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生—— 红土地 传播西部音乐的歌者

e三明   阅读

阿慧  丰烩

王远生,祖籍江西,生于清流县城关。由于他的出生地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湘剧、三角戏、京剧以及绍兴戏曲在此流传,王远生自幼耳濡目染,得以民间艺术的熏陶,时时追踪戏班子演出足迹。他不仅仅聚精会神地看演出剧目,对后台的器乐演奏尤其情有独钟。解放前,这个生长在红色苏区的孩子,幼小跟共产党就有着很鲜明的认知。在城厢小学上学时,就受陈建良、赖隆基、邓启和老师的启蒙,学习了唱歌、跳舞、演便衣剧,解放清流时,他是打着腰鼓迎接亲人解放军进城的。唱着客家山歌长大的孩子,心灵深处有着音乐和戏曲的潜质,在清流上初中时得到了陈大镛、蔡福临老师有意识的栽培。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赴老区慰问团到清流慰问演出,演出了《战斗里成长》《王秀鸾》等歌剧,需要一名当地的儿童参与,王远生自然而然成了不二的人选。凭着他的艺术潜质和聪颖、睿智,高小年级的王远生胜任了角色,获得了同台艺术家们的赞许。

001.png 

1954年,他初中毕业后,先后在家乡的沙芜小学、小塘前小学任教,有着音乐专长的他,在上文化课的同时,还拉着二胡给学生上音乐课,深受爱戴。

1956年,有着更远大梦想的他,考上了永安师范学校,正式接受了音乐理论基础的学习,每个星期日不是泡在音乐室,就是在老师家里弹奏乐器,博得音乐老师魏志忠的厚爱,每每给他开小灶,助长他的聪明才智。

1982年三明地区戏剧会演,笔者在观摩小组巡回观摩,清流县越剧团在永定县坎市演出,在观摩剧目座谈中,我认识了拉主胡的王远生,还有日后担任三明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的乐队乐手赵晓峰,后来都成了莫逆之交。地改市后,全市多次举办音乐会演和民间艺术展示,笔者才与多次“跳槽”的王远生加深了交往。那时,笔者就记得他是很慈祥的半老老头,一次酒后笔者好奇地盯着他白嫩的笑脸,逗趣他有点像老奶油小生,他回答说:“我就是在新疆喝了20年马奶的”。交往的次数多了,见面就喊“马奶”。1994年的“5·2”特大洪灾,笔者下乡采访时,更深层次地认识了在抗灾一线一身臭汗浑身泥水的王远生。

直至年前碰到曾经同台演奏的三明“三驾马车”之一的市文联原副主席伍林发,我问“马奶”近来可好呀?伍林发很惊讶地看着我说,2015年他就走了,你还不知道?

这下,笔者才懵了,“马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笔者才去回味“马奶”一生的片断和花絮,才去感受“马奶”此生真的嚼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002.png 

不能不感叹岁月的无情,许多新人被时代推向新的舞台,又有不少的老者默默地离开了热土。如果提到西部歌王王洛宾,男女老少虽然不全会记得这个名字,但王洛宾的歌儿,大家都记得住,哼的来。笔者很负责任地告诉受众,王远生,在新疆乌鲁木齐有幸受到了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亲自指导,并在王洛宾老师那里学习作曲达半年之久。王洛宾老师的耳提面授,奠定王远生一生在音乐领域发展升华的基础。

 

激情燃烧的新疆之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偶然的机缘,王远生与一群年轻伙伴走进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记得是1961年,初出茅庐的他,过了一把导演和演员的瘾,悄悄排演了歌剧《三月三》,该剧是福州军区政治部前锋歌舞团1958年建团后创作演出的第一个反映我党地下斗争红色故事的独幕歌剧,王远生成功移植了小歌剧,还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赢得了好评。(图为王远生珍藏的王洛宾照片)

