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图书馆的变迁

e三明   2022-06-13 11:18:11   阅读

■   陈  则  慧

 

从改革开放到建党一百周年,40多年中笔者见证了市图书馆“三迁”“三变三不变”:变的是馆舍,不变的是知识的殿堂;变的是一次比一次生机盎然,不变的是服务公众的信念;变的是图书馆不仅仅是放书架的地方,不变的是图书人不断进取的追梦之旅。(图为原市图书馆,1992年后成了“分家”后的市少儿图书馆。)

image.png

馆址三迁,一楼更比一楼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一脚踏入列东的地界无多日,便到城关桥头的图书馆借阅图书。一楼设有阅览室和外借部,那时刚好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作了报告,科技热、文化热席卷各地。尽管图书馆的阅览室十分逼仄狭小,大热天读者扇着蒲扇,手帕抹着汗水,依然座无虚席。

该馆成立于1958年,馆址在三元县城关的文庙,馆长由解放初期担任三元县代县长吉乐山兼任。随着三元县旧城的逐步改造,上世纪七十年代三明市(地辖市)图书馆屹立在了城关大桥的桥头,与国营大众旅社正对面,成了三明城关的地标建筑,面积1214平方米。

1983年,地市合并后,主城区由城关向列东转移。为方便读者的借阅,三明市图书馆在列东街的繁华地段商业贸易中心五楼设立了图书馆列东分馆,但仍然无法满足日益繁荣三明主城区读者的需求。

于是,文化部门筹建新的图书馆,在1992年东新二路的街头矗立起一座五层楼地标建筑,市民称之为“钟楼”,图书馆与市档案馆等单位分享新楼,图书馆为主楼一、二、三层并连接边楼,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大大改善了“知识殿堂”的环境。新馆搬迁后的1993年,流通总人数达31.41万人次,外借40.18万册次;1997年流通总人数20万人次,外借17.2万册次;2003年流通总人数9.44万人次,外借16万册次;2007年流通总人数10万人次,外借18万册次。流通读者的逐年递减,有着各种复杂的因素。

市图书馆1992年迁馆后,市少儿图书馆也正式与市馆分割独立门户,老馆舍和部分人员留给了市少儿图书馆。迁入“钟楼”新馆后,戴德耀任馆长,许铁环任支部书记。馆藏文献中剔除给少儿图书馆的少儿读物及部分成人书籍后,图书馆纸质文献总藏量33.64万册,图书年入藏量2058册,报刊年入藏828种;2003年纸质文献总藏量36.07万册,图书年入藏量4707册,报刊年入藏613种;2007年,纸质文献总藏量37万册,图书年入藏量3700册,报刊年入藏量1000种。

为了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自1983年始市图书馆开办了多期图书馆(室)业务干部培训班,还与三明电大联合开办了图书馆专业班,为县(市、区)以及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图书业务骨干。

为了考评国家二级馆,在政府的协调下,馆舍面积不断递增至6100平方米。(图为1992年从三元区城关搬迁至列东东新二路的市图书馆)


image.png


20多年后,市图书馆迎来又一次“迁徙”,再度旧貌换新颜。位于列东双园新村50幢“两馆一宫”综合大楼成为城区新的地标建筑,2014年新馆交付使用时,其中裙楼的一、二、四、五层和B幢的六、七、八、九、十层为图书馆使用区域,面积约10000平方米。新馆于20123月开工建设,2014年竣工,图书馆项目总投资402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10万元,地方投资3018万元。20201月,政府再度调拨B1114层共6000平方米给图书馆使用,总面积扩容至1.6万平方米。

三明图书馆将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实行双休日及节假日均免费对外开放制度。实施全方位的开放性服务和人性化服务,注重技术的先进性,文献管理和服务系统采用先进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为每一册图书安装智能芯片,实现图书的精确定位。新馆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新、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读者在这里还可以通过VPN虚拟专网,访问省图书馆30多个数据库,访问国家图书馆超过120TB的数据资源,实现全馆覆盖的免费无线网络,新馆服务快捷方便实用。

搬迁新馆后没有增加新的编制,共有在岗员工40人,其中在编人员22人,政府购买服务人员(临时工)18人。开设了纸质文献、数字资源和阅读推广三个读者服务中心。主要面向读者提供图书、期刊借阅,报纸阅览、数字资源阅览,举办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公益讲座,开展文化下基层等服务。三明市图书馆现有文献总藏量90.2万册(件),其中纸质文献35.3万册(件),电子文献54.9万(册)。可供访问的数据库47个,年均接待读者45万人次,外借书刊41万册次,开展各类阅读活动、讲座近500场次,年开展下基层服务50次以上。(图为新图书馆成为三明市区新地标)

image.png


014年,三明市少儿图书馆副馆长黄泽民转任市图书馆馆长,馆的面积成倍扩大,如何利用场地丰富广大读者文化生活,让并不充裕的经费发挥应有的作用,无疑给新的馆长带来全新的挑战。

