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碧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是三明市第一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谢碧霞。市第一医院是全市新冠肺炎疫情确诊患者定点救治医院,感染科在新发、突发传染病及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是冲在第一线的科室。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科室全体医务人员持续奋战一线,圆满完成任务。作为感染科的一员,我全程参与了医疗救治工作,很荣幸作为这个团队的代表在这里宣讲,我宣讲的题目是《坚守一线,一切为了患者》。
2020年1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后,市第一医院马上进入备战状态,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综合协调等五个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全院新冠肺炎防控与医疗救治工作。
感染科闻令而动。全体医务人员迅速清理病区,完善发热门诊、病房“三区两通道”,做好各种标识,并全员进行隔离衣、防护服、口罩等穿脱流程以及消毒隔离制度、病毒知识等培训。1月24日凌晨1时许,感染科接到医院通知,要求做好接收确诊新冠病人准备。当时科室还住着26名未出院患者,部分病人不肯转科室治疗,我们逐个做思想工作。经过19个小时努力,26名病人全部安全转移,腾出了70多张床位。
1月25日,大年正月初一,原本是万家团圆的喜庆日子,但第一名确诊患者入院后,隔离病房正式启用,全体科室成员随即投入紧张战“疫”中。此后,全市14名确诊患者陆续转运到这里,医疗救治成为医院重中之重。面对新冠肺炎这种高传染性、没有特效药的疾病,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但全体医护人员没有一个退缩,纷纷写下请战书,表示不论生死、不计报酬,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积极要求加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一线。危难时刻,白衣为袍,这种大无畏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疾风知劲草,关键时刻看担当。面对繁重的医疗救治任务,感染科全体医务人员迎难而上,人人都是逆行者,个个愿当急先锋:已经退休的副主任医师曾祥铨得知疫情严峻,第一时间回到感染科,他说,自己参加过抗击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可以再为科室尽一份力;主任连豫苞原计划陪伴老母亲过春节,得知情况后马上取消回老家行程;副主任李玉峰父亲年前刚去世,办完丧事顾不上休整,马上就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护士黄碧文、陈巧玲哺乳期未结束,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和病人救治,马上给孩子断奶,把小孩子送到乡下老家,听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她们心里万分不舍,也只能悄悄抹干眼泪,义无反顾回到病房;住院医师黄家亮印好请柬、定下大喜日子,为了不耽误上班,取消了婚礼;护士周文华儿子不足2岁,在照顾孩子与照顾病人之间,她选择了后者…… 舍小家,顾大家,在医疗救治期间这令人感动的一幕幕,是感染科全体医务人员用行动扛起责任、用担当诠释忠诚的生动缩影。
战“疫”一线,只有负重前行,全体医务人员争分夺秒,科学救治,用辛劳和汗水守护患者健康。市第一医院抽调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等科室骨干,组成专家救治小组,参照最新版诊疗方案,结合临床实际,制订40余项制度及流程。院领导参与患者救治工作,对确诊、疑似病例进行会诊、讨论,专家救治小组曾持续10天对一名患者进行会诊,反复研究论证提出最佳治疗方案。中医科专家参与查房、会诊,坚持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元则,中医辨证论治为依据,及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中药配方,进行抗感染、抗病毒、止咳等治疗。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远程会诊视频系统,加强与省级专家组的沟通联系,及时破解各种疑难杂症。
在隔离病房工作,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每次进隔离病房,医务人员要穿上洗手衣、防护服、隔离服,戴上口罩、护目镜、手套,人站在原地不动都感觉呼吸不畅、头晕、喘不上气,做任何一项操作,都要付出比平时多好几倍的力气。防护服不透气,不到1小时汗流浃背,体力消耗很大,原则上应该多喝水补充,但我们根本不能喝水,因为戴上面罩、护目镜,连说话都很难,更别说吃饭、上厕所了,很多医务人员为了不影响诊疗工作,进病房前两三个小时就不饮水、不吃稀的东西,自买纸尿裤带上以防万一。一个班轮换下来,经常疲惫不堪,有时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一次,护士林燕华为了不上洗手间,只吃了点饼干就进入病房,结果上班不到一小时就出现胸闷、头晕、手抖等不适症状,幸好及时让她出来休息。另一次,护士傅秋平上班期间出现胸闷、心悸、头晕,冷汗直流,一个人瘫坐在床边,连说话的声音都没有,同进病房的同事发现后,将她扶送出来,脱掉隔离衣时全身衣服湿透,头发滴着水,面色、口唇苍白、呼吸急促,整个人都虚脱了,在卧床休息、吸氧、喝热葡萄糖水以及输液后,2个多小时后人才慢慢恢复过来。
