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建 军
1948年1月,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工部派中共福州市委委员简印泉(化名陈思周)、雷臻新(宁化人,福建师范专科学生,中共党员)从福州到宁化开辟地下党组织工作,并以宁化为中心县,准备建立闽赣边区中共宁化中心县委(后因省委对城工部作出错误处理而影响,中心县委未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开辟宁化、清流、明溪、石城、瑞金、于都等6县地下党工作,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各级地下党组织,组建革命武装队伍,分化瓦解敌人,实行统一战线,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全面战略反攻,实现解放全中国的目标。
简印泉、雷臻新到宁化后,雷臻新利用亲友、同学的关系,多方接触群众,广交朋友,积极开展工作,宣传党的宗旨,传播马列主义,散发传单,组织进步青年学习革命书刊,引导进步青年和学生走革命道路。但因骨干人员较少,力量薄弱,简印泉、雷臻新经商讨后,由简印泉向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工部写信,要求增派人员,加强宁化工作力量。2月,省委城工部应简印泉、雷臻新的要求,先后增派邵敦、李晓东、黄族醒等3人到宁化。雷臻新经多方联系,把李晓东安排在县政府担任县长舒政的秘书,黄族醒安排在省立宁化中学任教,雷臻新在宁化简易师范任教。他们以公开的职业为掩护,秘密从事地下工作。而党组织负责人简印泉则住在城关雷臻新的亲戚伊贻谋家里,以养病为名开展工作,伊贻谋家由此成为宁化地下党活动的秘密据点。3月,宁化城工部成立,隶属于南(平)顺(昌)建(阳)工委领导。
正当宁化城工部紧锣密鼓开展工作时,1948年4月,由于中共闽东地委书记阮英平被杀害及闽赣边游击纵队司令员沈崇文被捕事件,中共闽浙赣省委对城工部的错误处理,各地与省委城工部有渊源的中共地下组织均被切断联系,导致宁化城工部与上级组织的秘密联系中断,同时与南(平)顺(昌)建(阳)工委也未接上关系,因此,宁化城工部与上级领导失去了联系。在此情况下,宁化城工部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一方面派人前往南平、福州等地寻找上级党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与上级党组织联系上。在这种情况下,宁化城工部只能根据从福州来宁化的人带来的一些文件作为工作指南,同时利用自制的一架简易矿石收音机,每天早晚秘密收听新华社的新闻广播来指导工作。虽然当时的形势错综复杂,但宁化城工部依然在学校进步师生和社会知识青年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传播革命思想,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从1948年4月起,宁化城工部先后在宁化简易师范学校、宁化省立中学、禾口道南中学发展党员18名,在宁化城关与西乡、北乡农村发展党员20多名。女党员伊天霞领导组织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姐妹会”,秘密动员会员捐款给党组织做活动经费。党组织通过党员联系外围群众26人。
