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前:清流百年前的墟街

e三明   阅读

邓煌生

每当走在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的清流县城沥青街道上,我的心灵深处常会回忆起小时候生活过老街——儒学前。

儒学前,是旧时清流城关的一条主街,因地处县儒学(孔庙)前方而得名。古称明伦坊、儒学前,民国时期称中正路,新中国建立后取名进步街,进步街名沿用了半个世纪后又称龙城街,现在又改名为文化街。

老街在我儿时记忆中是清流最繁华的墟街,位于县城中心,街市呈南北走向,长300米、宽3米左右,街面两边砌鹅卵石,中间大块青石铺就,有民谣“左手买香烟,右手买洋火”。是老街的真实写照。青石铺就的街道两旁,是清一色的屋瓦房兼商铺。街尽头是北门渡头浮桥,那是十里八乡村民每日进城赶墟的必经之路,因而老街的商业地理优势独特,城关墟市设在老街。每次赶墟的日子,老街的儒学前是人气很旺最热闹的地方,整条墟街犹如一副浓缩版的《清明上河图》。

003.png 

004.png 

 

墟街商业的繁荣聚集了伍绍荣的“荣记布面”、曾家祥的“祥顺号布匹”、汤日铭的“恒丰盛杂菜”、陈洪吉的“荣厚昌号”、王彬的“恒泰号”、高瑞源的“瑞记土纸烟加工”、王介卿的“福庆堂国药”、黄德寿的“德寿堂膏药外科”、饶南丰的“公顺堂中药”等多家商号。墟上龙津河的鱼鲜闪着银光,上堡硐的大柴、稻草床垫、四时果蔬、家禽家畜、野味山货应有尽有。合作商店油、盐、酱、醋、烟酒、果品琳琅满目。大众理发店生意兴隆理发要等候,十几个理发师傅大多是省城福州人手艺精湛,就连原福州军区司令皮定均视察清流也会光顾此店生意。凹口岭的伍氏炒馆店厨师是清流城关的名厨,蛏干墨鱼、酸辣肉皮汤是这里的特色菜,是客官点菜小酌的首选之处。招娣姐、瑞佬哥的合作饮食店水酒、胖糕、碗糕、扁食、碗面更是清流特色小吃。捞面是手擀的薄面,稍烫即熟,浇入高汤,面上盖上几片卤肉点缀葱花即可,价廉物美很得百姓喜欢。不知何时,现在有招牌变成了“老头面”,成了县级非遗,一直传承至今。

街墟最难忘的舌尖美味当属“兜汤”,街旁巷口就有生意人在碳火炉上架好一个直径两尺,深五寸的陶土锅,煨着一锅热气腾腾,香气袭人,呈琥珀色的兜汤。常有四方乡民用席草编成的饭箪带饭进城卖米、卖柴、卖菜或农副产品。冬季日短天寒地冻,时至中午饭箪子饭已冷,乡民纷纷来到小食摊前围着炉火,花上一两角钱,舀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兜汤,或站、或蹲、或端着吃,既能当汤做菜,又能热饭解馋。有人吃着吃着额头上会渗出细细的汗珠,身上暖和多了。也有人烫熟一碗粉干再浇上一勺兜汤,吃起来鲜香爽滑胃口大开。常有不经常进城的村民不惜走几十里山路,进城就是为了吃上一碗兜汤。

最为热闹的是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的樊公庙会,衍生出跨越几省的物资交流会,吸引了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各处客商带来大量商品贸易,日宰杀猪、牛上百头,墟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集市的贸易长达十日之久,商品交易量之大可想而知。

记忆中这条老街保留了大量客家历史建筑,如文庙、进士第、祠堂、门楼、牌坊这些古建筑,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独具韵味。余氏宗祠后来改为缝衣社,宗祠上下厅、左右厢房摆满几十架缝纫机,长年答答作响为穿蓝、着黑衣裳的种田汉与穿着花衣的村姑缝纫衣裳。雷氏宗祠门前竖立一对石桅杆,是朝廷为表彰雷氏族人而竖。县工商联在雷氏宗祠办公,主要任务是:配合政府对百货、京果、纸业、铁业、药材、酒业、屠宰业等同业公会进行监督管理。1954年,清流县政府从永安调来3名电工在县城北门伍氏家庙安装16马力煤气机配10千瓦发电机,建成了“地方国营清流县电厂”。邓氏家庙建成了人民旅社。欧阳氏祠改为县文化馆,图书室里书架上摆满了几千册各种图书,只要办张借书证,就能借书回家看。图书室的各种报纸、杂志、画报常常被一大群的学生围住阅览。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位于老街上的清流县实验小学,我在那里读完小学。还记得小学曾是孔庙,校内青砖铺地,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大成门多为石牌坊、石门楼,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大成殿是学校的大礼堂。清流县实验小学前身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孔庙创办的县立敦本小学堂,后改称丰山小学堂,1963年命名为“清流县实验小学”。

民国时期,老街成为当时的商贾文化金融中心。由此带动照相馆、修钟表、补鞋、削木屐、刻章、印字、画像、钉称、印染、酿酒、棕棉加工、粮食、面粉、糕饼食品、烟草加工、中医药材、防保院等手工业主在街市带徒开店。

新中国成立后,老街云集了医药公司、信用社、粮油门市部、新华书店、糖烟酒店、土产杂货、总工会、城关派出所、电影院、幼儿园、实验小学、电水厂、人民旅社、供销社等先后在此街设立机构。每个城市都有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代表性老街,儒学前街储藏着清流县城几百上千年的历史韵味,蕴含着客家地区的民俗风情,汇集了一地有价值的老字号。

经过上百年岁月的洗礼,当年位于古街上的儒学、孔庙、牌楼、桅杆、祠堂、商铺、老树、宅院等老建筑早已不复存在,成了我们这一代人收藏岁月的痕迹。如今,我每日接送孙辈去小学读书,经过文化街都会感受着它独特的人文气息。时光深处,总有些恒久不变的东西,让清流人在阔步前行时,仍然牵挂,回味,留恋……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清流县供电公司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