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养育的党员画家游火旺

e三明   阅读

 

很偶然,在东安社区碰到了从梅列区法院出来捂着口罩的熟悉面孔,哈哈,这不是多年不见的游火旺吗?

游火旺,中国著名实力派画家,是我市首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高层人才津贴专家、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他195212月出生于清流县玮埔村。2003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2004年始为市政府“专家一带一”导师;2007年创建敦煌中国画院任院长和研究员;2008年被选为中国工艺美协书画委员;2012年被京媒评为“全国30位最具学术与市场价值的中国人物画家”之一;2014年始受聘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他的作品曾参加第八、第十届全国美展,先后获得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和二十多次全国单项美展的银、铜、优秀奖,曾获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大奖和省级美展的金奖、一等奖。

 image.png

很多人不知情,一个在全国都有影响的画家,在火红的年代,跟着父亲游荣升,在乡村画毛主席的画像最多,写“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标语最醒目;“党的光辉一直照我心”,他跟笔者说,此生最爱唱的客家山歌是《十送红军》,在军营的舞台上,百唱不厌的是这首山歌,197510月在部队入党宣誓后,还唱了这首山歌,作为新党员的心声;他教给女儿游牧的第一首歌,还是《十送红军》,游牧艺术院校毕业后,成为北京歌剧舞剧院的青年歌手,至今仍爱唱这首歌。他此生得意的代表作,是1991年为建党70周年创作的《送红军》,获得最意外的大奖;最荣耀的是,他一生致力于党的宣传工作,1999年三明市政府授予“拔尖人才”称号,2009年被中共三明市委组织部授予“优秀人才”称号。

漫长的求学之路

谁也不曾想到,游火旺的启蒙老师竟然是父亲游荣升。老游是清流乡村中的知名铁匠,没有之一。在他铁墩上敲出的犁耙和田畔砍刀,清流乡间没有一个铁匠敢跟他比试。神奇的是,老游没念过书居然能写一手好字。每逢乡间婚丧喜庆,没少让他一显身手;到了春节,远近的邻里都会上门求他一副春联。后来火旺成名后回来过年,他才主动“让贤”,在邻里面前让儿子露一手给游家撑门面。乡里还不能不佩服老游的怪才:他能用炭粉画人物画,且不打草稿,信手拈来。乡间民俗活动,少不了请他画灯笼、壁画,为社火添彩。早年宁化、清流民间盛行戏剧活动,湖南祁剧,至今还有河龙祁剧团、中沙石门山祁剧团、安远祁剧团等团体在活动。游火旺所在的村庄曾经就有过祁剧团,游火旺至今仍是戏曲票友,就是他父亲带出来的。老游不仅是票友,还会画布景、做道具。

image.png

火旺自幼崇拜父亲,书不是很爱读,画画却在幼小的心灵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小学中的他,就不想读书了,那时恰巧遇上了1963年毕业于福州师范、分配到清流县玮埔小学教美术的蔡石光老师。蔡石光慧眼识才,生生地婉留着游火旺,让他成为当年小学没有课代表的课代表;每周的美术课都给他打一百分,让他对学习美术充满信心。

没两年,“文革”的大火红遍了神州大地,游火旺没有加入“破四旧、立四新”的造反派队伍,却时不时地跟着老游画几幅毛主席的头像,村头街尾写几幅标语。就在他还没成为生产队的劳力,游游荡荡的时候,又遇上了两个杭州来乡村写生的青年。神奇的是,他们跟父亲一样用炭粉画画,功力比父亲强了许多。父亲“教唆”他,多跟着他们学学。游火旺一时成了他俩的“跟屁虫”,游火旺成名后邂逅了其中一位,就是后来留在清流县政协任职过的童金根。只不过老童成了中国书协会员,“跟屁虫”却成为知名画家了。

游火旺当年有梦,有想当一名不用干农活的画家,他感知父亲太艰辛了,能写字、会画画,可不打铁不下田是难以让全家糊口的,不得已,他要跟着父亲当社员,种地。父亲曾站在后山头,对火旺说,他小的时候,就看见红军的队伍从这边走过,要不是才八、九岁就参加红军了,而且还是朱德总司令的队伍。

他当时就想着,父亲当年要是跟着朱毛红军去长征,自己现在还成得了画家吗?父亲当年没跟朱德红军走,自己还不能当兵再走长征路?

