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07年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e三明   阅读

■ 龚平 供稿

image.png

改革开放后,三明大力培育市场、各类创业力量激活各种资源,组织全区域新一轮经济发展起步。

三明整个区域是山区、深山区,原是福建省最偏僻、最封闭的区域。1957年开始,省里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调动全省相当部分财力、物力、智力和劳力在沙溪河中游河谷的荒丘上建设重化工业和工业城,成为福建工业化起步的重要基地之一。改革开放后,三明各级党委、政府发挥主导力量,解放思想,另辟蹊径,大力培植、发育市场和各种创业力量,调动各种资源,顺应规律,在全区域组织经济发展起步;同时,用改革开放激活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使之融合成工业化起步的整体力量。

改革开放初

三明突出景象

个别较发达的城市与广大山区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同时并存。三明各县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经历兴办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大跃进、公社化,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吃饭都成了大问题。从此开始,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把工作着重点一直放在农业上面。在计划体制下,城乡分割、所有制分割,三明工业城的崛起对三明广大山区影响甚小。各县虽有发展工业的强烈愿望,既无暇、也无力顾及,但县、社(现为乡镇)、队(现为村)自己出力办了些基础设施,三明刚解放时公路通车里程仅417公里、电站仅有5(装机385千瓦),1978,公路通车里程已发展到6247公里(多数为等外公路),县办、社办、大队办、联办的电站1400多处(装机7.2万多千瓦,绝大多数为小水电站),各县县城、绝大多数公社(现为乡镇)所在地、相当数量大队所在地已通路、通电、通电话。小工厂也办了一些,实行“以粮为纲”时,各县对化肥非常重视,在省、地大力支持下,先后有宁化、尤溪、永安、将乐、清流、泰宁、明溪、大田等县建起生产碳酸氢铵的合成氨厂,沙县建起硫酸厂生产过磷酸钙,这些都是当地当时最为先进的工厂。除此之外,各县都建有或大或小的修理农机为主的农机厂,以提炼松香为主的化工厂,生产家具为主的木器厂等,1978,10个县的工业总产值为2.6378亿元(其中4个县每县工业总产值仅1000多万元,3个县每县仅2000多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明地区各级党委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引下,抛弃“阶级斗争为纲”、停止各种各样“红色风暴”(运动),把全局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重点放在这样两件大事上:一是冲破僵化的农村经营体制,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摒弃“以粮为纲、一切砍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挥山区各种潜力。到1981年末,三明地区农村在全省率先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经营飞速发展,商品经济蓬勃兴起。全地区粮食总产量1978年为17.11亿斤,以后连年增产,1983年已达22.34亿斤,平均每年增1亿斤,这是空前的。农业总产值(包括农、林、牧、副、渔)1981(1980年不变价)4.81亿元,1983年发展到6.47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不到100元提高到1983年的308元。广大农民终于过上平安温饱的日子。198371,地市合并,成立省辖市,实行市管县、市带县的新体制。

1984年开始,市委把工作重点转到城市改革,要求市区工业向“高、精、尖”发展,要求各县把加快发展工业放在突出位置。工作推进困难重重,原来想象“‘包’字进城”会“一抓就灵”,市委认真接触后发现在计划体制下成长的国有企业,人、财、物、产、供、销一直全由上级有关部门掌控,要实行“不找市长(厅长)找市场”,非常艰难,需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改革过程才能实现机制转换,在三明工业领域处于举足轻重的省属企业从1983年开始总产值连续几年下滑,1985年比1980年负增长66.71%。各县和广大山区如何?1986年初我父亲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调研。农村第一步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后,县、乡都把发展工业、社队企业(后称乡镇企业,简称乡企)放到重要位置,原因是:当时的县、乡班子成员都经过总路线教育,都有强烈搞工业化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工农业总产值是考核各级党政班子最主要的指标;县财增长主要靠工业,乡财靠乡企;工业、乡企发展了才能广开就业门路,安排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家办企业的热情很高,可是几十年来一直“以粮为纲”,县、乡班子都不懂工业,不熟悉市场经济,经济内行的人才缺乏。搞计划经济工业化时代已过去了,“等、靠、要”已无望,三明曾想用“市管县、市带县”新体制帮助各县发展工业,“小马拉大车”无能为力。就在这样情况下三明山区工业化开始起步。当时发展工业有点“饥不择食”,各县普遍实行“拣到篮里就是菜”,碰壁、受骗、失误、弯路实属难免,一度到处兴办变相乱砍滥伐的“小方料厂”和造成溪流严重污染的“小造纸厂”,幸好省、市态度坚决,予以关闭。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县、乡干部办厂很起劲,广大农民动的不多,长期以来他们处于封闭山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在他们思想上、行为上已形成惯性,实现温饱后安于现状,流行这样一句话:“太平盛世种田最保险,交完皇粮赛过神仙”,认为办厂经商都有风险。特别是不少基层干部“左”的影响还未肃清,他们经历好多次“红色风暴”(运动),已吓怕了,还把外出打工、经商办厂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已有不少农民开始经商办厂,我父亲在调查中发现,在三明农村4844个专业户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50.39%,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0.14%,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9.47%,有些专业户办的厂颇大,雇工数十人。以后深入了解才知道,他们用专业户称号是为了戴一顶“红帽子”,还有些农民办的厂子“挂靠”在乡企,也是为了戴一顶“红帽子”。

