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河传奇

e三明   2022-06-13 10:02:39   阅读

■   郑  升  旗

 

金溪河是闽江支流之一。它发源于三明市境内的宁化县安远乡牙梳山吊钟岭,流经建宁县的均口乡、城关,泰宁县的梅口,经将乐县的万全、黄潭、南口、古镛、水南,高塘的黄坑口进入南平市境内的顺昌县,与闽江支流的富屯溪汇合流入闽江。

金溪河从建宁的均口到将乐的黄坑口,全长239.4公里,是三明市第二条大内河。

金溪河它不像是一条大江河,倒像是一座座幽美的湖沼连接而成的,江面是在四围的环抱中间,南北两岸很少有宽阔的地带,大多是在狭长的两岭之间狭道中静静的流淌着。它从牙梳山流下来,像一匹野性的烈马,在峡谷里腾空飞窜,到了平地里就满地奔驰。夏秋季节,涌起吓人浪头,到了冬季又汩汩细流。

金溪河它冲破峡谷,划开原野,映着日月,载着浪花,有时如泣如诉,有时如怒如吼,仿佛它的每一朵浪花,都要告诉人们,在这古老又青春的土地上,有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可颂可赞的传奇故事。

一、一种传统特产名扬海内外

金溪河的上游是建宁县,它地处闽西北边陲,与江西省接壤。境内山川秀丽,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除盛产稻谷外,还盛产莲子、笋干、茶叶、水果等,其中莲子是建宁的传统特产,被名为“建莲甲天下”,所产地名被誉为“建莲之乡”。

建宁县种植莲子已有千年的历史,据《建宁县志》载:“南唐梁德年间(公元922年)金铙山寺门前有两口塘,种有白莲和红莲,经自然杂交得新种,后传入县城西门外的凤山坑、火缽坑,吴家坑种植”。清乾隆《建宁县志》载:“建莲秀山丽水,玉润流馨,香泉道道,十里菡萏,极为旑旎,城西龙山,玉泉水冷,百口莲池岁产莲千斤,为吾国第一。”建莲不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土质条件、金溪河水,而且还有传统的栽培加工技术。所产的通心白莲,粒大洁白,是滋补珍品,纯天然绿色食品。莲子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莲心,莲梗,莲叶,莲须皆可入药。西门“伏莲”最为名贵,稍炖即熟,汤清不浊,清香可口,历代列为皇家贡品。我国古代所著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第四十四回,用七粒建莲做药引,五十二回提及“建莲红枣汤”。《辞海》建宁条目中称“建莲”为建宁特产。莲是多年的草本植物,它通身是宝,赏、食药用于一身。一向被作为名贵的中药和滋补佳品,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物。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记载:“莲子交心贤,厚肠胃,固精气,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据现代科学测定,每百克通心白莲含淀粉50克,蛋白质19.6克,棉子糖6.4克,粗脂肪2.7克,及钙、磷、铁多种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等,常作祛火防病抗癌的保健品。

“建莲”不仅有历史悠久,而且还有革命纪念意义的传说。1931年夏,毛泽东、朱德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建宁创建了革命根据地,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总政治委员毛泽东曾在西门外百口莲塘进行调查并与红军战士、当地农民参加整修莲塘劳动,因此,在苏区群众中广为传播着“荷花仙子不可辱”“百口莲塘吐清香”的美谈。

建国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给“建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建宁县各级党委、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因势利导,从政策上扶持,莲苗(藕种)由政府全额补贴。技术上,专门请西门莲农,下村入户指导栽培加工技术,以传统西门莲种为主,逐步扩大到各乡村,至198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5万亩,形成了百里莲花吟风散的莲香新风采。建莲成为支柱产业,出口东南亚、日本、欧、美、澳以及港澳台等地。建莲的传统产品,不再是“皇家贡品”,而是出口创汇的大宗产品。

image.png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莲的知名度又进一步提升,1990年获“亚运会标志产品”称号,1993年举办中国建莲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坯显、彭冲、卢嘉锡,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分别以“莲乡飘万里”“宝莲馨香溢四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扬建莲美名,展莲乡风采”“建莲甲天下”为建莲题词。19953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建宁被命名为“中国建莲之乡”。建莲美名扬天下。

“莲香飘万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建莲更是美名扬天下,它不仅畅销国内外市场,而且还成为国宴上的一道名菜。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到我国访问,李先念主席设宴欢迎,第八道菜是“冰糖银耳建莲”。

