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洒甘霖教育兴——尤溪百年中等教育概略

e三明   阅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早已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以我出生偏僻乡村、一辈子从事高中教育又采写过福州、三明、尤溪三地七校校史的经历看,完全可以套用一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尤溪中等教育。”据《尤溪县姓氏志》记载:“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陈十九从大田四十八都(今大田县梅山乡文江村。尤溪原有五十个都,景泰三年(1452年),西部四十至四十三都划给新置的永安县;嘉靖十五年(1536年),西南部三十至三十九都、四十四至四十八都划给新置的大田县)迁入坂面漈头。”(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101月版第12页)我的家乡从明代开基到现在已经555年了。直到过了三年灾害大困难时期才开始办初级小学,由于距离坂面集镇四十多里远,直至1968年才有一个初中肄业生(“文革”停课没有毕业)。1974年才有一个高中毕业生。可是近三十多年来,几乎每一年都有人考上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的也都不乏其人。全县也是如此,1928年筹办尤溪公立师范中学校,当年11月正式获批创办尤溪公立中学校,在校生60人,教职工8人。直至21年后的19499月,还是一所初级中学,在校生192人(不含新增),毕业生49人,教职工28人。到了2020年秋,尤溪中等教育发展到初中13所,在校生9521人,毕业生3193人,教师1457人;完中4所,高中1所,高中在校生6226人,毕业生2129人,教师536人;职业中专1所,在校生2029人,教师175人(2020年《尤溪统计年鉴》第131页)。因此,当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日子,我作为一个退休教师不禁想谈谈尤溪县中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上世纪四十年代 尤溪初级中学校园全景)

image.png

1928年春季,尤溪小学师资紧缺,同时受福州办学热潮影响,尤溪县国民政府出资,城乡士绅和富商联手捐助,在城关水南开山书院办了一个招收小学毕业生的师范培训班,名为“尤溪公立师范中学校”,招收小学毕业生100名,培训时间一年半,招生具体事宜由开山小学校长、满清拔贡欧阳煌负责。由于卢兴邦坚持在“师范”之后加“中学”二字,几次上报,省教育厅都不予批准。9月开学,马传经县长重新思考如何办学的问题,经卢兴邦同意,决定办一所省教育厅承认的初级中学。当即从年初师范培训班抽取成绩较好的30人,另招收小学毕业生中成绩好的30人组成两个小班,名为“尤溪公立中学校”,11月初获得省教育厅的批准后,当即在万寿宫前(今县政府大楼东侧小花园)建设双层围廊式悬山顶木构校舍。19302月,从开山书院搬到新校舍办学。19499月,尤溪县立初级中学奉《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二专员公署命令》呈报的学校概况报告:“本校于民国十七年十一月由邑绅卢兴邦等创办。”客观地说,尤溪公立中学校是尤溪县国民政府创办,而不是卢兴邦的个人行为。

民国时期,各地军阀混战,乡村土匪横行,尤溪县国民政府财政困难重重,物价飞涨,市场凋敝,民不聊生,特别是到了抗战相持阶段,尤溪中等教育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这从19499月移交时,学校呈送给尤溪县人民政府和南平专员公署的档案中可见一斑:

其中经济情况:(1)教职员薪水由县政府发给,前期待遇依福州区标准折发实物每人公米90市斤,稻谷200市斤,再以薪级高下每人银元三至七元;工友每人公米45市斤,稻谷50市斤,银元七角五分。(2)办公费由县政府按规定发给,二三月份各发金圆券千元,四月份发银元二元,不敷甚巨,皆由学生代办费项下移用。(3)前期奉令征收学米40市斤(简师及贫寒子弟不收)。全部计收8800市斤,以三分之二津贴教职员,三分之一为设备之用。(4)学校校租由学董会经收保管,学校有扩充建筑设备时函请拨付,前期拨到修做门口围墙顶干谷750市斤,建筑后门围墙1800市斤,买瓦5610市斤,合计8160市斤。(5)简师学生全部公费,每人每月主食费糙米34.8市斤,副食费银元一元二角,每月均按实到人数造册具领,照数实发。

各级学生:初三甲组18人,初三乙组19人;初二甲组37人,初二乙组28人;初一甲组42人,初一乙组48人;新增春季班41人,以上233人。加上附设简师四年甲组19人,附设简师四年乙组19人,附设简师三年30人,总计301人。教职员28人。