003.png 

此后正想大展拳脚的时候,命运却给他抛来了另一枝橄榄枝,让他踏上了新疆的征途。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伴着激情迸发的音乐细胞,王远生成了兵团一二八团的宣传员和电影放映员。机遇,等待着有准备的人。1964年,原本平常得不爱平常的他,一下子崭露了头角。那时,他所在的一二八团电影队3人利用四镜头幻灯,以11种地方戏曲演唱的形式现编现唱,宣传军垦战士中的好人好事。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就被王远生信手拈来的拿手好戏给感染了。其时艺术宣传馈乏的年月,这独特又平常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兵团战士,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二八团电影队3人,代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军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参加了1964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西北五省暨山西省农村电影宣传工作现场会”,王远生和他的战友被评为全国优秀宣传员,先后赴西北五省暨山西省等6个省府和新疆南北9个地市所在地、兵团11个师部进行示范演出。(图为赢得人生第一声喝彩的幻灯宣传曲儿) 

004.png 

在乌鲁木齐和西安演出期间,时任西北第一书记刘澜涛,国家电影总局局长陈荒煤,新疆军区第一政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书记王恩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赛福鼎和新疆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政委张仲瀚等领导观摩演出后看望了他们,与他们亲切地座谈,关怀备至。在乌鲁木齐演出后,张仲瀚政委特意安排了当时兵团唯一的一部伏尔加轿车载着王远生三人到天池游览了一天,作为此次演出成功的奖励。其时的福建省电影公司经理萨本敦当时也在西安参会,得知王远生是福建人,当即表示了邀请他回家乡工作的愿望,这让王远生第一次产生了思乡之情。

从西安返回乌鲁木齐后,命运又一次给了他难得的际遇,在西域竟然遇到了时任新疆军区宣传部副部长王洛宾老师的青睐,他很喜欢这个来自福建老区的小青年,忘年师徒,可谓难得。他在歌王身边学习作曲期间,王洛宾的不吝赐教,让王远生受益匪浅,夯实了王远生在音乐领域发展和升华的基础。

新疆是聚集了十三个民族的生活圈,个个民族都能歌善舞,且热情好客,不断滋养着他的音乐细胞。一次,他到东戈壁哈萨克民族居住地采风,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接待。他借宿的帐篷主人指着戈壁滩上的一群羊问王远生,哪头羊最大?王远生顺手一指说,这头最大。那大哥二话不说,飞快地进入羊群逮住了那头羊,随着手中尖刀的转动,三下两下就剥下了羊皮下锅。那次的手抓羊肉让王远生终生难忘民族兄弟的友情和豪爽。临别时,那位大哥指着帐篷内的物件说,你看我这里哪样你喜欢,就拿走。王远生盛情难却,提了一袋羊毛走了,并期待大哥有机会到他家作客。在回家的路上,王远生遇到了戈壁孤狼,吓出一身冷汗的他,急中生智抓起了农垦渠边的一把“坎土曼”(铁锨),与孤狼对峙了好一阵,虽然心惊胆战,但他记着兵团战友的话,在这种情势下,要让狼觉得你不怕它,它就没了奢望。那孤狼发现面前的人毫不胆怯,在农渠上干嚎叫了几声,便悻悻地走了。王远生说不怕是假的,回到家人一下就虚脱了,硬是发了几天的烧。

过不了多久,那位哈萨克大哥真的到家回访了,酒足饭饱后,王远生也如法炮制,环指家中潇洒地说,“亚尔达西”(同志),你看上了哪一样?大哥口中念着“亚克西”,抓起桌子上的闹钟,乐呵呵地走了。

005.png 

入乡随俗,这是艺术家最基本的学识,但与兄弟民族交友,是用真诚和真心交换的。王远生在新疆一待就是20年,犹如一棵戈壁红柳,深深地扎根在新疆大地上,贪婪地吮吸着本土各民族的音乐精华,创作出了一批当地民族兄弟姐妹喜闻乐见的作品:《冬不拉》《阿玛来》等极具边陲浓郁生活气息的民族器乐和《军垦农场亚克西》《军垦战歌》《关山月》《塞上曲》《军垦健儿》等军民喜好的歌曲,还有充满浪漫色彩的歌曲《唱给楼兰姑娘》等等。(图为王远生与妻子周细姣)

006.png 

难得的是,1961年在歌剧《三月三》同台演出的女演员周细姣,竟然在那时起就与王远生生死与共,一路同行风雨同舟,共同奋斗在新疆一二八团,为王远生生育了一儿三女,结成了万里相随的真挚伴侣,相濡以沫一直到金婚后。(图为2000年在南京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

