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与李纲

e三明   2022-06-13 11:02:10   阅读

■   肖  胜  龙

 

据《杨龟山先生年谱》记载:“(宋仁宗)四年丁未,先生十五岁。潜心经史,游邵武学”。邵武和平书院史料记载,杨时就读于和平书院。

和平书院,地处今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为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年)弃官归隐时创建,是闽北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书院。据《黄氏宗谱·峭祖行录》载:黄峭弃官归隐,“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韬光养晦,毋昧时而躁进。”可见和平书院初创时为黄氏家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它开了宗族办学的先河。宋以来,和平书院逐渐变为一所地方性学校,不再只是黄姓的家族学堂。

杨时与李纲的父亲李夔(字斯和)是同学。李夔,生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7年),母亲为资政殿大学士黄履之姐,幼年时,生母早逝,父亲李赓于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回迁无锡梁溪,李夔寄养于外祖父家。天资聪颖然而成童尚未读书,嘉佑二年舅父黄履中进士归家,惊其聪颖亲自授课,加上李夔勤奋不倦,学业日进千里。熙宁年间,李夔以第一名的成绩入读国子监(即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成为太学上舍生。后来其长子李纲于崇宁三年也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入读国子监成为太学上舍生。其三子李经于宣和二年也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入读国子监成为太学上舍生.   

熙宁六年到九年间,李夔和杨时又同在太学里读书一起钻研学问,考证疑难。李夔过世后,宣和四年,李纲兄弟就托师从杨时的邹柄,求杨时替其先父写篇墓志铭。杨时欣然写下了《李修撰墓志铭》。同年四月应李纲舅父吴彦申之请,杨时又为李纲之母吴彦钦写下了《令人吴氏墓志铭》,俱被李纲后裔收入家集,宗谱。

李夔是元丰二年中的进士第,和陈瓘同年登科。杨时的《李修撰墓志铭》、《令人吴氏墓志铭》给我们留下了李夔夫妇翔实的生平事绩,先系迁移,及曾、祖、考、妣、妻、子、女、孙的名字世系,给我们研究李纲提供了丰富真实的史料。

李纲(1083-1140),字伯纪,登政和进士,其先乃福建邵武人,其祖赓徒居无锡,故自号“梁溪漫叟” 其自号与著述均以“梁溪”为名。以直言敢谏著称。他在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积官至太常少卿。钦宗即位,他除兵部侍郎。当时金兵渡河,直逼开封城下。他为东京留守,累除资政殿大学士。在宋室危急关头,他与中原民众同仇敌忾,奋起抗击。以敢言著称,与杨时政见一致,同为当时朝内主战抗金名臣。

杨时晚年入朝为官,虽然只有短短四年时间,但他多次上疏朝廷,仅靖康元年,他向宋钦宗连上七疏,力排靖康和议,反对投降,提出一系列克敌制胜之策,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所陈均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存亡。北宋靖康元年正月十三日,杨时上殿,呈奏章,对如何抵御金兵入侵,提出立统帅、肃军纪、谨斥堠、明法令、责宰执不忠、罢奄寺城防、谨号令等建言,乞治童贯弃军而走之罪。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进,围京师。三月,钦宗皇帝听信李邦彦对右丞相兼京都四城防御使李纲的诬告之词,罢去李纲的官职,激起汴京(开封)军民的愤慨。陈东等数百名太学生到宣德门外上书请愿,要求留用李纲,请出种师道,率京都军民誓死抗金。汴京许多军民闻讯后也赶到宣德门外,加入请愿队伍。朝廷内顿时紧张起来,钦宗准备下诏,抓捕带头聚众闹事的陈东等太学生,开封府尹王时雍甚至提出把所有闹事者皆抓起来治罪。

当陈东等率太学生并京城居民十余万人伏阙上书,要求诛杀蔡京等“六贼”,乞留李纲抗金,而“朝廷忧其致乱”欲行武力镇压时,杨时又毅然挺身而出,为请愿群众辩护,在钦宗前直陈“士民出于忠愤,非有作乱之心,无足深罪”,从而避免了一场大规模血腥屠杀。(为了平息学潮朝廷任命杨时为国子祭酒)。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崇高的气节操守。他这种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在困难当头敢于担当的精神,对于现代社会如何处理群体事件等乃具有借鉴的意义。

 

杨时比李纲大三十岁,是李纲的前辈,年龄的差距并未使他们出现很大的心理距离。相反,多年来他们互相研讨,互相鼓舞,形成至死不渝的情谊,成为“忘年交”。据《杨龟山先生年谱》记载:南宋绍兴五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八十三岁的杨时“与忠定公李纲论性善之旨。翌日先生卒于正寝。”杨时临终前还在与李纲通信讨论理学。

李纲在《宋先儒杨文靖公画像赞》中写道:“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架长虹于寥廓,听鸣凤于高冈。”

 

(本文作者系中共将乐县委党校教师)

来源:三明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