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则慧
十年前的三明市体育馆,在以“根系祖地,客聚三明”为主题,代表广泛、乡情浓郁、气氛热烈的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开幕式上,100对沙县肩膀戏演员为刘和刚的演唱伴舞,成了整场晚会不可多得的艺术奇葩,赢得了海内外包括身在台湾的第10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会长吴伯雄在内的客家贵宾的喝彩。有不少观众特地挤向台前,要亲眼目睹肩膀上活灵活现演绎着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孩童。
不仅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就连三明城区的观众,绝大多数没见过沙县肩膀戏的演出,能不好奇吗?
肩膀戏起源于清朝宣统年间,表演形式独特,是全国少有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据《沙县志》记载,清朝末年,沙县民间戏剧十分活跃,各大戏班为争夺市场,屡屡创新。当时,南词唱调的玉振轩班主——沙县凤岗人连细狗别出心裁,让小孩儿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由大人负责台步变换,创造了新的表演方式,肩膀戏由此而来。另有说法称,古时,沙县肩膀戏大多是民间迎神赛会时,戏班子让孩童扮成历史人物站在台阁(台阁,指演员固定在台面上的表演,如福州长乐区琴江的台阁,一人站在一米高的台子上,平伸手臂,一手“托”着另一人,一手托着一只花瓶,花瓶上还“站”着人。令人叫绝的是,这三人还只是小女孩。她们手持花篮,一边“天女散花”,一边还能360°旋转。这种独特的凌空表演形式,就是长乐琴江台阁。2007年8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上,由大人抬着游行。后来,又融合了音乐和故事情节,请孩童走下台阁小演员自如地表演。细心的连细狗发现,许多围观的人看不到,于是想出让孩子踩在大人的肩头上表演这一方式。被称作肩子头坪、肩头棚,文化部门根据“北剧南戏”的称呼惯例更名为“沙县肩膀戏”,逐渐得到市民的认可。直到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红色风暴的冲击,舞台上扫尽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肩膀戏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拯救民间艺术,也是新时代刻不容缓的义务和责任,自1998年起,县政府每年拨付肩膀戏专项经费5万元,由县文化馆代管肩膀戏恢复和传承。这种民间街头游艺形式,原先只在庙会、踩街活动上演出,从此走上舞台,走进寻常百姓人家。逐年的物价不断地递增,但专项经费却没有增长,导致了传承工作的延误和缺失。其次:肩膀戏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民间基层组织产生了蜕变。原先依托祠堂、庙宇和民间个人捐助筹集经费,现因旧城改造,一些祠堂庙宇随之消失或迁移,无法保证经费和场地的提供;又因祠堂和庙宇主事的更替,新的主事对公益事业的重视不足,无心传统文化的传承,无视非遗项目的资助。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扬光大,不是民间的力量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
笔者是1978年漂泊到沙县的,到1981年离开,三年间也就是在节庆时城墙门口、城隍庙门前,偶尔见到民间艺人肩上顶着孩童杂耍一番。也因当时电影、戏剧的兴盛,人们无暇顾及这种民间艺术。(图为全国少儿戏曲春节联欢晚会福建赛区总决赛现场)
过去肩膀上的“艺术”,是不入流的艺人的苦中作乐。在旧社会,是底层生活的码头肩夫和苦力,在民间节庆时肩头上顶着孩童杂耍,赢得富人的奖赏。慢慢地形成了肩膀戏的表演,是大人肩膀上幼儿展示的艺术,一对对都是父子、父女的“搭档”。既要大人小孩间的动作合拍,又要团队的默契配合。它早先采用民间最流行的小调打花鼓演唱《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等剧目;后来采用南词曲调演出《赶船》等戏;后面又发展到演出《黄鹤楼》《平贵别窑》《四郎探母》等京剧折子戏。过去逢年过节,肩膀戏都要走街串巷演出一番,所到之处,无不备受欢迎。首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沙县肩膀戏,让人耳目一新,通过了民间艺人多年的努力。虽然依旧是幼童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负责唱腔、头部表情和双手动作,大人负责台位变换的腿部动作。