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 彪炳千秋——尤溪县朱子文化建设历程回顾

e三明   阅读

   陈宗辉

翠帷苍苍,沈水泱泱,被誉为东南名胜福州“后花园”的千年古县尤溪,山清水秀,地灵人杰。环顾城郊:牛岭耕烟,双峰衔月;笔架倚天,豪气挟风。金鱼织井,仙舞云中。登高远望:万里鸣蛙犁镜,蓬莱日出;一袭镶珠翠锦,罗汉云松。目送溪水东去:碧龙出壑并游,绕城二水;长虹饮涧竞舟,桥拱百弓。可谓歌隐隐,画蒙蒙,十年梦寐长来去;船欸乃,车萧萧,千里行程尽西东。因此到过尤溪的人无不夸赞这里民风淳朴,人和政通。著名艺术家刘海粟曾经写过一首题贺朱熹塑像的绝句:“重解经书学轶伦,诗明如话境深沉。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扬帆有后人。”下面就让我简单回顾一下,尤溪县继承古代优秀传统,弘扬和发展朱子文化的历程。(图为南溪书院大门)

image.png

从目前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明崇祯丙子九年(1636年)版《尤溪县志·人物》(原书现藏日本东京图书馆,2019年尤溪县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根据原书复印在海峡书局出版)中就有确切的记载:“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父松,任尤溪尉,寓溪南郑氏馆。建炎四年庚戌九月十五日甲寅午时而熹生,命名‘沈郎’,旋改名‘十二郎’。绍兴三年,先生甫四岁,指日问父曰:‘日何所附?’曰:‘附于天。’又问:‘天何所附?’松奇之……孝宗立,应召上封事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四海利病,系斯民休戚;斯民休戚,系守令贤否。监司者,守令之纲;朝廷者,监司之本。本原之地,亦在朝廷而已。”小序中还说,记载朱熹事迹,“以其生于尤溪……故从旧书之,非敢妄扳大儒以炫耀云。而本邑旧志俱叙于毓贤,抑何自相分异耶?今从郡志仍于人物传首列之。”朱熹的出生、早慧、忧思天下,明崇祯版《尤溪县志》系有所本,只是更早的材料今已散轶,我们没有看到罢了。

同在崇祯版《尤溪县志·规制》“南溪书院”中记载:“南溪书院,在公山之麓。宋郑义斋故馆地,而文公于焉诞瑞者也。嘉熙丁酉(1237年),邑令李修始创祠三间,合祀韦斋、文公。翼以两斋,曰‘景行’,曰‘传心’。淳祐元年(1241年),邑令施濆复加修辟。德祐元年(1275年),赐额为‘南溪书院’。元至正四年(1344年),佥宪赵承禧以父子同祠于礼未安,爰命监县文殊海涯分建。”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知县诸弘济增修堂、舍、坊、亭。当时在尤任职的官员多方收集朱松、朱熹父子的诗词,并和当地文化人一同选择命名“尤溪八景”(后增至十景),以酬唱诗词的形式纪念一代大儒朱熹。朱松的诗主要有《南溪洗儿二首》《题龙门洞》《宿丹溪道中》《尉署杂兴六首》《题永兴寺壁二首》等,朱熹的诗词主要有《观书有感》《玉溪桥》《尤溪县学观大阁》《立春大雪邀刘圭甫诸兄游天湖》《次韵答谢尤令石子重兄三首》《自题像赞》《次石子重<题宗室二妃图>》等。地方官员和文人纷纷题咏南溪书院、半亩方塘、毓秀亭、天湖、文山、公山以及尤溪十景之作。十景名胜为:狮麓春云、虹桥晓月、双峰挂日、二水明霞、西泽龙潜、东岩虎啸、龙台钓雪、牛岭耕烟、玉溪青印、金鲫湛泉。这是尤溪县传承朱子文化的初始阶段。清代历任知县对县衙格制不断做了修缮,道光知县张兴仁先在谯楼外挂匾额,左为“道先正己”,右为“志在安人”,后来把这两块根据《论语》的内容写的匾额挂在一起,成为县衙的一副言志门联,受到当时知识界的好评。此后直到清末民初没有大的变化。(书院内景)

