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 衍 森
人们常说,要了解三明,首先要读懂三元;要读懂三元,就必须要走进三元街。三明是一座新兴的山城,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市容市貌变化巨大,大部分市民都对老城区的旧容模糊、甚至遗忘了。三元街是城关富有代表性地标性的地方,它见证了三明市老城区的过去、崛起、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承载了老一代人挥之不去记忆。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讲三元街的故事,就是记住乡愁,记住故乡的“根”,无论是对老一辈人,还是新一代人来说,都有其意义。
也许有人说,三元街就那么短的一段路,也就是说,从新市南路开口处到城关大桥,充其量不过几百米路。即使算到河对岸的工业路,,也不过一公里左右,有什么故事好说呢?其实,你错了,要了解三元乃至三明,这条街正是源头。我是三元本地人,三元街是生我养我、生活和工作多年直至退休的地方,其中故事多多,感想也多多,愿将它叙写出来,与大家回味、共享和珍藏。
一、公路巨变古路新街
讲三元街的故事,须从现在的新市南路与三元街开口处(相接处)讲起。三元街南部开口处位于横亘三明市区全境新市公路南部边上。从历史的顺序来说,先有新市路,才有三元街。新市公路的前身是南(平)永(安)公路,南永公路开始修建时间是1933年,1938年通车,这是三元街第一个故事。据《三元文史资料》介绍,这条公路的开通与抗日形势的风云变幻分不开的。当时顺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亟须修建一条从南平到三元的公路。修路进度缓慢,而且路质极差。究其原因,除了经费问题外,山地地理条件差也是重要原因:地处闽西北的三元路段大都是高低不平的山峦,崎岖曲折的山沟,修建起来极其艰难。后来公路勉强修好了,但路面简陋狭小,凹凸不平,境内又时常下大雨,路边裸露的山体经常塌方,造成路面堵塞,汽车时开时停,很不畅通。更糟糕的是沿路全是红泥巴铺就,大小不一的碎石杂夹其中,人们戏称其为“搓衣板”式公路,且不说汽车难行,就是人在路面上走也寸步难行。
但是南永公路的开通,对于偏远闭塞、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交通极为不便的三元来说,无疑是开天辟地的一件大好事,它开创了三元有汽车通行的时代,引进了三元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汽车,开办三元第一个汽车站,开设三元第一个旅社“三友旅社”……其后,随着抗日形势的日益紧张、恶化,当时民国政府机关人员、大批高校师生相继北逃南下,后来又有当时福建省政府机关战时内迁到永安,原先相对安全的三元小镇也涌进大批的军政人员、师生和难民,小小的三元顿时热闹起来了……1940年,三元终于成了福建省最小、建县最迟的一个县,以适应形势的要求。南永公路成了三元境内第一条公路。
我小时候经常和一些小伙伴爬上公路,依稀只记得当时公路十分险要、神秘、恐怖。上公路要先爬陡坡,陡坡则是丛林横生,藤蔓缠绕,荆棘密布,而蚊虫之类,时时侵扰,让人浑身又痒又痛,最使人害怕的是到处有横七竖八的乱葬墓穴,让人心惊胆战……但是爬上公路后,又觉得很新鲜,因为它毕竟是条公路,是当时城关最大的路。站在马路上往城关眺望,整个城关尽收眼里:近处是一片片黑黝黝的民居,高高低低,破烂不堪;稍远处是池塘密布,菜地横七竖八。再往沙溪河远望,甚至可以见到沙溪河北岸二堡——长安堡、白沙村,房屋绰绰,炊烟袅袅。凝神细视,模糊可辨,细看小路,往来行人稀少,周边是草木丛生,坟茔星布(现在的工业路一带)。总之,一句话“荒凉之至”。
汽车站很简陋,但我们这些山区的小孩却感到新鲜,因为汽车站前面时常停有车辆,特别是被人称为“猪母车”老式汽车,让小孩们十分稀奇。这种老式汽车外形笨重,形貌丑陋,加上半圆形的竹蓬覆盖整个车厢,外形显得笨重臃肿,加上汽车启动时需要司机用弯曲的铁棒,用尽全力旋转才能发动,所以蔑称它为“猪母车”。边上的“三友旅社”也是如此,木板房,两间深,设施很简单,粗陋的统铺,另有一些炊具、桌椅与茶具而已。
崎岖如蜀道般的“南永公路”,解放后几经改造,变化巨大:首先是高度下降了,与现在城关的路面高度基本持平,也就是说,陡峭的爬坡消失了,来往于三元街的行人和车辆,上新市南路时,不须再爬高高的陡坡,令人心情舒畅;其次,变化最大的还是路面,当年红土夹碎石铺成的路面,如今是乌黑柏油铺就,开阔敞亮,大方平坦,令人心情舒畅。人行道两旁都是水泥砌边,磁砖铺面,整洁宽敞;其三是四周设施齐全,标志清晰明了,街灯、霓虹灯夜晚并辉,如同白昼。路上车辆如梭,两旁行人行走有序,秩序井然。三元街口两侧高楼耸立,装潢秀丽,颇有文明城的味道,尤其是映入眼帘的“中国海关”大楼,气势宏伟,庄严肃穆,正眼注视着来往于三元街的行人车流,令人肃然起敬。总之,三元街的故事,须从“南永公路”讲起,否则便是无本之源了。
(图为旧南永公路旧址,现为三明海关大楼)
二、“街道”易容古道新颜