宁化城工部党组织领导成员中,邵敦负责西乡地下党工作和武装建设工作,他于1948年2月下旬到达宁化西部的禾口后,通过党组织周密安排直接到禾口道南中学(今宁化二中)任教,担任该校二年级班主任。他以老师身份为掩护,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是年5月在发展了2名党员后,随即成立西乡党组织,地点设在禾口道南中学。随后宁化城工部负责人简印泉也从城关来到西乡,在禾口与陂下交界水口的一片密林里,利用其隐蔽性强的特点,给党员和积极分子上党课,内容包括当前形势、党的知识、武装斗争等,通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组织大家分散讨论和自学,使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高。简印泉还在西乡一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西乡地理条件好,与江西石城接壤,群众基础好,在苏区时期就是著名的扩红模范区,老百姓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发动游击战争最好的地方。决定把西乡作为组建革命武装的重点地区。根据简印泉建立起西乡至长汀和上杭的地下交通线的指示,西乡地下党先后派人选定了西乡(淮土)—曹坊—新桥—长汀和西乡—高地—治平—新桥—长汀两条地下交通线,对二条线上的主要敌情和社情以及交通状况作了详细调查,并准备按上级指示把党员和积极分子分期分批送到上杭和长汀等地进行轮训。
与此同时,为向外开展党的地下工作,逐步建立邻县地下党组织,从1948年夏天开始,宁化城工部先后委派了在宁化省立中学读书的明溪籍学生叶禹清、彭生香、汤贤铭,清流籍学生罗汗忠、黄汉宝,连城籍学生陈云生,永安籍学生聂诗治等人,分别回到各所在县开辟党的地下工作。
1948年7月下旬,经邵敦同意,在淮土风山乡十多个村庄组织了一个由在乡村劳动的小学生、初中生为主体的青年“联义社”,即联合起来为老百姓做好事,推选罗澄清为社长,王钦明、王兴禄为副社长,有50多人参加,作为党的外围组织。这个社的成员后来有的参加了地下党,有的参加了游击队,投身革命事业。
在发展了一批党员和得到一批老红军战士(失散人员)以及农村积极分子的支持下,1948年9月11日晚,西乡地下党在淮土乡青平村后龙山树林里秘密召开组建游击队筹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当过红军班长的罗世行、罗永金,另外还有罗家昌、罗家吉、北洋狗、罗永彬等十余人。当天傍晚,邵敦和罗澄清两人从禾口赶来参加会议。为保证会议安全,由王钦明负责接送邵敦和罗澄清两人,并留校负责邵敦住处的安全保卫工作;罗茂如负责青平村周围放哨。会议选举罗世行为游击队队长、罗澄清为指导员,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壮大游击队伍。
1948年12月,为了尽快与上级党组织取得关系,简印泉将工作交由雷臻新和邵敦临时负责,从宁化动身先后到永安、沙县、南平,最后回到福州寻找党的上级组织。但由于中共闽浙赣省委对城工部的错误处理,简印泉之后未能再回到宁化。
在与上级党组织断绝联系的情况下,宁化城工部依旧坚持独立自主开展工作。1949年初,宁化城工部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决定把工作重点有计划地转入农村,在乡村中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地下党组织。之后,党员分别深入到城郊、西乡、南乡、东乡、新乡等地发动群众,筹建地方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斗争活动。宁化城工部指派共产党员王琼林负责翠北(安远)、曾友丰负责南乡(治平)、西乡地下党负责凤山自卫队、宁化城区地下党负责县自卫总团的策反工作。在4—5月间,先后发展了王友贤等24人入党。为了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还在国民政府职员中发展了张志农(县参议员)、罗其光(石碧乡公所户籍员)入党,并成功地建立了翠北(安远)地下党组织。同时还在清流、明溪、永安、连城等县开辟工作,建立党的地下组织。
