其量只能算着“半部电台”。富有战略眼光的毛泽东、朱德同志决定以这半部电台起家,创建红军自己的无线电部队。随后,1931年1月3日在东韶打国民党谭道源师时,又缴获了一部完整的电台,这样红军就有了一部半电台。(图为早期电台)
1931年1月中旬,红军利用收缴而来的一部半电台在宁都小布成立无线电队,并举办了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毛泽东、朱德同志亲自参加了开学典礼。
1931年4月,蒋介石调集20万重兵,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在反“围剿”作战中,报务员们用电台不分昼夜地监听、捕捉敌电台信息。凭借着电台提供的准确信息,全歼了敌28师,活捉了敌师长公秉藩,又取得了白沙、中村、广昌、建宁战斗的胜利,15天中横扫700里,五战五捷,歼敌3万余人,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图为无线电台)
红一方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的白云山战斗中缴获敌公秉藩师的一部100瓦大功率电台发报机和敌军全部密码;在建宁战斗中缴获刘和鼎师的2部15瓦电台,敌无线电台人员全部投诚。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总部进驻建宁。
1931年5月31日,毛泽东、朱德同志在建宁县城西门外的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五次会议,决定利用红一方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的白云山战斗中缴获敌公秉潘师的1部100瓦大功率电台和全部密码,以及在建宁战斗中缴获2部敌刘和鼎师15瓦电台和全部投诚的无线电台人员,成立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总队,队长由王诤同志担任,伍云甫同志任政委,下设4个分队。总部无线电台设在三明建宁溪口青云阁,伍云甫任政委,王诤任总队长。总队部设于三明建宁溪口杨家屋。总队之下,除了一部侦察电台外,还组建了5个无线电分队,保障了总部同各军、军团以及后方的无线电通信,为以后胜利地粉碎敌人第三次、第四次“围剿”提供了保证。 无线电队编有100多人,除电台上的技术人员外,还有监护排、运输排、炊事班等。
1931年6月2日,这是一个令全体红军指战员永生难忘的日子!就在这天,红军各部的电台都收到了总部电台发布的、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的第二次反“围剿”战役捷报,总部电台也收到后方台发回的电报,实现了红军的第一次无线电通信,在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当消息在军队中传开,战士们个个欢欣雀跃,毛泽东、朱德同志兴奋地握着报务员的手说:“好哇!有了这个,我们的耳朵就更灵了,胜利的把握就更大了!”
当时的报务员、解放后授少将军衔的曹丹辉同志在日记中记下了这令人振奋的时刻:“6月2日,晴,于建宁城。…… 下午七时,收到江西兴国总后方办事处发来的电报,收报时杂音很大,但我们终于抄下来了。这是红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无线电通信啊!每个报务员都万分兴奋。”这是红军有史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无线电通信,从此开始了红军自己利用无线电通信的新局面。福建建宁也因此成为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发祥地。(图为青云阁)
自1930年12月30日缴获敌人半部电台起,红军利用反“围剿”中不断缴获的电台,依靠自己培养和陆续投诚过来的无线电技术人员,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建立了自己的无线电通信网,通信对象日益增多,通信队伍逐渐壮大,用红色电波在一块块被敌人分割的革命根据地之间架起了空中桥梁,真正成为了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图为中国移动福建公司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青砖碧瓦无言,建宁城北的青云阁,就像一根笔直的天线,直指茫茫苍穹。1931年5月31日,红军无线电总队在这里成立,1931年6月2日,红军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无线电通信在这里完成,一个红色通信的梦想,从这里出发。从此,一本密码,一台电报,历经战火锤炼,披肝沥胆,用无声电波传递着救党救国救民的星火。也是从这一天起,滴滴、滴滴滴,滴滴滴滴,那一声声清脆的收发报声,成了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指挥着中央红军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指挥着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
从半部电台起家到新中国成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5G标准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小小的青云阁,依然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地方。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中国移动福建公司三明分公司党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