市委对当时三明经济的基本特点在给省委一份报告中这样写的:“发展经济的严重任务与满足自给自足的小生产习惯势力同时并存;个别较为发达的城市与广大不发达的山区同时并存;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广大农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同时并存。”

探索三明区域

经济发展新路子

逐步明确必须大力培植、发育市场和各类创业力量,激活各种资源,优化配置。19864,当时的省委书记陈光毅、省长胡平连袂到泰宁、建宁、将乐和三明市区视察,我父亲随市委书记周厚稳全程陪同视察。两位省党政主要领导郑重提出,在脱贫致富、经济发展上三明要走在福建山区前头。胡平赞扬山区县在农村改革后山、水、田发生的变化,他说:“要说问题,在整个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比重太少,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由此引起财政困难。你们不是办一个厂,而是要办很多厂,经济结构这种转变还未来到,这是根本问题。”两位省领导还说,各地市里,你们三明外出学习最少,好像还没有组团出省过,应该走出去开阔视野。

市委书记周厚稳说:“我们经济发展年年有进步,但与江浙比,与沿海比,差距正在拉大,可借此机会认真清理一下经济发展上的正反经验,认真研究一下今后路子如何走?”我父亲介绍了当时全国范围高速发展典型的主要三大模式,一种是泉州模式(也就是珠江三角洲模式),发挥毗邻港澳台和华侨多的优势,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大量引进外资,从三来一补开始,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快速发展了。我们三明也想这样抓,花了很大力气,1985年底签订合同项目18,都属试探性小项目,实际到资才68万美元,大概要再过十年八载才能成气候。再一种是苏南模式,与上海有千丝万缕关系,大量“星期日工程师”到苏南各地,带去市场信息、先进技术、闲置设备、管理经验、购销渠道,特别是苏南的县、乡经济实力较强,政府“超强干预”,出资本、出土地、出各种资源,兴办乡镇企业,经济也快速发展了。我们三明没有苏南这种内外条件。再一种是温州模式,这一带农民有经商传统,改革开放后大胆试验,放手让千家万户发展家庭工业,兴办大量各类市场,有几十万购销人员在全国跑,他们不靠外资,不靠国家投资,不靠地方政府出资,而是靠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靠当地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的宽松政策,靠农民搞工业化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经济搞上去了,各方面对温州模式争议较大,但省里支持,中央政研室赞扬,中央报刊撰文给于充分肯定。温州模式搞工业化,来得快,后劲大。市委书记周厚稳说:“这三种模式各有特色,温州模式更适合我们,我们组团去参观学习。”

由市委书记周厚稳率领的,有几位市领导和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市直有关部门正职领导参加的赴浙南考察团,1986714日到24日在温州、台州等地学习参观。这是建国以来,除了当年到大寨取经,三明首次正式组团外出学习,我父亲随行。大家一路看一路议,普遍认为,这次学习参观启发很大,“原来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加快发展的好办法。”参观过半,市委书记周厚稳和大家研究回去后如何抓。723,市委书记周厚稳在杭州六通宾馆召开“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会议”,作了这次学习参观的总结,特确定这样会议名称以示郑重。这个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要求,在三明工业化的进程中具有转折性重要意义,从此另走新路子。这次讲话近2万字,下面是摘录的要点。市委书记周厚稳说,“最近,省委要我们三明走在全省山区前头,如何达到呢?浙江不少地方,如温州,历来很穷困,现在也不是国家投资重点,没有大的建设项目,和我们相似,可是他们恰恰能快速发展,五年翻一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框框可套,只能靠改革,只能靠充分发挥千百万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浙江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启发”,“这次到温州一带参观,是市委采取的重大行动”。市委书记周厚稳从三明实际出发,借鉴温州的成功实践,提出多项创新措施来加快三明山区商品经济发展步伐,主要有:一是加快发展家庭工业(作者说明:家庭工业是温州避开当时争论激烈的私营经济这“高压线”的聪明提法,实际内容是加快发展个私经济)。家庭工业的迅速发展可以把广大农民在人、财、物、技能等方面的潜力充分调动起来,这在三明恰是“短腿,是致命的弱点”,“发展家庭工业最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农民进入商品经济的海洋,增强商品意识,造就一代新农民,造就一批农民企业家”。一是建设强大的购销队伍。(作者说明:当时对是否鼓励农民外出打工经商争论激烈,温州人所说的购销队伍,实际上包括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三明广大农民长期生活在封闭的山区,应鼓励他们走出去,开阔视野,经受锻炼,成为能人,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发展。一是建立一批商品市场。市场是生产和流通的纽带;使劳务、技术、金融、信息等协调发展,使之优化配置,使分散经营的家庭工业发挥了巨大的群体效果。二是加快小镇建设。乡镇企业、家庭工业、购销队伍、专业市场的发展,对集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在资金、物资等方面为集镇建设提供条件。这次参观的农民城——龙港,所以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型城镇,主要是农民集资建新型市场发挥了威力。这个讲话反复强调的主题是加快发展商品经济,提出的几大方面要求,其目的是培植、发育市场和各类创业力量,使经济超常规发展。现在看来,其实质乃是以市场化取向改革、创业来推进新一轮工业化起步。

