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一仪
我在永安工作生活五十年,认识不少共产党员干部,他们的音容笑貌、高尚品德至今记忆犹新,现略加记述,以此献给党的百年诞辰。
老革命刘碧芬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永安市革委会五七农场劳动。某次同大家一起上山扛木头。木头是刚砍下来的,小小的就很重。中午时分,我扛着一根小木头往山下走。沿着砍树人刚踩出来的羊肠小道,越走越觉得肩上的木头越重,脚也越来越不听使唤。忽然,发现一个老人扛一根大木头停在转弯处,只见他拔出左肩上的木叉支撑右肩的木头斜立在地上,然后坐在土堆上。我也上前停下歇息。见他约摸五十多岁,头发灰白,脸色红润,我说道:“老同志,你真了不起!”他微笑道:“这活以前干过。”听他说话的口音,我问道:“你是客家人吧。”回答说:“我是上杭人。”我曾在1958年到龙岩参加编写《闽西人民革命史》,就说道:“上杭是老区啊!”于是我们聊起了老区的事。原来他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参加革命,是保卫毛主席的卫队成员。那时曾发生极左的“肃反”运动,他说:“毛主席说这些小青年是保护我的,怎么会是反革命呢,还是毛主席救了我的命呢!”接着,他谈起当时“靠边站”的上海市长陈丕显的事,说:上海革委会多次派人找我调查陈丕显“叛徒”的事。我对他们说那时我是儿童团长,陈丕显是儿童团员,有一次陈丕显被土匪抓去,土匪看他能说会道,很机灵,就收他做养子,不久陈丕显拖了一条枪逃了出来。这怎么能说是叛徒呢!他们一次又一次来问我 ,我每一次都这样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做人要讲实话, 不管他!
回到宿舍,同室友谈起这个老同志的事,大家异口同声说:这个人了不起啊!他叫刘碧芬,是县委农工部长。红军长征后,他身体不好,就跑到永安西洋做木工,帮人盖房子。大家都不知道他是老革命,一直到解放初土匪围攻西洋区公所,他跑步到县里报告,县政府派兵赶到西洋消灭了土匪。老刘立了功,上级部门才知道原来这个刘师傅是地地道道的老革命,给他恢复党籍,后来选拔他当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
老革命刘碧芬的事迹太感人了!那么早参加革命,而且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却从不张扬。身为普通木匠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那么诚实,在任何情况下坚持讲真话。认识这样的人真是人生大幸啊!
牛倌猪倌两书记
在五七农场,由两个书记分别养牛和养猪。这两位书记与大家同住大教室改的宿舍,我亲见他们尽心尽力养牛养猪的情景。
先说牛倌卢元轩,江苏人,五十几岁,面相慈祥谦和,吴侬软语,但话不多。曾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工业,此时负责放牛,而毫无“大材小用”的感觉。每天清晨,老卢早早腰绑柴刀,打开牛栏把牛牵出,把牛赶到昨天看好的野草丰盛的地方。傍晚,他先割好一捆茅草,赶牛回栏,把茅草扔进去作牛的“夜宵”,同马一样,牛也无夜草不肥。春耕或夏季“抢收抢种”过后,他还给牛吃嫩草,喝些老酒,补补身子。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农场的牛又肥又壮。某日早晨,老卢突然未能起床,原来他放牛时中了“山猪炮”,受伤了。当地村民常在野猪出没的山间秘密设置装着火药的“山猪炮”以防野猪。这天,老卢在高高的草丛里不小心踩着这种装置,火药爆炸而受伤,不能走路了。他用草药敷敷,没几天又一拐一拐地去放牛了。
再说猪倌老王,四十来岁,闽南人,小陶公社书记,有官相但无官架子。他负责养猪,常说“养猪也是革命工作”。那么多头约克种的大白猪,对猪舍环境要求高,一定要清洁,否则猪容易生病。于是老王整天忙于打扫猪栏,清理粪便,清洗地板。母猪配种后,老王更是小心翼翼。等待分娩的那几个晚上,他守在猪圈。某夜,母猪临产,有几个室友到猪舍看看,只见母猪拉出一个个像塑料袋包裹着的东西,那就是新生猪仔。老王把塑料袋剥开,小猪出来了,但是没叫声。这时,他两手抱起小猪,用自己的嘴对着小猪的嘴做人工呼吸,小猪叫起来了。大家高兴地松了一口气。
卢书记和王书记能上能下,当他们处于普通劳动者地位时就勤勤恳恳工作,任劳任怨,忠于职守,当一名称职合格的基层干部。这是难能可贵的。
甘居陋室的校长
我在永安师范任教时,校长是崔立勋。崔立勋,山东人,毕业于济南师范。他值得称道的首先是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特别是长期甘居陋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永师的教师都住简陋的木板房,这种房子的墙壁用鱼鳞板钉成,糊以灰泥,夏热冬凉。崔校长也住这样的房子,但他心里一直考虑改善教师的办公住宿条件。他和总务处人员积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终于建成一座钢筋砖混大楼。大楼建成后,他首先让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住进新房。数学教师卢先德、语文教师邱其永等老教师都住进了新房。我当时年轻,但是政治教研组长,也分得一间。然而,崔校长一家仍然住在夏热冬凉的木板房里。其身正,不令则行。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等党员干部都还住老房子。
后来,我在永安四中任教,书记兼革委会主任是龚文京。龚文京,江西人,是省文化厅下放永安的老干部。永安四中是新办学校,一切都是初创,住房条件更差。起初还没有教师公寓,老师都住教室。一间大教室,用木板隔成几小间,供教师住宿。龚主任也住这样的房子。教务部门领导陈远澄老师一家、总务部门领导苏光添老师一家也都住这样的房子。住房简陋,但是大家没有怨言,工作劲头不减,学校充满生机,因为领导人首先是龚文京主任带头身居陋室而正气上扬。上级部门支持,龚主任积极努力,不久,四中的教师宿舍楼建成了。大部分老师搬进新居,也给龚主任留了一套,但他没有要,说是他爱人在一中已经有房子。其实,那时一中教师住房大多是旧的。龚主任后来回省任职,而他的廉洁作风却留在师生心中。
崔校长和龚主任甘居陋室,多么相似!因为他们都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永安一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