 

image.png

晚清大兴文字狱、“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时期,虽然性质完全不同,但朱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处在见不得光明的冰冻时期。我为尤溪一中高中部开设《走近朱熹》校本课程时,曾经采访过县政协的领导和文史办(今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和民族宗教委)的专家,他们给我讲述了县里朱子文化建设前期的主要工作。

尤溪县真正把传承和弘扬朱子文化的一系列工作列入议事的重要日程,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1982423日,文化部门举行全县文物普查,在梅仙乡(今梅仙镇)乾美大队朱熹后裔朱培清家里发现明刻本《紫阳朱氏建安谱》。本谱修于明代万历庚申年(1620年),朱氏十五世孙翰林院五经博士朱莹编撰。谱前有朱莹撰写的《建安修谱议》《谱例解》两篇文章,该谱内容承袭朱熹淳熙十年(1183年)修撰的《新安朱氏世谱》,并收有朱熹《新安朱氏世谱序》。5月,《紫阳朱氏建安谱》经省文物馆鉴定确认为善本,是研究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珍贵资料。620日,新华社报道了这个消息,后被列为1982年全国四大文物发现之一。729日,县博物馆找回了“文革”破四旧时散失的朱熹手书“韦斋旧治”石碑,重新竖在原址(今尤溪宾馆大门左侧)。12月,尤溪县人民政府把这块石碑列为保护文物。914日,尤溪县人民政府宋世勋县长、县政协程万里主席一行六人到实地勘定“朱熹诞生地”文物保护范围。1225日,尤溪县人民政府颁布“朱熹诞生地”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次年秋,应省文化局(今省文化和旅游厅)要求,将《紫阳朱氏建安谱》送到省博物馆裱褙、复印,以便永久保存。

1983129日,在朱熹后裔朱锦堂家里发现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刻本《南溪书院志》五卷,装帧成四册。该志由延平府通判兼署尤溪县事杨毓健主修,县训导李铨同修,拔贡刘鸿略、举人黄其炳等六人编辑,朱熹第十七世孙朱钟学审校。《南溪书院志》五卷分述内容:卷首延平府通判兼署尤溪县事杨毓健、学使车鼎晋、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福建巡抚陈瑸的序文;第一卷本源、年谱、本传;第二卷古迹、建置、朱松朱熹像赞、历代谥封、祀点、祠田;第三卷朱松朱熹父子在尤溪的诗文;第四卷历代名人诗文。

1984117日,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三明日报》刊载尤溪县城关建设街85岁居民郑大育捐献给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朱熹手迹板联: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当时,“读书起家之本”已经在“文革”中被毁,现悬挂在尤溪县博物馆展览大厅的系1988年仿制的。4月,尤溪县人民政府在南溪书院旧址门口竖立“朱熹诞生地”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广播电台和报刊的广泛宣传,很快扩大了尤溪县朱子文化建设工作的对外影响,不断有文化界的朋友前来尤溪参观朱熹诞生地。可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南溪书院,民国期间还维护得很好,因为主政闽北的卢兴邦不时在那里举行各种重要会议,包括任免县长。19291016日(农历九月十三日)卢兴邦五十初度庆诞在南平举办百桌大宴之后,也在南溪书院和开山书院联席举行续宴,宴请南平府各县军政要人和他的尤溪亲友。19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卢兴邦主持在南溪书院置办酒席25桌,欢迎闽北各界知名人士纪念朱熹诞辰800周年。这两次大型活动都有许多文人献诗助兴。1958年,南溪书院作为尤(溪)沙(县)公路工程的炸药仓库不慎炸毁,只剩废墟一片。后来,有关纪念朱子文化的活动就借助于原紧邻南溪书院的开山书院,只是这时的开山书院也差不多是东倒西歪屋了。