市委书记周厚稳作完这次总结讲话,连夜赶回福州参加725日—26日省委召开的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中共中央书记处听取、讨论我省《关于加快福建经济建设步伐,为和平统一祖国多作贡献的汇报》后作的指示精神,会议决定:集中抓一下沿海一线4个片(厦门经济特区,厦、漳、泉三角地带开放区,福州开放城市,湄州湾)的开放改革。市委书记周厚稳在728日市委召开的常委扩大会议上传达了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详细介绍了率团赴浙江考察的见闻,提出:在全省建设重点摆在沿海的形势下,为了加快三明经济建设的步伐,我们只能走新路子,借鉴温州快速发展的实践,我们需下大力气并坚持不懈地发展家庭工业,发展购销队伍,建设各类市场,建设小集镇这几大方面,市委常委们都很赞成。各县(市、区)决策层在这问题上也都形成共识,并都组织县(市、区)几套班子领导、主要部门领导、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到浙南参观学习,市委书记周厚稳派自己秘书住在温州“调度”,虽被人讥为三明搞“市场朝拜”,也不动摇。(图为1994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市政府礼堂召开)

                                              image.png

走出三明山区

经济发展新路子

坚持不懈地狠抓经济发展新路子终于大见成效。从1986年夏,市、县领导层考察温州后,决策层解放思想,决心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新路子,市、县在推进工业化时,除了继续花很大心血抓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始坚持不懈狠抓新路子的几大方面:鼓励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建设包括要素市场在内的各类市场,建设小城镇。在年年初召开全市性全年性全局性大型会议——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年年提出新目标、新要求,介绍新经验,表彰新典型,还对几大方面不时分别召开各种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会议,研究新问题,采取新措施。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明新路子的几大方面正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内容,大家抓得更紧,发展更快了。下面写的是这几大方面到2000年的进展情况,并简述进入新世纪后到2007年的态势、趋势。