越是艰险越向前。新冠肺炎症状隐蔽,病情发展迅速,患者随时可能因呼吸衰竭病情加重,监测氟合指数非常重要,而抽血气就成了病房很频繁的一项操作。近距离接触患者,不仅增加感染机会,而且戴着两层手套,手感明显下降,加上护目镜起雾,视线不好,有时抽一个血气半小时都无法完成,这时不单单考验医务人员的技术,还有耐性。此外,还必须反复多次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为了准确查看采标本位置,护理人员通常要站在患者正对面,直接对着病人张大的嘴,有些患者咽部非常敏感,采集标本时容易咳嗽打喷嚏,被感染风险很大。对于这些危险,护士邹婧比谁都清楚,但她主动揽下这项工作,她说,工作总要有人做,自己年轻更该在这里。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2月8日,全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患者笑容的背后,是医务人员夜以继日、分秒必争的科学治疗,也离不开护士们的精心护理,她们不仅仅管好患者的一日三餐、打针、吃药,还得时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病人出现危重情况,要即时报告医生,第一时间做出处理。曾有一位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烦躁状态,大喊大叫、乱骂人,扬言要跳楼、要逃离病房,在多名医护人员不断安抚下才慢慢平静下来。有些患者病情较重时,普通饭菜吃不下,护士们会特意让食堂单独做些中意的食物;有时送过来的饭菜冷了,护士们就用微波炉重新加温后送到患者手上;她们还手把手教患者做康复操,陪他们拉家常,打消他们各种顾虑,稳定患者情绪。2月28日,护士肖玉辉父亲突然病情加重,抢救无效离世,而她还在抗疫一线,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成了她一辈子的遗憾。主管护师陈桂兰从年前开始就没有回家,与护士长一起加班了近3周,每天为梳理病房、发热门诊、护士排班以及各种消毒隔离等工作忙碌着,她说,每次走出隔离病房,想着患者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一切都不是事,虽然脱下的是汗水浸湿的衣裤,但收获的却是满满的希望。护士邹婧在感染科病房封闭之前,特意去看了从小带她长大、肺炎住院的奶奶。因年事已高,奶奶都已不认得很多人了,但仍然记得邹婧,她紧紧拉着邹婧的手,像小孩离不开妈妈一样,喊着她的名字,不让她走。邹婧也很想多陪陪奶奶,但病房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只能含泪离开奶奶。
“只要能为疫情防控尽一份力,在哪里都一样,再辛苦也值得。”这是感染科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心声。开展确诊患者医疗救治,原有操作流程重新修订,节奏全部打乱,工作连轴转,超过许多医务人员的承受能力,但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喊累。隔离病房启用后,感染科全体医务人员只能在医院和固定住处之间往返,不能回家,有时站在住处往外望,家门近在咫尺,但亲人却不能相见,有些医护人员因想念家人,只能在住处偷偷哭泣,释放压力后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3月20日,我市最后2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出院隔离观察14天后,顺利踏上回家的路途。至此,我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取得了确诊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治愈出院病人“零返回”的成绩。这张合格答卷的背后,不仅凝聚着全体医务人员不惧艰险的日夜坚守和付出,也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和院领导给予我们强有力的支持和细致的关怀,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我们得以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主战场。在此,我代表全体医护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疫”还在继续,我们很有幸能成为感染科一分子,可以追随伍连德、戴自英、翁心华、李兰娟等前辈的脚步,为人类控制感染性疾病做出一份努力。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努力工作,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应有贡献。
谢谢大家!
(演讲人:三明市第一医院医务科副科长、感染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