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岳
电子工业,是现代工业部门门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1966年的三明,重工业已有一定基础,轻工业本来比较薄弱,自从上海第一批迁来了食品、皮鞋、金属制品、印刷、玻璃、服装、五金等七个工厂后,加上自身的发展,也开始走向配套;但电子工业,却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我当时在三明市(地辖)人委会(即市人民政府)分管工业,正值省里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兴工业之际,三明又地处福建的“小三线”,在省计委工业处和省重工业厅仪表处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我们向市委建议:把三明的电子工业发展起来。市委采纳了我们的建议,确定先抓二个厂。一个是把第二批从上海迁来的永昌五金厂,由原来在上海生产指甲钳和铁手铐,改为生产可变电容器,定名为三明市无线电元件厂;另一个是把已经并入三明化工机械厂的、从上海迁来的新兴电机厂,从化机厂分出来,独立成立三明市电工仪器厂。这二个厂于1966年3月和7月先后建厂,成为三明市第一批电子工业企业。
一
改为三明市无线电元件厂的永昌五金厂,原隶属于上海市轻工业局日用五金公司,主要生产各式“双箭牌”“蝴蝶牌”指甲钳和铁手铐;该厂过去是由劳工五金厂、王来发五金厂、万兴五金厂、顾一昌五金厂、申丰电镀厂和永昌五金厂等六个小厂公私合营而成,迁厂三明时正式职工55人。中共上海市委1965年就决定将该厂迁到三明支援福建经济建设,为了及早落实迁厂,市里决定把1958年建造的台江橡胶厂车间进行改建,并扩建部分厂房和宿舍。由于该厂是以冲压设备为主,并有成套电镀设备,要转产空气介质可变电容器比较合适,这产品在省内电子行业中还是空缺。在1966年3月定点后,10月22日,全厂职工和家属163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2人),连同所有设备,都从上海迁到了三明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当时各方面条件,虽然比起第一批从上海迁来的七个厂时要好得多,但生活设施还是比较简陋的。职工来三明后,不顾辛劳,立即投入生产老产品和试制空气介质可变电容器。为了充实技术骨干,市里从市广播站抽调了4位中专生到厂工作,并让他们到上海复旦电容器厂对口学习。在财力、设备和原材料方面,市里当时的财力十分有限,坚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口上,我有一次因元件厂的事出差去福州,省厅安排我住华侨大厦,一个晚上8元钱,相当于当时的100斤稻谷钱,我第二天早上就退房去住普通的招待所,而对于厂里提出的要求,我们都尽量给予满足,及时给予支持和解决。由于上下一条心,全厂职工艰苦奋斗,很快就试制出CB-X-365空气单联可变电容器,并于1967年下半年批量生产。新产品的投产极大地鼓舞了全厂职工,紧接着继续试制和生产了双联可变电容器、强放和中和空气可变电容器等产品。1969年8月,还试制了压电陶瓷喇叭。生产的发展,促使职工队伍逐年递增,到1969年底,全厂已增至120多人,其中新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就有25人,这就更加加强了技术骨干队伍。1969年11月,又组织力量开始试制带传动机构的空气三联可变电容器。生产的持续发展,也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正轨,企业从迁厂以来没有出现过亏损。
三明市电工仪器厂,1966年7月建厂时才15人,条件比较艰苦,没有厂房,就利用原三明市森工机修厂的旧厂房。由于过去在上海时是生产电动机的,为了维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就首先组织生产为支农配套的7.5kw电动机。那时厂里只有一台手动绕线机,又没有钳工桌,就把食堂里的吃饭桌固定在墙上当钳工桌来开模具,没有测试仪器,就到驻三明的省计量所借用,技术力量不足,就广收应届大中专毕业生14人,充实职工队伍。这样,职工一下子增加到50多人。1966年8月决定试制QJ20电桥(惠斯登电桥),1968年9月就小批量投产;接着试制ZX21电阻箱。在生产电桥和电阻箱期间,计划供应的白银材料曾一度跟不上,厂里干部杨仲琪、朱宝铨等带头,主动拿出珍藏的银元和银首饰来解决燃眉之急。在艰苦奋斗、齐心合力办厂的精神鼓舞下,厂里的生产蒸蒸日上。
两个小厂勇于创新,技术力量比较强,设备也基本配套,虽然那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但两个厂的生产还是比较正常的,因此在省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省国防工办就有意接收这二个厂去生产军品。1970年元旦,两厂合并成立国营七七八二厂。1970年3月,省革委会、省军区下文,七七八二厂定点泰宁县王石坑。厂里干部职工面对两个“转轨”(民品转军品,刚由上海迁三明不久,又要迁到泰宁山区),思想虽有波动,但还是服从组织,陆续搬迁。