——坚持不懈地建设强大购销队伍,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务商。农民兄弟从世世代代在山沟里耕田到走出寨门打工经商,闯荡打天下,这是人的素质的大提高,实现这惊险一跃很不容易。市、县、乡都在各种会议上联系当地实际讲解农民外出打工经商的重要意义,内容虽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讲几大好处,即:转变自给自足思想,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转移剩余劳动力,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构建购销渠道,抓到市场信息,带回技术资金,农民增加收入,培养新型农民。还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重要有:明确宣布、并年年重申外出打工经商农民和继续在本村务农的农民一样,享有承包耕地、建房居住等权力;允许、支持农民进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集镇按合法手续建房或买房办商店、开作坊、办工厂;财委、商业、供销合作社、工商管理等有关部门定期办班无偿为农民传授购销知识和实用技术,提供外地用工信息;各有关部门无偿而且迅速为到县外打工、经商人员出具各种证书;各县、乡都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机构,加强这项工作的指导、督促、协调,不时派人到本县打工经商人员集中的城市慰问,排忧解难;市、县在长三角、珠三角、闽南的城市陆续建立“窗口”,任务之一是为本县打工经商人员牵线搭桥等。在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青年农民跃跃欲试了,一些“不安分”的勇敢分子外出探路了。开始时进展不大,全市范围离开本村在本县范围参与购销活动(从事商贸、运输)的约1万人左右,敢于走出本县打工、经商的只有2000-3000人。各级党政领导不断鼓劲,人数逐年增加,1989年参与购销活动的已发展到2万多人,敢于外出打工经商的已达8000多人,势头不错。就在这年春夏之交发生了那场政治风波,三明山区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几个月后,才谣言四起,“左”又乘机抬头。1990年初,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在市委书记周厚稳陪同下到三明农村调研,在尤溪县一个“先进村”,省委书记陈光毅问村党支部书记:“目前农村工作最大难题是什么?”答:“现在弃农经商农民不少,我们准备刹住这歪风。”省委书记陈光毅教育这位党支书,不能这样做,应该继续让农民熟悉市场,进入流通领域。市、县决策层反复宣传:各级党政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但这段时间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外出打工经商的步伐放慢了。1990-1991年这两年,农民参与购销活动的维持在2万多人,外出打工经商的维持在8000多人。以后发展事态表明,这批能坚持下来的“勇敢分子”以后成为“种子”。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群情振奋,市委在贯彻邓小平讲话精神时提出要组织20万个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和外出打工经商,从此掀起高潮、并持续升温。那群“种子”几年摔打已站稳脚跟,先是带去亲朋好友,以后是“牵亲带故”,“小同乡、大同乡”也跟去;从本县活动,发展到三明市区,到市外、省外,甚至到国外滚雪球越滚越大。农民到三明市区、闽南、江浙、上海、广东打工经商办厂的,1993年增到3万人,1994年激增到12万人,到2000年已达16万人。进入新世纪进一步加快,按权威的三明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6年末,整个三明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为32.3万人,其中在县外市内、市外、省内、省外从业的占80.5%,26万人。泰宁县朱口镇历来是附近几县最繁荣的墟场,镇上农民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有人闯上海,取得成功后,本镇和附近农民也跟去,几年内发展到3000人,影响很大;沙县农民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些农民到上海试探发展,“沙县小吃”很受欢迎,沙县很多农民也跟去办,2007年,上海有沙县小吃店3000多家,其他县也有类似情况。进入新世纪,三明在上海闯天下的越来越多,2007年,三明12个县(市、区)在沪经商人员约3万人,成立了上海市三明商会。此外,在深圳、北京、广东、厦门、温州等地,也已成立三明商会。明溪县沙溪乡有位很有经济头脑的农民1989年赴欧洲搞劳务,站稳脚跟后他家六兄弟先后跟去,以后亲帮亲、友帮友,陆续跟去,到2000年这个沙溪乡有1000多人到意大利、匈牙利搞劳务和做生意。2007年,明溪县到欧洲已达7000多人,成为内陆新侨乡,福建旅欧第一县。

三明区域外出打工、经商、办厂的人员,去去回回,相当部分回来后就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创业,有些已成为当地很有实力的企业家。谁也没有想到山区老乡现已成敢于走南闯北下西洋的商海健儿,这可说是三明改革开放后最重要的变化。

——坚持不懈鼓励、支持家庭工业和个体、私营工业经济的发展。三明工业原来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农村有社、队办的企业。改革开放后城乡出现了个体工业,主要是几“匠”几“坊”当家,稍大一点挂着工业专业户名称或挂靠社队企业或街居企业或校办企业。那时,由于“左”的影响,姓社姓资是衡量企业是非的基本标志,有“七下八上”之说,发展个体经济若招请7人以下,属“帮工”,招请8人以上就属“雇工”,那就是资本主义啦!

市、县领导从温州考察回来后,大力鼓励城乡发展家庭工业,19871月召开的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在主题报告中要求:争取家庭工业有个大发展,提出七个办法,主要是:市、县都要组织服务队入乡进村宣传、帮助家庭企业发展;市、县有关部门迅速调査哪些产品有市场、有原料,让家庭工业兴办;尽快弄清城里工厂闲置在仓库和刚更新替换下来的可用设备,供家庭工业使用;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去帮助或承包、领办家庭工业;对回乡的20万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等。这个信号大大鼓舞了城乡居民兴办家庭工业。1988,城乡个体工业突飞猛进,发展到16716家,其中农村个体工业14979,全年总产值(现行价)3.11亿元,可以看出,当时个体工业都很小,户均年产值不到2万元。市、县继续对发展家庭工业鼓劲,市委、市政府《关于表彰1988年度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中,在“农村工作成绩显著单位和个人”一栏中,专列一个项目“发展家庭企业先进专业户”,表彰了尤溪县联合乡惠州皮件厂业主陈孔在,这事在全市引起很大反响。