但从临时拼凑的杂耍演变为有戏文的剧目,而且戏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小孩担任什么角色,大人就走什么台步;小孩原本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平时又训练有素,站在大人肩上不仅不怯场,而且唱起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起来招形有致、维妙维俏。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垫步……根据剧情需要,与肩上小孩巧妙配合,上下默契,浑然一体。 沙县肩膀戏,是全国别具一格的民间传统艺术。演技奇特,唱腔动听,兼容各调,场地不拘,为此赢得了“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的美称。(图为沙县肩膀戏精彩亮相民间嘉年华踩街活动)
从旧时到前些年,传承而来的艺人,肩膀上顶的都是他人的子女,“底座”常在,肩膀上的孩童却是一茬一茬地换。在艺术实践,他们大胆采用父母亲作“底座”,跟他们的女孩或是男孩同台献艺,不仅其时得到了大地幼儿园家长的支持,还得到了县实验幼儿园和第一幼儿园的呼应。由于一改“底座”和孩童间的陌生感,亲情互动,排练起来轻松多了。肩膀走进校园,走进孩子学习和游戏中,尽管他们不是懂得很多,但由于肩膀戏走进社区、走向乡村、走上舞台,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童年留下深深的记忆。过去孩子常诉说爸爸很少来接他们,抱他们,由于演了肩膀戏,孩子觉得爸爸真伟大,能把他们顶得那么高,还让他们赢得那么多的掌声,他们都说爸爸老可爱了,不仅在演出过程中牵着爸爸,在家里也粘着爸爸,时时牵挂着爸爸。
展示从“新”开始
肩膀戏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它并没有被时代抛弃,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蒸蒸日上,是与政府作为和执行者的努力分不开的。大胆创新的是当时的沙县越剧团团长郭煊强,改制后任沙县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主任。在全国戏曲表演团体严重滑坡后,曾经被称为福建越剧“一姐”的沙县越剧团也溃不成军。沙县越剧团剩下了郭煊强、陈飞、吴琪等几条“枪”,撑起了肩膀戏传承和保护的一片天地。
改制后的沙县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是在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依法登记的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地址为沙县影剧院五楼,办公场所110余平方米,具有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人员3人,另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固定底座演员12人,编导2人,乐手16人。
2012年4月,根据《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的精神,为了更好地保护沙县的民间传统艺术,在沙县原越剧团的基础上转制为“沙县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刚刚转制的中心,就接到了25届世客会的肩膀戏演出任务,为刘和刚伴舞。为了几分钟的伴舞,组织了100对父子、父女兵,还要跟40个成人舞蹈演员组合,其难度是相当之大。100对肩膀上幼儿,平均年龄4岁,要让他们整齐划一地展示肩膀上的艺术,还得与成人舞步协调,给了沙县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一个大考。(图为2014年2月25日,在沙县城隍庙,8对大小演员上演了一场活泼可爱的肩膀戏表演 《梨园百花》,引来不少围观群众。原来,这是央视 《远方的家》栏目组来录制节目。)
多年来沙县以非遗传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融入人民现代生活为导向,注重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让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2014年,沙县肩膀戏剧团参加了在澳门议事亭前地广场隆重举行的“万家喜庆贺蛇年”的开幕式表演,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当地记者在专题报道中写道:“对本地居民来说,肩膀戏是较为少见的文艺节目,约五六岁的小孩站在壮汉的肩上,穿着戏服边唱边舞,在悠扬的乐曲中演戏,是一种高难度的特别戏种。”同年下半年,沙县肩膀戏剧团又带着《猪八戒巡山》等新剧目,参加了中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荣获了金奖的殊荣。
“大地”给了传承的土壤
