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创新力争第一的教学带头人—— 记永安一中优秀共产党员张淑媚老师

e三明   阅读

  

 

永安一中众多青年教师中,有一位女教师特别引人瞩目。她行色匆匆,风风火火,急速的脚步透出干练的气质。她就是年轻的高级教师张淑媚老师。张老师1983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学生时代就入了党,各科成绩优异。1987年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扎扎实实地从初一教到高三。这十五年的教学历程,可圈可点,而突出之处则是她的锐意创新,力争第一。

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埋怨客观环境,不随波逐流,而是埋头实干,用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张淑媚可贵的地方。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在中学地位较低,中考不考,高考也一度不考,学生不重视,教学设备也不齐全。但是张老师不因此而马虎应付。她从课堂教学入手,精心备课。上课时,讲解准确生动,提问富有启发性,特别是运用挂图、板画、仪器、磁带等多种手段,博得学生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她为每一堂课所倾注的心血,正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有一桶水”这句名言的最好诠释。然而,她并不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而是兴冲冲地走向教学的新领域。

 

一曲《大海一样的深情》,唱出电化教学的先声

19885月,张淑媚老师上了一堂新教师汇报课,课题是《台湾》。这堂课的导入、讲解、提问、谈话、读图等等都相当成功。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巩固新课时,老师播放了磁带录音《大海一样的深情》。优美的歌声,顿时吸引了听课的师生。接着,老师问: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想?学生纷纷发言,许多人说这首歌表达了两岸人民盼望统一的深厚感情。这是永安一中第一次把电化教学手段引进地理课堂教学。接着,张淑媚老师又进行了“纲要信号法”、“图示教学法”“地理活动课”“多媒体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她不甘当教书匠,而是不断把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接连写出并发表了《纲要信号法在〈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一节教学中的运用》《图示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开展地理活动课,实施素质教育》等教学论文。

有作为的教师总是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自从国家实行中学会考制度以后,一方面是地理教学要求更加规范,一方面是学生地理基础差,课时又紧。张淑媚老师大胆地进行了“地理导学提纲目标教学法”的实验。先是依据教材和会考要求,精心设计与每节课同步的“导学提纲”。提纲把知识点和各种类型题目结合起来,上课时发给学生,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完成这些试题,老师则给予指导。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扎扎实实地巩固了地理知识,又培养了自学能力,会考也取得了好成绩。1998年—1999年,高中地理会考优秀率均在85%以上。2000年,她所任教的三个班级的会考优秀率高达96%,其中一个班达到100%。她还写了《努力提高高中地理会考成绩的“最优化”措施》一文,从理论上阐述了这种教学实验。

有志于做学者型教师,在教学上不断探索,有所创新,乐此不疲,张淑媚的步伐总是比别人快些。当别人还在学习电脑基本操作技术的时候,她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已经达到较高水平。1999年,她所授的《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课获得成功。这节课,老师把多媒体手段同师生活动紧密结合,先让学生识图、背地名以及省市简称,从总体上认识我国的行政区划。接着,采用选择、成语、连线、乐曲、讲演、画政区图、想象类似动物、拼图、学生板书鄂冀豫赣黔等易错字以及抢答等题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热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的多种素质得到锻炼。2000年,她开设的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西部大开发》是永安一中第一节多媒体教学课。20011月,在三明市高三地理学科会议期间,她所授的“3+X”高考模式下的多媒体教学观摩课《农业概述及其区位因素》,被三明市教科所评为优质课。6月,她独立设计制作的CAI教学课件《中国的旅游业》,又获永安一中首届教师课件制作评比一等奖。从这里,我们仿佛觉得那《大海一样的深情》的歌声绕梁,不绝于耳。

由于张淑媚老师的创造性劳动,她获得“三明市优秀青年教师”“永安市教坛新秀”“永安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市教委优秀共产党员”“永安一中优秀教研组长”等大量荣誉称号。

 

要做就力求做得最好,用“第一”装点青春年华

大凡有作为者,无不抱着这种 “力争第一”的理念。张淑媚老师在工作历程上急急前行,并非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她有一股争第一的强劲。无论教学工作、班级工作还是教研组工作,她都力求做得最好。她多年担任班主任,对班级的学习和纪律都抓得很紧,早读时间必到班上检查督促,经常与科任教师联系,又注意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因此,她带领的班级,总是给人生机勃勃的印象。1994年她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至于教学工作,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第一”。除了前述让电化教学第一次走进地理课堂,开设第一节多媒体教学课,获得课件制作一等奖,创造会考优秀率最高记录,还有:1999年所授课《中国的行政区划》,获福建省首届初中地理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作为福建省唯一的选手,赴昆明参加全国首届中学地理优质课大赛并获奖;她发表的二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6篇获得一等奖,其中4篇为省级一等奖。一位青年教师,在十五年间,能取得十二个实实在在的“第一”,确实不多见啊!

“力争第一”的工作理念,就像充满生命力的优质种子,把她种到那里,不管那里的土壤是肥是瘠,不管那里的气候是顺是劣,她都能顽强地发芽、生长。1998年,张淑媚老师开始担任历史地理教研组组长。这个教研组的基础不是太好。当时只有一位高级教师,两位一级教师。更因为史地学科被贬为“副科”,普遍不被重视。教师努力教学,却多有劳而无功之感,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张淑媚接任组长以后,她并不老是怨天尤人,而是积极进取,团结全组教师,用自己的工作成绩来改变教研组的面貌。她以身作则,主持并参加了《高中地理导学提纲目标教学法》《地理图示教学法研究》《开展活动课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她的认真执着,感染了同事们。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些课题,完成了总结报告,撰写了课题论文,教研的气氛浓厚起来了。人们常常把努力工作的人误解作缺少“人情味”的人。张淑媚热情帮助其他教师,同他们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又不时组织大家开展一些工余活动,联络感情,增强团结。教研组的常规工作也日益优化了。史地教研组被授于“永安市先进教研组”“永安一中先进教研组”的光荣称号,又在校教研组建设评比活动中获得第一名,在校教研组网页制作评比活动中两次夺魁。可以说,史地教研组从此站起来了!

教师辛勤的创造性的劳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评价是最公正的评价。在历次“教师教学情况问卷调查”中,张淑媚老师每次都被学生评为优,总评分多次居年段第一。许多学生自发联名写信给张老师说:“您是我们最喜欢的老师,地理是我们最喜欢上的课”;“每回上您的课,就好像是跟着您一同到世界各地旅游一般,充满轻松、愉快”;“一个好的老师会影响学生一辈子,您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这就是学生眼中的张淑媚老师!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永安一中退休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