image.png

19854月,省文管会批复并拨款6万元作为修复文物保护单位——朱熹诞生地南溪书院(其实修复的仍然是开山书院)。425日,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将“南溪书院”的辞条收入《中国名胜辞典》一书。1987117日,《福州晚报》刊发了尤溪县举办朱熹文物展览的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播发了消息。19873月下旬,《光明日报》记者陈有仁到尤溪采访,写成通讯《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访朱熹诞生地——福建省尤溪县》(原载1987919日《光明日报》第二版“文化名人寻踪记”栏目),受到读者的好评。531日(农历五月初五诗人节),尤溪县政协秘书处牵头成立了尤溪县紫阳诗社,收到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安徽等十八个省市290多家诗社和诗友的贺诗(词、联)贺信420多件,其中屏幅120多幅。著名学者、诗人、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寿祺教授为《紫阳诗词》封面题签,并题词扉页:“卓哉紫阳,教泽长流;源头活水,不涸不休。后贤仰止,师道是修;英华含咀,流誉南州。”12月全部收入《紫阳诗词》创刊号中。1030日,福建电影制片厂《朱熹故乡之行》摄制组一行六人,前来尤溪拍摄朱熹诞生地纪录片有关镜头。

短短的六年时间里,尤溪县在传承和弘扬朱子文化工作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明崇祯版《尤溪县志》和清康熙刻本《南溪书院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朱熹诞生地的宝贵资料——明刻本《紫阳朱氏建安谱》,修葺“南溪书院”,并利用各种媒体向外界广泛传播,为后来的进一步推行和发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32日,尤溪城关解放路东西南交汇的三角埕举行朱熹塑像奠基仪式。424日,暮春时节的尤溪,天气暖和。朱熹塑像揭幕典礼隆重举行。张文成县长主持揭幕典礼,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彭炎、三明市长李立士、尤溪县委书记江运福共同为塑像揭幕。国家文化部、省市有关部门、兄弟县和朱熹祖籍婺源县的领导,北京、上海、江苏、山西、海南、江西等地的专家学者,新华社、《人民日报》、《福建日报》、《三明日报》、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等单位记者,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等二百多人,县直机关干部、城乡群众共三千余人参加了揭幕典礼。从此,来来往往途经解放路的人都向庄重端庄、手持经卷的朱熹塑像行注目礼。朱熹的形象从古代典籍、书卷走向人们的视野,朱子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同年915日,尤溪县朱熹学术研究会成立,聘任省社会科学院蔡厚示教授为顾问,县委宣传部长吴厚荣任会长,县文化局长欧阳浩任副会长,首批吸收会员21人,研究会办公室设在南溪书院。1989228日,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县文化局共同邀请各界人士座谈征集有关朱熹的资料,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李为湘提出具体的征稿要求,19909月以《尤溪文史资料第九期·朱熹研究资料专辑》交付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首次印刷5000册。

从这以后,尤溪县朱子文化建设工作进入了既有长期目标又有短期规划的时期。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着力于朱熹诞生地的景观升级建设,一方面动员各个方面的人力从事朱子文化的理论研究。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996525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尤溪调研,他高瞻远瞩地指出:“朱子文化研究开发工作刚刚开始,将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做实做好。”当时,尤溪河梯级滚动开发项目遇到体制改革的麻烦,雍口电站前期工程已经施工,业内部分专家提出水电投资大,多上火电项目的建议。尤溪县政府一方面多方争取雍口水电站立项审批工作,一方面重新设计修建南溪书院、半亩方塘、仿宋街、观书亭等。2001年,尤溪县新一届政府做出了全面复原朱熹诞生地——南溪公园建设工程的决定。可是,水南民居本来就已经不少,新中国成立后又搬进了许多拆迁户,就更加拥挤了。这时候重建南溪书院及其配套工程,不仅仅是仿古建设的难度,更为困难的是如何动员搬迁安置文物保护区内的居民。当时水东新区还没有开发,电站坝区移民的搬迁安置在城郊已经饱和。最后只搬迁出一半的居民,先完成重建南溪书院、半亩方塘、仿宋街、观书亭、音乐喷泉和连接城区通道的一期工程。