结盟同行,众人拾柴火焰高  怎么以智慧破解少米之炊,是考验巧媳妇的关键。在2014年之前,市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一直徘徊在15万元,沿海发达城市的地市级图书馆的年购书经费的“零头”都远超三明这全市唯一的国家二级馆。面对图书和报刊杂志价格的不断上涨,一样的经费,只能导致购书量和报刊杂志订阅量的不断下降。然而,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却在逐年增长,这是不可忽视的现状。突破“窘境”,等、靠、要不是上策。

新馆开张后的4月,一则三明新闻醒目地出现在闽南沿海的报端:“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三明公共图书馆(家·阅读)服务联盟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唤醒和倡导优质阅读行为,消除阅读障碍。”423日,在三明公共图书馆(家·阅读)服务联盟暨“4·23”世界读书日自愿者服务队启动仪式上,60余名志愿者庄严宣誓。

“三明公共图书馆(家·阅读)服务联盟”,无疑是新鲜的词条。与此同时,《福建日报》《三明日报》相继刊发三明日报记者詹昌政(注:三明日报副总编,2019年英年早逝)的通讯稿《阅读联盟  三明的文化奇葩》首次对外披露了这一三明文化现象:三明公共图书馆(家·阅读)服务联盟是由三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及愿意为三明的家庭及其成员阅读提供服务的行业、机构与市民自愿组成,是一个地区性、公益性、服务性、非营利性、非法人行业的联盟组织。他们长年活跃在市县城区,成为读者知心的朋友、辩证的诤友、共进的益友。(图为当年培育的骨干,如今仍活跃在全市各图书馆。


image.png

新任馆长不负众望,打出了组合拳:利用民间的文化团队,用活馆内阵地。新馆面积的扩容,有了多种多样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场地。自诩为“方丈”的黄泽民,联手三明日报副总编詹昌政(已故)、民间阅读联盟高手吴开亮等公众人物激活了三明公共图书馆“家·阅读”服务联盟机制,先后共有中华经典·家长与孩子课堂、公益美术课堂、正面管教公益讲座、亲子故事会、情商文化交流会,以及演讲、心理学、双语、周六沙龙等30多个服务项目,每周都开展常态化阅读活动,仅2016年,就举办各种阅读活动1000多场,参与人数达4万多人次,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我的梦”寻梦道路上,积极为广大读者开辟一片新的阅读阵地,让广大市民感到文化服务就在身边,从而推动三明全民阅读工作深入开展。“家·阅读”联盟以公共图书馆为主导,保证了服务队伍、服务场所、服务资金的稳定。“家·阅读”联盟联合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组织与个人的力量,使联盟更加接地气,有活力。“家·阅读”联盟通过建立阅读活动专业委员会,以家为立足点,以阅读为发力点,将“家·阅读”联盟的阅读推广活动与社会生活、阅读刊物的研究、书友会(读书会等)组织、各类读书活动等相结合,多角度探讨联盟各单位的阅读推广活动,促进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深入、持久开展。目前,已经组织演讲沙龙、绘本故事会、中华经典·家长课堂、中华经典·孩子课堂、公益美术课堂、双语沙龙、情商文化交流会、心理学沙龙、周六沙龙等30多个专业团队,仅三明市图书馆内,就形成了常驻的13个专业团队,每个团队每周固定开展1场公益活动,年共开展了300多场阅读推广互动,全市十二个县(市、区)每年举办阅读推广活动近1000场,三年共有近10万名读者分享了联盟的盛宴。

image.png

名号“方丈”的黄泽民长期与城区读者打交道,与城乡10多个阅读沙龙交友结谊,并在建宁红军基点村当过三年的“第一书记”,积攒了众多乡村阅读粉丝。新馆给了黄泽民一个新的舞台,在他引领下的三明市图书馆借入驻新馆各项保障条件改善之机,全面导入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外引内联、科学规划开展业务建设,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社会服务效益得到不断提高,三明市图书馆正在成为三明人的大书房。2016年“三明公共图书馆(家·阅读)服务联盟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获评文化部2016年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典型案例,成为全国100个典型案例之一;同年12月三明市图书馆被选为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上海图书馆基地实验基地;20173月,三明市图书馆被评为“三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进集体”。20188月,三明市图书馆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 “一级图书馆”,连续两届获得一级馆称号。