二、《金溪女将》事迹传遍全国

金溪河流经的建宁、泰宁、将乐县,这里的人民自古就随着金溪河水一起成长,人们用勤劳、勇敢、智慧,将农耕的果实利用金溪河水流放到全国各地。金溪河航运始于明代,明朝建宁就有造船厂,开始建造木船,木船开始航行在金溪河上,交通就成为三县的重要运输方式,直接促成三县的繁荣。金溪河地处闽西北,它跨出本土,流入闽江,又东流入海,迈向大洋,是连接五湖四海的主要通道。奔流不息的河水,舟楫相连,船工号子,此呼彼应,码头、货仓立于两岸重镇,古渡口遍布市政乡野,南来北往的货物和商旅穿梭期间,成了古代山区水上交通的文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世纪七十年代,金溪河仍然是建宁、泰宁、将乐县水上交通的主要通道,在这条230多公里的河道上,由福建省建设兵团十一团建宁森工2营水运连的林瑞英、陈爱娇、陈英、洪华玲、李幼民、朱丽蓉、林碧芳、郭建平、陈思华、王玉英、李小榕十位女青年组成的水运队,将建宁县的木材扎成排筏,驾排流放到顺昌贮木场,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直接贡献,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称为《金溪女将》并报道,拍摄成专题电视片,在全国广播和放映,他们的事迹在当时广为流传。

金溪河九曲十八弯,处处是险滩,解放前,人们把金溪河航道概括为“四多”:泥沙淤积弯道多,水急浪险漩涡多,怪石林立暗礁多,行驶不慎事故多。文人墨客在金溪河吟诗作画:“千里金溪水茫茫,十八险滩横江上……”。十八险滩素来有谚:“枯水不过官江滩、平水不过桂花滩、洪水不过芦庵滩。”这水道不论水大水小,都有一番惊心动魄的激战。最甚者乃洪水过芦庵滩,滔天巨浪可以把结实的船、排击得粉碎。社会上曾流传这样的民谣:“金溪十八滩,滩滩鬼门关,多少梢排工,一去不复返”。然而金溪女将们在300多公里金溪河闯滩斗险,劈波斩浪,把一排排的木材、毛竹从建宁流放到顺昌贮木场。在流放过程中,每年都遇到枯水期。金溪河枯水期,河床水位浅,七笃相连,宽三米,长二十一米多的木排竟如病入膏肓的老牛,时不时搁浅在河道上一动不动,于是金溪女将们一个个都和男同志一样,挽起裤脚跳入水中用肩膀扛着撬棍,嘴里喊着“一、二、三、一、二、三”使劲撬排,肩膀红了,肿了,木排还是一动不动,搁浅在河床上,但女将们下定决心,肩膀再肿再痛也得撬,一步一步地撬,一米一米地进,有时一天只能前进一二十里,女将们没有被困难吓退,她们个个表示:“困难纵有九十九,难不住我们一双手,就是扛也要把木材送出去”,她们整天泡在水里,用木棍撬排,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退却。她们用双手,把搁浅的木排撬到能流放的河水里。洪水季节,常遇突发山洪,将排冲走,但她们在洪水中,站在各自的排上,一齐用力,将木材划到河岸上。一年四季,她们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把木材,一排一排地流放到顺昌贮木场。

image.png



19715月开始至1980年,池潭筑起大坝,金溪河变成大金湖,结束了金溪放排。10年里“金溪女将”由8人发展到35人,她们用双手劳动创造了幸福、光荣,35人中,有4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5人加入共青团,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三八红旗集体,多次出席全国全省工业学大庆会议,队长李国英还当选为党的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等报刊相继以大版篇幅报道了《金溪女将》的事迹,电视台、电影厂专门拍摄了电视专题和电影片,将她们的事迹传遍全国。

三、金湖美景传遍国内外

1976年,国家投资一亿二千万元在金溪河的上中流河段的芦庵险滩兴建一座水电站,河段地处池潭,故名为池潭水电站。19803月,电站大坝筑起后,将滩多流急的金溪拦腰截断,使上游形成了一个浩瀚坦荡的山区平湖。湖的前身是金溪河的一段,金溪富含沙金,故名为金湖。金湖,以马形的水系为躯干,卧伏在泰宁县境内中部地区,坝内全长60公里,面积5.4万多亩,流域面积达4677平方公里,水面积38.85平方公里,最大库容量为8.2亿立方米,最高水位276.3米,她是我省建时最大的人工湖,又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游览区。1987年被评为我省十佳风景区之一,后被评为国家级旅游景区。