1972年,游火旺还真当了兵,但是没能走上长征路,而且还没走出三明地区。就在家门口的三明军分区独立营当了一名文艺兵,驻扎在市郊的沙阳村。也没能再画画,就是演演唱唱,说说数来宝,唱唱京剧样板戏。三明军分区以此为演唱组,指导老师有省话剧团的蒋导演、永安京剧团的张燕明、市文工队的陈明亮、陈发明等。演唱组曾加入省军区文艺慰问团,到海岛及内陆慰问前线军人。

文革期间的三明的文化大院(现在的江滨社区),收纳了一大批省里下放的文人墨客。有一位已故名人,三明可以忘却他的大名,但40多年来却以他雕塑的地标为自豪,那就是麒麟山脚下起飞公园的三只白天鹅。作者是李维祀,圈内人尊称“大老李”。大老李李维祀 别名恺父, 辽宁黑山人。 擅长雕塑、水墨画。 1956年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员,后下放三明。在三明期间,大老李不甘寂寞,凭借着三明地区群众艺术馆这块阵地,1973年大力培育“工农兵”美术新人,游火旺当时在军分区独立营服役,也被大老李“选秀”选到了旗下。也就在这支美术队伍里,得到了大老李无私的教诲,还认识了三明地区防疫站的美工李卫华等一拨良师益友。

人与人相遇是缘分,这缘分比中百万彩票还难得。李卫华和他在邮政工作的妻子都是美术专业的科班出身,他们一见如故,亦师亦友,尤如兄弟情深。火旺复员回了清流务农,他们的情谊一直延续不断。粉碎“四人帮”后,大老李重见了光明,回城后任厦门大学美术系副教授、教授,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美协副主席、顾问。2011年去世后作品《林则徐像》、《妈祖》和《林则徐充军》等等。还留下了游火旺等三明籍的一大批徒子徒孙;李卫华夫妇也先后回到了厦门。

几年军营生活真是弹指一挥间,游火旺复员回到了家乡,依然是农哥一枚。只不过身份改变了,他参加了三明地区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培训。悠然自得地畅游在乡间,既然成不了画家,就好好放电影。当年在公社放电影也是一门好差事,那年月乡间除了广播,连半导体收音机也是稀罕物,农家一年到头难得看几回电影,有的电影迷还跟着电影队跑,看厌了样板戏,有了《艳阳天》、《青松岭》多看几遍也不厌烦,所以放映员在村里还是挺吃香的。再说游火旺是党员、是复员军人,还是业余画家,比其他放映员还多了一手,能将新人新事画画进幻灯片,在电影放映前播放,领导高兴、百姓也高兴。

不管是务农、当兵、还是放电影,他始终没放下心爱的画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难得有心的师友李卫华,他回到了厦门美丽的鼓浪屿,在福建工艺美术学校任教,依然忘不了清流的学生游火旺。1977年恢复高考,李卫华第一时间通知游火旺,要他报考美术院校。游火旺惊愕了:“我在‘文革’开始只摸到了初中的门,数理化哪一门都没学到,怎么能参加高考?”李卫华说:“能,你听我的!”

游火旺哪儿不知知识能改变命运,可我是那块料吗?李卫华又告诉他,中专只考语文、政治和专业课,你没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那是1977年的冬天,破釜沉舟的游火旺,拎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厦门,在鹭江大厦边上的小旅馆住下,决心“背水一战”。在厦门秣马厉兵的30多天中,李卫华天天下班后坐着轮渡到小旅馆辅导游火旺欠缺的素描课。没亲没戚没血缘关系,更没分文补课费,你说,这是一份什么情谊?