(家·阅读)服务联盟团结图书馆、企业、机关、社团、教育机构、学术机构及其热心家庭与阅读的社会各界人士,立足本土,以“家”为立足点,以“阅读”为发力点,通过开展集中阅读、主题阅读、专家讲座、会员沙龙、外出采风等活动,以阅读完善自身、拓展视野、享受职业、美丽人生,从“小家”阅读做起,引导“大家”阅读。利用馆外的文化阵地,呼应馆内活动。通过共青团、妇联、新华书店、街道、社区等社会团体,充分利用馆外的文化阵地,在街区、广场开展大型阅读、诵读活动,在社区、书店定时定点组织阅读分享聚点,与县域乡镇挂钩,开展游学采风,分享当地民俗风情。(图为阅读联盟的热心人)

 image.png


实行总分馆制,破解读者借阅难  总馆统领,资源共享让更多读者受益。三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由总分馆及社区、街道、乡镇流通点、流动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网络、文献传递服务网络共同组成。充分利用12个县(市、区)图书馆与三明市40多家单位以及民间组织联合组建的“三明公共图书馆‘家·阅读’服务联盟”组织,根据山区特点设计分块式总分馆,把三明地区分成十个服务版块,其中三明市(含沙县)版块总分馆于20156月正式建成并运行,目前有11家总分馆实施了通借通还;社区、街道、乡镇图书流动服务点38个,其中含汽车图书馆流动点6个,特殊群体服务点7个,军民共建点7个,配备流动图书车承担图书借阅、图书流转、视频播放等服务;数字资源共享由三明地区各县(市、区)13个共享工程支中心和总馆分别布置在三明市12个县(市、区)69台“文化一点通”组成;同时,三明市图书馆与全省88家图书馆签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协议,主导本地区12个县(市、区)公共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较好地为公共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

总分馆制,不仅解决了读者还书难,各分馆间的图书流通联动、资源共享,还让各分馆解脱了经费少、图书少的窘境,尤其是市馆和城区的少儿图书馆、沙县图书馆之间的流通,让两个城区读者都分享着借阅的快乐。

永安市以市图书馆为总馆,各乡镇(街道)社区、学校、驻永安部队共建立了14个分馆,实现了通借通还,并建立了市图书馆网站,读者使用计算机终端总共50台,得到了市民的首肯。(图为郑湖水铺成的国旗)

image.png



其一,游学联接  市总馆开展的游学活动与分馆衔接,从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的红色游学路线,进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尤溪、将乐闽学文化的追寻;大田民俗和茶文化的考究;永安抗战文化的溯源;客家祖地的寻根和客家美食品尝,等等。游学活动推进了体验式阅读推广,先后策划开展了“阅读郑湖、好柿(事)给你”“红动三明,全城吃蛋”“体验创业文化——小记者大行动”等多项大型体验式阅读推进活动,每次都有数百上千名读者参与活动。三明电视台、报社等多家媒体都做了专门的报道,图书馆也及时通过网站、微信进行活动信息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沙县郑湖乡盛产水柿,在2015年柿子成熟的深秋季节,三明市图书馆与郑湖乡政府对接,让读者游学乡村。并由三明市图书馆聘请三明农业学校涂景春老师在图书馆四楼报告厅做《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对三明果业变化的思考》讲座,由三明市沙县郑湖乡提供水柿,郑湖乡长向读者介绍了郑湖乡“智慧农业”平台及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同时,电商、少儿教育机构等单位与组织在图书馆门前举办水柿拼国旗和画家共绘水柿画卷活动,诱人的水柿吸引了近600名读者参与了此次活动。沙县、大田县等地出产“跑田鸭蛋”“酒糟蛋”“黑茶蛋”“红糟蛋”等地道的名优特产。2016年元旦,一场别开生面的“红动三明,全城吃蛋”阅读体验活动举办。活动聘请了国家一级营养师、三明学院副教授李增富作《解读鸡蛋的营养密码》的讲座。由三明的“阿妹土特产”、微城三明等商家提供了各种营养蛋品,免费供大家品尝。参与迎新活动的读者,品尝到了“黑茶蛋”、“红糟蛋”等独特的家乡味道。现场稀有蛋品和农特产品的展示,传播了“蛋”的民间民众故事和乡土文化,本场活动有30多名少儿读者进行了蛋壳彩绘艺术交流表演,220多名读者,聆听了专家讲座,1000多名读者参与了阅读体验活动,引发了广大读者乡村游的欲望。