学校场地狭小,1943年迁到城东清代演武场。除了前期师范中学校的欧阳煌,19301949年的十九年就换了十任校长(参见拙著《蜡烛 火炬 太阳——尤溪一中九十年简史》第5556页)。期间,国民党军队向苏区发动军事“围剿”,尤溪公立初级中学校舍惨遭国民党飞机轰炸,损失惨重,师生生活极端困难,溜生相当严重。在各县初中相继停办的艰难之秋,“只有尤溪县公立初级中学未停办”(《三明市教育志》19973月版第105页)。这跟当年尤溪公立中学校的地下党詹启元校长等老师的努力分不开。他们多方谋划,向地方争取学田610亩,发动师生在郊区开荒种菜,终于渡过了难关。

195016日,尤溪初级中学隆重举行迎接人民政府接管学校仪式。中共尤溪县委书记吴炳武出席接管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传达了毛主席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主要精神: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他希望全校师生员工在新的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工作,发奋学习,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吴书记宣布了县委县政府对学校人事任用的决定。陈祖顼留任校长,所有教师全部留任。军代表王凤善也在接管仪式上发表讲话:“没有高山,就看不到平原。”他要求教师克服旧社会固有的缺点,积极投入新的社会生活。陈祖顼校长代表教师表态: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遵纪守法,勤奋工作,为人师表,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尽心尽力。为了纪念这个喜庆的日子,尤溪初级中学就把这天定为校庆日,每年校庆活动,师生自编自演丰富多彩的节目,并用自种的稻子、蔬菜,自养的鸡鸭鱼会餐,整个校庆活动庆典演出、拍照、会餐,每生只需缴纳一角钱(家庭困难的学生免缴)。这种校庆活动一直延续了18年,直到196616日的校庆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等教育面临着一场重大的改革。1949101日,毛主席签发的《共同纲领》指出:“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1223日,教育部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195051日,《人民教育》创刊号发表了毛主席的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1951319日,教育部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指出:普通中学教育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各方面获得发展,使他们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学校的基本工作是教学,办好学校必须正确执行校长责任制和教师责任制,必须贯彻为工农开门的方针。10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学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劳动人民在文化教育上无权利、无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保障了工农子弟受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教育为工农的方针;规定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服务的方针;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都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教育制度的根本改变,带来了学校管理方式的更新,1952年底到次年春,全校教员集中在南平参加为期三个月的福建省中等学校教师寒假集训(即思想改造学习),还派陈祖顼、毛承鼎、欧阳震等参加省里组织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研究、日常政治和教学业务培训,极大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为了加强对学校的领导,195212月,中共尤溪县委特派县委宣传部长郝志芳同志任尤溪初级中学驻校副校长,负责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期一年。后来,县委宣传部长陈耀华也兼任过尤溪一中的政工副校长。经过几年时间的改革和整顿,尤溪初中成为南平专区办学质量最高的一所县立初中,1955届学生毕业率76.25%,考上高一级学校占报考人数65.3%,1956届毕业率提高到97.2%,考上高一级学校占报考人数96.6%。

1956917日,中共尤溪县委组织部批准,尤溪初级中学成立党支部,蓝绍祖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1958421日,经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尤溪县立初中改名“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并于同日使用新印章,当年秋季招收高一新生,学校发展为一所完全中学。新桥小学附设初中班独立办学,定名为“福建省尤溪第二中学”。422日,全校举行隆重集会庆祝独立办学,并把这一天定为尤溪二中的校庆日。1960年夏,尤溪二中78名毕业生中,41人考上南平一中高中部,28人考上中等专业学校,升学率达88.5%。

19589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年,国家提出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促进了文化技术革命新高潮的到来。这一时期,县委书记吴炳武、宣传部长陈耀华经常到尤溪一中听取汇报,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1960610日,尤溪流域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尤溪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尤溪一中灾后赈济工作,安置师生生活。中共南平地委书记刘健夫到尤溪一中视察灾情,当他看到寄宿生睡在膳厅每个小床铺挤三个人的情景,当即拍板拨付基建款8万元,地区文教区另外拨付3万元救灾款。在党的领导下,师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修建校园,种菜种杂粮,克服了教学和生活的重重困难。1963年,学校开展“抓双基,抓平时,抓低年级,抓年段过关,深入调查研究”活动,1964年实行“少而精”“启发式讲授法”的教学方法,1965年学校要求教师吃透“两头”(教材和学生)、重视“两尖”(优生和差生),因材施教,教学质量大大提高,19631965年,尤溪一中“连续三年高、中考录取率保持在40%和72%左右,处于省、地的上游”。1965年夏,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尤溪二中增办附设农村师范班,招生45人。 19664月尤溪二中十周年校庆,县委书记王显禄、县长郝志芳分别题词祝贺,县委常委程万里、新桥公社党委书记肖芳燕出席校庆典礼。建校十年,培养初中毕业生449人,其中升入高中的有150人,升入中专的有137人。至19659月,全县有完中一所,初中五所(一中城关,二中新桥,三中汤川,四中洋中,五中管前),在校生1792人,教职工144人,分别是1950年春季的10.7倍和7.5倍。

