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开福
矮岭是永安市小陶镇寨中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小陶与洪田交界的石莲山下,这里山高林密,小道崎岖,有的地方悬崖峭壁,人马难行。站在矮岭西侧的山顶上,前面可俯瞰整个大陶洋,后面则是洪田的小磉、大科、留山等村。1934年8月,著名的矮岭战斗就发生在这里。(图为矮岭战场旧址)
一、战斗背景
1934年7月上旬,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国民党军队,以31个师的兵力,采取堡垒推进的策略,从六个方向同时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区进攻。当时中革军委奉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采取“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的错误方针,企图在全部战线上同时阻击敌人,捍卫中央革命根据地,试图“求得战役上大的胜利”和“战略上情况的变更”。在具体的战术上,他们要求红军用“阵地对阵地”、“堡垒对堡垒”,与敌人硬碰硬,拼实力。
为了抵御国民党东路军的进攻,中革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等部队进入闽西。
1934年7月中旬,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7月15日在小陶一带与红九军团会师,在红九军团的护送下,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经永安、大田、尤溪,于29日夜在樟湖板渡过闽江,前锋直接福州。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这一行动,使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蒋介石摸不清红军的意图,急忙命令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调兵遣将,对抗日先遣队进行围追堵截。同时,为了防范其他红军向东突围,紧急重新部署东线进剿计划,命令83师347旅于8月1日星夜集结龙岩“籍资防范”;增派第4纵队第10师等部队,会同王劲修省保安团、第56师,加强南平、沙县、三元(今三明市区)守备;命令原驻连城、莒溪的第9师、第83师(缺龙岩一旅)急速开抵小陶,北向洪田,南向姑田构筑碉堡,巩固永安到连城间封锁线。
二、战斗经过
小陶是连接闽中、闽西交通的一个重要集镇,位于连城与永安两城要道中心,南向连城,中间崇山阻隔,无数险阻,步行须数日行程;北毗永安,文川河由南至北流入永安城关,沿岸地势渐趋平缓,但东西两则群山屏立,古木参天,极适宜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
1934年8月5——9日,国民党精锐部队第3师、第9师和第83师主力陆续布防于小陶地区,其中李玉堂所部为敌第3师,占据小陶的吉口、坚村一带;李延年所部第9师占据桐林、小陶、湖口一线;刘戡所部第83师盘踞大陶洋盆地。他们以“堡垒主义”的策略,从永安洪田到连城一线全面构筑碉堡,逐步向西推进。
与此同时,为了牵制敌人,保卫中央苏区核心区安全,中革军委命令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红1师(师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红2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红15师(补充师,又叫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政委肖华)前往小陶、洪田一带阻击敌人。8月6日,红十五师奉命由石城、宁化、清流到安砂,旋抵洪田的水东、水西、马洪、东坑、生卿,所部分别向大炼、上吉运动,沿途肃清当地反动民团,占领有利地形,宣传我党主张。8月8日,红一军团主力由连城四堡经嵩口坪进入罗坊、石峰、小磉、欧头、水东、水西、大窠等地。红一师迅速占领小陶与洪田交界的石莲山及周围高地。8月10日,红二师主力由石峰进入洪砂一带。红一军团指挥部设在洪田马洪村的安顺堂。(图为安顺堂)
红军的行动切断了国民党军西进的路线。由于红一军团两个师从西南和东北两方向步步为营向小陶和大陶洋进逼,形成对国民党军主力的包围态势,蒋鼎文担心被红军各个歼灭,急令国民党军迅速做收缩部署,除湖口驻军外,主力集结待命于小陶、桐林、大陶口和大陶洋,在这一线广挖战壕,广筑堡垒,并调来飞机,妄想一举打败红军。
红一军团初次深入小陶一带,人地生疏,语言不通,他们挑出连城籍战士,和侦察部队一起,由当地向导指引带路,勘察地形,绘制地图,拟诱敌深入,待机破敌。矮岭前线靠近村庄的红军,曾试图下山与五爱村的村民接触,但村民惧怕村中驻扎的国民党军队,见状纷纷逃回。
国民党军队也派出侦察员,有的乔装打扮成乞丐,有的扮成吊孝人员,反复多次进入苦竹、马颈等地侦察。
