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孝友”评选过程 ——黄植荚评选为例

e三明   阅读

黄昌平

孝友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孝友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因素,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研究推动发扬孝友文化是我们当代人的第一要务。人生百善孝为先,大孝无疆,孝感天地,孝行天下,忠孝传家,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孝友传统早已深深印入我们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当中,乃至于有人说孝是天性,人一生下来就知道孝父母,以至于推广到禽兽,“乌雅反哺,羊羔跪乳”,都是从天性中带来的,即孝是天性。后来人们把“孝”字赋予了很多可评价、可比较的元素,事奉父母、赡养老人、尊老敬师、为社会抚幼养老、至天下太平等等,从这些功绩中比较谁做得好,谁就被推崇,或做大官享待遇而传子孙荣父母祖先,或治天下,为大众造福。从“孝”字字形分析:《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了也。”《尔雅·释训》“善父母为孝。”《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能继先人志为孝,《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孔传:“继先祖之志为孝。”综上所述,“孝”字,在古人的论述中被赋予三层意思,而孝敬父母是最晚的一层意思。训为善事父母是第一层意思;为孝友即治政是第二层意思,而继先人之志,即继承,是第三层意思。 可见,古人对于孝字的重视,古圣先贤莫不重孝德、行孝事,以孝为教,以孝传家。孝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符号,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大厦的基石,是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治理天下的政治道德准则。至汉文帝笃行孝道,随而以孝治天下,从兹而始,至汉武帝又独尊儒术,至此,孝不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还进入了政治领域,成了政治元素,国家倡孝,以孝入仕,汉有察举孝廉制度,即“孝”字做好了即可入仕。因为那时候的统治者认为,有孝即有德,才居其次;同时还认为,当官以德服人最重要,才能学问都是末等,《论语·学而》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古代能被推崇“孝友”是一种及高的荣誉,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模范”,他在乡里能得到众人的尊重和爱戴,还可以立牌坊以教育后人。这里推荐一篇古代评选“孝友”的公文,从中我们了解到古代的孝友是如何产生的,全文如下:

乾隆十七年八月十八日延、建、邵道兼攝延平府知府事来公讳鸣详植荚公崇祀孝友文

延平府为钦奉

恩诏事

据沙县详称准儒学牒开一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该管官细谘访确实具详,礼部核实以恁旌表。

钦此。

 

钦遵通行在案

兹据禀增附生员黄植岐、陈衔、吴雷鸣等,尊以例佥,举孝义吁恳详请入祠事,赴学佥呈词称:穷思人生百行,惟孝为先,世事多端,而义是尚岐等。

查已故良民黄植荚者,行谊公正,处已端方,入侍庭帏,拜斗益,亲宗族,咸称其孝,出涉闾里,捐赀待众,乡党共推其风。

祖祠是修先灵于以妥侑,津梁有建行旅不致维艰,歉岁有平糶之风,崎塗无鄙吝之态,助亲朋之就,道不惜锱铢,诱俊彥之向风,更铙鼓舞,行敦孝悌,振末俗之頺风,念切输公免追呼之差,扰洵上古之朴厚实,盛世之醇良,既大节之克敦,亦细行之必谨,一乡称其善士,合邑号为完人。

恭逢

圣天子

倡率以仁教化,以让恩诏,频加例得举报,此诚旷代钜典,伏惟老师劝善为心与情是採。申详列宪,施恩有志,允洽祠祀之光荣,化俗还淳益趋太平之雅化,等情据此敝学。

查看得已故孝义民人黄植荚身居草野,行合彝伦,当父母之存爱,由心著侍庭帏之疾药必口尝,拜斗益,亲容颜,为之憔悴。厚赀待众窀穸赖以经营遭大故而善居,丧涕泣三年不绝,抚弱弟而俾成立痛养一体相关,不忘木本水源,乃修祠而及墓弗吝捐资破钞,爰砌石以成桥,生前素履维嘉,身后公评有定,即符恩例应请入祠。

