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允东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情,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这般模样!”这是我少年时就铭记在心的郭沫若《炉中煤》中的诗句。也就是这无比眷念祖国深情的诗句让我在圣洁的童心里生发起对郭沫若大文豪的崇拜之情。
从小爱好文学的我,中年时工作之余参加电大、福师大中文学习。在学习中我又加深了对郭沫若的了解。较全面地知晓了他的生平及文学成就。郭沫若(1892-1978年)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著名现代诗人、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有《沫若文集》十七卷、《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等著作行世。他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和新诗创建者之一,“创造社”浪漫主义诗派的领军人物。1914年赴日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出版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从而开一代诗风,成为影响最大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同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发起组织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创造季刊》,致力于新文学运动。1926年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等职。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赴上海从事文艺活动。1928年流亡到日本,从事对中国古代历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工作。写有声誉卓著的科学论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抗战爆发后回国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为文化工作委主任,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此期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等历史剧和诗集《战声集》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纵观他的人生履历和创作之路我深感郭沫若阅历之深、创作之丰、成就之大、影响之广、地位之高是可敬可仰的,不愧为一代文豪。
(图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牌坊)
因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在宁化县济村乡有一位老人告诉我:“据传,郭沫若是宁化客家人,他的祖先原居宁化县龙上里七都(古石壁地区)或济村的龙下里(今济村的郭坑)。”聆听老者言,我怦然心动:若这位大文豪的祖籍是宁化客家祖地那该多好啊!我把此事牢记在心,颇感兴趣。心想,得暇必定认真去探究郭沫若与我们宁化客家的情缘。说来也巧,近期一个双休日,当我认真拜读《郭沫若散文集》时,读到《我的童年》一文时眼睛一亮,文中自述道:“我的祖先是从福建移来的,原籍是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听说我们的那位祖先是背着两个麻袋上川的。在封建时代弄到不能不离开故乡,当然是赤贫的人。这样赤贫的人流落到他乡,逐渐地在那儿发迹起来。”散文是真实性的文章,从这段文字中可清楚知道:郭沫若的原籍是福建汀州府宁化县。读到此文,我心中大喜,果然郭沫若是宁化客家人。为了进一步证实其真假,我又按图索骥,寻找查阅了大量资料。在郭沫若1939年所著的《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这样写道:“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这段文字记述,再次表明郭沫若家族是由福建宁化直迁四川的。之后我又从余兆廷先生的《宁化客家姓氏源流》一书第123页中找到佐证:“据查郭沫若原籍福建宁化龙上里七都。约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其祖先郭有元做苎麻生意到四川。约在乾隆末、嘉庆初,迁居四川嘉定府乐山县沙湾镇。”顺藤摸瓜,又据《郭氏族谱》和《郭氏家谱》所载:“郭沫若的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是为闽西客家人。母亲杜邀贞,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孩子。先祖郭福安为郭子仪(一世祖)之后裔。”从以上郭沫若撰写的文章及郭氏族谱中的记载足以说明郭沫若的祖籍就是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可见他的“根”就在宁化客家祖地,他的“祖”就在宁化。由此郭沫若与宁化客家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也由此他对宁化怀有深深的“念祖”之情愫。
世间之事是有机缘的。宁化与郭沫若的情缘也是如此。据我采访的宁化电影界知情老前辈(宁化影剧院原经理赖达群)所言:为更好地发展宁化的文艺电影事业,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1962年在宁化城区建起了一座县影剧院。竣工时县影剧院领导想到新楼院要立一个有品位的影院名字,想请既在全国有名望又与宁化有因缘的人题写。想来想去认为最为合适的人就是郭沫若。理由有二:一是郭沫若祖籍是宁化人;二是他文史、书法成就大,行政级别高,影响大。于是通过当时的《电影放映》杂志编辑部(此杂志名是郭沫若题写的)的同志联系,敬请郭沫若题写。郭老得知自己祖籍宁化人请他题字就欣然挥毫写下“宁化影剧院”5个爽劲洒脱、韵味无穷的行楷。不到2个月便寄到宁化影剧院。于是,影剧院领导就原原本本按郭老的墨宝认真制作成鲜红的大字,高高耸立在大楼顶上。远远望去气贯笔端、形神兼备。近观5个醒目的“郭体”大字,让人感受到笔画间透出一种“文”的气息,溢出一种学养相融的神韵。我想,这是郭沫若给宁化客家人留下的珍贵墨宝,精神价值是永恒的。
(图为宁化影剧院——郭沫若题字)
也许有人只知郭沫若在文史、考古、古文字方面的建树和巨大成就,殊不知他的书法成就也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那飘逸灵动的“宁化影剧院”墨宝正好彰显了郭体书法艺术风格。他的书法艺术还传承给了他的儿女,他悠悠的宁化客家情缘也影响着儿女们。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在任县文联主席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2007年11月15日,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时任北京中沛经济发展中心总经理的郭沫若长女郭庶英风尘仆仆来到宁化参加黄慎诞辰32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陪她参观书画展,参加研讨会。我清楚地记得她在研讨会上热情而认真地对大家说:“父亲告诉我宁化是我们郭家的祖籍地。”倾听她的肺腑之言,我深感郭沫若与宁化客家情缘多深啊,连儿女也前来寻根谒祖,念念不忘宁化祖籍地。参加纪念活动的书法界人士得知她传承了父亲郭沫若书法艺术,能写一手漂亮的“郭体”书法,就纷纷和她交流书法创作经验并向她索要墨宝。晚饭后她不顾旅途的劳顿,在当年的宁化客家宾馆三楼会议室兴致勃勃地挥毫书写,把现场书写的墨宝一一赠送给书友。而我也有幸得到了她赠的“宁静致远”墨宝,至今还珍藏在家,临裱装帧悬挂客厅。
作为现代中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和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郭沫若是我们宁化客家人,他与宁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缘,这是我们宁化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不仅扩大了宁化客家祖地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有着深远的客家历史文化意义,给宁化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内涵。郭沫若爱国敬祖、开拓创新、治学严谨、孜孜不倦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宁化客家后裔。我想,文化古城的宁化,自古地灵人杰,名人辈出,不仅有郭沫若这样的大家,历史上还涌现出唐代汀州第一位进士伍正已、宋代杰出诗人郑文宝、明代状元张显宗、清代著名学者李世熊、“扬州八怪”之一黄慎、隶书大师伊秉绶、理学家雷鋐等一大批客家优秀历史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在这些大家名人的激励下,我相信今后在宁化客家祖地这块福地上会养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宁化的天空将会更加璀璨。
(本文作者系宁化县文联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