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煊
1968年冬至1969年是共和国历史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各级干部下放基层锻炼最多的时期。在大批干部下放基层的历史潮流中,张克辉先生也同爱人及子女四人,从福州省城下放到宁化县济村这个偏远的山区。由于当时的工作关系,我认识了尊敬的张克辉先生。他是台湾彰化县人,军人出身。而他的几件小事一直在我脑海里缠绕,让我永不忘怀。
张克辉凡是外出,身上总背个军用开水壶,他到老百姓家,从不吃群众一点东西, 就是水也不向群众喝一口。有一次,济村街上有位小青年说张克辉吃了人家东西。张克辉问这位小青年,我吃了老百姓什么东西?那位小青年回答说,你喝了人家的开水。张克辉拍了拍自己背的军用水壶回答说,你看我这个水壶带了开水,我怎么要喝别人的开水呢?后来这位小青年改口说,你抽了人家的烟。张克辉把手伸出来给他看后说,你看看我的手指头会不会黑?我从来都不抽烟,我怎么会随便抽老百姓的烟呢?这位小青年被张克辉驳得哑口无言后,只好灰溜溜地溜走了。
张克辉文笔很好,很会写文章。记得有一次,有几个道士在辛田村搞封建迷信活动,被隔壁村昆岗的基干民兵抓住,要写一篇文章。当时领导就找到了张克辉,让他帮忙写好这篇文章。他二话没说,毅然接受了这一任务,随即写好后,寄往福建日报社便发表在该报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的夏收夏种结束后,县里总要召开总结农业大丰收经验的三级扩干会议。要开如此大型的会议,各级就得写好获得农业大丰收经验的文章,在会上作经验介绍。当时我在济村湖头包队,也得写一篇这样文章。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当时领导让张克辉协助我一同写好这篇文章。张克辉毫不推辞,毅然步行20华里,爬山涉水来到湖头,积极协助我把这篇介绍湖头如何抓好粮食大丰收的文章写好,这让我心里万分感激。
到了后期,所有下放干部,都被当着正式干部使用,和当时的公社干部一样,到各大队包队,抓基层的工作。张克辉是负责包济村大队,这个大队范围广,人口多。从东边的古背几个生产队至岩上生产队就有10多华里,从南面的吾家湖边上到黄家地几个生产队,也有10多华里,而且都是爬山越岭的羊肠小道,为了抓好各生产队的生产,他每天不辞劳苦奔走在这羊肠小道上,真可谓忙得不亦乐乎,辛苦有加。
从济村到对面的谢加排生产队,要过一条水流又深又湍急的河,河上只架了一座破旧不堪的木板桥,时常有人不小心掉进河里,张克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组织发动群众捐款捐物,并积极要求上级赞助,从而修建了一座宽5米、长10米的钢筋水泥混合的坚固安全的大桥,老百姓称之为“放心桥”。有了这座坚固的大桥,群众出行就大胆放心了。
张克辉先生日文相当出色。据当年同从福州下放到济村的同志说,外交部曾出版的一本日文版本书籍,张克辉看后,发现有不少翻译错的地方,于是他便打电话到外交部给予指出,外交部就请他帮助订正,张克辉毅然接受了这一任务,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给予订正后,受到外交部赞扬。
(本文作者系宁化石壁学区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