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 天 德
清流县嵩口镇古称仓盈里,当地人多称嵩口营、嵩口坪,也叫上营、下营。据老一辈人说,明清时期曾经驻兵营,故称嵩口营。在嵩口镇区上坪(上营)有一座真武庙,庙里敬塑供奉着江礼公、罗林将军和真武祖师三尊正神,当地人称这三尊神为江公尊王、将军尊王、真武祖师,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村人都要抬着这三尊神到嵩口街上巡游。
说起江公尊王、将军尊王真有其人。据《嘉靖道光·清流县志》记载:宋乾德元年(963年),江礼带领二千清流乡兵,远赴湖南征讨叛军。清流人江礼,他是宋太祖建隆三年壬戌(962年)进士,时任湖南潭州判官。江礼生于后梁贞明丙子二年(916年),殪于宋乾德元年(963年),以身殉国,时年四十八岁。汀人义之,为立祠,庙临溪上。(图为江公尊王)
时光回到宋乾德元年(963年)。在湖南湘潭,自任武平军节度使的周行逢病死,其子周保权继承其位,当了武平军节度使。当年有一员老将叫张文表是周行逢攻破楚国都城朗州一同厮杀过来的。当时柴荣正在攻打淮南,为了让周行逢牵制李璟,特授周行逢武平军节度使,建军府于朗州,也就是现在湖南的常德。赵匡胤建国后,周行逢继续向大宋缴纳贡赋,两国相安无事。这个张文表居功自傲连周行逢都没放在眼中,岂能服服帖帖地伺候周保权?周行逢早就心中有数,临终前嘱咐周保权说:“我死之后,张文表必叛,一定要让大将杨师璠把他除掉。万一事有不测,宁可举家归服大宋,借大宋的兵力消灭张文表,也绝不能把疆土留给张姓逆贼。”此时张文表担任着衡州刺史,实则衡州以南的永、道、全等州也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周保权为了对张文表形成合围之势,派亲信接管永州屯戍。这下子可惹恼了张文表,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先把开赴永州的将士击溃,随后挥师长沙,大有破竹之势。周保权不得已,一方面命杨师璠率兵讨伐张文表,另一方面火急北上,请宋朝和荆南出兵相助。荆南本来就没有多少兵力,自顾尚且不暇,又怕张文表得势后北逼荆南,故而也向宋朝发出了求救的军书。湖南潭州知府慕容延钊得到宋朝赵匡胤指令,他为行军署统领征讨张文表,顺手取了周保权。时任潭州判官的江礼在清流家乡休假,接到知府命令要征讨张文表;他未敢懈怠,即刻奉命率二千清流乡兵,往潭州府和慕容延钊会师,征讨叛军,力战于湘阴之野,深得当朝嘉奖。一天,江礼带领乡兵,由于人地生疏,不幸进入叛军设好的伏击圈,马困人乏,乡兵不敌。礼公以身殉国,牺牲时年仅四十八岁。江姓族人说,当年,黄连镇派出乡兵将其(江礼)遗体(有说是遗物)带回清流,安葬于清流仓盈里小嵩铺(今为大路口)龙分洞凉伞岽。
清流人重情重义,感叹江礼乡贤、忠孝、忠烈之义,有村人时常梦见一匹白马在溪边叫唤。于是,在仓盈里上坪(今嵩口镇电站附近)溪上,建一座江礼公祠。宋绍定庚寅三年被流寇焚毁,此事载入省府志。元代壬午四年福州三山进士刘肩吾为江礼公祠题写了碑文,礼公的碑位入崇祀府县乡贤祠和清宁县忠烈祠(清宁县为历史上的清流与宁化合并一县)。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敕封感应江礼判官之神。当地人也把江礼公庙称为判官庙。如今判官庙因电站建设不见踪迹,只有真武庙香火极旺。
当地人说起三尊神,真武祖师是客家人信奉的水神、吉祥神,江礼公是江姓人三世祖,当地人敬奉他为江公尊王。唯有罗林将军,能够被塑为正神,有过这样的一番传说。(图为真武庙)
田野调查时,江仰生介绍说:当年,宋乾德元年(963年),江礼在湖南湘潭,以身殉国,英勇事迹感动朝野。为此,黄连镇派府前罗林将军前往湖南湘潭为江礼和清流乡兵二千英烈招魂回乡。当时,清流往湖南湘潭路途遥远,近千公里全靠步行;他日月兼程,风餐露宿。有时,还要通过穷山恶水,荆棘丛生,方圆数里的无人区,跋山涉水,来回就是二个多月的行程。罗林带着随从,简单行装就出发。他带随从手提马灯,路洒纸钱,按照客家人的习俗,一路招魂祭迎回到清流。罗林将军回到清流,已经是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没多久就因病去世。清流人就一并在庙里为罗林将军塑立了神像,以此纪念他。嵩口退休教师罗有清说:江公判官庙早先是在嵩口电站坝址下侧,因嵩口电站建设拆除。庙里的神像江礼公、罗林公、真武祖师一并请进了上坪真武庙。村人逢重要节庆日皆焚香上供,求财求平安,有求必应。天长日久,村人感叹其灵应,护佑一方,遂改称:江公尊王、将军尊王。由于,后期塑造神像时,大殿中间三尊神像:真武祖师、九龙尊王和关帝圣君用水泥制作,体量高大,无法移动。从此,真武庙正殿两侧供奉江公尊王、将军尊王和真武神由当地人在每年的正月,抬到嵩口街上巡游。相邻村高坑供奉的江礼公神像没有出游这一习俗。
(清流县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原主任江天德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