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 品 妹
秘密宗教或称民间秘密宗教,是相对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受到国家承认并得到保护的宗教而言的民间宗教,是一种在民间流传的各种宗教的统称,在中国有千年的历史。有学者对秘密宗教下的定义是:指社会中一部分人为寻求经济互助、精神寄托或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而秘密结成的反社会团体。
历史上的民间秘密宗教,鱼龙混杂,就其作用来说,既有反动的邪恶团体,也有富于一定积极意义的教派。清代是秘密宗教的鼎盛时期,福建的秘密宗教十分流行。清末,永安曾发生过二起由秘密宗教发起的农民起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黄有领导的红钱会起义
红钱会又名洪钱会。闽中红钱会大约在咸丰初年自靠近江西的闽西北一带传入,是三点会或三点会的分支,属于天地会系统。早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福建建宁一带就有了洪钱会名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建宁县李先迓为首领结拜红钱会。至咸丰初,红钱会在闽中已经形成一股很大的势力。永安红钱会是闽中红钱会的一部分,在厦门小刀会起义的影响下,咸丰三年(1853年)闽中红钱会也先后起事。
黄有(或称黄友使),漳平县王墩乡(今漳平市新桥镇云墩乡)人,曾是一名船工,后来在漳平、大田、永安毗邻地区结拜红钱会。他与永安岩洞寨(在今永桨村)的头面人物王永、陈简等人相交甚好。咸丰三年四月十八,永安红钱会首领黄有和江水,联合桃源附近红钱会首领黄冈、吕海等以鹅公寨为根据地,在毗邻永安的大田县桃源举旗起义,义军头裹红巾。桃源巡检逃到永安县城。二十四日,永春人林俊亦率红钱会在德化起事。
义军于四月十九日夜,经西洋、茅坪突袭永安城,守城清军猝不及防,义军一举攻占了永安县城,县令金谷笙仓皇逃窜。黄有与江水二人兵分两路,分别向大田与沙县进军。江水所率领的一支队伍,于二十日攻破沙县,俘获知县邵荤。黄有一路在大田城内生员陈某、监生范某的配合下,也于二十一日占据了县城,三日内连克三城,义军士气大振。黄有随即派范某率领一部分人马去攻打德化县城,但范畏缩不前,黄有怀疑范有异心,欲杀之。范害怕遂反戈叛变投敌,“鼓众入城”,起义军仓促无备,死伤甚多,被迫撤出大田。率部前来沙县与江水汇合,此时义军有1000余人。黄、江二人留军师驻守沙县,率主力攻延平(今南平),但未得手。五月十一日,清军提督炳文带领援军赶到,起义军只得放弃攻城,返回沙县。可是,在十三日,沙县已被清军夺走。退出县城的军师与黄、江会合,欲谋夺回沙县,但未能成功。江水退回永安,黄有又攻取大田,杀知县李文炤。次日即撤离大田返回永安,途中遭清军堵截,苦战一天,虽全歼官军,但义军也死伤惨重,遂返岩洞寨修整。五月十九日,永安被清军夺回,致使起义初期攻占的三座城池全部丢失。
八月初九,黄、江义军在德化乌钱会陈瑚的配合下,再度攻陷大田,但旋遭官军反扑。义军前去偷营,反被官军杀败。陈瑚返回德化,黄、江退回永安,但攻城不利,再返岩洞寨。
不久,因黄、江二人不和,义军遂分裂为两股。江水、陈简留驻岩洞寨,黄有和王永驻龙潭寨(今渔潭)。不久,官军收买岩洞寨陈有旺,内外夹击,官军用火攻,陈简战死,江水被俘遭杀害,岩洞寨义军全部殉难。官军副将李煌又乘胜攻破龙潭寨,王永牺牲,黄有逃脱。到永春与林俊率领的红钱会义军会合,转战永春、南安。仙游、安溪等地。
两支义军很快又发展至千余人,在复鼎乡冒顶山筑寨屯粮,准备固守。咸丰四年初,清军派人潜入山寨,烧毁了义军大部分的粮草。同年三月兵分三路攻打山寨,初九寨破。林俊、黄有率200余人已于前夜从后山峭壁攀绳而下,逃往南安县的炉内乡。在清军的追击下,二人只得又逃往仙游县的盖尾、塘边一带,受到乌白旗首领朱三、陈尾的欢迎。在盖尾一带,乌白旗有着较深厚的群众基础,清军难以强取,便秘密派人暗杀了白旗的首领朱三。九月中旬,清军攻破盖尾乡.乌旗首领朱五、陈万年、陈尾等牺牲,仅林俊、黄有得以幸免。林、黄二人分路突围,黄有先至南安的溪东乡,投奔陈溪,后在欲与林俊会合的途中遇难。至此,永安红钱会起义失败。但林俊领导的红钱会起义,直至咸丰七年七月才最后被扑灭。
在黄有起事的同时,安砂农民聚众响应,在苔茹南院清风寨遭清兵刘璋部镇压。大罗坑以罗昌发为首亦聚众数百人在青村狮子岩立会,举起“身背宝剑游天下,手执刀棍打江山”的大旗,歃血为盟,誓师起义,高唱“各家各灶入红钱,打倒清兵享太平”“八月十五齐攻城,打到沙县坐延平”等歌谣,欲与黄有义军会合,但在曹远溪口遭到官兵和团练的狙击而溃散。同年八月,红钱会复聚3千余众于安砂苔茹、曹远蔡地南民堡,遭清兵魏玉树部镇压,激战20余天,被击散。
咸丰四年夏,安砂红钱会义军与官兵在加福、热水一带交战,义军牺牲40余人,退至位于安砂、罗坊、清流沙芜之间的数十里大山,在大抚山建立据点,曹田雷公殿、小伙释迦山、白溪马岩寨、坑口马岩寨均有红钱会义军占驻相互呼应,在深山老林坚持与官兵对抗。咸丰八年春,红钱会欲北上投奔入闽的太平军,但在途中被团练击败溃散。直至同治三年(1864年)大抚山的红钱会义军才被清廷剿灭。至今安砂仍流传着“同治三年官兵血洗大抚山,银满山,尸满山,凄惨的冬瓜庵。”的民谣。
斋教起义
斋教源于明武宗年间(1506-1521年)罗祖所创立的罗教,其流别有龙华、金幢与先天三派,其教义杂揉了儒、释、道三家思想。所以,严格说,斋教已经不是真正的佛教。
这里所说的斋教是由明教演变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融合有白莲教成分,崇奉弥勒佛,以“天国普有”为宗旨。明清以来,在江南各省广为流传。福建的斋教由何时何地传入尚不明确,但至清末,福建斋教活动频繁。
太平天国起义后,福建小刀会、红钱会相继发难,清同治五年(1866年)崇安爆发以陈顺光、杨维忠、安亲德等为首的斋教起义,但起义仅十八天即败亡。随即,永安大岚山(在西洋福庄)、美罗山一带爆发了以王德海为首的斋教起义。
王德海,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长期在大岚山区开土纸作坊,是造土纸的槽户。他在纸厂、炭窑工人中传教,并组织斋教徒打出“太平天国大元帅王”的旗号暴动。由于人数不多,很快就被镇压崇安斋教的官军剿灭。
王德海的起义虽然影响不大,但在太平天国失败后仍打出太平天国的旗号,却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福建水泥厂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