如果说,在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开幕式上肩膀戏很好地传递了乡音乡戏,乡土乡情,把祝福和欢乐献给远道来的客人,让世界客属常忆客家骨肉情,给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宣扬了沙县的传统艺术瑰宝,但应该提到的是,其时的沙县大地幼儿园为肩膀戏的传承和发展积累了经验。
从旧时到前些年,传承而来的艺人,肩膀上顶的都是他人的子女,“底座”常在,肩膀上的孩童却是一茬一茬地换。沙县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从成立的时候起,中心主任郭煊强就跟大地幼儿园园长饶燕媛想到了一起,改革创新从“底座”开始。“底座”是什么,就是大人的肩膀。过去“底座”是底座,演员是孩童,毫不相干。孩童不认识“底座”,“底座”跟孩童无缘,小演员要跟“底座”很长时间的磨合,才能登台演绎。大地幼儿园有个男阿姨龚艳彬,有个像是女孩的名字,是饶燕媛5年前从江苏徐州特招来的体院毕业生。肩膀戏进校园他当了“底座”,由于他是幼儿园一枝独秀的体育老师,跟孩童有着拆不散的亲情,孩童踩在他的肩膀上毫不怯场,而且还产生了表现欲,这给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与幼儿园领导莫大的启示。于是他们大胆采用父亲作“底座”,跟他们的女孩或是男孩同台献艺,不仅得到了大地幼儿园家长的支持,还得到了县实验幼儿园和第一幼儿园的呼应。用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编导陈飞的话说,由于一改“底座”和孩童间的陌生感,亲情互动,排练起来轻松多了。
(图为沙县肩膀戏获“晚会直通牌”)
大地幼儿园副园长饶燕芳深有感触地说,改的不止是人,而是情。踩在肩膀上的基本都是中班4岁左右的孩童,老师教他们学唱曲子,学表演,由于不是站在陌生人的肩膀上,而是站在爸爸的肩膀上,跟爸爸一起演出,不仅不害怕,而且还很得瑟!
这次伴舞主办方指定要100对肩膀戏演员登台献艺,起先传承和保护中心还担心在社区招不到那么多的“底座”,没想到的是在肩膀戏进校园之后,孩子们以能学演肩膀戏为很了不起的事儿,大家争着让老师挑选。作为家长也很高兴有机会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表演,被选中的爸爸们都鼎力支持校园活动,积极参与排练。
饶燕芳说,肩膀戏走进校园,走进孩子们的学习和游戏中,尽管他们不是懂得很多,但由于肩膀戏走进社区、走向乡村、走上舞台,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童年留下很深的记忆。过去孩子常诉说爸爸很少来接他们,抱他们,由于演了肩膀戏,孩子觉得爸爸真伟大,能把他们顶得那么高,还让他们赢得那么多的掌声,他们都说爸爸老可爱了,不仅在演出过程中牵着爸爸,在家里也粘着爸爸,时时牵挂着爸爸。(图为肩膀戏《梨园百花》)
推陈出新的“搭档”
乡土民间艺术里,有中华文化的根脉,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现在,中小学乡土教材吸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孩子们从小接受爱乡爱土的教育,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文化自觉。沙县肩膀戏走进人们的视野和日常生活,先后走进了城区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课堂,先行了有效的实践。
以教育活动游戏化,环境布置教育化,活动形式多样化,保教结合生活化为教育原则的沙县大地幼儿园,是三明唯一的一所引进大地品牌的双语教育私立幼教机构。他们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沙县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的默契合作,基地与舞台展示并存,传统与当代教育联姻,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肩膀戏在校园繁衍生息,犹如老树植根于沃土。
肩膀戏在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开幕式、澳门等地展演后,他们又不断深入到社区、农村集市,展示他们的才艺,为更多的基层百姓带去欢乐和愉悦。
2013年笔者采访大地幼儿园时,正逢临近新年,他们正在排练肩膀戏欢庆圣诞节,在爸爸肩膀上的“圣诞老人”,真的很得瑟。肩膀戏成了留在校园不走的艺术教育,也是游戏的课程。传统文化与亲子文化联姻,为非遗项目肩膀戏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园提供了资源与平台,使其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活跃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指出:“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团体,要予以尊重、善待,给予稳定的经济资助,鼓励他们发展民间艺术,培养、造就传统艺术的特色人才。沙县政府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此脱颖而出。(图为小演员在陈丽凤传教下认真学习)
