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三明市谢祐文化研究会”的由来

e三明   2022-06-13 10:35:57   阅读

■   常  章  生

 

   谢祐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诞生在三元区中村乡白水村莲花峰的山脚下。谢祐一生充满传奇,自幼聪明好学,志向远大,少年时,就用泥土塑了两尊泥人,供奉在案桌上,其中一尊泥人是他崇拜的大将军张巡,另一尊则是他自己,激励自己立志以张巡为榜样,为国为民。据列西《正顺庙志》记载,谢祐在熙宁六年回到谢氏入闽始祖元大公居住地邵武和平镇,拜南平历史上第一个状元黄裳为师,接受启蒙教育。元丰五年,谢祐随黄裳镇守泉州、南安三年,元丰八年受委派去建州送信,在水晶洞遇到得道高人留宿三日,授传金符玉册。此后又拜萨真人为师,修行学道。元佑二年,谢祐功成在尾历(今三元区列西)羽化。谢祐羽化后显灵济世,保境安民,广泛流传着泥塑人生、谢祐插秧、泥捏泥鸭、怒杀蛇精、虎口救儿童、解除旱灾、谢祐救弱女、谢祐盖房、谷仓放蜂、神助杨八妹、护佑文天祥、驱除匪患、保境安民等五十个传说故事,得到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仰。对谢祐的崇拜信仰,是千百年来三明本土文化深厚积淀的升华,具有绵长恒久的生命力及巨大影响力。南宋九年,应丞相李纲奏请,皇帝敕封谢祐为“广惠将军显列尊王”,谢祐因此由人变成神。咸淳十年,丞相文天祥又奏请朝廷加封谢祐为“日月盈光大帝”,并配祀慈惠夫人。历代对谢祐的崇拜和信仰经久不衰。(图为:20131124日三明市谢祐文化研究会成立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三元区白水村举行。)

image.png

谢祐大帝由人而神的演化是有历史大背景的:宋代朝廷大封神,是造神的政治空间。宋朝的经济文明达到我国历史最昌盛时期,崇文重教,城市空前兴旺,政治环境宽松,学术昌盛,是中华文明最绚烂时期。在福建,妈祖、临水夫人、清水祖师、吴妈仙姬、广泽尊王、定光佛、保生大帝、谢祐大帝、青山王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均遭到屡次加封,并大修古刹,赐庙额。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村民请李纲丞相将谢祐“御大灾、捍大患”的灵迹申表朝廷。李纲与谢祐家族入闽一世祖大元公同为邵武人,宣和元年即1119年,李纲被贬于沙县,又与谢祐同属沙县人,支撑谢祐封神。

宋朝廷对敕封既是宽松的,又有严峻的批阅标准,要符合《礼记》的要求。《礼记·祭法》曰:“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御灾捍患、除厄攘解”是人神的神格,也是敕封的基本条件,谢祐符合这样的条件。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谢祐被敕封为“广惠将军显列尊王”,八个字的是最高等级的敕封。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朝廷再赐建庙,赐额名“正顺”,即理直气壮之意。赐建古刹庙额名是在八个字敕封以上的奖励升格。

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南宋丞相文天祥又奏请朝廷,加封谢祐神为“日月盈光大帝配祀慈惠夫人”。依照宋代礼制,这是在八个字的封号、赐古刹和匾额称号的根底上,再升格敕封家族,依次为妻子、儿子、儿媳。一般到达妻子停止。谢祐的爵位封号也添加“日月盈光大帝”。(图为: 大宋成淳十年正月谢祐天勅命)


image.png

列西正顺庙始建于1233年,主祀“广惠将军显烈尊王 日月盈光大帝——谢祐”。自南宋以来,“谢祐”的神名日渐显赫,在闽粤赣及台湾一带,陆续建起数量众多、规模不等的“正顺庙”。在三明,除了列西正顺祖庙现今保存完好,年代最早的正顺庙还有始建于南宋的白水村正顺庙和永安贡川的正顺庙。谢祐是闽西北由人而神成为神明的当地保护神——陆神,其核心信仰范围以三元、梅列为主,并伴随着谢祐大帝信仰者成为沙溪河流域众多县市的影响地区,主祀“谢祐”的正顺庙遍及沙县、永安、尤溪、南平、顺昌、将乐、漳平、德化等县(市、区),信仰者遍及闽粤赣及台湾一带。(图为三明列西正顺庙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

image.png


image.png


20135月间,我正在办公室处理公务,见有人敲门进来,进来之人我并不认识,他便做了自我介绍,是谢氏后裔谢昌发先生。我便问明来由,他说:“看了你一篇有关介绍谢祐的文章,很感动,想与你共同探寻谢祐大帝(本地人称之‘尊王公’)的文化信仰,使谢祐‘护国佑民,惩恶扬善、保境安民’的精神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我对谢昌发先生说:“谢祐文化现在只是源于民间的传说,要使其更加深入地挖掘和研究,必须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报批,做到合理合法”。两人经过一番交谈后,决定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成立谢祐文化研究会,由谢昌发、宋经文、刘晓迎、林域生、高珍华、常章生、谢黎芳等人发起成立三明市谢祐文化研究会,经报三明市社科联批准,于20131124日在谢祐诞生地中村乡白水村召开谢祐文化研究会第一届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三明市谢祐文化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谢昌发先生担任会长,常章生先生担任秘书长,自此,拉开了谢祐文化研究的序幕。