二
泰宁县王石坑距离县城5公里,有好几条山坳谷地,七七八二厂(1971年更名为八四七○厂和福建前进机电厂)迁去后,厂部和各个车间就分布在六个谷地,虽然符合当时提出的“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但要办好企业,特别是电子行业,这样的地理条件和山区的潮湿气候是不合适的。工厂搬迁后,经历了5年的曲折和2年的徘徊,生产管理从“三大组”和“连队”,改为处室、科和车间,在原来生产的产品中,金属管座、管帽移交给八四三○厂生产,合成炭膜电位器移交给福州红卫电位器厂生产,已经试制成功的固体铌电解电容器因秦宁湿度大而不能生产,继续正常生产的只有金属膜电阻、薄膜双联电容器和104中频变压器等几个产品。1974年试制生产了军品薄膜微调电容器和拍频微调电容器,同时生产了民品薄膜介质可变电容器,为以后的大步前进奠定了基础。打倒“四人帮”后,经过3年的调整,企业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厂里研究制成的可变电容器转动噪音测定仪,属全国首创,荣获省科技成果奖;104中频变压器被四机部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RJ电阻器在全省元件质量评比中得第一名;合成炭膜电位器荣获省优产品称号,年产量达282万只。几年的艰苦创业使企业逐步壮大,成为有594名职工的省内电子元件生产骨干企业,不仅生产出不少质量好的产品,产品远销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0多个城市96个厂家;而且锻炼造就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技术干部薛金炼从厂长的岗位上调任省电子工业局的领导职务,林炳煌、丁森林等早期建厂时的40多名技术干部,也都成了厂里中层以上的骨干。
无线电元件厂和电工仪器厂被省国防工办收走后,市里对发展电子工业的初衷不改,又积极筹划新办无线电一厂和二厂。很快又从几个工厂里抽调骨干筹建市无线电一厂,试制生产锗高频三级管和装配对讲机。又把市热工仪表厂从市自来水厂中独立出来,利用电工仪器厂的厂房,成立市无线电二厂。还采取大厂带小厂和学校办工厂等办法,陆续办了无线电三厂、四厂、六厂和八厂。一厂和二厂的生产比较正常,其他各厂由于厂小管理也差,时间不长就相继停办。市无线电二厂1972年11月从市自来水厂搬到原市电工仪器厂的旧址,当时职工才18人,生产厂房的面积也不足100平方米,原打算生产可控硅元件,后经市场调查,又确定生产整机,但究竟搞什么产品一时方向未定。一个偶然的机会,给厂里带来了良机,在三明的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二部的科研成果——恒电位仪,在三明没有找到合作的厂家,准备到厦门去找合作伙伴。地区重工局的领导向我讲了这事以后,我们立即行动,决定让无线电二厂同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二部合作,把图纸追了回来,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1973年初,我国第一台恒电位仪在三明诞生了,从此,无线电二厂走上了电化学产品的发展道路。我们积极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努力壮大厂里的技术队伍,并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同省物构所二部、四川石油管理局设计院、厦门大学化学系等单位合作,陆续开发了“电化学综合测试仪”“晶体管恒电位仪”“可控硅恒电位仪”等电化学产品。这样,工厂的产品中既有用于科研的电化学测试仪器,又有用于工业现场金属设备防腐蚀的应用仪器,首次在国内使电化学产品从实验室阶段跃升到产品的批量生产,为科研和生产服务。1976年后,继续走“产、学、研”的路子,实施“生产一代、试制一代、设计一代、构思一代”的新产品开发战略,同时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坚持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并努力做好产品的销前、销后全方位服务,不仅实行产品保修,还提供设计、技术咨询、安装调试等一系列服务。至1978年,厂里的金属腐蚀测试仪和防腐蚀仪器的研制、生产,被国家经委列入重点发展项目,成为定点生产的厂家。产品中的“KKG-3可控硅恒电位仪”和“DHZ-1电化学综合测试仪”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快扫描信号发生器、晶体管恒电位仪及船用恒电位仪等8种产品,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S-2双频激电仪”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低频、超低频函数发生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3型潜水艇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获海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的科技进步是显著的,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为社会创造了数十亿元的社会效益。市无线电二厂在电子工业部和省内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三明市的电子工业争得了荣誉。