是李卫华的无私感动了上天,还是游火旺这只红土地神奇的“蚍蜉”撼动了“神树”?游火旺终于敲开了福建工艺美校的大门,得到了张晓寒、杨夏林、王仲谋、吴景希、丁朝安、邱祥锐等名家的真情传授。

这不是一场游戏,而是圆梦之旅。这梦,从走进走出校门,回到三明,分配到三明塑料厂,6年后“跳槽”到三明七中(职业中专)任教,虽然务上了正业,但游火旺的梦依然在筑、在圆。

1987年,中央美院研究生课程班招生,厦大的洪瑞生教授要求游火旺报考,他深知,从红土地出发的游火旺,是三明不可多得的艺术人才。

要争取这个机会,不知道有多难。也因为游火旺毕业后,分配到专业不对口的塑料厂3年,没有“刀枪入库、放马南山”,更没有凭一技之长,带学生赚钱。不甘寂寞的他,心中再度燃起了“鲤鱼跳龙门”的烈焰。1987517日,中央美院的考场的门向全国各高校的美术教师和优秀青年画家30多名复试生打开,游火旺是复试生中唯一来自地市级的优秀青年画家。

1987年中央美院国画系人物画研修班仅招9名学员,游火旺成了佼佼者之一。

奋进的山高水远

离开三明,要进京学习了,他真的很感恩,感恩所有帮助过他的人,除了洪瑞生先生外还包括了当时全力支持他报考中央美院的学校领导管汝岫书记以及画家陈海尔。在北上的列车上游火旺耳边回响着老师的教诲:到北京的美术最高学府去深造,不是光想着从此就能学会画名画、做名人。要学做一个好人,一个诚恳的人,一个慈悲的人,一个永远上进的人,这是做人的原则。火旺也感知:一个搞艺术的人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只有以好人,做人为基础,才能做到对艺术的真诚,才能对艺术产生发自内心的真爱。而不是,将艺术建立在功利的目的之上。这样才是一个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

在中央美院,游火旺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名家卢沉、李少文、蒋采蘋、田黎明等大师的智慧结晶。课余和节假日,游火旺几乎都在中国美术馆度过的,他有校徽和学生证,不要门票,观摩的都是名家名作。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始终记着一个搞艺术的人,还应该是必须拥有爱国情怀的人。这样,他才能把持中国的传统一直传承下去,无论在任何艰难险阻的情况下,传承下去,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发扬光大。

游火旺作品——送红军

他是沙溪儿女,也是沙溪的猎渔人,他应该在沙溪长流中捕获属于他的硕果。

游火旺是甘于清贫,不甘寂寞的人。从三明塑料厂调入三明职业中专,因为朝八晚五的坐班,他被不要求坐班的三明学院“挖”走,再到能让他静心作画的三明市艺术馆任专业画师。丁仃,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在文化艺术事业有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省画院院长;其时,省艺术馆领导等都向他伸出过橄榄枝,并许以愿景。他依然看得很淡,多少很一般的画师,都纷纷开班教素描,赚得盆满钵满,他宁愿清茶一杯,躲在寂静的画室,追求没铜臭味的艺术梦想。

有多少画家,创作过中央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游火旺的《送红军》就以独特的视角,吸引了无数受众的眼球。

image.png

游火旺回忆:我向来偏爱悲剧性的文艺作品,读小学时《送红军》的旋律一直在我心头缠绕。1991年,得知省里举办全省首届书画节暨纪念建党70周年展览征稿。我决定重新创作送红军的题材。我减弱政治性而最大幅度体现悲剧性、表现人性,所以画面照样不出现红军,全是闽西父老乡亲(每个人都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生的形象)。背景是当年王明路线给红军造成大悲剧,红军被迫转移。作品简练、单纯地表现乡亲们在送别亲人时的离别之情,营造出很浓的悲剧气氛。送审时,市委宣传部某领导第一眼便看到了《送红军》指责说:建党70周年是大喜的日子,这幅画喜在哪里?一群人穿的破破烂烂、哭哭啼啼!像话吗?!