兹据禀增附生员及该族邻各具结前来覆查无异,合具印结粘连壹样伍副,事实册伍本牒,送核转等因到县准。此,该卑职看得已故孝义民人黄植荚孝根于心,善植其性,膝下承欢,克殚晨昏,定省床前侍药,无辞夙夜勤劳,迨夫居夏三载恒看毁瘠之容,及其抚育诸昆,咸遂室家之愿,建桥梁于孔道, 行旅免病涉之虞,延师傅于宗祠,族党得书香之继,乡评式洽。

祀典宜光兹准儒学牒,选册结前来理合,加具印结备文详,请核转等由到府,据该攝府查看得沙县已故孝民人黄植荚,孝行无亏天良,独裕无恶无慢悉皆爱敬,所推尽礼书衰尚觉劬劳,未报督子弟以恒业力,绝非为愿享祀之常新,独营庙貌似此草茅之潜德,益微声教之宏敷,允合旌扬以彰激励。

兹据该县立儒学查取各结加结详,请前来合,就加具府结粘连县结壹样贰副事实册贰本,具文转。

请宪台察核等由经前任延平府知府胡宝琳覆查核议。

因奉文交印缺事未及缮详移送到攝府准此合,就转申为此,备由具申伏乞照详施行须至册者。

文中所述的“孝友”黄植荚(1651年-1682年)为清代沙县义兴坊人,后迁居尾历二十一都(今梅列列西),邑文庠即秀才,是第二代迁徒列西的黄氏始祖。黄植荚,字庭生号,瑞草行灵一。黄植荚生长的年代正是清朝政权初建时期,政局动荡。黄植荚为躲避当局强征兵役,到处东躲西藏,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地方。1674年黄植荚的父亲黄洪泰做出迁居梅列列西决定,时年二十四岁。后又经父亲的同窗好友邓文修介绍到耿王耿精忠帐下服务,临时负责统管全军粮草钱财。上任后,庭生公才发现耿精忠是反贼,这个职位让他心惊胆颤,他不想被捆绑在这谋反的战车上断送自己的一生,乘一次在安徽亳州打战的机会,与梅列三元籍的几位老乡一起逃回来,短崭的仕途生崖历炼了他的成熟,从此,他行谊稳重,善于思考,处世端方,捐资公益,得到一方百姓的爱戴。

1695年父亲黄洪泰去世,家里的重担落在了植荚身上,不久继母又生病卧床不起,黄植荚继承了黄家惟孝为先的传统,孝根于心,善植其性。继母生病卧床的三年里,得到植荚的精心照料,每逢喂药,植荚都会亲口试尝,每日出入继母的房间为其洗涮按摩,并到处求神拜佛寻医问药,为继母身体康复尽一切努力,照顾生病继母三年,自己的身体瘦了一圈。1699年母亲去世,植荚为其守孝三年,这三年中每天都能听到植荚哭泣声,表达他对父母深厚的感情。                 

父母去世后,家庭的担子落在了植荚身上。他延师督课,培养弟弟进入学校读书,帮助弟弟成家立业,他的孝道得到了闾里乡亲的认同。植荚对待亲朋也一样友善、慷慨,他为成就朋友的一番事业,不惜钱财,全力资助;为使先祖的灵位得到妥善安置,他出资修祖祠;为行旅的脚夫行走不致维艰,他出资修建桥梁;在收成不好的年份将大米平价销售给贫民,崎塗无鄙吝之态,在他的影响下乡里出现了良好的道德风气,令乡里人欢欣鼓舞,庭生公用自己的行为践行着孝悌传统,振末俗之颓风,是盛世的纯正良才,是一乡道德楷模,被称为“盛世完人”。

《沙县志》(道光版卷之十二人物  孝友 三十六)记载:黄植荚字庭生历西人,性纯孝事,继母如生母,父殁后延师课,弟蜚聲黉序,至老友爱弥笃。邑令金旌曰:彝伦攸叙。

 

(本文作者系市公安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