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来风吹古道

e三明   阅读

  

 

何为“古道”?百度百科给出的释义是“古旧的道路”。1992年版《将乐县交通志》说:“古道是古人传车驿马而开辟的通道,包括孔道、周道、管道、驿道、山区鸟道(指险峻狭窄的山路)。”在没有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的过去,古道的存在意义不同寻常,正如浙江学者陈志岁在《古道歇棚记》一文中所说,“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

闽西北将乐,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聚居,西汉元光至元鼎年间(公元前134年—前111年),闽越王无诸在其境内建立了“校猎台”和“高平苑”。西汉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年—前134年),东越王余善在此营建“乐野宫”。这个古邑山城,于三国建县,“北据华山,南濒金溪;东临旷野,西包石壁——形态总括群峰,城郭雄峙百里。所谓九仙霁雪,羽扬扬以化鲤;五马晴岚,猎铮铮而逶迤。尤有龙栖奇峰之妙,幽奥空蒙,诡丽渺漫;更兼玉华神洞之玄,翠壁嶙峋,异彩斑斓。”置身这方宝地,如何才能“土沃民乐”?对此,将乐先民早有“要致富先架桥铺路”的先见之明。(图为南口高山坊古道)

image.png

自古以来,将乐的桥梁和道路建设都可谓畅达,唐代廖云建龙池桥,明代散官白皜募工采石砌永吉到万安古道等事迹,在清代的《将乐县志》上就有着确切的记载。当然,相比于茶马古道、梅关古道、徽杭古道这些如雷贯耳、享誉世界文明史的古代交通要道,将乐的古道绝对的属于“小家闺秀”之“闺秀”。不容忽略的是,作为一个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有着1700多年建县史的山区县,这些古道有着明显的将乐印记,是将乐先人智慧、勇气和毅力的结晶。

 

1.将乐古道通四方

将乐“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盖率高达81.17%。勤劳智慧的将乐先民熟稔“靠山吃山”之理,将当地经济做得风生水起。按照清乾隆三十年福建延平知府傅尔泰的话说就是:“将乐为龟山先生梓里,又玉华名胜甲南剑。以其人则秀灵拔萃,俎豆不祧也,以其地则幽奇历落,引人入胜也。……兹邑虽褊小,其敦庞朴茂、富庶殷繁,且不在大都以下。”据《将商发展史》记载:商周时期,将乐已开始烧制陶器。至晋代,已经能烧制高档次的鸡首龙柄壶和褐色点彩罐。至唐宋时期,将乐烧制的瓷器、擂茶钵,已经闻名遐尔。龙池碑、砚在唐代便已驰名八闽大地。宋代便开始采银、铜、金、铅、铁、石灰石等矿物。手工制造的毛边纸在明代就已负盛名,清乾隆时被列为“官纸”供印制《四库全书》所用。据明代《将乐县志·建置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将乐便已形成六市(十字街、水南、高滩、儒林、万安寨、大原)、五墟(茶坞、南口、村头、坑口、光明)、三会(高滩、大原、孙坊)的商业规模。

一个地方的兴旺发达因素固然很多,但交通是不可或缺的要件。闽江支流金溪从建宁、泰宁经将乐流向顺昌、南平、福州,境内流程93公里,自古便可以通排筏、船只。县内有码头14处,附近乡村的土特产汇集于这些码头,再装船运往洋口、南平、福州等地。建宁、泰宁的排筏船只也要在将乐中转。据《将乐县交通志》记载,将乐县于元朝开始设水陆驿站,驿站配官吏正副提领维护驿道通行。

发达的水路,在此不多作赘言,本文单说陆路。陆路驿道分省际驿道、县道和乡道。将乐的陆路驿道可谓四方通达,自古就畅通毗邻的顺昌、邵武、泰宁、沙县、明溪等地,以及广东、江西、浙江等省。查阅《将乐县交通志》可知,将乐古驿道运输转型发展为汽车通行的公路交通,是从1940年开始的。这一年,县里开始修建延顺将泰(南平、顺昌、将乐、泰宁)公路,县域内长达84公里。解放后,为解决闽省交通困难,省里动员各地修建经济公路,繁荣山区经济。将乐县积极响应,修建了22条总里程达1172.3公里的简易经济公路。19542月,将乐正式开通客车,设立汽车站。19591月,上海公安局支援将乐一辆匈牙利生产的却贝尔柴油汽车,载重4吨,为将乐交通史上第一辆载货汽车。1969年,将乐县实现群众翘首以盼的乡乡通公路。1979年将乐县开始铺设黑色路面。