19665月“文革领导小组”成立至19778月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布“文革”结束的十一年时间里,尤溪中等教育和全国各地一样,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率大幅度提高,这个时候中学校舍、师资严重缺乏,尤溪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并力促发展:城区的一中以县财政拨款为主,生源区乡镇资助木材和师生勤工俭学为辅;各初级中学以所在地乡镇提供建材、调集有建筑专长的民工为主,以师生勤工俭学为辅。不但原有中学校舍逐年扩建,而且中仙接着办起了六中,团结、西滨、梅仙、坂面、台溪、联合等都办起了初级中学。所缺师资就从当地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坂面公社党委把福建师大下放的6位教师请到坂面中学任教,深受学生及当地群众的欢迎。19706月,为了扩充新兴工业城市三明的补给,尤溪县划归三明地区管辖。“文革”后期,提出“初中不出队(大队),高中不出社(公社)”的口号,各公社一时竞相攀比。人口多的乡镇还继办第二所、第三所初中,如新桥的夏阳初中、双里初中;坂面的街面初中、大坪初中;中仙的三华初中、文井初中;团结的文峰初中,台溪的清溪初中,洋中的后楼初中等。甚至有的大的村落(基点)完小也纷纷办起了附设初中班,如坂面公社就有米罗石、下川、古迹、山面、芹洋、京口等。如果仅仅从办学规模来说,这个时期是尤溪中等教育发展最快,校舍建设和在校生人数最多的时期。

高校多年停课,师资严重不足,“忽如一夜春风来”,初级中学一时遍地开花,不说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没有胜任的教师,就是语文、数学科目也是由小学高年级教师顶替。这种盲目的办学状况,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对人才培养的长远效益可想而知。一味追求数量上的激增,而没有严格管理质量的办学模式,很快引起尤溪党委、县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深刻思考。

19794月,针对经济底子薄、人口众多的现状,中共中央明确制定了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尤溪县委县政府认识到:教育的改革和经济改革一样,也同样是底子薄弱,校舍破旧,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而生源又很多。当年九月,各公社高中选送部分优秀学生到尤溪一中和片区完中,19807月,中学结构调整改革,全县保留五所完中:尤溪一中、新桥中学、溪尾中学、西洋中学和团结中学(19828月,新桥中学复名福建省尤溪第二中学,溪尾中学、西洋中学和团结中学分别更名为尤溪三中、尤溪四中、尤溪五中)。全力充实五所完中的师资力量,其余中学全部撤销高中部。当时汤川公社和基础略好一些的中学对此想不通,强烈要求继续保持完中体制。但县委县政府决策果断,措施有力,调整壮大了五所完中的师资队伍,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实力,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缓和城市扩容带来的教育问题,19809月,在城区创办尤溪第六中学,1981年秋季增收职高班。19879月,成为完全的职业中专学校。

1981225日,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爱委会、全国伦理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九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33月,中央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1984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揭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序幕。尤溪全县上下特别是校园大力开展这一活动,迅速改变校园环境和师生的精神面貌。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的教师和遵守纪律、学而不厌的学生越来越多,校园秩序迅速改变,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19811984年,全县集资700多万元用于教育,建校6万多平方米,添置课桌椅4万套,各种教学设备和仪器也大幅度增加(含小学)。1982年,尤溪县成为福建省唯一一个被国家计委、经委、财政、教育四个部门联合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的县。

19853月,在城南创办尤溪第七中学。1992年秋季向全县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从此,尤溪中等教育明确了不同层次的奋斗目标,也开始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竞争,从而迎来了一个尤溪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尤溪一中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把向全国重点大学输送优秀生源为人才培养目标。要提高办学层次,既要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生源,也要有宽阔的校舍和相应的教学设备。办学目标明确,硬件和软件建设双管齐下。

1991年城区解放路拓宽,学校内移围墙,改建雄伟壮观新大门,并寻求企业资助,在下操场建设灯光球场。19928月,尤溪县委把筹建尤溪一中科技大楼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科技楼建筑面积5567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图书馆、阅览室、学科实验室、电脑室、电化教室、阶梯教室、多功能会议室的综合楼,投入资金400多万元。1995年抓住申报省二级达标校的机会,一面取得县财政拨款,一面发动校友寻求企业赞助,先后购置了学科实验仪器和电教、体育、音乐以及图书、音像等资料,购置了计算机,这时,修建多年的400米田径场也投入使用。接着,根据学校升级需要和国家贷款政策,按照一级达标校的标准,重新设计建造了教学大楼、科技楼、办公楼、宿舍楼和游泳馆。