讲了南永公路的故事,就揭开了三元街故事源头。说起来人们也许不相信:三元原本没有三元街这条路。回忆旧时城关,与沙溪河流向大体平行的路街只有两条:一条是紧靠沙溪河南岸顺延的叫“前街”,也叫“街市”,这是当时唯一的一条商业街,是人们购买食品、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地方。后来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改为民国,为纪念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前街”易名为“中山路”。1993年城区旧城改造后,中山路又改名为江滨路;另一条由凤岗里通往桂龙坊的古路,人称“后路”,这条老路现在依然保留,只是它的长度比旧时短。旧路由现在南边的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旧址),可以直通到凤岗里。路名几经变化,文革前叫崇宁路,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叫文革路,现在又恢复为崇宁路。
话又回到三元街。1938年南永公路开通,实际上三元城关大约与沙溪河平行的大路增加了一条,即为“前街”、“后路”和“南永公路”(城关部分)。于此,为了方便人们从公路到城关,就衍生了一条简易的泥路,它的方向是与沙溪河大致垂直的,名叫建国路。当时与其说是路,实际上是一条小泥道。道面很窄,坡度很大,和城关的垂直高度有20—30米。路的两旁,是一簇簇高高低低,破败不堪的民居,中间还有夹杂着大小不一的菜地、长满浮萍的池塘和黝黑森严祠堂,甚至还有坟墓,如李氏的“三堆石坟”等。听父辈的人回忆,天黑以后人们走这条小泥路,心里总是惴惴的,生怕有什么老蛇、鬼怪之类跑出来,人们如果没有火把与手电照明是不敢走此夜路的。
解放后,建国路改称解放路。人民政府多次对路面进行改造,宽度扩大了,路面平坦了,坡度也降低了不少,从而大大地方便了行人来往和日益增多的各种车辆行驶。1958年后,随着三元由县改市,三明成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山城巨变,令世人瞩目。在此后的岁月里,全省乃至全国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不断奔赴三明。伴随着城区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做为交通运输的主力汽车数量也急剧攀升。尤其是鹰厦铁路的开通,三明火车站建成,大量的货物在此吞吐,急需装运流通;此外,按照市政府的建设蓝图,沙溪河的北岸为工业区,南岸是居民区城市的构建,来往的人员日益扩大,两岸的交通运输必然压力增大。而当时仅靠城关浮桥和一条由两船相链接渡船来维系,河面运输必然十分吃紧。而连接城关与205国道(原南永公路旧址)的解放路(现三元街)汽车运输量也随之加大。但直到1982年的城关大桥建成前,公路的坡度还是相当陡的,路面也不够宽大,大小车辆从城关开上205国道(原南永公路)这条陡坡,必须开足马力,喘着白气,慢慢爬行;尔后虽然出现了一些简单运输工具,如板车、三轮车等人力车,一定程度上缓解运输方面的压力,但却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从1969年到1978年,我曾在三元城区公社城东大队当知青,干的是搬运工,拉的是板车。我记忆很深,我每天都要拉板车,来往于火车站到205国道好几次,而上解放路这条陡坡时都要互相帮忙。
1970年5月17日是一个最难忘的日子,时值“文革”时期。城关沙溪河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沉船事故。据《三元文史资料24集》介绍 ,1970年5月上旬,因接连几天的暴雨滂沱,沙溪河河水迅速暴涨,当时连接城关到对岸火车站的浮桥被迫断开,两岸的行人和人力车等只好靠乘渡船来往。5月17日正好星期天,两岸来往的乘客人数众多。河面上风势强盛,水浪翻滚,由缆绳牵引的渡船,因人数严重超员,造成揽绳突然断裂,结果渡船倾覆,酿成惨痛的客运事故。
鉴于两岸人员、车辆来往和运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时的市革委会领导决定兴建城关大桥。1970年10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三元人民永远纪念的一天,因为它是人们日夜思念城关大桥动工兴建的日子。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埋头苦干,不计报酬,日夜奋战,战胜种种困难,终于在1972年7月1日这一天,城关大桥胜利通车了。城关大桥的通车是三元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三明全体人民的一件大事,它告别了三明城区两岸唯靠列东大桥汽车通行的历史,极大地方便了城关两岸的交通运输,对三明工业城、文明城的建设无疑起了里程碑作用。也正是基于城关大桥的建成,三元街的名称也呼之欲出了。1983年,解放路易名为三元街。从此,三元街的名称就刻在人们的脑海里。
三、三元巨变 乡愁难忘
弹指一挥间,71年过去了。旧时偏僻、贫穷、落后隶属于沙县管辖二十二都的小山镇三元,如今面貌一新,成了全国闻名的文明城、卫生城和园林城等,让人感叹至极。而讲到三元的变化,三元街是最有标志性、代表性的地方;换一句话说,三元街也正是老三元乡愁最能体现的地方。那么,有哪些地标性的地方最值得回忆呢?