与此同时,宁化城工部派彭生香回到明溪县,以合法身份做掩护开展工作,发展党员11名,成立了中共明溪支部。党支部根据明溪实际情况,一方面以县城为阵地,发动群众,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分化瓦解明溪县国民党军政人物;另一方面,深入翰仙、沙溪等乡村建立地下联络站,摸清各乡镇政治、社会情况。1949年5月,解放军挺进福建,一举解放闽北重镇南平。中共明溪支部根据宁化城工部指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分化瓦解明溪县国民党军政权势人物,宣传鼓动劝其起义投诚,刻印散发《告明溪三万七千同胞书》。8月底,彭生香、黄树华、曾德骝劝规了国民党明溪县西北大队长率队投诚起义,并签订协议。9月初,宁化城工部派陈君璞到明溪指导工作。10月下旬,在明溪城工部的攻势下,钟日兴等带领国民党明溪县军政人员起义。
宁化城工部在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也不断想方设法与上级组织接上关系,在久等简印泉外出寻找党组织未归的情况下,1949年3月,负责西乡地下党工作的邵敦决定前往福州寻找党组织。邵敦在离开时决定,西乡地下党工作由罗澄清负责,王钦明作副手,各项工作按原计划进行。邵敦离开宁化后,西乡地下党和县城的城工部取得联系,受雷臻新直接领导。为了便于开展工作,雷臻新提出,原宁化城工部领导成员只有他一人仍在宁化,决定成立宁化特别支部,由雷臻新任书记,罗澄清等三人为特支委员。根据邵敦的班子安排和雷臻新的提议,西乡地下党向城工部提供五名游击队骨干名单,他们是罗澄清、王钦明、罗其光(原为伪政权石碧乡公所户籍干事,高小文化,年青有为,向往革命,入党后做当时西乡片各伪乡公所的政要名人的统战工作,成绩突出,后担任游击大队队长)、罗世行(当过红军班长,有丰富战斗经验,也是泥匠师傅,第一个报名参加游击队,被指定为游击队队长,后改任第一分队长)、孙代满(农民出身,高小文化,苏区当过红军,在瑞金红军大学学习过一年,担任主力红军三军团连长,后在战斗中受伤失散回到宁化,一开始组织提出要他担任大队长,但因为他身体有病,走路不太方便,因此他自荐任游击大队的参谋,经常跟游击大队活动,于1950年病逝)。另外,安排了罗其光的同学有较好军事素养的张汝明担任副队长,协助军事指挥、军训和管理工作,廖心诚任游击大队部文(秘)书,并拟兼任宣传队长,罗茂如为交通员,负责大队上下交通通讯工作,廖志诚、罗永绥为管生活的事务长。自此,游击大队的领导和组织机构基本确定下来。游击大队部随西乡党支部一起设在淮土青平村,开始有计划地扩大游击队队伍,夺取敌人的枪支弹药武装队伍。
时任凤山伪乡公所副队长的王景池,是游击大队副指导员王钦明的堂叔,在苏区时当过红军副连长,后因负伤失散,手下有10多人、枪和不少弹药。1949年春节,邵敦找到王钦明和罗澄清等人召开骨干分子会议,决定,由王钦明创造机会,尽快劝导王景池带兵投诚革命。 王钦明接到任务后,利用春节过年的机会,安排邵敦在自家住下,以招待堂叔为由,邀请王景池到家做客。大年初一晚上,王景池如约而来,酒酣之余,王钦明将王景池引至邵敦房间,自己站在门口放哨,确保他们的安全。邵敦从全国解放战争局势和宁化革命形势,谈到游击大队的组建,希望王景池识大局、明事理,积极支持革命,带兵起义加入游击大队。邵敦入情入理的一番话,说到了王景池的心坎上了,他当即表示愿意支持革命,他手下十余人枪也成了“白皮红心”支持革命的地方武装。1949年10月,王景池带兵10余人荷枪10支、子弹280发投诚起义,被编入闽宁游击大队第二分队,并担任了分队长。
1949年7月,宁化城工部经过调查,发现在淮土水东村禾坑廖氏宗祠中藏有一批枪支弹药,这是原国民党军官廖孟康在人民解放军进攻江西北部时,把他掌握的大部分枪支偷偷寄放在这里的。为了搞到这批武器,游击队员廖逢祥、廖心诚、廖士银等利用“宗亲关系”,派出骨干会同有活动能力的长辈到江西石城找到廖孟康,要求他借枪保平安,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廖孟康答应将这批武器借给游击队,其中有轻机枪、美式卡宾枪、德造二十响快慢机等三十多件优良武器,很快为游击大队所管控。
