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建 国
《三明文史》第十一期介绍了张维兹等6位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领导者,现在再介绍江一真、贺敏学等5位领导者。在查阅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时,我发现,由于当时历年不断的政治运动,不少同志背着沉重的思想负担和政治包袱,如江一真被打成“江(一真)魏(金水)反党集团”,张维兹被省委主要负责人训斥为“玩公子哥儿”“一贯右倾”,范元辉、余明都戴着“右倾”帽子受到批判,许集美在“反地方主义”中被降职处理。但是,他们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负重前行,为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高风亮节。
江一真
(1915—1994年)
福建省连城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从中央红色卫生学校毕业后成为救死扶伤的红色医生。1935年参加长征。1937年奉命组建八路军野战医院,任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福建省农林厅厅长、福建农学院院长、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委秘书长、省政协主席等职,1956年当选为福建省省长。庐山会议后,江一真因坚持真理,敢说真话,被打成“江(一真)魏(金水)反党集团”,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理,下放到三明钢铁厂任副厂长。三明市委书记张维兹去看望他,说江省长,你在三明的生活我保证供应好,三明市委能看到的文件我都会送你看。江一真很感动,说有你这话我知足了。三钢领导也很尊重他,只让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三钢近三年期间,江一真与广大职工一起,参加一线生产劳动,参与技术革新,很多职工并不知道这个“老师傅”竟是省长。江一真襟怀坦荡,顾全大局,他向三明市委提出了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三明市委制定的《三明城市总体规划》,汲取了江一真的真知灼见。 1962年江一真经甄别平反,6月省人大常委会恢复他的省长职务,9月调中央工作,先后任农垦部副部长、农业部代部长等职务。1982年9月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贺敏学
(1904—1988年)
江西省永新县人。1927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和胞妹贺子珍、贺怡同为中共永新临时县委委员,时称“永新三贺”、“贺家三兄妹”。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兼政委、党委书记,上海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员,西北建筑工程总局局长、党委书记。1957年他进京将任建工部第一副部长之际,他的老上级、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向中央请求,让贺敏学到福建省担任副省长,主管全省城乡建设。中央批准后,贺敏学奉调率领工程部队6000余人转到福州,成立“福建省建设厅建筑第一公司”(简称省建一公司或省一建)。1958年11月,省建一公司转赴三明,公司总部也落户在三明下洋。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1958—1960年共完成三明各工厂土方408万立方米,承建三钢第一期建设工程(规模为20万吨),包括炼铁、炼钢、轧钢3个主车间,都提前完成基建任务,交付给三钢安装投产,保证了三钢元旦出钢、国庆出铁,为结束福建省手无寸铁、手无寸钢的历史做出巨大贡献。在短短两三年中,省建一公司承建了三明化工厂、三明化工机械厂、三明重机厂、三明热电厂、三明自来水厂、列车发电站等13个企业的土木工程,使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省一建自身也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省一建在下洋的公司总部,一座座办公楼、子弟学校(从幼儿园到初中)、职工医院、职工宿舍楼横空出世,惊艳三明,成为三明第一、全省少有的明星企业。
贺敏学在三明没有担任任何职务,但是为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称他为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后勤部长”、基建队伍“总指挥”,是名副其实的。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总指挥伍洪祥深情地说:“三明工业基地建设,贺老是有功的。调动两支队伍(指省建一公司和福建冶金电机安装公司)应归功于贺敏学,是他亲自带这两支队伍参加三明工业基地建设的,他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许集美
(1924—2016年)
福建省晋江市人。1964年5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漳州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省委书记叶飞找团省委副书记许集美(因为任晋江行署专员期间,许集美被打成“地方主义”分子,降职为团省委副书记)谈话,准备让他到龙溪地委工作。三明市委书记张维兹听到这个内部消息,向叶飞书记提出,三明是重工业基地,迫切需要有知识、懂科学的干部,希望许集美到三明工作。叶书记考虑后说:“很赞成,让许集美到三明吧”。于是省委任命许集美为三明地委副书记,分管工业工作。
许集美到三明,正赶上工业下马,三钢、三化等企业大批裁员。他建议要保护好科技队伍和技术人才,不能让他们流失外地。他与张维兹等领导商议,企业要创办职工农场,让科技人才到农场锻炼,可以增加企业副食品供应,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这个办法果然奏效,三明建设需要的人才基本保留下来了。他深入重点企业和隐藏在崇山峻岭的军工厂,关注下马后的遗留问题和今后恢复生产的准备工作;他到郊区了解农牧业生产情况,为全面恢复工厂生产后勤保障做准备。每到一个单位,他就与单位领导、职工座谈,听取各方面意见,查看生产设备,跑遍全市五县一市(当时三明地区辖5个县1个市)。县、市领导都说,许书记分管工业,但他对农业生产一点也不陌生。三明工业下马没有出现动荡,许多企业趁机上马,恢复生产,许集美功不可没。
余 明
(1915—2008年)
上海市松江区人。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任新四军51团保卫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11纵队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地方工作,历任厦门市公安局局长、市委常委、检察院检察长、政法党委书记、厦门市委副书记等职务。三明市委书记张维兹主持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期间,将余明调来,任三明重型机械厂党委书记。1960年2月任三明专员公署副专员,三明市副市长,主持市政府工作。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初期百废待举,财政收入与支出不成比例。余明开源节流,千方百计扩大财税收入,把每一分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市政府机关住在祠堂、民房,不盖办公楼,不添置小车,干部市内开会、送文件都乘公交或骑自行车。他和妻子陈瑞兰(市教育局局长)以身作则,一家四五口和一个保姆挤在两间民房里。
余明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踏实,顾全大局,淡泊名利,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作风民主,诚恳待人,团结同志,严谨自律,为三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1962年余明调任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 。1969年12月任厦门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
孟 健
(生卒不详)
1958年初,福建省供销社主任孟健,接到省委组织部调令,任命他为三明市委副书记兼三明钢铁厂书记,到三明参加重工业基地建设。孟健立即把全家迁到三明,家庭还没有安顿好,就风尘仆仆赶到三明市委书记张维兹那里报到,然后与张维兹书记一帮人马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不顾抗日战争艰苦岁月留下的肝病、胃病,不管风吹雨打日晒雪飘,一身扑在工地上,同三钢3万工人一起,白手起家,建起一座座车间、一幢幢厂房。他虚心听取群众合理化建议,大力宣传表彰先进人物,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与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攻坚克难。1959年1月3日零时,三钢第一炉钢水炼成,张维兹、孟健等来到炉前,目睹福建省“手无寸钢”历史的结束,他们都流出激动的泪水。1961年11月,孟健调离三明,三明钢铁厂向这位老书记赠送一件特别的纪念品:一条由铁水浇铸的“三钢纪念”铸铁条。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三元区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