198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他们发展”,“私营经济是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88年国务院颁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将雇工8人以上的个体经济划为私营企业登记。国家正式承认私营企业,对个私经济的业主是很大鼓舞,敢于发展、壮大了。“六四”风波后,业主们又犹豫了,个私经济虽继续有所发展,但仍乐于戴“红帽子”,到有关部门登记为私营企业的不多。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疑虑消除。1992年全市城乡个体工业发展到25478(其中农村个体工业22339),户均年产值增为5.62万元;到有关部门登记为私营企业的渐渐增多,已登记的全市私营工业企业已有448,户均年产值16.5万元。市、县继续鼓劲,1993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三明市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暨表彰会议上,在大会作典型发言的15个先进人物中,私营企业主8,其中有大田桃源镇桃西电站涂丽卿作的《我办个体电站的经历》、三明辉煌机械厂王秀成作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展壮大》、永安燕华进口汽车修配厂薛群兴作的《把握机遇,大胆创业,坚持经济、社会效益一起抓》等,让私营业主站到舞台中央发言,在全市引起轰动。19942月召开的三明市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的主题讲话提出:个体、私营经济要有重大突破,实行更加优惠政策,实行“五个不限”:发展比例不限,能发展多大就多大;发展速度不限,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从业人员和经营规模不限,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办大企业,发展大集团;经营范围不限,除少数国家控制的行业和商品外;经营方式不限,鼓励、支持他们参与各种形式的横向联合,参与承包、租赁、兼并、购买国有或集体企业,参股、入股和投资经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1995,全市城乡个体工业户均年产值增至7.26万元,私营工业企业继续发展达到743,户均年产值为29.8万元。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有益的补充”变为“重要组成部分”,对私企是极大鼓舞,从此私营工业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到1999年私营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000多家,户均产值72.5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扩张、或兼并、或参股,“规模以上”(指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人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1998年才有这种划分)私营工业企业越来越多,1999年为31,2000年已达70家,户均年产值1127万元。进入新世纪这个势头更猛,2007年已达765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7%,产值22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5%,刚巧与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相等,还出现了多家私人控股的企业集团。举一两例:1984,三明有个熟悉机械业的青年王秀成,看准批量小、工序多、工艺复杂的机械的零备件是大中型企业不愿干、小企业干不了的空挡,他和三个老乡租下一家校办工厂,以“校办工厂”的“红帽子”办起辉煌机械厂,在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20多年,2007年已发展成辉煌重工集团,旗下有9家企业,总资产达4亿多元,成为福建机械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之一。建宁竹乡农民廖品贵,初是耕田,后学习笋干的传统制作,改革开放后长途贩运笋干,1991年与朋友合伙办起笋干初级加工厂,产品供台商出口,1995年他开办自己的工厂,任建宁孟宗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开发新品,狠抓质量,创立品牌,2007年公司已在建宁、泰宁、将乐和江西等地建立50多个初级产品加工厂,年产值已达4000多万元,远销欧美、东南亚10多个国家。

——坚持不懈推进商品市场建设、市场体系培育。三明山区商业历来极不发达,主要靠五天一墟的墟场互通有无,各县还有一年一度的各具特色的庙会、牛会,平日靠浙、赣、粤的“货郎”走村串户。解放后除了增加国营商业和供销社,这个状况基本沿袭下来,1957年鼎盛时整个区域有墟场144个。以后,“运动”不断,加上统购、派购范围逐步扩大,在“左”的影响下,民间流通逐渐萎缩,到“文革”,墟场全部关闭,农村市场一片死寂,城镇居民连吃菜都成大问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有墟场陆续恢复,从隔十天或星期天一墟,改为五天一墟,又转为三天一墟,县域内各墟场的墟日也交错开了。1983年起,各县、社按地委关于各县城、各公社所在地都要“六有”的重大决策,各墟场陆续从公路、街道搬到新建的能遮风挡雨的室内简易墟场。集市成交额逐年大幅增长,19805600万元,1986年增至3.04亿元。由于农产品、工业品价格逐步放开,市场走向繁荣。

市、县领导1986年考察温州回来后,大抓市场建设。集市贸易是山区一大特色,继续推进集市的发展、提高,城乡集市发展到215,成交量年年猛增。同时,开始抓大型室内商品交易市场,1986年底,三明市和梅列区党政领导机关研究决定,市、区共同投资在列东浮桥东头建设一座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历时一年多建起一座四层楼房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三明综合市场,1000多客商进场经营从蔬菜、副食品到衣帽、小百货等,日客流量达4万多人次,全国很多市、县派人来取经。三明作出榜样,各县(市、区)也争相建大型综合市场。市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抓专业市场建设,县委书记、县长把建设有特色的专业市场放在重要位置,建宁莲子市场、尤溪香菇市场、泰宁笋干市场等一批特色市场办起来了,购销量很大的水果、水产、竹柴炭蔬菜等专业批发市场陆续办起来了,钢材、建材等市场也办起来了,1992年底已建立工业品专业市场8,农副产品专业市场17,废旧物品专业市场1个,其他专业市场3个。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市委决策层学习后深感此事意义重大,而三明在诸多领域还未破题。19942月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主题报告在部署今后工作中,把培育市场体系列为重点之一,除了继续加强商品市场建设外,特别强调:“当前要加快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环节之一,这方面,我市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大力培育,加快发展,不能滞后,以适应形势的需要,今年重点是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等”,“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今年,着重发展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质量检验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资金评估机构等,开始着手建立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的试点”。会议一结束,根据市委书记周厚稳的要求,制定市有关部门承担的具体任务的实施方案。三明市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以及中介组织的发展从此全面展开。2000年开始筹建产权、政府采购、土地矿产、建设工程等四大有形要素市场建设。消费品市场发展更快。改革开放初的1980,三明整个区域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网点仅5256个,从业人员17960,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15亿元,1985,网点发展到24777个,44657,零售总额10.50亿元,2000,全市批发贸易业、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网点已达43894,其中私营企业324个和个体经济40771个,从业人员共933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84亿元。