另外,宁化城工部经研究,派出了曾担任过国民党乡长的罗家炎、社会青年罗永璋随同从江西来西乡逃难的两个青年农民,经过培训教育到石城与宁化交界的朱坑乡、秋溪、横江乡做统战工作,并计划派一名地下党员到朱坑一个村当村级学校老师,然后再组织一个游击分队点。因江西先解放,这项工作终止。
经过近半年的筹建策划,游击大队的组建工作已初见成效,下设三个分队:
第一分队设在清平村,由淮土、桥头等村的游击队员组成。分队长由罗世行兼任,副分队长为罗永彬,罗永绥管生活,交通员由罗茂如兼任,共有队员20余人。其中第一班长(先锋班)为罗永金(当过红军班长,伤残军人)。骨干有罗家吉、罗家昌、北洋狗等。当时游击大队领导罗澄清、罗其光都住在清平村,还有在宁化县城简易师范读书的地下党员罗永铨、罗世相也住在该村。清平村的组织较为严密,可疑人员不容易混进来。
第二分队设在淮土凤山村,由大王、赤岭、孙坑等村的游击队员组成。负责人为孙代伙(解放后被以通匪判刑劳改,游击大队平反后享受烈属和老游击队员待遇)。孙代伙的父亲在苏区时为革命牺牲,后来和母亲、老婆在凤山村街头开了一个卖饭和水酒的小店,他家也是联络站、招待站。王钦明、孙代满两人也在这个片。闽宁游击大队成立后,分队长由王景池担任。骨干有王兴禄(班长),交通员孙万炉(解放后出席过福建省老区英模代表会)等,共有队员20余人。
第三分队设在淮土水东村,由水东、禾坑、寨下等地的游击队员组成。分队长廖仕银,队员30余人。这个村苏区时是红旗村,群众革命热情高,踊跃参军参战,为革命做过重要贡献,培养发展廖心诚、廖逢祥、廖志诚入党。1949年,廖心诚在宁化县省中读高中,在罗澄清的指示下回到水东村协助组建游击队,经过他的积极宣传,许多青年农民特别是一些老红军失散人员都要求参加游击队。
1949年9月底,游击大队闻讯解放军已到了江西宁都,罗澄清即于9月30日叫交通员孙万炉带路,到江西宁都找解放军联系。当日途经江西石城县城时,看到解放军,才得知石城也已解放,罗澄清随即找到驻扎在石城县内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44师432团团部,受到该团团长刘桐山、参谋长杨华亲自接见。罗澄清将组建游击队的情况作了汇报,并要求派部队解放宁化。刘桐山、杨华当即答复:“只要你们敢于坚持斗争,我们可以供应你们一些武器弹药和粮食,如果在当地立脚不住,可退到石城县来……”罗澄清得到答复后,当晚就赶回清平村,召集了罗世行、王钦明、罗其光、廖心诚等游击队骨干传达了刘、杨两首长的指示,研究决定游击队的作战斗争方案。次日罗澄清就游击队的作战方案、番号名称亲自到石城军管会作了口头汇报。军管会领导听后,提出要做出详细的书面材料向军管处备案。罗澄清回到清平村,经过大家的讨论,将游击队的作战斗争方案写成书面材料,罗澄清又派了罗茂如、王兴禄两名队员将报告送呈石城县军管处代县长隋忠。隋忠认真审查了材料,当即写了一封信,交由罗茂如、王兴禄连夜带回清平村,罗澄清、罗其光看信后,当晚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会上将游击队的领导成员名单和编制情况公开进行宣布:罗澄清任指导员,罗其光任大队长,王钦明任副指导员,张汝明任副大队长,孙代满任参谋。下设一个中队,三个分队,六个班,共71人。与此同时,又制作了一面队旗,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闽宁游击大队”木质长条印一枚。同时通知所有分散在各地的游击队员,集中整编。1949年10月8日打出旗号,公开进行活动。
随即,闽宁游击大队在淮土青平村进行了集中整训,学习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组织队员进行了反复讨论。10月13日,由罗澄清和罗其光带队,当晚将廖孟康寄存在水东村禾坑廖氏宗祠的武器取出。游击队员在水东村新屋里集中,由罗澄清作了简短的战前动员后,即向方田进发攻打伪乡公所。游击队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即先头部队)到达阵地后,潜伏在方田伪乡公所碉堡周围;第二梯队到达方田街头时,分两路埋伏在街道两侧。为尽量避免惊动当地百姓,游击队作了两套战斗方案,一套是以智取胜,由先头部队进行实施;一套是进行强攻,由二梯队掩护一梯队强攻碉堡。游击队进入预定地点后,按计划先实施了第一套作战方案,拂晓时分,先头部队派了一名曾在西乡恶霸地主张树庭手下当过兵的队员,来到碉堡外,谎称奉张树庭之命,有信要当面交给该乡乡队副,叫值班哨兵开门,结果哨兵信以为真的中计开了门,游击队乘机冲进碉堡,将哨兵按倒在地,将嘴堵上缴了械。大门一开,埋伏在街道两侧的游击队员,迅速冲进伪乡公所。此时,众团丁才从睡梦中惊醒过来,一个个都不知所措,乖乖地举手投降,将所有的枪支弹药交了出来。此仗未发一枪一弹,就解决了战斗。战斗结束后,游击队撤回到凤山进行休整。