2003年冬,南溪公园正式向市民开放。仿古重建的南溪书院为悬山顶木构楼,飞檐翘角,楼下祭祀大厅,楼上文物展览,面前长方形半亩方塘,塘中南北有桥连接,谓之濂洛桥。大门西侧有观书亭,亭后有假山花草。门外铺砖广场竖立四根阳文篆刻“万世师表”牌柱,牌柱下方近河处有音乐喷泉。一个山区县城首次建设音乐喷泉,多彩的灯光和水柱交织,绚丽的水花随音乐跳荡;时而直射高空,时而氤氲一片;时而如彩带在空中飞舞,时而在地面冒泡停歇,一时赢得了广大市民的称道,特别是没有到过大城市的老人和小孩,更是天天晚上坐在观景台阶上,小孩子还要跑到喷泉场内淋个全身湿透。广场东至文公桥南端,西至玉带桥大酒店北场院。南溪书院西邻沈郎樟公园,公园建造弧形廊亭,廊道旁竖立纪念朱熹书法勒碑(这些碑刻现移到天湖寺山门外广场)。书院东面紧邻开山书院、县博物馆,馆外场院墙上镂刻朱熹讲学传道的浮雕。树荫下的铺砖通道宽阔,可以成群结队散步聊天,成了市民休闲的最佳选择,青印溪驳岸鹅卵石通道又是青壮年市民健身的好去处,许多人每天早晚两次赤脚行走按摩脚底锻炼。

另一方面,从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研究,阐述朱熹在文化上的重大贡献。南溪书院重建刚刚落成时,有的人把朱熹当做寺庙的神明一样祭祀,每月朔望之日都到书院楼下焚香燃烛放鞭炮烧金银纸,并用红纸写着“昔而人今而神世事不同皆圣代”的条幅贴在墙上。书院里不时烟雾缭绕,烛光摇曳。这种做法绝不是县里重建南溪书院的初衷,但是也没有用行政的手段去立即禁止。于是,县里决定从文化上继承和弘扬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此推行朱子文化研究和发扬,大力提升市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图为朱子讲学)

image.png

如何进一步让古代的朱子文化深入人心?县里采取了普及和提高并举的方法。县委宣传部编印了《一代宗师朱熹》《朱子家训和现代家教》等小册子,这些小册子的内容主要是朱熹生平事迹介绍,《紫阳朱氏建安谱》简析,朱子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朱松朱熹父子在尤溪的诗文,朱熹论治学要旨,清康熙刻本《南溪书院志》简介,以及城区文庙大成殿、白鹤楼、金鱼井、双峰挂日等景观的介绍。书中所有文言全部附有翻译,文字浅显易懂,只要具有初中文化程度都可以自学。这些小册子发到机关单位、中小学校,朱熹论治学、论教育的语录和通俗的绝句诗很快传遍城乡各个角落。为人处世的如“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通过朱熹治家格言,熟悉了古代思想家的名言警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等;治学的如“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等。诗句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偶成》)等。

传承和弘扬朱子文化仅仅着力于这种普及当然不够,更要着力于挖掘和提高,把朱子文化和当代的社会思想、经济、文化结合起来,促进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于是,县里举办了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尤溪首届朱子文化研讨会,大会收到高令印《朱子学概说》、朱杰人《<诗传纲领>研究》、傅小凡《浅析朱熹的哲学本体论》等教授学者论文45篇。接着举办了朱子文化研讨会论文评选活动。既有对朱熹哲学思想的深刻阐述,又有对朱熹治学、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县内文化界的思考。(图为紫阳公园大门)

image.png

随着尤溪工业企业、水利水电、高铁交通的快速发展,尤溪县的城区也不断扩大,除了旧城改造,大儒名城、西城移民区、水东新城、三奎头的大面积开发,埔头、红土地工业园区的扩建,极大带动了朱子文化城以及旅游景观的建设和旅游文化的大幅度提升。

提出朱子文化城建设的新构想之初,县委县政府首先统一认识,朱子文化并不等于朱熹文化,建设朱子文化城也不等于建造一个朱熹文化城。康熙曾评价朱熹:“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肯定朱熹对历代儒家学说有集大成的贡献是正确的。20059月,在中共尤溪县委十届五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崇文尚学、循理明义、经贸繁荣、社会和谐”的朱子文化城的目标。尤溪历史源远流长,朱子文化博大精深,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经济社会政通人和,省里的专家评价“尤溪有六个显著特点:一是人文底蕴深厚,二是自然资源丰富,三是区位优势明显,四是革命贡献突出,五是人脉联系广泛,六是产业特色鲜明”。为了加速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社会和的总目标,以着眼强、着力进、着手快的工作要求,全面促进尤溪的再提升、再赶超、再跨越,20062月,在县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将“建设新兴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的发展定位写入了《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体人大代表通过了这一发展目标。2006115日(农历九月十五日),尤溪县朱子后裔恢复举办祭祀朱熹活动。从明代弘治四年(1491年)起,朱熹诞辰祭祀活动就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后来虽一度中断,但恢复之后的“公祭朱子大典”更具规模,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7月,尤溪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在“建设新兴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的发展目标后加上“创建幸福新尤溪”,尤溪电视台、福建微尤溪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新的工作总目标,决定从20121月起,把加快推进朱子文化城的建设,作为经济尤溪、文化尤溪、和谐尤溪的重点任务。