 007.png 

 艺德双馨的青春绽放

1981年,南飞的大雁,终于带着王远生一家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清流。正值“文革”后戏剧繁荣复兴时期,他到县越剧团担任乐队主胡,他居然如鱼得水。1964年招呼过他的经理萨本敦还在省电影公司领导岗位上,只要王远生吭一声,老萨绝对爱惜这个在全国“知名”过的人才,可他没去找老萨,安安心心在乐手的岗位上,天天跟着剧团奔波辗转,夜夜弹奏观众喜爱的曲子。不安于现状的他,时不时地“客串”编剧和作曲,他创作的大型越剧《桃花狱》、现代小戏《姐妹花》深受观众的欢迎,还在省市会演中获奖。

1984年,王远生调任清流一中音乐教师,回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讲台。熟悉的是,他走出初中的校门就担任了小学老师,陌生的是新时代要培养优秀的人才。由于他对音乐教育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在他不懈的努力下,连续三年王远生都被评为省学校音乐周优秀辅导员,1988年还荣膺省音乐教研先进工作者。在清流一中工作了七个年头,他辅导的学生中有12人考入福建师大、厦门大学等高校艺术系深造,让同行和社会各界刮目相看。更奇葩的是,一个西部歌王王洛宾的弟子,在担任音乐教师的同时还兼任校保卫科长,他丝毫没觉得这是额外负担,在他的保卫工作中,任劳任怨维护校园秩序,还受到了公安部的嘉奖。

008.png 

1991年,他的祖坟终于冒出了“青烟”,县委一纸文件,王远生调任县文化局副局长。在祝贺声中,他依然淡定,就觉得这不是当了“官”,只是岗位不同而已。他不显山不露水,利用“职便”跑遍了15个乡镇,编写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福建省清流县歌谣集》;收集客家民间音乐、曲调,创作出了《客家三部曲》;民乐合奏《客家情思》,将客家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获得了福建省第三届音乐舞蹈节的创作、演出二等奖;民乐合奏《客家夜曲》表现了一对客家恋人在新婚之夜的爱情故事,获福建省第八届音乐舞蹈节银奖;民乐合奏《客家恋曲》获福建省第九届音乐舞蹈节创作二等奖和演出铜奖(金奖缺);表现客家的民俗风情舞蹈《喜迎亲》,在福建省农村文艺会演中获得了一等奖,并在1993年春节由省电视台现场直播。

1995年,号称红土地“三驾马车”的伍林发(原三明市文联副主席)、王远生、王建和(原宁化县文联副主席)在三明影剧院联合举办音乐会,三个来自清流、宁化的本土音乐家的优秀曲目和精彩演绎,给三明城区的观众带来了震撼。

 009.png


中央音乐学院资深教授、清流籍的大提琴艺术家、音乐教育家王连三,在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台湾和香港担任音乐学院讲师、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师,1950年在新中国的感召下,毅然返回大陆,先后在北京基层学校担任音乐教师,后到中央音乐学院教学。创作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大提琴乐曲,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演奏人才。他的代表作儿童组曲《风雨童年》、少年协奏曲《朝阳》等等,尤其是富有家乡清流特色的《采茶谣》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但由于积劳成疾,逝世时才59岁。为了宣扬高雅艺术,让已故音乐家在家乡留下永久的纪念,王远生四处奔走,得到了多方响应,促成了中共清流县委、清流县人民政府在城区修造了王连三广场,建成了王连三纪念馆、王连三塑像。分别于1996年和2011年为纪念王连三先生举办了两场专场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和厦大艺术学院均派出了顶尖的音乐教授和舞蹈演员前来站台。国家一级演员赵秀兰在音乐会上倾情演唱了王远生作曲的《家乡有条龙津河》和《啊,赖坊——秀美山乡》,受到了观众的点赞。王远生不遗余力创办的清流县(王连三)大提琴培训班也组织了百余人参与表演,一时轰动了龙津山城,高雅之风潜入了无数百姓之家。人所皆知,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王远生追捧王连三,因为他是清流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传承者、实践者、传播者。