8月12日,敌第9师各旅及补充团各派出一营部队,协同侦察部队,分两路向小陶、大陶洋西南方向和东北方向山区施行火力侦察。一路由桐林沿大道向洪砂口、石峰推进,在衙矮受到红二师阻击。驻枣溪的红军避开正面进入洪砂的敌军,出洪砂口,翻漏岭,过流坑,迂回到衙岭侧后,前后夹击,猛打猛冲,俘敌三百余名。
在激烈的战斗间隙,红军还帮助当地村民收割水稻,并向村民购买粮食,全部按时价付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至今还有三户人家把它慎重保存着。
在矮岭前,一队敌军尚未靠近红军,山上的红一师就主动出击,红军居高临下,如下山猛虎,打得敌人抱头鼠窜。这时,有一队敌军悄悄爬上一个叫皮顶的地方,从那里绕道苏地村,迂回到招童峡后面,想从侧翼偷袭红军,而此时山下的敌人蜂拥而上,红军腹背受敌,被迫撤出阵地,退往山顶。
初次交战,双方互有死伤,但都吃不了对方,于是休战。在休战期间,国民党派出三架飞机到石峰一带盘旋侦察。
8月18日,趁着黎明前的浓雾,驻守大陶洋的一连敌军在当地大刀会的带领下,悄悄地从吉口爬上马洪、小磉与大陶洋之间的石莲山红军主阵地的侧翼,很快占领一个山头,切断了红一军团指挥部与红一师的交通。红军派出一个连兵力阻击敌人,双方激烈争夺。红军发现敌人武器优良,火力凶猛,就加派两个连上去,终于把敌人赶下山去,夺回了阵地,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8月20日,国民党军第83师一部接收湖口、小陶、大陶口、坚村等处的碉堡守备任务,主力集结于小陶,警戒西南方向的红军。国民党军第9师主力连夜集结于大陶洋五爱、寨中等村,准备与矮岭山上的红军决战。
8月21日,最激烈的战斗打响了。凌晨,天刚刚亮,国民党军第9师官兵就在迫击炮的掩护下,向坚村以东矮岭一线红军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红军扼守矮岭东面主峰,凭借地形优势,和国民党军展开阵地争夺战。一时间,矮岭上空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山下几个村的村民除了少数被国民党军叫去当挑夫的外,全部躲在家里,大门不敢出。此次战斗从凌晨打到下午太阳偏西,历时9个小时。双方都是富于战斗力的野战部队,特别是在矮岭以西小山头的争夺,子弹打完了,上刺刀,肉搏,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双方都伤亡惨重。
敌军看打不赢,就固守堡垒,派飞机侦察和轰炸,无论红军怎么进攻,他们都凭借碉堡不出。
次日,红军集中火力向龟缩在碉堡里的敌人射击,李延年部守矮岭的第一团和守大行贵山的第二团进行回击。红军利用树林和悬崖峭壁,攻上了大行贵山,迫使敌第二团向对面的小高地退却。双方远距离对射。大约午后一点,有五个红军佯装投降,十几个敌军军官前来受降,被红军全部消灭。红军趁势向第二团残部冲击。李延年在望远镜里看得清清楚楚,气急败坏地下令六门迫击炮同时向大行贵山和矮岭山后轰炸,经过先后五轮轰炸之后,枪声渐渐减弱下来。红军主力退到山后森林里隐蔽,敌军也不敢再往山上进攻,他们也在观察红军的动静。
红二师在白粉山一带也遇到敌军的猛烈进攻。由于敌军有飞机大炮,我军在武器装备方面不如敌军,未能在战斗中取胜,战斗打得十分艰难。
林彪、聂荣臻一看形势不对,而且我军阻击、迟滞任务也基本完成,考虑到我军擅长运动战,再与敌人打阵地战没有任何胜算,就果断决定转移。
接到命令后,红一师留下一团担任后卫,坚守矮岭,掩护主力撤退,主力大部悄悄往洪田方向下山,由铜锣峡沿石莲山西侧下到公路,然后渡过文川溪,撤往磉溪,经珠峡口时,遇到山头一股敌军阻击,牺牲了几个战士,但红军没有恋战,与从石峰一带撤下的红二师和马洪的红十五师经安砂、清流开往江西。完成掩护任务的红一团随后也向西而去。
三、战斗结局
红一军团经过江西石城一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他们立即再次转战入闽,来到长汀、连城交界处,稍作休息,便进入新一轮备战。他们要在这里等待老对手的到来。
这时,从小陶撤出的国民党军两个师沿姑田、连城方向,与驻朋口的敌第3师主力一道,从东线向西进攻长汀。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长汀、连城交界的温坊,又遇到了死对头红一军团,在此被红一军团打个措手不及。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闽西红军二十四师,共15000多兵力,以出色的运动战术,消灭前来进犯的国民党东路军第9师2000多人,俘虏2400多人,缴获枪支3000多支,给敌人以迎头痛击。蒋介石对温坊战斗的惨败更是恼羞成怒,把逃回去的旅长许永相给枪毙了,师长李玉堂也由中将降为上校。随后把北路军总指挥顾祝同调来代替失职的蒋鼎文。
温坊战斗是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我红军获得的唯一的一次大胜仗,也是红军在长征前夕对敌反击战唯一的一次胜利。然而,从全局看,红军未能扭转被动局面,中央根据地中心区及红都瑞金危在旦夕。
此后,红一军团接到新的命令,从瑞金的宽田、岭背等地,踏上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之路。
(本文系永安市政协办公室主任科员陈开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