在尚未开通公路前,古道的作用不言而喻。早在元代,将乐就设置了两个交通驿站,即白莲驿和三华水马驿,各设正副提领一员。《将乐县志》上记载较早的两条古道均在明代:一条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散官白皜募工采石瓷砌自永吉都,暗山口起至万安下都建溪岭约20余里,以避覆溺之患;一条建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邑人扬纲等募众开避石砌抵黄潭都新路15里,以便行人往来。

驿道和驿站在过去的年代里是交通建设的一项有效设施,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应有作用。据《福建通志·邮驿志》载,福建省省际驿道从省城的三山驿至广东省饶平县全长1465华里,途经将乐县三华驿、白莲驿。正是这条驿道,为将乐的发展打开了又一扇窗口,为当地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将乐县开始设立邮政代办所,1905年,设立将乐邮政局。自此,古老的驿站传递制度才被废弃,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2.绵延古道群山中

“二十日,渡山涧,溯大溪南行。两山成门曰莒峡。溪崖不受趾,循山腰行。十里,出莒峡铺,山始开。又十里,入将乐。出南关,渡溪而南,东折入山,登滕岭。南三里,为玉华洞道。先是过滕岭即望东南两峰耸立,翠壁嶙峋,迥与诸峰分形异色。”这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到将乐玉华洞游览时,从顺昌到将乐的一段行旅记录。其所走之路就是将乐至顺兴(顺昌县顺兴)的部分驿道。据县志记载,将乐至顺兴的这条驿道,东出将乐县城,经龙池、积善、富谷、高滩、黄坑,全程50公里。如今,因为泥石流、水毁等自然灾害,及库区建设、公路建设等因素,这条古驿道的大部分路段,已经消失在尘封的历史记忆中。

1998年版的《将乐县志》记载,古时将乐县城通往邻县的县际古道有六条,除了上述所讲的到顺兴的这条古道,还有5条,分别是:

1.将乐至归上驿道:南出县城,经桃源、蛟湖、永康、南胜、将安、白莲、大里、铁岭、龙湖、兴善,抵清流县归上(今明溪地域),全程60公里;

2. 将乐至沙县古道:出县城向东南行,经洋仂、亭岭、圳头、大岭、曹溪、路口、漠源、地村、陂坑,过倪居山、夏茂,抵沙县县城,全程80公里,将乐境内长25公里;

3.将乐至泰宁古道:出县城西门,经岭许、当溪、坑头、永吉、下墟、渠许、源头、半岭、台上、洋源、余十万、当溪、八里桥,抵泰宁县城,全程60公里,将乐境内长50公里;

4.将乐至邵武古道:出县城北门,经万安、大源、增源、长甲、神下(泰宁界)、大阜岗(邵武界),抵邵武县城,全程115公里,将乐境内长55公里;

5.将乐至江西黎川古道:出县城北门经万安、良坊、西田、马岭、朱岭头,过泰宁朱口、上青、新桥、德胜关,抵江西省黎川县城,全程120公里,将乐境内长60公里。这条道路,自古以来,旅客及物资往来密切。

将乐山高林密,“路隘林深苔滑”。这些开凿在绵延群山之中的古道,“宽一般不超过二米,或依山沿溪,或翻山越岭,或贯穿森林,数里不见人烟。道路构造随地形变化而异,有土路、块石路、卵石路等。”“道中常修建有路亭,供行人休息和避雨之用,路中之亭是两面土墙,路旁之亭是三面土墙,其上都是屋顶,修路和建亭所需料、工,一般都是由附近村里人出力,另雇匠工,所需费用则由众人捐献。修路、建亭多为民间出工或捐资”(据《将乐交通志》)。为了护养好这些道路,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各家各户都会派工,义务参加道路休整、劈路边草等劳动。如今,将乐万全等地农村,依旧保留着这一淳朴的民间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县际古道上往往根据需要设置了关隘。将乐古道中比较著名的关隘有两个。一个是位于东南雪峰山上的盖洋岭隘,与沙县交界,离县城25公里。另一个是与明溪交界的铁岭隘,离县城47个公里。这里群峰连绵,山路逶迤,地势险要,系沟通闽西北的要冲,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曾在此与敌人进行了后来被称为铜铁岭战役的著名战役。这场大战的胜利,大大减轻了正在激战的广昌战役的东面压力,阻止了敌军从归化、清流、宁化攻入江西瑞金的企图。对于保卫中央苏区,特别是保卫红军长征前的临时中央指挥部,做好红军长征前的准备,起了很大的作用。(图为回头山蜿蜒石径。)

image.png

除了出县古道,将乐的乡村古道更是纵横交错,县志上明晰记载的有 11条,分别是:城关至高唐的20公里古道;城关至南口的15公里古道;南口至白莲的15公里古道;城关至漠源的15公里古道;城关至黄潭的20公里古道;黄潭至万全的20公里;城关至光明的15公里古道;城关至万安的30公里古道;万安至安仁的10公里古道;万安至余坊的30公里古道;安仁至泽坊的5公里古道。      