10月15日,匪首张捷能, 气势汹汹地带着一帮人闯进禾坑村,冒充游击队要廖氏宗祠负责人交出从廖孟康处借来的枪支。宗祠负责人要求对方出示证件,张捷能欲强抢,但听说武器已被游击队转移到水东村时,气急败坏的张捷能,带着20多人荷枪实弹包围了水东村找人要枪,一时杀气腾腾,搞得鸡犬不宁。
这天正好游击队有几十人刚从禾口方向回水东、青平两个村,准备第二天去参加在凤山召开的游击大队誓师大会。游击队员一听说有人冒充游击队抢武器,个个义愤填膺,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张捷能见势不妙,急忙向淮土方向逃窜。“砰——砰——砰!”当匪徒暴露在水东村对面的开阔地段时,游击队立即开枪射击,一个匪徒应声倒下,其余的匪徒仓皇逃窜。为了不伤及在地里劳动的群众,战斗很快结束。这次战斗打死匪徒1人,缴获步枪1支,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匪徒的嚣张气焰。
10月16日,闽宁游击大队又接收了伪凤山乡乡队副王景池率领的带枪起义人员。随后,游击队集合在凤山街上,召开了“闽宁游击大队”成立誓师大会。会上由罗澄清宣布 “中国人民解放军闽宁游击大队”成立,并在会上再一次公开宣布游击大队领导成员名单:罗澄清兼任大队政治指导员,罗其光任大队长,王钦明任大队副指导员,张汝明任副大队长。下设一个中队,三个分队,六个班。
为进一步打击敌人,扩大战果。10月17日,罗澄清派人到治平乡高地村找到伪保长池贤芬(池贤芬之前经地下党做工作,已改过自新,愿为游击队效劳),商洽采取调虎离山之计,策划收缴治平伪乡公所的枪支。第二天,根据原定计划,池贤芬假借自己寿庆,邀请伪乡公所的所有人员到他家赴晚宴。敌人不知是计,当日晚,乡公所除留了一名值班团丁外其余全部都去池家赴宴。游击大队长罗其光趁夜黑风高,率部从凤山出发急行军赶到治平乡公所,未发一枪一弹,非常顺利地把伪乡公所的16支步枪、一支短枪、军号一把、手榴弹4枚、子弹200发,全部收缴一空,随即迅速撤离,凯旋而归返回凤山游击队驻地。至此,闽宁游击大队拥有长短枪77支、轻机枪1挺、子弹395发。
随着宁化解放的临近,宁化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也成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如何分化瓦解敌人,减少阻力,使人民生命财产免受损失,成了地下党组织的迫切任务。早在1949年7月,宁化城工部抓住有力时机,规劝国民党宁化军政要员弃暗投明,反弋起义,并指派共产党员张志农负责宁化自卫总团副团总张史才及县乡伪政府人员的策反工作。在张志农的动员策反下,马树敏(安乐乡乡长)、徐泰定(曹坊乡乡长)率部起义。与此同时,马维祺先后到福州、石城等地与解放军联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44师432团团长刘桐山多次书面指示,要求马维祺等人收集和传送情报,为解放宁化做好准备。随后,马维祺又介绍张史才与刘桐山在江西石城面谈。张史才接受了和平解放宁化的指示后,回到淮土召开了紧急会议,形成了集中整编所有武装,统一指挥,不准发生武装冲击,和平解放宁化等决议。
