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这四十一名“华侨小英雄”

e三明   阅读

  郑炳章

我知道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虽不是土生土长的三明人,但他们曾在三明工作、学习、生活过,他们对三明都有一份深深的眷恋。他们虽然现在年纪大了,都生活在香港、澳门,但他们一如既往地热爱着三明,牵挂着三明,思念着三明的山山水水,关心着三明的父老乡亲,关注着三明的发展变化……

 

“香港光华庆贺团”赴京参加国庆观光活动 

2003年国庆节前夕,应国务院侨办邀请,“香港光华庆贺团”由福建省政协委员陈聪聪女士任团长,郑仙彩、李锦新、谭微笑任副团长,一行27人赴京参加了国庆观光活动。

在京期间,国务委员唐家璇接见了他们并与他们合影留念。全国人大华侨委、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中国侨联等部门的领导也会见并热情接待了他们。

此情此景,不禁让“香港光华庆贺团”的成员们浮想联翩。郑仙彩触景生情地说:1966年,我们乘坐轮船“光华”号从印度尼西亚回到祖国并应邀来到首都北京,如今再次获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庆典,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领导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关怀归侨侨眷,关心海外华侨华人。我们一定要继续弘扬爱国爱乡精神,为祖国和香港地区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面对残暴,他们大义凛然维护祖国尊严 

1966年的秋天,印度尼西亚的天空布满阴霾。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的棉兰中学,在反华逆流中被关闭,学生宿舍成了华侨难民的收容所。在白色恐怖中,几十位棉兰中学的爱国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为受难侨胞服务的行列中,他们团结侨胞,开展自救、自卫活动,为了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气节,与前来挑衅的印尼军警特务展开面对面的斗争。1010日,印尼军警无理逮捕了41名英勇抗争的华侨青少年,把他们押往棉兰基地司令部。

41名青少年被非法囚禁了40天。期间,他们进行了6天的绝食斗争,联合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致敬信,由11名女青年精心绣出“毛主席万岁”5个金色大字的红旗,集体制作了一个巨大的五角星,集体创作了由王金铭执笔的《“囚徒”之歌》和《我们不是犯人》等诗歌,集体创作的由谢接芳执笔的《我们的誓言》诗还谱了曲,诗中写道:“我们是中华民族海外的儿女……我们庄严宣誓,我们将以美丽的青春,用自己的鲜血,誓死保卫祖国的尊严”。在被关押的40天里,他们用生命和热血维护了祖国的尊严,维护着侨胞的利益。

1118日,经过中国政府反复交涉,印尼当局被迫释放了这41名青少年。两天后,他们和第二批难侨1076人登上中国派去的“光华”号轮船启程回国。

image.png

19661227日,41名“华侨小英雄”乘火车到达北京。廖承志、林修德、姚仲明、丁国钰、崔更山、袁庚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和1500多名首都群众到北京火车站迎接。

1229日,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的集会,隆重欢迎抗暴斗争胜利归来的41名“华侨小英雄”。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在会前亲切接见了他们以及2名难侨青年代表,并与他们合影留念。集会上,陈毅副总理代表中央在会上讲话,41名“华侨小英雄”的代表余亚周也在会上讲了话。《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表彰他们的爱国事迹和精神,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从此,41名“华侨小英雄”名闻遐迩。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三明,是毛主席战斗过的地方 

据当年到印尼接侨的原国务院侨办国外司副司长1995年回忆,1966年末,由侨办廖承志主任报经周总理批准,本拟安排这41名“华侨小英雄”全部保送到位于福建泉州的华侨大学继续学习深造,但由于“文革”初期,廖公一片爱心的安排未能实现。

就这样, 196743日,41名“华侨小英雄”主动提出到毛主席曾经战斗过的“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宁化县泉上华侨农场安家落户,并得到批准。在赴泉上华侨农场的途中,41名“华侨小英雄”沿途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迎送。

image.png

在泉上华侨农场,41名“华侨青少年”不居功自傲,克服重重困难,投身农场建设,把最宝贵的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农场。他们散居在农场的各队,在龙头、巫坊、泉上、张家坊、罗家坝,这些来自印尼城市的学生哥们勤奋劳动、努力学习,在风雨的磨砺中茁壮成长起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被提拔为领导干部,如余亚周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省外事办副主任;廖彩玲曾任省侨办副主任;沈汉青曾任省中旅社侨汇旅游服务公司副总经理;苏立球曾任三明中旅社经理。他们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产生了深厚的情感:李锦新与林爱莲,王金铭与谭微笑,苏立球与郭月玲结为夫妻。

20世纪8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批“华侨小英雄”除丘月豪于1968年去世外,其余都先后到香港、澳门定居。余亚周于19954月因病去世,黄顺才于19989月去世。目前健在的38位“华侨小英雄”,都十分关心第二故乡——三明的建设,并力所能及为香港、澳门的繁荣和稳定服务。

 

身居香港、澳门,他们依然关注三明

光阴荏苒,二十年过去了,但岁月没有消磨“华侨小英雄”爱国爱乡的热情。200210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11日至13日,三明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以郑仙彩为团长、李锦新、谭微笑为副团长的“华侨小英雄”代表恳亲团。他们的到来,给山城带来了缕缕温馨和无限眷念。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农场发生的巨大变化,见到久别的亲友,听到熟悉的乡音,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为了表达心意,他们还自发捐了一些钱给农场。在座谈会上,他们回忆自己走过的坎坷道路时,都不约而同地说:“爱祖国,我们永不后悔!

image.png

2013114日,香港福建三明联会在三明梅园国际大酒店举办成立30周年座谈会,李锦新、林爱莲、王桂花、谭微笑、苏立球、蔡强霖等参加了会议,并在会后到宁化泉上华侨农场走访,他们还将节约的20万元会务经费捐给宁化修建希望小学。

一晃又到了马年,近来他们可安好?我知道,他们于2002年在香港登记成立了以纪念当年接他们回国的“光华”号轮船命名的“香港光华联谊会”;郑仙彩当选省侨联委员并长期在香港图书馆做义工;王金铭5年后也当选省侨联委员,还担任香港印尼研究学社副主席兼秘书长,忙得不亦乐乎;他的妻子谭微笑办个小型旅行社,据说生意还不错;李锦新和妻子林爱莲在上海办厂,他还曾专程从香港来三明参加市侨代会;农场的同志说,李锦新、王金铭夫妇、王桂花是比较经常回农场看看的。值得一提的是:领头人余亚周的太太陈聪聪女士,念先生的小书《华侨小英雄余亚周》,使她成了这批人的挚友。她不仅是省政协委员,还是香港福建同乡会的副理事长,不时率团到三明考察、投资、捐资助学,热心慈善公益事业。(图为2003年部分印尼归侨在三明饭店合影)

image.png

请记住这41名“华侨小英雄” 的名字吧。他们是:王金铭、王其禄、王桂花(女)、丘月豪、李锦新、李明光、李春圆(女)、邢玉成、刘翠娟(女)、刘瑞芝、刘义志、郭月玲(女)、何德荣、苏立球、苏平安、肖远辉、沈汉清、吴招安、吴国民、余亚周、陈志文、杨玉英(女)、林爱莲(女)、张良明(现居澳门)、郑天赐、郑仙妹(女)、郑仙彩(女)、郭利华、钟志明、钟新秀(女、现居澳门)、黄介仁、 黄顺才、黄富良、谢文临、谢接芳、温世昌、廖彩玲(女)、廖盛昌、熊敬邻、蔡强霖、谭微笑(女)。

 

(作者系三明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主任)