古道通幽,古道穿越时空。将乐的这些古道对发展和繁荣闽地经济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专家学者研究闽地风土人情,以及当时社会面貌的重要物证。

 

3.诗情画意古道美

镌刻在将乐群山中的诸多古道,按照当地方言话说就是“叽叽纠纠(弯多),哩哩溜溜(很滑)”。这样的路要怎么走?当地有一曲挺有意思的山歌叫“行路歌”。这首流传甚广的山歌,后被收入《中国民间歌谣·福建卷·将乐卷》:

老妹行路不要咚呀咚,又绣鸳鸯又绣巾,又会上山捡猪菜呀,又会赚钱供老公;阿哥行路莫行路边沿,别人的妻切莫连。将钱将米娶一个哟,好比石路行万年;老妹行路不要扭呀扭,别人曰我同你有。闲人曰事莫去听喽,雷公不打天会收。

歌词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不妨拿几个关键词来说吧:“咚呀咚”劝导的是,走路别磨磨蹭蹭啦,路长着呢;“莫行路边沿”和“不要扭呀扭”劝的是你不要走到路的边沿上,危险呢,更不能“扭呀扭”,要步步踏实,行稳致远。

穿行密林中的古道,我的耳际时常会萦绕着李叔同《送别》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曲子,眼前也时不时地蒙太奇般显现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画面。

《送别》里的古道静寂唯美,《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传递出几许惆怅,几许凄凉。而,当我行走在将乐藤岭、台岭、金珠岭、莲花山岭、九仙山岭等古道上的现实感受是,草儿“荒”而不“芳”,道上有“西风”无“瘦马”,更没那从远古《诗经》中传来的“有车辚辚,有马白颠”的喧嚣。可是,曾经的将乐古道留给人的印象是何等的气派?要不明代诗人柯名登上藤岭,驻足山巅古道怎么可能有如此的豪气云天:“纵步心惊踬,狂歌思欲骞。寥寥千壑上,疑是广寒边。”

莫说藤岭这样的古代交通要道,行走在位于南口乡地处偏远的东坑村余山坊自然村的古道上,我依旧可以感受到先人修筑这些道路的“大手笔”。如今,村子中的古厝早已荡然无存,但古石径、古路基等依旧“霸气十足”地静处一隅。行走在这条时断时续的古道上,脚踩着厚重的青石板,俨然可以听到岁月深处的回响。

多少往事古道中:孩童时,隐约听到山里传来的唢呐声,便会不顾父母反对,顺着古道飞奔着前往迎接,因为那里有抬着新娘子走过的花轿,在那里可以等到解馋的喜糖;到镇上读中学时,每次早晨出门必须捎上一根小竹枝,那是“赶露水”的必备“武器”,有了这根竹枝在前面拨弄,就可以免遭弄湿裤脚……

然而,岁月悠悠,浸润了漫长时光的大多古道,爬满沧桑的印痕,早已风光不再。如同清代将乐诗人余思复,登将乐马岭山道时所感慨:“青林时晛睆,落日忽钩輈。说向何人好,知音嗟不留。”

鲁迅在《故乡》一文中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今,大多的古道,完成了他的使命,走的人不多,得以清静了,又回到“没有路”的状态,是一件顺理成章之事?才刚在脑际作出这样的质疑,转念便觉得这样的发问是多么地肤浅。又会有谁愿意回答我样幼稚的问题?

也许,一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古人可以“靠山吃山”,今人又何尝不能?如今,智慧的将乐人大力唱响“深呼吸”品牌,下好森林康养“棋”,一些古道又重回人们的视野,逐渐焕发出生机:九仙山古道成了当地举办的国际越野赛的精品路段;散布在城郊的金珠岭古道,回头山古道等等成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谪仙人”李白的一句诗:“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图为安仁通往上际的古道,落叶厚铺。)

image.png

是的,“青松来风吹古道”,祈愿古道容光焕发,风景依然!

  

(本文作者系将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