肩膀戏省非遗传承人陈丽凤回忆说,小时候只要看到哪里有肩膀戏演出,就跟着队伍跑。后来她成家了,生了女儿,依然热衷于社区组织的肩膀戏表演活动,还常常带着女儿一起参加演出。一次次近距离的接触,让她爱上了肩膀戏,一次次出色的表演,让她逐渐成长为肩膀戏的传承人。如今50来岁了,她热爱沙县西门幼儿园教师的岗位,仍然坚守传授技艺的排练厅,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充当着肩膀戏坚实的“底座”。
近年来,沙县区积极打造品牌,已逐步形成“游淘金山、品沙县小吃、看肩膀戏”新模式。随着连年“三明实践”的大力宣传和沙县小吃声名远播,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旅游,肩膀戏也让更多人熟知。
大半辈子与肩膀戏打交道,陈丽凤在充当底座演员的同时,还给小演员化妆,制作一些舞台用具道具。她说:“作为沙县肩膀戏的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做这些事。”
培养民间艺术人才是保护、传承的关键。没有民间艺术人才,保护传承民间艺术只是一句空话。自古以来,民间艺术主要依靠高手的带动传承,以后的保护传承更需要大批的民间艺术人才。以沙县肩膀戏为鉴,有关行业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在发现人才的基础上,通过培训等途径不断巩固提高艺术人才的专业水平。
沙县肩膀戏保护和传承中心近年成为沙县和三明的“名片”,从中央到地方媒体的公益活动都有沙县肩膀戏的参与。他们共同筹划排演肩膀戏《金蛇狂舞庆新春》,以新生活新世象为主题,利用十二生肖的卡通人物塑造,增添新年校园文化色彩的同时,为市民奉献一道精美的节日文化佳肴。
2020年郭煊强退休,由多年的搭挡吴琪接任,他们有着同样的创新精神,在确保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沙县肩膀戏在剧目创作、唱腔设计等方面,大胆加入新潮元素,让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散发出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同时,改乐队伴奏、后台伴唱为播放录音、小演员对口型,让肩膀戏兼具短、平、快等特点,重点突出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大大降低了演出成本。(图为肩膀戏《沙家浜﹒智斗》)
从民间艺术出发,回归生命本源,探寻艺术的表现空间,传承中心的编导陈飞一直在探索着。陈飞曾经是越剧优秀演员,担任过越剧团副团长、肩膀戏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退休多年了,一直舍不得离开这个能保持童心的舞台。在肩膀戏保护传承中心成立至今,为肩膀戏创编了20多个剧(节)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倾力编排了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让肩膀戏成为输送红色基因的纽带,再次赢得观众的喝彩。实践证明传统艺术形式只有加入当下元素,才能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为沙县肩膀戏这张文化名片再增添一道精美的色彩。
非遗保护不是单纯为了留住历史,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创造。题材、技法和材料的创新相对比较容易,最难的是艺术境界的提升。
非遗项目具有恒定特性和活态流变特性。恒定性指非遗是人类智慧、思想、情感和劳动创造形成的文化积淀,是群体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的践行规则,依赖生存的环境和地域。同时随着时代、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审美趋向等发生变化,传承链条上的环节都会把个体的独特体验融入其中,有变异更要发展。
我们如何保护和传承闽中这朵“奇葩”,使其走上稳健、持久、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这才是传承保护的要义和真谛。
守护民间艺术,传承文化根脉,沙县肩膀戏的吴琪、陈飞、陈丽凤和同仁们正努力践行着。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市文化和旅游系统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