20世纪末,在三明区域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已开始显现。进入新世纪市场体系建设大大加快,2007年全市已建立商品交易市场202,总面积85.8万平方米,出现三明农资批发市场、水利建材市场、闽中汽车城、粮油批发市场、水果交易市场、糖酒批发市场等具有区域辐射力的专业批发市场,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149.28亿元,各种要素市场均已建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亦于2007年获准建立。(图为三明综合市场)

image.png

image.png

——坚持不懈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县城的城市化。1986年温州考察回来后几个月,市委书记周厚稳和当时的市委常委、副市长陈世泽(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后任市长)带了几个市有关部门领导,1124日到126日先后到6个县、15个乡镇检查考察温州后市委确定的几项决策落实情况,重点是看如何实现乡镇企业特别是家庭工业的超常规发展。回三明后总结:搞工业,讲究集聚效应,这次检查中,泰宁县城所在地杉城镇、将乐县城所在地古镛镇等几个乡镇,发展速度惊人,原因是,各种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各种生产要素潜力较大,各种信息比较灵敏,干部群众的商品意识较强,而且都是当地一定范围的经济中心。过去,三明公社化时搞小公社(解放后,三明废除国民党统治时的保甲制度,分区、设乡,一般县分四、五个或六、七个区,全地区62个区,当时党、政、经、文的基层重点在区;公社化时搞了139个公社,多数公社人口数千人到万人上下),要使乡镇企业超常规发展,小乡很难,必须抓重点乡镇,建小城镇实质是搞大市场。商议哪些乡镇可列为培育小城镇的重点乡镇,市委书记周厚稳最后拍案:当时全市24个建制镇(其中10个是县府所在地)、三明市区和永安市区的6个街道(当时街道都有或多或少“城中村”),再选当时经济产值超千万元的、发展势头最猛的大乡为重点,排了排有7,合计37个。还研究了若干对列为重点乡镇的特殊优惠政策。市委书记周厚稳要我父亲(龚人左)代表市委,协助陈世泽副市长具体抓小城镇的建设、改革和经济发展。在1987年的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主题报告中正式提出,农村工作要抓两头,一是扶贫致富,一是抓重点乡镇建设。从此开始到1994年末(市委书记周厚稳离任,后升任省政协副主席)8,市委每年都要开两次专门研究小城镇发展问题的会议,一次是年初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为套会召集重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开一个晚上,一次是年中专门召集重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开会,在一般情况下市党政主要领导都会参加,听取意见并讲话。

列入重点乡镇名单,太有吸引力了,但这名单不是固定的,市里告诉大家“有进有出”(实际上“只进不出”),只要经济发展上“冒尖”就可加进去,因此,竞争很激烈。在开始时,一个乡镇的经济产值上千万元已了不起,可列入重点,8年后到1994年,全市重点乡镇中光乡镇企业产值在1亿元以上已有60个,其中2亿元已10多个。列入重点乡镇的名单不断增加,“门槛”已要求亿元以上。城镇建设也蓬勃开展,山区乡镇所在地原来都是一条街,以后学温州,开辟成十字形,再发展为井字形,吸引外地客商和本地农民进镇开店办坊,实行“前店后坊,下铺上房”,再后来工厂多了,厂子也大了,就在街头镇尾开辟或大或小的工业小区,搞三通一平,招商引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重点乡镇中面积在300亩以上、产值5千万以上的工业小区已有10个,以后不断扩大,如永安曹远工业小区,几年后发展到千亩。

