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昌 平
现生活在福建三明三元区列西一带的一支黄氏属宋理学家黄灏的后裔,黄灏是朱子及业内门人,堪称“考亭后学”。黄家则是理学世家,三明列西的黄灏后裔很好地继承了理学的光荣传统,如在黄姓家里都有这样两副对联,一副是“行仁义事,存忠孝心”,挂在客厅里,要求黄家子弟要读圣贤书,行仁义事,立齐家志,存忠孝心。另一副是“理学直卿令范,孝友山谷遗规”,挂在家门口,意为黄灏的好友黄干(直卿)是理学典范。及保存着黄庭坚(山谷)对长辈、亲朋孝友的最古老的家规、家训。明代进士兵部郎中林烃称黄氏家世是“孝友及沙阳民俗淳古士行修筋绰,有豫章忠肃遣风,第令吾闽诸郡邑皆若沙阳及黄氏族,不庶几刑仁讲让。如诸先民故老所称海滨邹鲁乎哉,盖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易易也。”
在三明历史长河中,黄灏后裔一直都在传承传播着理学文化,严格遵循着理学观念,家里的长辈教育小辈不管做人做事必须“行仁义事、存忠孝心”,把“孝、仁、敬、慈、爱”作为家族的道德规范写进家训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黄灏的后裔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名声显赫历史人物。如黄灏曾孙黄复,爱国爱民,忠肝义胆,是崇高民族气节的楷模。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中进士,被授予山阳县县尉,后在真德秀、陈华等人的共同举荐下,出任高邮军教练。不久,又转任兴化军兴化县知县、滁州通判。绍定年间(1228-1236年),元军南下,进犯滁州,滁州通判黄复与太守陈广决心死守滁州。他们各带领一部分守城将士分守西门、北门两个要塞,黄复镇守北门,命令将士用箭射杀元兵数千人。元军久攻不下,改用炮火,猛烈轰城。陈广不幸中弹身亡,黄复便统领滁州政务,率领全城军民继续坚守城池誓死抵抗元兵进犯,滁州军民在黄复的领导下再次精神高振,黄复为表守城的决心,他写下遗书说,自己享受的是国家的奉禄,理应为国献身,表示誓与城池共存亡,虽死犹生的决心。黄复率领滁州军民坚守城池80多天,前后战斗数百次,终于保住了滁州城,而黄复却壮烈牺牲了。黄复践行了理学孝忠思想,受到朝庭的隆重表彰,被受于忠壮侯,并在沙县敕建忠壮祠。
黄灏子孙以理学传世,以家训治家,保持着“忠厚持家远,诗书继世长”的优良家教家风,在历朝历代发挥着“正能量”的重要作用。黄灏后裔十二世黄钟,勤政爱民,刚正不阿,操守清正,堪称一位古代榜的焦玉禄。明弘治二年(1489年)考取举人,授六安同知,弘治八年(1495年)代理知州。遇上灾年,黄钟除了开仓放粮外,又拿出自已的薪俸,买米熬粥,赈济老弱病残,不久黄钟因政绩突出擢升为宁波府通判,六安百姓舍不得黄钟走,特向上申请再留半年,六安百姓怀念他的恩德特意造了一个亭子,以志纪念。宁波府三卫沿海有9座仓库,前几任监库相继因贪污被处理,黄钟到任后,秋毫无所染,出纳账目一清二楚。百姓负担没有加重,军队所需也不曾延误,不久因护送饷银前往奉化,得病死于途中,死后身无分文,棺敛墓葬都由官署安排。官民怀念他,写了许多挽诗,尚书扬守随诗中赞黄钟“身倦尚怀官事了,心清不顾仕襄贫”。黄钟的事迹被三明市政府选入三明最有影响的60位历史文化名人,在麒麟山脚下的明风园里有他的事迹展示。
为了沿续理学传统,时隔六百多年后,即公元1796年黄灏后裔黄敬斋在三明梅列列西又建起了一座规模宏伟的书院,取名《壁奎园书院》继续传授闽学,而《壁奎园书院》秉承了《凤冈书院》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清代福州晋安学士刘逢泽的《壁奎园》详细介绍了这座书院,谓梅列这个遐陬僻壤的地方有着琅琅书声,之乎者也充盈于耳。刘逢泽是壁奎园书院众多先生中一位,一代代的闽学人在这里传授着闽学文化,刘逢泽的这篇《壁奎园讲堂会序》读起来琅琅上口:
“梅列之西,一水如带,上合数邑诸溪之派,下通十闽首府之区,加以众山环拱,水色益见涟猗,两岸排连树木十分苍翠,《宜亭年台》之馆适在是焉。
夫山川灵秀之区即为人文苍蔚之处,有胜地必有名人,振古如斯,不待烛照数计,而龟卜者也。宁以《壁奎园》而独异是丙辰春(即1798年)予客居梅地,与《宜亭年台》磐桓于《壁奎园》中,最密穷见。夫许多同志接踵其门者难以枚举,其馀年皆弱少亦头角峥嵘,非由山川之钟毓焉,能得此方。
今圣天子崇文重道,虽在遐陬僻壤,尚思鼓吹休明,矧以胜地人才鹊起之外,若果晦明,风雨争濯磨,将见桃李春风,益兹佳色,转盼间学成,闻世喜报,登赢则旌影,映岚光而争耀,鼓声难溪溜以加喧知。
宜亭年台之教泽永垂不朽矣!余不此之序而何序。”
从刘逢泽的文章,可以看出《壁奎园书院》里还有一个专门用来讲演辩论闽学的会所,叫《宜亭年台》,而在这里读书的年皆弱少亦头角峥嵘。