在进行谢祐文化研究中,专家、学者们广泛认为,自宋代以来,就有了谢祐信仰,谢祐信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延伸和拓展,从民间信仰和崇拜,百姓认同,宋、明两朝朝庭敕封,历朝历代推崇,进一步把谢祐尊称为“陆神”,与海神妈祖、空神孙悟空形成福建特色的“海、陆、空”神明,信仰者遍布八闽大地与台湾、广东、江西等地。

谢祐的民间信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谢祐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民间信仰的沿革中进一步得以发扬光大,谢祐精神无疑已经具有民间和学术界公认的一些基本内涵,谢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构成部分,他和妈祖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一样,谢祐精神所体现出的本质特征,因其巨大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成为谢祐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主要动力,对于谢祐精神,至今尚未形成比较权威、统一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谢祐精神的传播与弘扬。由此,研究会加大了对谢祐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在挖掘谢祐精神和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炼、归纳、整理,明确谢祐精神的核心内涵,并使其成为弘扬谢祐文化的精神支柱。

当前,谢祐文化已引起学术界、文化界、谢氏宗亲和民间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在尊重历史和民间信仰、学术交流的基础上,对谢祐精神的核心内涵和实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加深对谢祐文化研究中,谢祐精神千百年来得以传承并得到发展,源之于谢祐生前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行为和优秀的品德,得益于民众对谢祐高尚行为和品质的认可和推崇,得益于历代文人墨客、民间对谢祐的肯定和传播,也得益于李纲、文天祥等朝中大臣举荐及历代官方对谢祐的承认和褒奖。正是由于谢祐精神的感召力和动人力量,才使得谢祐文化逐步发展,经久不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谢祐神格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群体乃至不同朝代的官方都对谢祐精神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演绎和诠释,使得谢祐精神具有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等特点。谢祐精神丰富多彩的内涵,既寄托了人们对谢祐这位神明多方面的祈求和希望,也给谢祐精神的如何概括和弘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就像在谢祐精神的实质上,必须拥有一个简单明快的表述,以使谢祐精神乃至谢祐文化具有既通俗易懂又高度概括的载体,使谢祐精神在传扬过程中更容易为各方面所接受,更容易得到发扬光大。研究会从丰富多彩的谢祐精神内涵中归纳提炼出易于表述,最易于理解,最易于宣扬,又最能代表和概括谢祐精神的内涵——“护国佑民,惩恶扬善”,它最能体现谢祐生前和身后崇高精神的本质特点。研究会认真推敲历代民间所颂扬的谢祐的功德和历代官方所褒奖的谢祐封号的过程中,发现谢祐有一个基础性的东西,那就是“护国佑民”、 “惩恶扬善”和“保境安民”。正是由于谢祐的护国佑民之心和惩恶扬善之举,才有了他一系列的善举和德行。

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到泉州、安溪、永安、沙县等地去考察,寻觅谢祐文化的历史遗迹,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组织修缮谢祐祖地故居、太婆墓、白水村历史古迹等,编写了《谢祐传奇》故事集和《谢祐文化研究》论文集;出版发行了由绿笙编纂的长篇神话小说《谢祐》;组织《中国谢祐楹联集》征集,全国应征楹联达560多幅,获奖作品150幅;组织编写了《谢祐文化知识百问》一书,将谢祐文化高度概括为130多题问答题,让广大民众更容易了解谢祐文化的精神实质;在第六届福建艺术节歌曲大赛中,《谢祐颂》荣获二等奖;配合福建省谢氏宗亲会,组织协办了第2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参与的客家代表有十几个国家和谢氏宗亲3000多人,《谢祐文化知识百问》在谢氏文化书籍大会上参加书首发式。同时,多次配合市政协、各地专家、学者进行谢祐文化考察、学术交流会,政协三明市委员会专题报告[2013]11号“关于谢祐文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就有关正顺庙文物保护对列西、贡川、白水三处正顺庙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做好谢祐文化保护和利用提出具体对策和意见。三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4]60号文件,就“弘扬三明谢祐文化精神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确认了谢祐文化以及正顺庙的地址;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将展现谢祐文化的“正顺桥”、“盈光亭”呈现在三明绿道上,成为三明绿道八景中的两景,使谢祐文化得以传承和“护国佑民,惩恶扬善”的精神发扬光大!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原梅列区水利局主任科员)

来源:三明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