尤溪县城在地理上最为独特的地方,就是从南面而来的尤溪河与西隅而来的青印溪在城里交汇,并在城东聚集成一个美丽的沙洲岛,岛的上游东西两水交汇500米,向来被称为“互流溪”。要是其中一条上游下雨,那么互流溪水就呈现一半黄一半绿的颜色。南面尤溪河有个“互流溪潭”,是城区到水东的渡津口,一天到晚,木船欸乃;溪岸上古树掩映下的福明宫,轻烟袅袅。更为吸引人的是虬枝探入河水的“榕樟相生”,当地人俗称“古木相抱”。“榕樟相生”树龄达400年以上,被当地居民视为神树。晚清之时,西面的青印溪岸还保留着保安寺、万寿宫等唐宋流传下来的古寺,沙洲岛下游有座望江楼,是明清时期读书人吟诗作画的好地方。于是,县里决定结合旧城改造、环境整治和旅游景观建设,把原来的南溪公园和沙洲公园连成一片,开辟两河驳岸步道,打造一个上规模高层次的公园,它是市民家园场院,也是都市人文景区,是休闲健身场所,也是古城文化载体,乡情教育课堂,张扬城市气象。环岛驳岸石板步道,听水声观鱼游;树荫下塑胶跑道,听鸟叫看花草。朱熹传道,手不释卷;弟子为学,口若有声。一座座雕塑站台,一块块牌坊石栏,都在向人们诉说着“道先正己,志在安人”的先贤古训。一棵棵古树,一丛丛花草,都在向人们展示着顺势而生、应时而变的哲理。因此,那牌坊虽然没有获得御赐、恩荣、圣旨的种种荣耀,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古代传统文化传递不衰的神圣,感受到学者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带来遍地传扬的琅琅书声。

如果说这些是撒在家园山野上的明珠,那么,《“朱熹杯”海内外诗词征集选粹》《“朱熹杯”海内外楹联征集选粹》《走近朱熹》《朱子文化城》《尤溪苏区红色诗集》等就是不断引向纵深之处了。古城的美在尤溪,在省内外作家激情满怀的笔下,也在海内外诗人楹联家飞扬的韵律中。

在迎来第“十三五”经济规划的时期,尤溪的朱子文化城建设有了新的理念,科技文化引导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蕴含优秀文化。具体地说,第一是把朱熹为代表的传统儒学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桂峰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与尤溪自然景观(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阜山、国家水利风景区闽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梯田以及蓬莱山、银杏林等)结合起来,构建富有尤溪特色的生态文化;其次是把朱熹诞生地的景区与朱熹公园、公山景区、文山景区、紫阳公园、紫阳湖打造成感受古代文化的休闲之地,即建造成中华理学文化城;县政府委托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名牌大学中城市优化设计团队规划编制,以城市园林建设为载体,把朱子文化自然融入到建设中去;第三是把朱熹童年活动和他的家训以及他的后裔朱伯庐治家格言结合起来,构建富有特色的家训主题园。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这两句诗援引到三明传承弘扬朱子文化,推进三明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发展也是很恰当的。朱熹哲学思想和儒学文化在元明清三朝活跃达五百多年之久,在今天的经济文化建设中仍然还有可利用的积极因素,根据马克思主义继承古代文化“古为今用”的原则,吸收朱子文化中的民主性精华,把挖掘朱子文化的合理因素与当代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挖掘朱子治家格言的孝道与当代的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为美丽新农村的建设服务,为推动尤溪乃至全市的跨越发展服务。(图为朱熹公园)

image.png

 

(尤溪县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供稿,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尤溪一中退休教师、三明市诗词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