在另一篇由儒士罗汝朴先生写的《芝兰斋记》中更加详细地介绍了《壁奎园书院》情况,这篇《芝兰斋记》是在光绪甲申岁蒲节之吉(即公元1884年)写的,罗汝朴写这篇斋记时已经离开《壁奎园》十几年了,他把十几年前第一次参观壁奎园书院的感受全部进这个斋记里,参观完壁奎园后罗汝朴即被聘为壁奎园书院的先生。从一句“敬业乐群之下与诸君子朝袭,其声暮撷,其英几席间时时有芝兰气”,而看出他能到壁奎园来任教传授闽学是多么神圣职业。壁奎园作为当时梅列的一块圣地,这里是地灵人杰的地方“地灵人杰自古言之,然则人以地传乎,抑地以人传乎,顾吾谓有其人无其地,则人传而地不传,有其地无其人,则地传而人不传,有其人有其地而以地为一人行乐之地,而以为人人经诵之地,则其人其地自历久,而无不传。”
壁奎园书院就坐落在“在本里之封侯坊”即现在的列西正顺庙下方五十米处。这里环境优雅,青山排闼绿水,当门开户俯瞰一江碧水,远山层峦叠嶂,茂林修竹深处有古庙暮鼓晨钟,是理想的读书修身圣地。
清代罗汝朴与黄家有姻亲关系,这次到壁奎园与黄家的长辈交谈“其言论丰采而流风馀韵,至今父老犹有能道之者历西传”。罗汝朴到任时由壁奎园的一位叫竹悤老先生设帐款待,他看到来壁奎园游玩参观的人甚多,自己能到这里来与大师们在一起工作,甚为快慰。当见到斋之中门书“芝兰”二字时,他起初不解命名之义,以为长辈把子女放到这里接受教育,就象芝兰、玉树之类的花草在花园里成长。为了进一步了解“芝兰”含义,就问园中诸夫子,夫子说:“你说对了一半,他还有另一个意思,我们天天与有德道有文化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入种满了芝兰的花园,而我们开斋设教就是为了培养善类也,芝兰之名是之取尔。”罗听闻后,不觉豁然领悟,心情喜悦,怡然自得。罗汝朴在书院共教书三年,最后写道:“余幸以垂鬓,鼓入学箧,阅明年秋夫子捐馆,余乃治任归。迄今十馀岁矣,春风秋雨未尝不怀我美人而为之,谱猗兰操也,令嗣玉其师兄即入泮复於斯理,父业属,余为《芝兰记》。余观其循循,善诱逰其门者,类多芳兰,竟体则。”从文章可以看出罗汝朴对壁奎园书院恋恋不舍的心情。
2016年9月14日记者在《三明日报》发表了新闻采访稿《一座流芳族谱的书院》,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列西黄灏后裔闽学渊源才浮出水面,应广大读者的要求记者又进一步追根溯源,挖掘出列西书院故事的背后是黄氏家族崇文讲德的闽学文化渊源。根据《八闽通志》《沙县志》和黄氏家族记载的史料,可追溯著名理学家黄灏创办沙县凤冈书院的历史。宋淳熙十年 (即公元1183年)黄灏在沙县凤凰山下创办《凤冈书院》,在书院讲廉洛学,对书院也有较详细的描写:“中为讲堂名曰:丽泽,后为二阁,一绘先圣先师及周程诸儒像,曰:仰止,一藏书籍,曰:尊经,生徙肄业齐舍凡十有二,及他游息亭榭复十余所邑旧志载书院规制名义甚具而有法意,灏潜心圣学之士不独以名位显云”并在书院里立下十二条教规,即“辅仁,营道,尊性,尚志,时习,日益,止善,敬业,笃行,循理,守约,履正”。这十二条理学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的黄灏后裔子孙。
2016年11月9日《三明日报》又报道《黄灏创办沙县凤冈书院》新闻聚焦文章。列西黄氏闽学渊源在列西小学扩建,要拆迁附近的黄氏宗祠时又一次被证实。2019年在宗祠的隔楼里发现了一块清道光年间(1839年)由福建学政状元及第国子监司业加三级吴钟骏先生为宋代黄氏先祖黄灏与黄復立的“乡贤”匾,说明了这两位黄氏先贤在历朝历代中的闽学乡贤地位, 2019年1月16日《三明日报》又登载了《“乡贤”没有抹去的光芒》的报道。
黄灏后裔自迁沙以来取得进士3名,举人26名,秀才378名,这在三明本土姓氏中读书率是最高的,他们有的任朝廷重要官员,有的任地方的知县,知丞、主簿等,而大部分以教书育人传播闽学为主,如黄灏祖孙三代都在书院教书。元季,黄灏后人为躲避元朝的迫害,隐居在三元区莘口沙阳教书育人;明朝万历年间负责主编《沙县志》的第十四世黄文梯被称为大儒;清末在列西壁奎园书院教书育人的黄炳相,倡导减免税赋,从而发生了影响三明历史的“壬子事件”。黄灏后人以他们各自的功业与声名影响着三明历史文化进程。又如黄树声、黄治富(黄方谷)两人参与清同治版《沙县志》编撰,黄道行(黄治长)等积极组织修建列西城墙工程。黄灏的后人多数秉承了闽学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四十年里,生活在列西黄灏后裔就有一百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其中有三名是清华大学毕业,而壁奎园书院作为三明传承理学文化的重要场所,有一天能够复建才是幸事,让一代代的闽学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黄灏第二十八代孙,市公安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