1949年10月18日,闽宁游击大队开往淮土,与张史才的起义部队和马维祺所组织的革命武装会集在一起,召开了进城动员大会。10月21日,闽宁游击大队与张史才起义队伍、马维祺的地方革命武装,汇合于禾口一起编队进城,并协迫国民党宁化县政府代县长舒政向各乡通电起义,宣布宁化和平解放。随后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化县临时工作委员会”,推荐张史才为主任委员,还分别向中共中央、福建省军管会、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44师432团发了致敬电。10月24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44师432团由团长刘桐山、参谋长杨华率领两个营从江西石城出发,经禾口进驻瓦庄宿营,并在瓦庄召集了张史才、伍秉芳、张树庭等人开会(称瓦庄会议),研究部署解放军进城及宁化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的人事安排等重要事项。25日上午,宁化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组织县城广大民众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热烈欢迎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44师432团进驻宁化县城。部队进城后,立即改组了宁化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宣布成立了由刘桐山、杨华、张史才、伍秉芳、范良能(后因私存枪支被镇压)、徐泰定(后上山为匪被镇压)、马树敏、马谋嘉、马维祺、张兴道、张志农等11人组成的“宁化人民临时工作委员会”,由刘桐山任主任,杨华、张史才、伍秉芳任副主任,马维祺兼办公室主任秘书,伍秉芳、徐泰定任公安股副股长兼收缴枪支组正副组长,张志农兼教育组组长。
1949年10月27日,由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44师432团组织在宁化一中公共体育场举行收缴地方武装张树庭、马贻谦两派的武器弹药和各乡、镇的枪支弹药的仪式。29日,刘桐山团长根据上级“关于新解放区各类武装集团的武器弹药都要全部收缴”的指示,要求闽宁游击大队把所有的枪支弹药上交人民解放军,宣布拨给闽宁游击大队6000斤稻谷,以作每个队员返乡生产的辅助费。自此以后,闽宁游击大队停止活动。
解放后,由于城工部事件的牵连,再加上“文革”十年浩劫,“闽宁游击大队”不少队员受到错误处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拨乱反正,“闽宁游击大队”终于在1983年3月1日,得到彻底平反。中共宁化县委接省委(83)综字27号文件,明确批复:“闽宁游击大队,是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队伍”的红头文件后,在淮土公社为“闽宁游击大队”召开平反大会,并对所有游击队员,颁发了光荣证明书。被错杀的发了抚恤金,游击队员发了慰问金。
闽宁游击大队从1948年9月11日在淮土乡青平村后龙山上召开组建筹备会开始,到1949年10月29日宣布解散为止,前后历时1年零1个月,主要完成接收凤山乡自卫队长王景池率队起义、汇合宁化自卫总团和马维祺的地方革命武装迫使国民党县政府通电起义、迎接解放军432团进驻宁化等任务,在打击和策反宁化敌地方武装,促成宁化和平解放事业方面,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参考书目及资料:
1.原闽宁游击大队指导员罗澄清、原闽宁游击大队副指导员王钦明、原闽宁游击大队队员罗茂如、廖心诚、廖志诚2009年2月28日整理的回忆录。
2.福建中央苏区【宁化卷】
3.中国共产党三明历史
4.福建党史
5.游德馨《福建党史月刊》2016年第006期《一心向党、务实为民——深切怀念简印泉同志》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供职于中共宁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