该作当场给“毙”了,好在与火旺素昧平生的市文化局长郑树钰知晓明珠暗投,在第二天作品准备送省时,擅自将《十送红军》悄悄夹放送省作品当中参加候选。没想到,该画作在省里不但入选展出,还得到该展全体评委一致好评,获“福建省首届书画节暨建党70年书画大展”专业展厅唯一的中国画金牌奖,后被省美术馆收藏。北京范迪安先生,在媒体上看到该作后,还专门写了评论文章。

游火旺自淘自乐,以工笔和水墨写实人物作品见长。代表作为《春到客家》《百岁图》《明清小说家》等,他还喜爱半抽象人物画《而立》《客家传说》《寓言故事》《家园》《家谱》《人体系列》《武夷碑志》《沈园绝唱》等。从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他延续了过去用道家精神、重视笔墨、借鉴西方大家夏加尔、莫迪里阿尼等人的手法和蒙太奇手段创作,只是发挥得更加自由、更为洒脱。

游火旺的厚积薄发,从此他的好作品频频不断。一时间,他的作品被姚美良先生、王振西将军、朱沛林将军、黄河博物馆、新疆军区、南疆军区、上海新奇特车业公司、神州版画博物馆、福大美院、南京华东饭店、福建美术馆、《收藏家》、中国美协等国内、外一百多个私人和单位先后收藏。四十年来,全国约两百家各级各类媒体和刊物,尤其全球著名的《雅昌艺术网》《中国美协网》《世界美术家传》《中国美术全集》《中国艺术》《美术观察》《美术大观》等专题介绍游火旺的艺术成就。作品二十多次入选国家美展、全国专题美展和国际美展,并获荣誉金奖、银奖、多次铜奖、十多次优秀奖。1998年获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铜奖。另获省级美展的金牌和一等奖、多次铜奖、十多次优秀奖。另外,十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各地和海外名家作品邀请展。2015年到2017年中国美协艺委会先后为其在西安、福州、上海、三明主办个人作品巡回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游火旺被誉为美术“获奖专业户”,八篇学术论文收入艺术核心报刋。2001年,参加南京书画家慰问团赴新疆慰问南疆部队。2017年参加北京中国文化考察组,赴美国洛杉矶等地,参加观看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艺术巡回展等活动。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建省画院主办的“东寻西找·游火旺中国画展览(全国巡展福州站)”于2016429日上午在福建省画院开幕。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有原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游嘉瑞、福建省直党工委梁晋阳常务副书记、福建省美协原主席陈一峰教授、中国书协理事、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陈奋武主席、福建省文联原党组书记陈济谋、省直机关工委方月兴主席、省画院院长、省美协副主席郭东健教授;省画院副院长孙志纯教授;翁志承博士;省美协刘一农副秘书长、中国美院教授、省美术馆唐明修馆长、福建师大美院副院长张永海教授、福建师大酒店管理系主任游上教授、福建师大林之耀教授、省画院原副院长杨挺教授、屏山画院院长翁万康主任、王中仁先生、廖开助处长、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林秀美、三明文联黄莱笙主席。以及来自福州、厦门、漳州等地、画家的同学、好友等一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游嘉瑞、陈一峰、陈济谋先生分别致词。画展展出画家最近十几年来探索性的部分中国画小品七十余件。

也就在游火旺退休后,应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的2015,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和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共同主办的“游火旺中国画展” 在西安中国画院·国际美术城美术馆盛大启幕。此次画展共展出游火旺先生中国画作品70余幅,这些作品都是画家最近十年来创作的多个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作品。游火旺的创作都与卢沉和少文先生的艺术主张和理念密切相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火旺先生出于对艺术的忠诚,在人物画领域不间断地用功,潜心学习传统,努力寻找自己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棵树上没吊死,一条山路爬到黑!”由于长年累月对艺术潜心、专注的追求,最近十年,画了不少作品。火旺先生给自己规定了研究课题。这些画,延续了过去用遒家精神,重视笔墨,借鉴了西方大家夏加尔、莫迪里阿尼等人的方法和蒙太奇手段创作,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如《母亲系列》、《客家小妹系列》、《醉酒系列》、《渔父系列》等。漂浮的人物和非真实的空间,共同构成了画面新的样式,这无疑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力。这种成功的追求,对于中国人物画向新的审美转型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去西安4年后,游火旺与笔者在三明街头相遇。他跟我说,搬新家了。我说,多年没见,带学生赚大钱了?他苦笑了:这回你真说对了,退休后应聘西安美院,才带了4年西安美院的本科生。画了一辈子画,没攒下钱。买房是在西安画展卖画赚了四十多万,才在徐碧买了房。圈外的人不知晓,这么有名的画家会哭穷?就像一些官员,读不懂游火旺的画,即便暗投了明珠,也无人拾遗。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市文旅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