三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地处泰宁山区的八四七○厂,也准备迁往泉州地区发展,因一些具体问题没有落实,许多职工却想搬回三明,1982年秋,我正要去邵武棉纺厂参观学习,临行前,地区重工局领导要我去泰宁八四七○厂看看,听听厂里的设想,试探一下能否再搬回三明。我顺路去了厂里,因为原来这个厂就是我一手办起来的,见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心里感到格外亲切。我与厂里的领导交换了意见,方案是争取搬回三明,一时如果厂房有困难,可以利用市无线电一厂没有生产的厂房先进行生产,那时市无线电一厂的生产情况并不好,八四七○厂也可以与市无线电一厂联合。1983年9月,经两厂领导协商,确定WH15合成炭膜电位器生产线转到三明市无线电一厂装配。这就为企业的联合打下了基础。1984年初,省计委批准八四七○厂与三明市无线电一厂联合,组成“福建省三明无线电元件总厂”。这对两个厂的干部职工鼓舞都很大,八四七○厂当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469元/人,创历史新高;20种定型产品的质量都比较稳定,各项工作进行得都很顺利,这对三明市的电子工业来说,又实实在在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明市无线电二厂在1986年后的9年里,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经历了一些曲折,虽然也联合了中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青岛海洋学院等单位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其中有的是国内首创,有的是属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如“DB-2对数变换仪”获1988年电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PS-1恒电位仪”和“JL-1检漏仪”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还有采用了微机处理的微机化恒电位仪,使仪器的性能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但由于对市场经济缺乏了解,盲目去办分厂生产其他电子产品,又去搞电子产品的贸易,结果导致企业严重潜亏,濒临破产。1994年底,技术干部王大彬走上厂里的领导岗位,带领骨干和职工从严管理,团结进取,恢复并加强了与国内石化行业的多数设计院、科研所的协作关系,拓展了市场,形成了多门类的产品体系,共有6大类近80种产品,其中18种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近30种产品获市科技成果奖。1994年和1996年先后被省科委授予“福建省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产品销遍除台湾省外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当时国内正在建设的石油长输管线,如陕京线、兰—成—渝线、西气东输线、格尔木—拉萨线等油气管线,都采用了厂里的产品。有些产品还远销澳大利亚、缅甸、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生产发展了,职工也增加到174人(在岗102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人。2003年产值达1216万元,创税利216.7万元,职工的收入也连续9年逐年增长。
时代在前进,面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行业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挑战,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三明的电子工业走过了30多年曲折的道路,我们为它曾经的辉煌而骄傲。
[本文原载《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作者余震岳曾任三明市(县级)副市长、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