金湖美,美在多姿多彩,与众不同,湖中有山,山中有湖,山环水绕。湖畔有名胜古迹,古刹奇岩,险寨清泉;湖中有碧水丹山,峭壁长瀑,异花珍禽。古人云:金湖有2瀑、5泉、7寨、36岩、72峰、186景点。金湖不仅景多,更在景奇。广袤如平湖十里,浩瀚如烟海,狭窄处,仅距数米窄如水上石巷,只见天光一线。泛舟金湖,宛如置身名家画图中。游人赞金湖,山有武夷之美,水有漓江之秀,石有黄山之奇。

image.png


金湖美景之一甘露岩寺。金湖未形成之前,已闻名海内外。宋绍兴十六年(1145年)建寺,在长滩人形山左侧甘露岩洞中,寺建造在岩内,岩隐蔽在群山峭壁中,岩洞内窄外敞,岩底陡峭崎岖,高80米,宽深各30米,岩洞中有钟乳清泉,甜若甘霖,故名甘露岩。“甘露寺”其独特之处是“一柱插地,不假片瓦”,即用一根粗大的木柱,撑托起重楼叠阁,屋顶不用一块瓦片。寺内有楼阁、观音阁、南安阁,都是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雕梁画栋,小巧玲珑,结构巧妙。据《福建通志》记载:1180年,日本重建奈良东大殿(大佛殿)时,曾派高僧重源法师到泰宁甘露寺考察,可见甘露寺早已闻名海外。

泛舟大金湖,飘游九龙潭,夜宿星空民居,灵山秀水为泰宁全城的旅游营造出一幅幅诗意的旅游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细细品味,流连忘返。作为首批国家旅游示范区的大金湖为主区的全城旅游创建单位的泰宁县,要将旅游业推向全国。1994年,组织了首趟上海旅游专列,满载600多名游客到泰宁旅游,2003年又组织首趟“大金湖——大上海”专列从邵武出发载着682位特殊身份的“金湖使者”到上海宣传金湖美景。将金湖的美从泰宁走向上海,又从上海走向全国。

四、一座“乐野宫”成了福建最早七个置县之一。

金溪河从泰宁县的梅口流经将乐县的万全界头,流经万全、黄潭、南口、古镛、水南、高唐的黄坑口进入南平市的顺昌县,河长80.3公里,沿河经过6个乡(镇)24个村,金溪河流经的将乐县、乡(镇)村,最长、最多。古时的将乐,溪河纵横,林海茫茫,水草鲜美,是鸟兽的天堂。自战国以来,有些君王便把它开辟为演兵狩猎的理想场所,并且修筑宫室林苑,据史料记载:最早在将乐进行狩猎的是闽越王无诸,公元前222年,秦始王为统一中国派兵进军东南,削去无诸王号,降为部长,划福建为闽中郡。陈胜、吴广起义时,无诸因秦夺其地,也率福建军加入刘邦反秦队伍,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下诏恢复无诸的闽越王位“冶闽越故地”,建东冶都(今福州)。西汉年间(公元前134136年),闽越王无诸在将乐建立了“校猎台”和“高平宛”。

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封余善为东越王,余善也酷爱将乐的泉林峰壑,溪流岩洞,常引兵到此演武围猎。为便于行止,他在将乐建造了一座雄伟的行宫,起名“乐野宫”,将乐也就成了建安县(今建瓯)的一个校乡。

三国时期,孙吴占据江东,尽有全闽之地,吴之永安三年(公元260),东吴景帝孙休当政时,始析建安县之校乡而置将乐县,是福建省最早的七个古县(浦城、邵武、将乐、南平、建瓯、闽候、建阳)之一,因“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东越王乐野宫在是”,故取“将”、“乐”二字为县名。

将乐置县距今已1761年,不但历史底蕴深厚,而且现代气息浓厚。现代的将乐有两大特色:一是绿色,是这里的天然底色;二是生态,是这里的最大特色。这里一年四季的水光山色都充满春天的气息,绿色流淌,鸟语花香。它成就了“国家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2018年中国幸福百县”。未来的将乐,她的古意和现代的时尚、潜力、希望将成为金溪河和闽江上游中心县城而传遍全国。

image.png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三明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秘书长)

来源:三明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