1.崇宁堡。由于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演变,作为旧时三元地域坊堡之一的崇宁堡已经消失了。但在老一代人的记忆里,这个地名人们仍津津乐道:解放前,即1940年立县时,当时的县政府在崇宁堡(现三元区青年路边),抗战时期此地曾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日寇目标明确;解放后,三明县委、县府,以及后来的市(地)委、市(地)府的所在地,也都曾设在崇宁堡。旧的三元区区委、区府也正是在此区域。解放前后的许多故事也曾发生在这里。现在最繁华的厦商百货商业群也是在这里安家、发展和繁华。在一些回忆三元街变迁的文章里所提到的“体圣公大厝”故事,亦出自此地。现在的商业街——崇宁路亦由此命名。此外,1960年三明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三明日报》在这里开编;三年困难时期后,第一个“自由市场”曾在这里开张……林林种种,乡愁难忘。
(图为城关崇宁堡旧址,现为廈商百货楼郡等。)
2.豆腐街角。三元街东边与崇宁路相接的路口处,原有一旧名“豆腐街角”的里弄,即现在三元腾飞广场处。之所以要提到它,因为世人讲到三元记忆,每每想到“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听得见”的顺口溜。当然,此诗是运用了夸张手法,目的是形容旧三元的狭小和落后。可实际上,老三元虽小,“三家豆腐店”是绝对不止的。小小的“豆腐街角”只是三元一个小区域,就有十多家豆腐店,更不用说“前街”了。三元旧时确实很穷,而物美价廉的豆腐,就成为原住民消费得起的食品。再说,豆腐也是老一辈人最喜爱吃的食品。三元的筵客食谱中,还是必须的一道豆腐菜呢。嗜爱豆腐,亦是“乡愁”之一。
3.三明市少儿图书馆。三元街之尾,现在是“三明市少儿图书馆”,它是市民们喜欢登临的书香之地,也是人们常常忆及的“乡愁”之一,因为它的旧址乃是《三元圆通堂》所在地。1967年,圆通堂因一场火灾而不幸化为灰烬,让人们伤心不已。人们想起《圆通堂》(现已在飞凤山上重建),便会想到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想到那棵巨大如盖的榕树,想到世世代代漂流不息的沙溪河,想到山庵岭水花和龙船巷的龙船,进而想到三元才子邓文修,尤其是他的两副名联:南来灵感无双佛,西向圆通第一庵;榕影飘飘遮月色,钟声渺渺渡溪流”,想到这位才子整理编辑三明市市级非遗珍宝《三元龙船歌》。
(图为三元城关圆通堂旧址,现是三明市少儿图书馆。)
4.《三元龙船歌》。《三元龙船歌》是三元非遗文化珍宝之一,《三元龙船歌》现在已经被授予三明优秀文化遗产。它共有108段歌词,每段四句。其中一段唱道:“三元风水撒网形,面前虾山相对门。溪头向在莲花山,水尾金牌照金墩”。这段歌词是《龙船歌》点睛之笔,充分表达原住民自古以来就有不甘落后贫穷,摒弃闭门自守,积极引进人才的思想理念,那就是如何引进“活水”——人才,来改变家乡面貌的志向。因此就有了古代贤人“填文笔,造金墩”壮举。人们常诧异于三明的“风水”好的原因:曾是福建立县最晚、最小的一个县,解放后经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却成了全国的闻名工业城、卫生城和文明城。我想,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是有我们伟大的党正确领导的结果。另一方面,我想这和三元人自古以来有“网留人才”理念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吧。
总之,三元街是条有丰富故事传说的地标性地方,它的变迁时常引发人们的热议和回忆,故事多多,令人浮想联翩。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三明一中退休高级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