生活设施也不断完善。学校在大门外建设一座风格别致的双层尖顶楼房,底层供师生寄存1200多辆自行车,二层为工会俱乐部一教工之家,职工幼儿园等。在1994年夏建设一栋12套的高级教师住宿楼竣工投入使用之后,连续以学校批地、垫资补贴和教师集资的形式建造三栋教工住宿楼70多套,完全解决了在任教职工的住宿问题。同时,学校以多种形式投入资金绿化美化校园,教学区、生活区分离,既保持了学校四季花香的生态美,又渗透了古今相融的文化景观,朱子文化、科技创新、校友往来、花园塑像、游泳池等。

学校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让每一个教师增强主人翁意识,关注学校发展,关注学生进步,老师们意识到,学生的成长追求和升学期待就是自己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上,尤溪一中更是注重塑造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把日常思想教育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使教育的内容富于知识性、形象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接受,并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学生热爱学习追求上进的自主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学习的状态就会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学校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次教学,补缺补漏的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成绩。1995年全省首次统一会考及格率100%,优秀率59.7%,19981999年及格率均为100%,优秀率分别为74.7%和77.8%。高考成绩历年稳中有升,19901999年高考上省专线2525人,平均每年保持250人以上。19996月,尤溪一中以91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了省一级达标校验收。

尤溪七中、尤溪五中也紧追不舍,教育教学两手抓。一方面多方争取资金扩建改建校舍,七中重建教学大楼、逸夫楼、图书大楼;五中建教学大楼、师生宿舍楼;配足教学设备,购置各科需要的实验仪器,绿化美化校园,分别通过了省二级达标校和省三级达标校的验收。二中、三中、四中、六中、职专都根据各自办学特点,坚持教学育人不分离的原则,重考试而不惟考试,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图为2015年尤溪一中高中部)

image.png

俗话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近几年来,尤溪中等教育在全国强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依法依规办学,学校建设突飞猛进。2020年《尤溪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县中等教育校园占地面积75551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12125平方米,其中初中161005平方米,高中52057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100132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18所全部达标,运动场面积153790平方米,计算机3433台,图书藏量805901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20172019年全县(不含民办)高考本一上线分别为400人、414人和401人,分别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380人任务,位列全市十个县(市)第二;2020年本科上线1314人(一中785人,上线率96.32%;七中上线228人,上线率74.03%;五中上线188人,上线率65.73%)。

各中学立足本校,发挥特长,各显神通,创造佳绩。尤溪一中不断完善“一本九株”责任制度,把育人的目标有侧重地分解到三个年段的不同时期,从个人延及家庭、集体、国家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由小到大,不断开拓自己的胸怀。在教学上,学校以争创省级城市示范高中为动力,把创造性、综合性、导向性、开放性作为着力点。根据教材实际,富有创造性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变换思路,一题多解,从中选择最佳方法;综合文理特点,全面发展,学理科的学生广泛阅读文史读物,文科学生广泛阅读自然科学读物,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安排力争走在前头,做到既有独创性又有普遍性,成为县内外高中的教学导向和示范;同时,开放办学,常年欢迎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听课、交流。谋求发展,成立尤溪一中校友基金会,让有能力有经验的校友参与管理,吸纳社会资金,提升学校品位。

尤溪七中明确“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目标,追求“三个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高度重视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根据省颁布的教学计划,开齐开足课程,认真组织研究性学习和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加强对“三大考”的组织管理,成立初、高三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年段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有力,2018年高考上本科线239人,上线率76.36%,中考综合考评名列全县第二。高中及格率、优良率均达到省一级达标校要求。

尤溪二中强化常规检查。大部分学生家居乡村,基础薄弱,学校要求教师坚持精心备课,精讲多练,精心检查;坚持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强化考风考纪教育,营造良好的学风。尤溪三中坚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做准备”的办学理念,严格要求教师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突出考试的目的性、客观性和评价的合理性,中考上线率连年达到56%以上。尤溪四中着力打造灵动课堂。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备课组活动做到定主题、定主讲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参与人员、定记录员,课堂严谨活泼灵动,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尤溪五中大力营造书香氛围。借助省示范图书馆的优势,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每周安排一节经典阅读课,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师生每年人均阅读量12本以上,同时利用校园主干道两侧的文化长廊、宣传栏、黑板报、LED显示屏进行传统优秀文化主题宣传,组织多学科多种类的校园兴趣小组,促进学生交流取长补短,全面发展,现在已形成有五中特色的校园文化,获得“全国足球特色校”“省文明校园”“省奥林匹克教育特色校”“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中天雁阵随星斗,一脉书香守校园。”经过近百年来的中等教育教学实践,尤溪县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现在正朝着更加规范的新时代教育方向稳步发展。(图为尤溪七中全景和教学楼)

image.pngimage.png

 

(尤溪县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供稿,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尤溪一中退休教师、三明市诗词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