三明小城镇建设到1991年进入“小县大城关”新阶段,进而推进“县城城市化”。清流县是三明小县之一,在公社化时这个仅10万多人的县竟搞起15个公社(13个乡、2个镇),改革开放后在搞经济建设时处处、事事都很吃力。1991年县委经深入调研提出“小县大城关”的战略,并开始实施,成效极好。三明10个县()中,当时5个县是10多万人,一个县20多万人,4个县()30万人以上,清流的新思路给各县()很大启迪。19937月市委在清流县城召开全市重点乡镇座谈会,市委领导对清流创新思路充分肯定。当时,正值各地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各县()都提出建设大城关的规划,他们在大抓个私经济发展、各类市场建设、外引内联的同时,都按照大城关思想拓展县域,大搞基础设施和新区建设。19951月召开的三明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提出“加快三明市区现代化和县城城市化”,“使县城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产业与人口集中程度高、功能较齐全的现代化小康城市”。1991-2000,10个县()的城区面积由137平方公里增至185.9平方公里。进入新世纪城建发展更猛,到2007,10个县()的城区面积已达1133.3平方公里。

三明小城镇建设从1993年开始高度重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随着市、县决策层理论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化实践中正反经验的积累,大家开始认识到,工业化是全国、大区域的概念,不是县县、乡乡都要大办工厂,应是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不论一产或二产或三产形成强大特色产业,成为全国工业化大局中一颗有旺盛生命力的“棋子”。1993年,时任中共泰宁县委书记的刘鑫,经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提出:泰宁的发展方向是:“文明小康县,新兴旅游城”,这是三明第一个用明确、简练语言表达本县在大局中的功能定位和奋斗目标。当外地忙于大拆大建县城,泰宁却用很大力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保护旧城,保护、维修名胜古迹、红色遗址,开发新的旅游景点,使泰宁县城这个“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古宅、老街基本上完整保存下来。县委、县政府一届又一届咬住目标不放松,终于大见成效,跻身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不仅有全国闻名的大金湖、上青溪、尚书第,还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魅力名镇。全县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已占25.5%

三明市大抓城镇建设,使城镇化率不断提高。1978年,城市和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20.59%。到2007年,按统计部门数字,全市人口中城镇人口已占42.3%(全国为44.9%,福建为48.7%),三明整个区域为山区、深山区能达到这样水平,不易呀!

——三明决策层在大力培植、发展市场与各类创业力量,激活各种资源,组织全区域新一轮工业化起步的同时,用很大力量推进全市,主要是三明市区国有工业的改革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三明国企改革主要是整顿被“文革”搞乱的企业秩序,调整领导班子。1984年开始,搞简政、松绑,推进“包”字进城,权放一格,实施企业“扩权十条”;1985年开始大力开展横向经济、技术的联合、协作,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对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重大问题,三明国企选择承包经营(首轮1988-1990),第二轮承包时(19911993),三明国企在全国首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承包”。在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舞下,三明在大力推进国企转换经营机制时,创建“无主管企业”的“种子队”。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后,企业改革进入关键阶段,三明国企跳出“包”字走“股”字,开始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一大批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党的十五大(19979)后,市委提出“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企实施战略性重组,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等多种形式和规范破产、下岗分流、推进再就业工程等措施,形成优胜劣汰。1998-2000年按中央要求实施了改革脱困的“3年攻关”,取得成效。大量出现国企、私企、区外内资、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企业联合经营、相互参股的混合型经济。

1980年,三明市区全民制工业企业74家,其产值(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和下面均按1990年不变价)8.73亿元,占市区工业总产值的89.6%。到1990年,三明市区乡及乡以上全民制工业企业87家,产值为19.82亿元,占市区工业总产值的79%10年后的2000年,三明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47家,产值为38.82亿元,占市区工业总值的55.17%

在改革开放中市区一批国有企业再展雄风。三明钢铁厂在2000年成功改制为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钢100万吨,到2007年,钢铁产能达到500万吨;三明化工厂经不断发展、提升,到1997年产尿素30.5万吨、电石9.9万吨,均创历史新高,2000年更名为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到2007年已形成尿素45万吨的生产能力;三明重机厂1997年成功改制为福建省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到2007年,主导产品压路机年产销量已由100多台发展到1500多台;三明化机厂1996年也成功改制为福建省三明双轮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其主导产品子午线轮胎硫化机成为中国名牌产品,产品遍及全国和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三明国企改革后迸发的活力、实力对推进三明工业化起到重大作用。

主要阶段性成效

2000年,三明已初步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工业化已走过艰难起步阶段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一、三明市已初步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主要表现在:

——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根据有关资料,在2001年,三明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共810家,集体企业、集体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279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589个,私营企业2443家,其他内资企业79家,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203家。此外,还有个体工商户4万多家。国有企业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仍占绝对优势。

——市场体系框架已初步建起,并融入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陆续建起各类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购销网络遍及城乡,不断打破条条块块分割、封锁、垄断,形成公平竞争的局面。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三明致力于土地、技术、人才、劳务、信息、资金、金融、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建立,各种中介组织发展较快。特别是,不断推进价格改革,从逐步调整、放开部分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对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到2000年放开了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以市场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1994年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已普遍参加养老保险,以后又逐步扩大到全部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到2000年,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已基本覆盖,城市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制度开始推进,逐步扩大。三明较早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992年根据国家、省里有关政策制定并公布三明改革方案,开始建立房地产市场,到1993年,市区和各县(市、区)公有住房出售已基本完成。