其二,讲座联串  市图书馆与福建省图书馆签订了联合讲座协议,邀请中国有影响力的教授、专家学者来明举办公益阅读讲座,部分县馆主动与市馆对接。由著名历史学者、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主讲的《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修养》和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主讲的《阅读与人生》讲座,由于主讲教授的受欢迎程度,预约的读者“爆棚”,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有机会参与,只好更换场地,从市图书馆的多功能厅移到三明电影院会场举办,可容纳近千人的放映厅导致读者一票难求。此后组织的徐雁教授在三明地区文化巡讲活动,深入将乐、建宁、泰宁县开展讲座,开创了市馆与县域联办的先例。(图为演出现场)


image.png

其三,活动联展  2016年全年共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492场,共有33259位读者参加,范围覆盖三明市十二个县(市)区,其中仅三明市图书馆内就形成了演讲沙龙、情商文化交流会、心理学沙龙、周六沙龙、亲子故事会等13个活动项目, 全年开展公益活动386场,参与群众达14232人次。市图书馆与三明盲人协会合作,开展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系列阅读活动,邀请盲人讲课,指导孩子保护眼睛,盲人不再仅仅是被服务的对象,他们也可以服务大众,深受读者与盲人朋友的欢迎。在开展“共享工程五进活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还走进校园,和三明市实验小学、三明学院附属小学、三明市列东中学等5所学校共同举办了共读一本书活动,邀请盲人讲课,呼吁市民群众对特殊群体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走进大学校园,和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共同举办了三明周末讲坛进校园活动,为他们带去了傅小凡教授主讲的《走进朱熹》,收到了大学师生的好评。与原梅列区工会共同举办“职工读书月”系列活动,为他们推荐阅读书目,丰富了全市职工的文化生活。

2017第三届浙闽论坛于112-3日在美丽的畲族之乡景宁举办。本届论坛由浙江省图书馆学会和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主办,主题是欠发达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浙江图书馆刘晓清副馆长、福建省图书馆叶建勤副馆长共同主持论坛,特邀嘉宾上海社科院蒯大申教授、黑龙江省图书馆毕洪秋研究馆员,以及来自浙闽两省的图书馆工作者代表50余名参与本次论坛。

浙江省丽水市图书馆季彤曦馆长、福建省三明市图书馆黄泽民馆长作主题发言,分别介绍了各自图书馆在办馆条件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充分挖掘潜力、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在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办馆思维、拓展服务内容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图为黄泽民在闽浙图书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image.png

2015年以来,三明市图书馆还设立了“鸿蒙国学馆”“朱熹、杨表正古琴研究室”“三明诗群研究室”“启智驿站”“阅读疗法研究室”等专家研究室,由三明市图书馆提供研究场所,配备设备与书籍,社会热心人士参与专业研究,并免费为市民提供专业指导与培训服务。以“鸿蒙国学馆”为例,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三明大地涌现了许多公益国学培训的单位与组织,但良莠不齐,有的服务团队把繁文缛节、愚孝愚忠当作国学的精华,误导了学生。为此,我们成立了由三明学院、三明一中、三明二中的国学专家与老师主导的“鸿蒙国学馆”,开展国学与国学教育的研究与培训工作,为国学热保驾护航。每年三明市图书馆平均开办10多期国学教师、文化志愿者、农民工、基层图书馆(室)工作人员等专业培训班,提升了图书馆培训服务的能力。在20142016年三年间,坚持公共图书馆为主导,利用民间力量推广阅读,全市城乡举办各种活动2000多场,受众10万多人,创造了三明推广全民阅读的模式。民间阅读组织所需的费用,或由参加的企业支付,或AA制,或由参与活动的个人支付,图书馆做组织与协调的工作。

没栽梧桐树也有凤凰来做窝。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评选的2014全民阅读案例”黄泽民、马丁懿提交的《三明公共图书馆(家·阅读)服务联盟》案例,荣获一等奖。专家关注这案例,认定该举措使公共图书馆文化影响力在延伸服务中提升,尤其是深化馆内服务延伸馆外服务,减少门坎,直接切入社会服务、延伸服务,让大多数市民受益。阅读联盟活动案例从而得到了省内图书馆界的高度认可,列入了省图书馆培训课程目录,黄泽民两次在省图书馆业务培训班上进行讲授、推介。

2020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黄泽民主编的《三明公共图书馆(家·阅读)服务联盟案例研究》,向全国公共图书馆推广了三明独特的全民阅读案例。有人说,公共图书馆就是块净土,守着它,有借书、有还书,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是铁饭碗。能在一片净土上风生水起,活动频频,掌声不断,书香遍野,这就是创新。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市文旅系统退休干部)

来源:三明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