2010年,他谱写的歌曲《如梦令·元旦》由著名歌唱家于文华演唱,被评为三明市十大名片歌曲。

2011年,他创作的歌曲《啊,赖坊——秀美山乡》,荣获三明市建党90周年“颂歌献给党”征歌比赛优秀作品奖。

由他改编创作的大提琴培训班演奏的客家民歌《韭菜开花》入选福建省第十一届音乐舞蹈节。(图为王连三先生塑像)

 010.png 

晚年的王远生,不甘寂寞,不断展示着他的艺术才华,除了音乐上的奉献,他对中国的书法艺术也情有独钟。他不但弹得一手好琴,也练了一手漂亮的小篆。他在陶醉于声乐之余,其多幅书法作品也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

011.png 

王远生几十年如一日,在艺术舞台和人生舞台上不断绽放着异彩。从1951年匆匆地走上舞台,到2015年离开不想离去的热土,一直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一直活跃在文艺战线上,随着岁月的流淌,默默地谱写着自己的音乐人生。一生共创作歌曲、歌剧、器乐曲、舞蹈音乐和戏剧音乐1000余首(部),其中100多件作品在国家、省、市文艺赛事中获奖或发表。2004年、2007年、2010年被评为中国民管乐考级优秀教师。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分别于1995年、2002年两次为王远生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并出版音乐作品集和CD专辑,福建广播电台也多次专题播放和介绍王远生的声乐作品。在王远生从艺60周年前夕,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题写书名,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郭祖荣作序的《江南塞外曲中情》一书出版,精选了王远生声乐、器乐、舞蹈音乐作品68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2012年8月15日—22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大提琴学会、清流县人民政府主办,北京陈圆大提琴艺术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全国“爱琴杯”大提琴比赛(中国·福建·清流纪念王连三先生专届)在清流县城成功举办,组委会专聘了全国大提琴界的21位权威评委,其中王远生以音乐活动家、清流(王连三)大提琴培训班创始人及导师的身份受邀为评委。鉴于王远生在此次活动中的努力与贡献,组委会特授予他“优秀组织工作奖”。

如果说,新疆的二十年为王远生奠定了音乐基础的重要时期,那么,返回清流工作的三十年,则是王远生音乐创作巅峰的非凡时期。

福建省文联为表彰王远生从艺60年的辛勤耕耘,为他颁发了从事文艺工作六十年的荣誉证书与奖牌。

 

龙津河畔的余音缭绕

前苏联英雄保尔·柯察金有句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以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愧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王远生践行了本心,他为自己的生命年轮增添了金色的韶华,清流的音乐艺术传承因为有了王远生,更增添了秀美龙津城的魅力。(图为《毛委员当年在林畲》曲谱)

012.png 

为什么杜鹃年年总是那么红,王远生的歌儿不是很红也不很火但却很美,他是传播西部音乐的歌者,又是弘扬客家曲风的传承人。因为有了他,才致使西域的曲风与客家美韵的对撞,在王远生的艺术生命中碰撞出了其他人无法捕捉的火花,时不时迸发出璀璨的光芒,产生了红土地乐曲的生命之光。

王远生先生离开我们多年了,“驴友”们在红色旅游路上走进清流县林畲乡塘崛村的毛泽东故居,也就是青少年教育基地,还能听到当地人歌唱王远生创作的《毛委员当年在林畲》的优美歌声。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在沙县小吃节上聆听过王远生和他的弟子们演奏的《客家夜曲》,而今每每周末,清流龙津广场人们依然能听到这熟悉的乐曲。他创作的《清流古风》仍然在王连三广场上空缭绕飘荡。

千百年来,无论怎么干旱,清流的龙津河水从未断流过。也许因为王远生创作过清流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家乡有条龙津河》,日夜向东奔流的河水,总跳跃着王远生曾经弹奏的音符,给家乡的人们带来愉悦,留下永久的记忆。

斯人已去,佳作犹存,这是亘古不变的史实。九天之上一定会有音乐殿堂期待着你新的乐曲传扬,在天有灵哈“马奶”王远生!

 

(本文作者阿慧系市文旅系统退休干部;丰烩系市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