——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开放后,从1983年起,按中央、省委部署,多次进行机构改革,重点放在政企分开,经不懈地探索,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把生产经营权真正还给企业。市、县管理经济从直管企业逐步转为主要抓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特别是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各项决策,政府也开始注意按照价值规律,试着运用价格、财政、贴息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上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二、三明工业化已走过艰难的起步阶段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

——越来越多的个私经济业主完成资本最初的积累后迅猛扩张、提升。1982年三明城乡有证个体工商户共3745户,自有资金共124万多元,户均331元,年营业额689万多元,户均1839元。由于政策宽松,政府支持,自己辛勤,主要是城乡居民刚从“短缺经济”中走出来,生意好做,三明城乡个体工商户持续猛增,10年后的1992年,全市已有各业私营企业701户,注册资金5035万元,户均7.18万元,年产值(批零营业额)1.37亿元,户均19万多元。到2000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已达3万多家,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000多家,其中70家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平均每户资产已达1007.7万元。进入新世纪发展更猛,2007年,全市城乡个体工商户已达44797户,户均自有资金3.56万元;私营企业8404家,其中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765家,户均资产已达1723万元,不少企业注册资本超亿元。人民财富迅速增加,全市金融系统人民币存款年末余额,1978年为2.82亿元,2000年为161.34亿元,进入新世纪,增加更快,2007年达425.50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1978年,第一产业占31.3%,第二产业占52.7%,第三产业占15.98%。当时二产比重大,有“剪刀差”因素。进入新世纪,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到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演变为:27.639.632.8,开始有了现代服务业。到2007年已演变为:21.8:43.3:34.9。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由于引导正确,三明市区向现代化发展,各县()的城区向城市化发展,一批繁荣的小城镇崛起,有力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对内外客商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在硬件上各项基础设施经30年不断的投资建设已见成效,光说公路,从“村村通路”,到“先行工程”,到“京福高速”“泉三高速”,使长期困扰三明的“行路难”问题初步得到缓解。在软件上:创建文明城、使全国知晓了三明、客商们信赖三明的诚信,持久的“满意在三明”活动,使客商们到三明后感到满意,加上政府不断出台对内外客商的优惠政策,使前来三明投资兴业的客商越来越多。1984年才有外商来三明试探投资,实际利用外资22万美元;1984-1991年,这8年实际利用外资总共2570万美元,平均每年321万美元;1992-2000年,这9年年均每年实际利用外资5700万美元。进入新世纪外商投资三明十分涌跃,2001-2007年,这7年平均每年达1.1090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市外客商在三明工业化进程中更是功莫大焉。在1983年全区有外来商贩917户,通过对三明市区和沙县两地集贸市场调查,摊位中外来摊贩占70%,沿海的海鲜商贩、浙江的猪肉商贩、江西的蛋品商贩,日夜兼程把原产地的产品直接运来销售,价廉物美,利润颇丰。到1987年,外来商贩已增到6313户,他们是三明个私经济的先驱,起了很大促进、催化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闽、浙、粤沿海民营企业经改革开放后十几年高速发展,开始向外扩展,有些企业到三明独资或联营创办企业,1990-1994年,这5年全市共兴办内联企业1194家、独资企业更多。进入新世纪这种势头越来越旺。2007年,三明市区已有长乐、福清、兴化、安溪、闽东南安、泉州、江西、浙江等异地商会,会员企业1500多家。

——从只能“以小以多取胜”,开始转向重视规模经营。建国以来三明工业发展历程,从主要年份的工业总产值看,大致是:解放初期的1952年为920万元,1957年为3813万元,1978年为9.86亿元,1992年为94.43亿元,进入新世纪发展加快,2000年为238.91亿元,到2007年为702.49亿元。改革开放后,三明推进工业化,当时的内外条件只能依靠自己力量,发动群众,培植、发育市场和各类创业力量,调动各种资源,“以小以多取胜”,取得可观成绩。值得注意的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具有近代工业意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渐占主导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98年占68%,进入新世纪这种比重继续提高,2000年占69%,到2007年已占90.6%。这与决策层开始大抓大中企业、大中项目有关,更重要的是市场竞争激烈,各类企业开始重视产品科技含量、规模效应,奋力扩张、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的态势、趋势,总体来看,三明工业化确已进入近代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 2007年,在福建九地市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绝对值,三明仅次于东南沿海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位居第5。省委主要领导这样评价三明:“你们的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本文由龚平提供,作者龚人左曾任三明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